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共1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共1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0: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10课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一、两宋的统治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措施:
(1)强化中央集权:
①行政:派文官出任知州,设通判制约,节度使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相权:
①二府三司:设中书门下,与宰相分行政权;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
②分散兵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
⑶重文轻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抬高文官地位。
2.影响:
(1)积极:强化中央集权,有效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 。
(2)消极:制度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因循保守。
A
(二)北宋统治危机:
军事:与辽、西夏、的边疆战争频吃败仗
财政:军队庞大、官僚队伍膨胀使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王安石变法
1.改革目的: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2.主要内容:
(1)富国:官府向农民提供借贷,从事商业经营,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评价: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达到富国目的;强兵效果不明显,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四)南宋的偏安
1.靖康之变:1127年,金兵俘走宋徽宗、钦宗,北宋灭亡。
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宋高宗。
3.宋金关系:
(1)战争:南宋初年,岳飞抗金。
(2)和议:1141年,绍兴和议,划定边界,南宋对金称臣,缴纳“岁贡”。
(3)对峙:宋金之间战和交错,势均力敌,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1004年,辽宋签订协议,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加强商业往来,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北宋守内虚外的副产品
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D
二、辽、西夏与金朝的统治
1.辽:南北面官制2.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保留本民族官称3.金:猛安谋克制
三、元朝的统治
1.政治制度:
(1)中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宣政院管辖西藏;(2)地方:实行行省制
——意义: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加强中央集权;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3)边疆:
①设北庭都元帅府、宜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②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2.民族关系:民族矛盾冲突与民族交融并存矛盾: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 交融:回族的形成
D
元朝是我国古代统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时期民族关系的新变化是( )
A.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B.民族交融逐步推广到全国
C.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 D.形成了新的民族
D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农业: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棉花推广种植
2.手工业:
(1)制瓷: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2)印刷业:迅速发展,推动文化的普及。(北宋出现活字印刷术)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市的变迁:宋朝打破坊市界限,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2)货币:北宋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3)外贸: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设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民族贸易方面:宋设榷场与辽夏贸易)
(4)城市兴盛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
元朝:杭州、大都)。(元末,马可·波罗来华)
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
1.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2.影响
(1)促进东南沿海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元朝大运河,海运航线开通)
(2)推动南方文化教育的进步(南北分卷制度)。
三、社会的变化
1.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②科举制促进公平竞争
2.社会变化:
①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世袭奴婢到雇佣奴婢;农民与地主签订土地契约)
③国家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
据学者考证,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共9630人,南方9164人,其中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 )
A.文化重心南移 B.政府政策的推动
C.南方重视教育原因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1.背景: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
2.代表人物:北宋:程灏、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3.主要内容:(1)世界观: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带有客观唯心倾向。(2)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3)方法论:“格物致知”
4.特点:儒学哲学化;强调伦理道德;融合佛道思想;世俗化;
5.影响: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成为官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1.文学:
(1)词:唐朝后期出现,宋朝鼎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2)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3)话本:宋元城市中说书的底本称为话本,也是早期白话小说。
2.艺术:
(1)书法:宋元书法比唐朝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C
A
三、科技成就
1.三大发明:
(1)印刷术: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3)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著名科学家:
(1)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元朝郭守敬: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
(3)元朝王祯:编《农书》,记载南北方农业技术,农业工具介绍丰富。
四、少数民族文字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出土大量西夏文佛经、法律、字典,以及汉译夏的经史著作。
4.蒙古:
(1)成吉思汗:畏兀体蒙古文,用于修史《蒙古秘史》。
(2)忽必烈:改制藏文字母,用以拼写蒙古语及汉语等。
C
地位: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