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一轮复习---七上(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中考一轮复习---七上(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16 12:5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中考一轮复习---七上(三)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
一、选择题(共25分)
1.在农业生产上,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的措施是(  )
A.种植不同种的农作物
B.种植农作物合理密植
C.在一块土地上尽量多种植农作物
D.种植同种的农作物
2.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树是来自澳洲的杏仁桉树,这棵树高达156米,基座直径30米。水从该植株根部运输到茎顶端的主要动力是(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  )
A.焚林造田 B.退耕还林
C.垃圾分类 D.节能减排
4.茅膏菜的叶片呈盘状,其边沿和中间长有腺毛。当昆虫触及叶片后,会被腺毛分泌的黏液缠绕,随后被分解。这体现了茅膏菜( )
A.能够繁殖后代 B.能够生长和发育 C.能够影响环境 D.具有应激性
5.为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某实验小组将150粒大豆种子随机平均分为3组,进行了实验(除探究条件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所示,实验表明大豆种子萌发需要( )
A.适宜的温度 B.充足的空气 C.适宜的光照 D.一定的水分
6.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关于绿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是动物栖息的家园
B.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
C.校园绿化应考虑季节性、功能性、环保性等
D.校园绿化可引进部分珍稀物种提升办学品位
7.图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B.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③④②①⑤
C.④为隔水加热,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
D.⑤的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证明产物是淀粉
8.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是(  )
A.大肠杆菌通过寄生对人体造成伤害
B.小球藻通过分裂生殖形成新的细胞
C.变形虫能通过变形运动摄食
D.草履虫通过表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9.下列关于如图细胞分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表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
B.图A中②内的遗传物质在分裂前进行了复制
C.图B中的细胞膜从细胞的中央向内凹陷缢裂为图C的两个新细胞
D.图C中③和④内的遗传物质形态和数目相同
10.我国科研工作者通过下图所示的方法培育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出生后的“中中”和“华华”长得(  )
A.更像甲 B.更像乙
C.更像丙 D.与甲乙丙都不像
11.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氧被利用的结构是( )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质 D.线粒体
12.阅读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小一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经过正确规范的操作后,顺利地找到了物像。小一兴奋地将显微镜轻轻地挪动给同组其他同学看,但其他同学却看到视野内很暗,看不清物像。
(1)小一利用标号______所示部件的放大功能看到了表皮细胞(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④⑤
(2)小一要想重新看到清晰的物像,应首先考虑进行的操作是(  )
A.调节⑦ B.调节④ C.调节⑤ D.调节②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物圈
B.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阳光
C.一块农田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14.按照用途将生物归类,不正确的是(  )
A.作物 B.家禽 C.家畜 D.植物
15.在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下列做法可以促进呼吸作用的是(  )
A.粮食入仓前要晒干 B.大雨后要及时排涝
C.用保鲜膜包裹水果 D.菜在低温下保存
16.不列实验材料用具与使用目的不匹配的是(  )
A.生理盐水——维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B.澄清石灰水——检测种子呼吸消耗氧气
C.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D.碘液——检验玉米胚乳是否含有淀粉
17.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这种症状可能是缺乏( )
A.含铁的无机盐 B.含磷的无机盐清水
C.含钾的无机盐 D.含氮的无机盐
18.为探究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科研小组选取油麦菜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并进行了科学探究,统计了26℃下光照组与黑暗组油麦菜种子的发芽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26℃下光照组 26℃下黑暗组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1 0 10 17 0 0 1
2 0 12 17 0 2 2
3 0 13 18 0 2 3
平均值(粒) 0 11.67 17.33 0 1.33 2.00
发芽率 0 0.58 0.87 0 0.07 0.10
A.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光照能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B.设计3个组别的目的是作对照
C.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及光照时间
D.该实验说明光照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19.某兴趣小组想要了解龙岩市市花——山茶花,计划去植物园参观“茶花世界”主题展,应进入的分馆名称为(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20.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诗句中体现的生物知识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包含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B.“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使水变绿的主要是藻类植物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21.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不同结构层次构成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体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没有相同的结构层次
B.人体的皮肤和番茄的果皮都是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功能
C.人体内的血管和植物体内的导管都具有运输功能,属于输导组织
D.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
22.清明踏青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习惯之一,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下列与人们踏青出游无关的系统是(  )
A.神经系统 B.生殖系统
C.循环系统 D.呼吸系统
23.枯叶蝶将两翅合拢树木枝条上休息时,其形态外观与枯叶极为相似(如图)。与叶肉细胞相比,枯叶蝶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壁
24.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动植物丰富。下列有关湿地公园生命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江边芦苇的茎是中空的——生物适应环境
B.野鸭在水中游泳,其趾间有蹼——生物适应环境
C.红嘴鸥每年从北方迁徙来湿地公园过冬——生物影响环境
D.在向阳处的植物要比背阴处的植物长得茂盛——环境影响生物
25.如图为一个豌豆荚,内有6粒豌豆种子。图中a表示豌豆荚,b表示其中的一粒种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由子房壁发育而成
B.b由胚珠发育而成
C.豌豆种皮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
D.豌豆种子的子叶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非选择题 (共35分)
26.图甲为光学显微镜结构图,图乙、丙、丁分别为显微镜下观察的植物细胞示意图、动物细胞示意图、草履虫。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首先从侧面注视物镜,同时双手转动[   ] 使镜筒慢慢下降,若要将10×物镜换成40×物镜,应转动[   ] 。
(2)洋葱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图乙中[   ] 代表的细胞结构内。从结构层次来分析,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组织。
(3)乙、丙细胞结构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4)图丁中,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时,发现草履虫向右上方游动(箭头表示视野中草履虫游动的方向),应将装片向 方移动。
27.玉米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据图回答问题:
(1)玉米植株上花的着生位置如图一所示。开花季节,一个雄花序能散落200~500万粒花粉,雌花的柱头都带有分叉,尽力生长伸出苞叶,以便接受由雄蕊的 中散落的花粉。
(2)图二是花的结构,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受柱头上黏液的刺激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进入胚珠后,释放出精子,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 ,这个过程叫做 。
(3)如果玉米果实收获时发现缺粒现象严重,来年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应采取的措施是 。
28.助力“双减”,很多学校都在校园内或学校附近建立了劳动教育基地,劳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守护劳动之美。某学校在学校后山建立了一个“开心小农场”,每当劳动课时,学校的“小农夫”就到后山进行劳动实践。一天某生物调查小组去后山对下图几类植物进行了观察和记录,请利用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帮他们完成记录和分析。如图是五种不同植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A 是水绵,B是葫芦藓,C 是蕨菜,D是松树,E是玉米。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植物只能生活在水中的是[ ](填字母),它所代表的植物类群与其他植物类群相比较,主要特征是: 。
(2)B中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一般较矮小,有茎、叶和 ,适合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3)C蕨菜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其内已有发达的 。
(4)D松树的球果不能被称为果实,所以松树被称为 植物。E是同学们辛勤劳动种出来的玉米,玉米籽粒的最外层是果皮和种皮,它属于 植物。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疆哈密瓜以其糖分含量高,味道香甜而深受人们喜爱,但由于其运输路途遥远,有些人将新疆哈密瓜引入我市进行大棚种植,但其甜度远低于新疆哈密瓜,其经济效益大大降低。
材料二:现场采摘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既给人们提供了走进大自然,亲近泥土的机会,又能体会到采摘过程的乐趣。近几年我市也新建了很多水果、蔬菜采摘园,广大市民在闲暇时间可以到大棚里采摘草莓、葡萄、梨、桃、蔬菜等。
(1)哈密瓜中的糖分含量高,被人体消化吸收后可以通过 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新疆哈密瓜引入我市后甜度降低,由此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为提高本地哈密瓜甜度,专家建议:可以在白天适当增加大棚的光照; 也可以在夜晚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两种措施都可提高哈密瓜甜度,试着选择其中一条措施解释其原因: 。
(3)草莓的根系入土浅,但叶片面积大, 作用旺盛,因而需水量大,始终要保持土壤湿润。
(4)种植草莓的大棚,要适时进行通风以增加 浓度,提高产量。
(5)采摘后,为了延长水果保存时间,可采取的方法是 (只写一条)。
30.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8分钟 9分钟
干土 4 4 3 3 2 2 2 1
湿土 6 6 7 7 8 8 8 9
(1)该小组探究的变量是 ,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时,其他条件都相同是为了保证 原则。
(2)在实验中,该组同学用10只鼠妇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为了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的可信度,我们可以计算全班各组的 后再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是鼠妇更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3)实验做完后,对鼠妇的处理方式是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利用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所以让植物充分接受光照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详解】A.不同农作物的叶片的形状不同,因此不同的叶片不能以镶嵌的形式排列,不能充分接受阳光。影响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故A错误。
BD.种植同种农作物合理密植,同种农作物的叶片的现状相同,使得植物的叶片能以镶嵌的形式排列,在加以合理的密植,能让植物最大限度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可以提高产量,故B正确,D错误。
C.在一块土地上尽量多种植农作物影响农作物接受阳光,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增加产量,故C错误。
故选B。
2.C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把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进行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吸收作用是指植物根系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过程。
【详解】蒸腾作用吸收水分并蒸发,是植物被动吸水和输水的主要动力;能降低植物的温度,这是因为水的蒸发热很高,在蒸腾过程中会损失大量的辐射热;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保持当地空气湿润,使当地雨水充足,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水从该植株根部运输到茎顶端的主要动力是蒸腾作用,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A
【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详解】A.焚林加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这些都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符合题意。
B.退耕还林是一种生态恢复措施,通过将耕地恢复为森林,有助于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B不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有助于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不符合题意。
D.节能减排是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物,节能减排可以降低对环境的负担,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系统,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根据题目信息:“茅膏菜的叶片呈盘状,其边沿和中间长有腺毛。当昆虫触及叶片后,会被腺毛分泌的黏液缠绕,随后被分解。”可见茅膏菜能对昆虫的刺激做出反应,体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的特征,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D
【分析】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等环境条件。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的原则是保持单一变量,即对照实验只有要研究的条件这一个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详解】分析表中的实验设计可知:该实验方案设计了二组对照实验,甲与乙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结果甲的种子不萌发,乙的种子萌发,说明大豆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乙与丙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光照,结果乙和丙的种子都萌发,说明大豆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照。因此,实验表明大豆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D
【分析】森林可以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因此我们要爱护森林。
【详解】A.森林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和生活环境,故A正确。
B.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B正确。
C.校园绿化应考虑学校实际,选择绿化植物更应该考虑季节性、功能性、环保性等,故C正确。
D.引进部分珍稀物种提升办学品位成本过高且不一定适合学校实际,故D错误。
故选D。
7.B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2)图中①滴加碘液、②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放在光下照射、③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④酒精脱色、⑤显色观察。
【详解】A.“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目的之一是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故A正确。
B.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③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②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放在光下照射,④酒精脱色,①滴加碘液,⑤显色观察,故B错误。
C.④为隔水加热,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叶绿素溶解于小烧杯中的酒精里,故C正确。
D.⑤的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故D正确。
故选B。
8.A
【分析】单细胞生物的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生活在水中,通过一个细胞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大肠杆菌寄生在人体内获取营养,不能独立获取营养,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A符合题意。
B.小球藻是单细胞藻类植物,通过分裂生殖形成新的细胞,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B不符合题意。
C.变形虫是原生动物,属于单细胞生物,变形虫通过变形运动摄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C不符合题意。
D.草履虫的身体只是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通过表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分析】简单地说,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详解】A.图示细胞分裂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故A正确。
B.②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进行了复制加倍,故B正确。
C.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最后,细胞膜从细胞的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图B细胞外面有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分裂,故C错误。
D.细胞核中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所以图C中③和④内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10.A
【分析】“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克隆猴是用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利用了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没有经过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子宫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详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在克隆的过程中,谁提供了细胞核,克隆出来的生物就像谁。“中中”和“华华”虽然是由雌猴丙分娩出来的,但长相却一点也不象丙,因为细胞核不是由丙提供,而是来自雌猴甲,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内,故应该几乎跟甲一模一样。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D
【分析】(1)外界空气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经过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运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四个过程。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A.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B不符合题意。
C.细胞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C不符合题意。
D.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称为“动力车间”,是动植物细胞都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氧进入组织细胞后参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符合题意。
故选D。
12.(1)B
(2)C
【分析】图可知,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物镜,⑤反光镜,⑥遮光器,⑦通光孔。
【详解】(1)物镜和目镜是显微镜的主要部件,主要是功能是放大物像的倍数,便于观察其细胞的形态结构。因此,小一利用标号①目镜,④物镜所示部件的放大功能看到了表皮细胞。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A.显微镜载物台中央的小孔叫⑦通光孔,有利于光线进行镜筒内,A不符合题意。
B.调节④物镜,只是选择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B不符合题意。
C.小一兴奋地将显微镜轻轻地挪动给同组其他同学看,但其他同学却看到视野内很暗,看不清物像,应首先考虑进行的操作是调节⑤反光镜,将外界的光线反射进入镜筒内,C符合题意。
D.调节②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的升降幅度较大,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错误。
B.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等),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B错误。
C.一块农田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C正确。
D.通常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结构越稳定,D错误。
故选C。
14.D
【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生物进行归类时,归类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下表所示:
归类方法 举例
形态结构 动物 鱼、龟、鸟、牛、马
植物 海带、紫菜、小麦、玉米、柳树
其他生物 细菌(如大肠杆菌)、真菌(如酵母菌)、病毒(如乙肝病毒)
生活环境 陆生生物 水杉、松、月季
水生生物 水绵、鱼、鲸
用途 家禽 鸡、鸭、鹅
家畜 猪、牛、羊
宠物 狗、猫
作物 小麦、玉米、水稻
【详解】由上表可知,植物、动物、其他生物是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来划分的;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是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来划分的;作物、家禽、家畜和宠物是按照生物的用途来划分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B
【分析】 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①促进呼吸作用:深耕松土、及时排水,促进根吸收氧气,从而促进根部进行呼吸作用,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②抑制呼吸作用:储存粮食、果蔬保鲜。农产品保存法(抑制呼吸作用)可概括为“三低”:低温、低氧、低含水量,如:贮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温度或氧浓度,储存粮食时保持干燥和低温。
【详解】A.粮食入仓前要晒干,目的是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大雨后农田淹水后,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中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根烂掉。因此,大雨后要及时排涝,是为了让植物的根得到足够的氧气,促进根的正常呼吸,B符合题意。
C.水果用保鲜膜进行封装后,膜内氧气较少,水果的呼吸作用被抑制,呼吸作用强度减弱,消耗的有机物减小,储存时间得以延长,C不符合题意。
D.在生产实践上贮藏蔬菜时应该适当降低温度,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可延长保鲜时间,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B
【分析】1.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简要的概括为: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2.生物的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主要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
3.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A.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口腔上皮细胞如果放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因此为了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需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A正确。
B.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会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澄清石灰水能检测种子呼吸释放二氧化碳,B错误。
C.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C正确。
D.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其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因此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部分是胚乳,D正确。
故选B。
17.D
【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详解】A.铁元素缺乏时植株老叶保持绿色,但嫩叶变黄,叶脉仍绿,A不符合题意。
B.缺磷时,幼芽和根系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色暗绿,无光泽,背面紫色,植物体特别矮小,花和果实成熟缓慢,B不符合题意。
C.缺钾时,植物易倒伏,叶片脉间缺绿,且沿叶缘逐渐出现坏死组织,渐呈焦枯状,C不符合题意。
D.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营养生长)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土壤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花芽分化延迟,花芽数减少。一株植物比其它的矮小瘦弱,而且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表明该棵植株缺少氮肥,D符合题意。
故选D。
18.A
【分析】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为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且度过休眠期。探究的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为避免偶然性,探究实验一般重复多次。探究实验一般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 ,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原则,通常一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
【详解】A.通过对比发现该实验变量是光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光照能影响种子的萌发吗?A正确。
B.设计3个组别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26℃下光照组与26℃下黑暗组互为对照,B错误。
C.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时间是无关变量,C错误。
D.通过实验数据,发现26℃下光照组在24小时和36小时的平均值(粒)和发芽率均高于26℃下黑暗组,实验说明光照能提高种子发芽率,但不能说明光照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D错误。
故选A。
19.D
【分析】山茶属于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科植物,具有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属于被子植物。
【详解】A.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结合分析所知,山茶花不属于苔藓植物,A错误。
B.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以及支持地上高大的部分,没有花、果实、种子,结合分析所知,山茶花不属于蕨类植物,B错误。
C.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在外面,没有花、果实结构,结合分析所知,山茶花不属于裸子植物,C错误。
D.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就是常说的绿色开花植物,具有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结合分析所知,山茶花属于被子植物,D正确。
故选D。
20.A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A.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涵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A错误。
B.“望梅止渴”,通过想象梅子的酸味来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从而缓解口渴的感觉;“画饼充饥”,通过看到画的饼来产生对食物的渴望或满足感,尽管实际上并没有吃到食物,都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正确。
C.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春天,温度适宜,水中的藻类植物就会大量繁殖,漂浮在江水、湖水中,使得水呈现出绿色。因此,“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诗句中描述的应该是藻类植物,C正确。
D.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A。
21.D
【分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详解】A.多细胞植物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多细胞动物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它们有相同的结构层次,例如:细胞、组织、器官等层次,A错误。
B.皮肤中包含了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因此皮肤属于器官。保护组织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所以番茄的果皮属于保护组织,B错误。
C.输导组织属于植物的组织,主要包括导管和筛管,起运输物质的作用。人的血管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器官,C错误。
D.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植物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动物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22.B
【分析】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组成的结构,人体主要由八个系统组成,它们是: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详解】ACD.神经系统能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循环系统能运输体内物质,呼吸系统能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这些系统都与人们踏青出游有关系,ACD正确。
B.生殖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生殖系统完成的。可见,与人们踏青出游无关的系统是生殖系统,B错误。
故选B。
23.D
【分析】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
【详解】枯叶蝶是动物,其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植物叶肉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和叶绿体。可见,与叶肉细胞相比,枯叶蝶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 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 生物依赖环境是(环境影响生物)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A.江边芦苇的茎是中空的,内充空气,是对江边土壤内缺少空气的一种适应,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正确。
B.野鸭趾间有蹼,利于野鸭在水中划水、游泳,是野鸭对水生环境的一种适应,属于生物适应环境,B正确。
C.北方冬天的温度低,红嘴鸥每年从北方迁徙来湿地公园过冬属于环境影响生物,C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在向阳处的植物要比背阴处的植物长得茂盛,属于环境影响生物,D正确。
故选C。
25.C
【分析】(1)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在开花授粉后发育而来的,主要的功能为保护种子及协助种子的传播。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极核和受精卵则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
(2)图示为一个豌豆荚,其中a表示豌豆荚,b表示其中的一粒种子。
【详解】A.a表示豌豆荚,即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A正确。
B.b是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B正确。
C.豌豆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成,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C错误。
D.子房中的卵细胞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可发育成胚,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幼小的生命体,它能发育成新的植物体。胚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子叶是胚的一部分,也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D正确。
故选C。
26.(1) ⑥粗准焦螺旋 ②转换器
(2) ⑤液泡 保护
(3)线粒体
(4)右上
【分析】观图可知:甲图中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遮光器,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乙丙图中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⑦线粒体。
【详解】(1)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首先从侧面注视物镜,同时双手转动⑥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转换器在镜筒的下端,圆形可以安装物镜,若要将10×物镜换成40×物镜,应转动②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2)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洋葱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图乙⑤液泡中。
从结构层次来分析,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3)线粒体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是动植物细胞内共同的能量转换器。
(4)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图丁中,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时,发现草履虫往右上方游动,为防止其游出视野,应将装片往右上方移动。
27.(1)花药
(2) 受精卵 受精
(3)人工辅助授粉
【分析】(1)传粉是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包括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2)受精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花是由花冠、花托、花萼、花蕊等组成,其中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雄蕊中含有花药、花柱、花丝等,雌蕊中含有胚珠和柱头,大多数的花卉同时有雌蕊和雄蕊,少数部分花只含有雄蕊或雌蕊。
【详解】(1)一朵完整的花由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组成。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雄蕊的花药中有许多花粉粒,雌蕊的子房中含有胚珠,胚珠中有卵细胞。所以,雌花的柱头都带有分叉,尽力生长伸出苞叶,以便接受由雄蕊的花药中散落的花粉。
(2)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刺激花粉管发育,花粉进入到胚珠,释放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异花传粉往往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得不到传粉的机会,如风媒传粉没有风,虫媒传粉因风大或气温低,而缺少足够昆虫飞出活动传粉等,从而降低传粉和受精的机会,影响到果实和种子的产量。在农业生产上常采用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以克服因条件不足而使传粉得不到保证的缺陷,以达到预期的产量。
28.(1) A 植物体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分化,多数生活在水中
(2)假根
(3)输导组织
(4) 裸子 被子
【分析】A 是水绵,属于藻类植物,B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C 是蕨菜,属于蕨类植物,D是松树,属于裸子植物,E是玉米,属于被子植物。
【详解】(1)A水绵是藻类植物,只能生活在水中,藻类植物与其他植物类群相比较,主要特征是结构都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植株矮小,具有茎和叶的分化,茎中无导管,叶中没有叶脉,具有假根,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C蕨类植物植株长得比较高大,结构也更为复杂,是因为有真正的根,并且分化出了输导组织。
(4)D松树、E玉米两类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都用种子繁殖,但E类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D属于裸子植物。
29.(1) 呼吸 环境影响生物
(2)白天适当增加大棚的光照,可以增强哈密瓜的光合作用,使制造的有机物增多/夜晚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减弱哈密瓜的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3)蒸腾
(4)二氧化碳
(5)低温保存/抽真空保存
【分析】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在细胞叶绿体中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详解】(1)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哈密瓜中的糖分含量高,被人体消化吸收后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新疆哈密瓜引入我市后甜度降低,就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2)白天适当增加大棚的光照,可以增强哈密瓜的光合作用,使制造的有机物增多;夜晚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减弱哈密瓜的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从而使哈密瓜内积存的有机物增多,提高哈密瓜的甜度。
(3)根尖的成熟区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是蒸腾作用的“门户”。因此草莓的根系入土浅,但叶片面积大,叶片更新快,蒸腾作用旺盛,因而需水量大,始终要保持土壤湿润。
(4)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因此种植草莓的大棚,要适时进行通风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5)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有机物,因此要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应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二氧化碳浓度等,故可以采取的方法是低温保存、抽真空保存等。
30.(1) 土壤的潮湿程度(或水分) 单一变量
(2)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
(3)平均值
(4)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该小组探究的变量是土壤的潮湿程度(或水分)。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确保实验结果的变化只与所探究的变量有关,而与其他无关。所以,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时,其他条件都相同是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原则。
(2)本实验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一些,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排除偶然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在实验中,该组同学用10只鼠妇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
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可见,该实验中,为了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的可信度,我们可以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后再得出结论。
(3)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做完实验后,应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