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四)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12 分)
请在空格内端正地书写名句和对联;(第1——7题每句1分,第8题2分)
1.折战沉沙铁未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4.酒酣胸胆尚开张,□□□,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过零丁洋》中,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的句子是:□□□□□□□,□□□□□□□。2-1-c-n-j-y
6.陆游《游山西村》中“□□□□□□□,□□□□□□□”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更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7.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在《春望》中,历来被称赞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表达诗人忧国情怀的句子是:□□□□□,□□□□□。 21*cnjy*com
8.某企业面临倒闭,新领导上任后为表示改革和发展的决心,化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句子写出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来源:21cnj*y.co*m】
上联:败军之际,全力求发展;
下联: 。
二、阅读(4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募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干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亍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巨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出处:21教育名师】
9.本文选自《 》,文题中“讽”是古代臣子向帝王进言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 。(1分)【版权所有:21教育】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形貌昳丽 ( )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3)王之蔽甚矣( ) (4)谤讥于市朝 ( )
11.本文对人物的塑造堪称经典,邹忌的循循善诱、威王的意气风发均在文中得到充分体现。你认为,邹忌使用了怎样的方法,使自己的劝谏获得了成功?一个简洁的“善”字体现了威王怎样的心理?(2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2.政令初下,从者云集,国家大治;不动兵卒,便可“战胜于朝廷”,齐国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功勋既在于国君,亦在于朝臣。你认为,邹忌与威王能有此功勋的关键是什么?(2分)21*cnjy*com
1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的劝谏使我们了解到别人的夸赞有时是真诚的,有时也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读了本文后,你又将怎样理智地看待别人对你的溢美之词呢?(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①人也。亡命②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③。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注释:①解:县名。②亡命:逃亡,流亡。③御侮:抵御外来的欺侮。此喻三人情同兄弟。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1)侍立终日( ) (2)身还小沛( )
15 关羽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勇将,到了后世仍常被当作勇将的代名词。同时,关羽被后人倍加推崇的是他讲义气,此选段中,哪几件事能看出他的义?(答出两件即可)(2 分)
16 本选段中屡次提及先主,目的何在?请分析其原因 (2分)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漆盒
路来森
我对红漆盒有记忆的时候,红漆盒已经有些破旧了。颜色暗淡,时光,以褪色的形式,衰老着。那时,我们兄妹四人都已出生,却还小,大大小小地排列着,像半生不熟的瓜,缀在家庭的藤蔓上,构成一个家庭的劳苦和繁累。
红漆盒,圆形,圆形的盒,微凸的圆形的盖;表面,无任何图案,却也给人一种饱满的感觉;色泽,呈枣红色,是乡下人喜欢的那种栗子红,深深透透的,仿佛时光的烟尘,正漫卷其中。漆盒的外皮上,布了一些锈尘,一些地方,红漆已经脱落了,斑斑驳驳的,像是那些张着的陈旧的日子的眼睛。漆盒的内部,被隔开,成格子状。每一个格子里,盛着不同的东西,诸如碎布、丝线、顶针以及常用的线团、纽扣等,完全是母亲的一个”针线笸箩”,一个“百宝箱”了。
正是大集体时期,母亲每天都要出工,上坡干活。回家后,常常是顶着一头的草屑,带着一身的疲惫。坐下来,目光也不停下,她会用心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也许并没有什么具体原因,只是一种母爱的自然逡巡。看到哪一个孩子身上的衣服擦破了,母亲此顺手拖过红漆盒,找出相应的碎布、针线,进行缝补,母亲在缝补,孩子们就围在身边。时光很静,静得有些寂寞。但我们依然能看到母亲脸上的疲惫,和她忙碌的忧郁。阳光照在母亲的头上,头上的草屑,便发出碎碎的光,寂寥而落寞 我的小妹很懂事,有时候,母亲缝补衣服时,小妹就用她的小手,去摘取母亲头上的草屑-----那些辛苦劳动的附着物。小妹细细地摘着,母亲细细地缝着,母亲的脸上,荡过喜悦的欣慰。母亲有时会停下来,用手抚摸一下小妹的头,看得出母亲脸上的疼爱和怜惜。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使用红漆盒最多的时候,是秋末冬初。秋末冬初,大集体的农活少了,母亲就开始为孩子们缝制冬衣。这段时间,红漆盒就整天地陪伴在母亲身边。
母亲不停地在红漆盒中翻找着,找她的针线,找她的顶针,找她忙忙碌碌的缝补人生。母亲白天里,常常蹲坐在门口边做针线活儿 ,人坐在脚凳上,缝制的衣服放在膝盖上,红漆盒放在身边。母亲静静地坐着,针线上下飞舞,像是一场蹁跹的舞蹈。秋阳斜斜地照着,照在母亲的针线上,针线发出淡淡的光亮;照在母亲消瘦的脸上,母亲的脸上,洋溢着一派平和的温暖。能看得出,母亲的专注,和专注里融入的那份深深的爱意。那个时候,乡下女孩儿还流行穿花鞋,所以,每年的冬天里,母亲是必定为我的三个妹妹各自做一双花鞋的。做花鞋,需要“配线”,将各色的丝线配置在一起。红的、绿的、黄的,各色的丝线,就盛在母亲的红漆盒中。我们不知道丝线是从哪儿来的,有时就问:“丝线是从哪儿来的?”母亲说:“你姥姥留下的。”说完,母亲常常会停下手中的针线活儿,向着某一个角落凝视一番,然后,再低头看看手中的丝线。那时,姥姥已经去世多年了。我们猜想,母亲一定是触物思人,念及姥姥了。她也许,想到了当年她为女儿时,环绕母亲,促膝而坐的情景;想到了女儿时期,那一个个欢喜悲苦的日子。生命一代代地传递,逝去的美好,只能在记忆里寻找。母亲做花鞋,做得特别的细致。花,都是绣在鞋头上的,有的是绣一朵菊花或梅花,有的则绣一只蜻蜒或蝴蝶。母亲绣花时,有时会禁不住唱起歌儿。她喜欢唱《白毛女》中的插曲:“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因为在那个时代里,这支歌曲是极流行的。歌儿,从母亲的口中流出,小溪流水一般,自然而顺畅,没有丝毫刻意的表达,看上去,母亲的脸上也没有过分悲喜的情绪,唱着这样的歌儿,也许只是想舒缓自己劳作的疲倦而已,绣好了,母亲就反复端详一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时候,我们就觉得仿佛一切都活了:花在开,蜻蜒和蝴蝶在飞舞……
红漆盒里,有一团略呈淡黄的素丝线,但这些年,母亲却一直没有用过.
后来才知道,这只红漆盒,原是母亲的陪嫁物,同时作为陪嫁物的,还有-套箱柜。日子贫穷,箱柜就卖掉了,于是我们就只看到了守在母亲身边的红漆盒——伴随着母亲,伴随着那段艰难的日子。原来的放置格局是:箱子放在柜子上,漆盒放在箱子上。一层层地摞着,构成一个女人的嫁妆,听母亲说,红漆盒跟随母亲出嫁的时候,原本是用来盛装糖果食品的,用来装饰一个女人的甜美生活的。那时候外婆的家境极好,家中有几十亩土地。母亲又识几个字。想来那时候的母亲在家中,虽不能说是“大家闺秀”,却也算得上是“小家碧玉”了。也许,母亲就曾真真正正地做过“小家碧玉”的梦,只是后来社会发生了变化,母亲的“小家碧玉”的梦,就只好沉淀进一摊泥淖里了。
长大后,读书,读董桥的文字,知道董桥喜欢收藏,喜欢收藏的物件之一,就是红漆盒。只是董桥收藏的红漆盒,极其华贵,华美,大多出自名门闺秀之家,而且,那些红漆盒上,大多雕刻有精美的图案。例如,董桥所藏的两件晚明“剔红漆盒”,其一刻有“菊黄蟹肥”图,其一刻有“望月图”,前者,一只巨蟹,横横地压在一朵盛开的菊花上,蟹肥花硕,丰满得不得了;后者;刻一士人,身着长袍,举首望月,神情异常专注,飘飘的衣带上,仿佛能感受到那瑟瑟拂动的秋风。“菊黄蟹肥”图,洋溢的是贵宾的丰饶和喜气;“望月图”临风飘举的是士人的潇洒和飘逸。
我想,董桥收藏这些红漆盒,或许就是因了这些红漆盒的华美;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在别处,在于红漆盒里盛装的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历史沧桑中留下的一份温润和精致。
读过董桥,我就愈加关注母亲的红漆盒。常常端详着,端详着它的一天天地颓败,它的苍然衰老的情态,真是与董桥收藏的红漆盒,无法比拟。
可母亲,这些年,依然不弃不舍地收藏着它。只是,我们兄妹都长大了,次第结婚成家。日子也越来越好,母亲的红漆盒,不再是“针线笸箩”,而又回到了它最初的用途:用来盛装糖果之类的东西。我们看到,母亲常常会打开红漆盒,从盒中摸出几块糖分给来家玩的孩子们;或者摸出一个苹果,放在口中,咬一口,慢慢地咀嚼着。看上去,是那样的有滋有味,她在咂摸晚睛的美好时光。
近几年,我几次搬家,母亲随我搬来搬去。一切的旧物都扔弃了,唯有这只红漆盒,母亲始终留在身边。有时,我也会打开看看,除了盛装果糖外,那一团素丝线还在。它,蜷曲在一个方格里,静静地,如时光织成的一枚茧。我就说:“现在这些丝线用不着了。”母亲就会说:“是你姥姥留下的,留着吧,留着做个念想。或许还有用呢!”于是,母亲的眼光,又望向远处……
我想,母亲是想用她的红漆盒,保留下一些东西。例如,那个时代,那些曾经的酸甜苦辣的日子,还有那些一去不返的时光。
父亲去世的那天,母亲将红漆盒中的那把淡黄色的素丝线拿出,抽出一缕,系在了父亲的脚脖上。她大概是想用那缕素丝线,拴住父亲的脚,拴住对父亲的那份挂念吧,或者是,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所在。我们不知道。那一刻,我们只是静静地围在母亲身边,看着素丝线上,散发的淡淡的古老而沧桑的亮光。
那亮光,仿佛成了时间的通道,走向远处,走向深处。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笸箩( ) (2)逡巡( )(3)草屑( ) (4)温润( )
18.已经破旧的红漆盒,颜色暗淡,以其褪色的形式,衰老着。然而,红漆盒的事件却被作者写得耐人寻味。纵观全文,作者写了关于红漆盒的哪些事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2分)
19.本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自然,其中第一段中“那时,我们兄妹四人都已出生,却还小,大大小小地排列着,像半生不熟的瓜,缀在家庭的藤蔓上,构成一个家庭的劳苦和繁累”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0.细腻生动的描写不仅能丰富人物的性情,也能增添人物的立体感,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4分)
(1)歌儿,从母亲的口中流出,小溪流水一般,自然而顺畅,没有丝毫刻意的表达……
(2)母亲静静地坐着,针线上下飞舞,像是一场翩跹的舞蹈。
21.文运笔,或泼墨如水,或惜墨如金,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地写道:“长大后,读书,读董桥的文字,知道董桥喜欢收藏”有何用意?(4分)
22.本文题目是“红漆盒”,但是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母亲的许许多多的往事,在作者妮妇道来的叙述中,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母亲的形象。(4分)
23.文章结尾写道:“父亲去世的那天,母亲将红漆盒中的那把淡黄色的素丝线拿出,抽出一缕,系在了父亲的脚脖上。她大概是想用那缕素丝线,拴住父亲的脚,拴住对父亲的那份挂念吧,或者是,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所在”,你认为到底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4分)
24. 文中的母亲对孩子们的爱尽心尽力,细如发丝。你的父亲或母亲为你也做了许多这样的事情,请写出一件。(4分)
(三)名著阅读(5分)
25.《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 为题材的小说。它以精湛的笔墨,描写了 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揭示了
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并塑造了一组起义英雄的群像,对起义的原因也做了具体的展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徽宗年间,当时“朝廷不明,天子昏昧”,以 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把持一方,无恶不作,表明了“乱自上作”的道理。(2分)
26.梁山义军组成了浩大的队伍,曾三打 ,踏平 ,三败 (2分)
27.梁山义军震撼了北宋王朝的统治。第71回 是起义事业发展的高峰,作者热情歌颂了“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新天地,表达了封建时代人民的理想。(1分)
三、作文(60 分)
(一)综合实践(10分)
28. 长春市第八十九中的李鸿雁老师把失去父母的学生王美娜当作女儿扶养。她为孩子的户口奔波,引起市长的关心和重视,她为孩子的学习环境操心,卖掉自家的小房子,租住稍大一些的房子;她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担忧,鼓励美娜做乐观诚实的好学生;她为孩子的未来发展着想,教美娜做手工、做家务,让美娜成为心灵手巧的女孩。有人问李鸿雁,美娜要在你家呆多久啊?李鸿雁笑着说,等她出嫁呗,这里永远是她的娘家。师爱胜似母爱,学生亦如儿女,相信美娜会因李老师的爱和自己的努力拥有美好的未来。教师节前,请你代表全班同学为李老师制作一张节日贺卡,写上心中的敬意和祝福。(不少于100字)
(二)作文(50分)
29. 以下两个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美好的一天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文题自拟。
在菏泽市郓城县双桥乡前黄冈村,一对龙凤胎刚出生两周,他们的母亲就猝然离去,父亲神志不清,奶奶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无人照顾。看到这种,阶况,也没有人召唤,十里八村的亲戚邻居们都伸出援助之手,村里七旬孤寡老汉撕开棉袄捐出存了多年的100元钱;刚添宝宝的小媳妇每天跑好几趟给孩子喂奶;还有老邻居则把孩子抱回家中,每天哄他们睡觉。21cnjy.com
作文要求。
(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3)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4)不少于600 字。
参考答案:
1.自将磨洗认前朝
2.何当共剪西窗烛
3.风正一帆悬
4.鬃傲霜
5.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6.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7.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8.示例: 危难中间,尽心做改革
9. 战国策,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10.(1)光艳美丽。(2)偏爱。 (3)蒙蔽。 (4)指责过失。
11.方法:围绕“设喻说理、类比推理”回答即可。
心理:围绕“善于纳谏;有改革弊制的决心;对邹忌的赞赏”回答即可。
12.围绕“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齐威王开明,是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回答即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3.围绕“要不偏听偏信,不被别人的吹捧冲昏头脑,时刻保持清醒,善于思考,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回答即可。21教育网
14.(1)在尊长面前陪着(或“服侍,伺候”)(2)返回。
15.围绕“与张飞一同抵御外人欺侮:关羽在先主身边一整天站立;关羽随先主到各地奔走,不畏艰险”回答。21·cn·jy·com
16.围绕“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突出关羽的‘义’”回答。
17.(1)pǒ (2)qūn (3)xiè (4)rùn
18.围绕“母亲用红漆盒中的丝线为孩子们补衣服;母亲用红漆盒为我们绣花鞋;红漆盒是母亲的嫁妆;母亲用红漆盒装糖果给孩子们”回答。www.21-cn-jy.com
19.围绕“总领全文,交代了儿时的家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兄妹四人比作半生不熟的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境的繁累,为下文写母亲的辛苦埋下伏笔。更加突出母亲的辛劳付出”回答。2·1·c·n·j·y
20.(1)围绕“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母亲的歌比作小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即使干活时,仍很娴熟。歌声优美自然快乐,表达了母亲的乐观坚强和多才多艺,也表达丁作者对母亲的喜爱与赞美”回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围绕“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母亲穿针线的动作比作舞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做手工活的娴熟和精巧,体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回答。
21.围绕“自然引起下文,与母亲的红漆盒形成对比,突出红漆盒的珍贵,也表达了对母爱的珍视”回答。
22.围绕“勤恳踏实;和蔼慈祥;多才多艺;热爱生活;朴实”回答。
23.围绕“对父亲的深爱与追念;对已经逝去酸甜苦辣岁月的怀念与感伤;对自己未来岁月的寄托”回答。
24.写出一件表现父爱或母爱的事件,事件要求完整。
25. 农民起义、 宋江 、官逼民反 、高俅
26.祝家庄、曾头市、童贯、高俅
27.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28. 评分标准:
①一等:9—10 分。表述清晰,语言流畅,即可给满分。
②二等:7—8分。表述基本清晰。
附:不足60 字,5分以下。
29.写作指导:
作文(1)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一天”是对写作上的时间的限制。不可以写一段时间,仅以一天为限。“美好”是一天的所具备的特征,可以理解为“令人难忘的,倍受感动的,给我鼓励的……带有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学生写作时应注意表达内心情感。21·世纪*教育网
作文(2)读懂材料后,关注众多人对两个嗷嗷待哺孩子的行动,很让人感动,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学生写作时要对人们的这种精神进行弘扬和赞美。www-2-1-cnjy-com
评分标准:
①一等:47—50 分。主旨突出,较有文采。以下四项中有一项突出的作文即可评为一等文:A.感情真挚;B.立意新颖;C.构思巧妙;D.语言富有个性。
②二等:43—46 分。主旨明确,表达清楚。
③三等:39—42 分。主旨较明确,表达较清楚。
④四等:35—38 分。主旨不太明确,表达不太清楚。
⑤五等:34 分以下。主旨不明确,表达不清楚。
附:①满分不低于5%。
②跑题:30 分以下。
③没写题目:扣1分。
④抄袭试卷中的选文内容:10 分以下。
⑤100字内:不超过5分;200 字内:不超过10 分;300字内:不超过15分;
400字内:不超过20 分;500 字内:不超过30 分;550字内:不超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