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3.2《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3.2《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6 10:2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高一下《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小说单元,所选小说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人生思索。《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经典小说篇目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直与高中生见面。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流传、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它始终能够和发展的时代同频共振,始终让人有代入感。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就是要带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和作者交心,穿越时空去了解那个时代,深入作品品味主人公的行为,跳出作品客观理性地看待造成主人公结局的原因。语文教师要像一个灵魂使者、一个人生导师,春风细雨般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抽丝剥茧般为学生解读作品,既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也让学生拥有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能够观察思考、分析鉴别。
从教以来,《装在套子里的人》已经讲了好多次,当在统编教材里再次遇到它,我就不断思考:在新的时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是“套子”,还是“人 ” ?
对这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的理解,重点应放在哪里?是讲人生活的“套子”、“套子”的成因,还是讲“人”,讲一个“人”的异变,讲一个“人”的可怜、可悲、可恨?在这样的思考背景下,我将教学设计的主题确定为“文学要使人能看见人”。所以,我大胆打破以往常见的教学思路,走出教学思维的套子,聚焦“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设计了这一课。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阅读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文学要使人能看见人,看见那些让人忽略的,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小人物;看见那些更本质的人生的哀伤。我们都很难忘记孔乙己、“变色龙”、阿 Q、祥林嫂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这些人物都能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沉重思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再来结识一位特殊的人物——别里科夫。
(教师板书文题,依次用PPT展示孔乙己、 “变色龙”、阿Q、祥林嫂、别里科夫的图片。)
学习任务一 阅读、品析别里科夫形象
师: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同学们读了这篇小说后,主人公别里科夫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请结合下面这个表格(PPT 展示),勾画并摘出小说中最触动你的描写别里科夫的句子,概括他的形象。
最触动你的描写别里科夫的句子 概括形象(学生阅读、勾画、摘抄句子,为分享作准备。)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了解别里科夫了吗?
生(齐):了解了。
师:哪位同学分享一下?
生:我勾画出的是这些句子:“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师:找到的信息很多,那你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怪异、胆小、封闭的人。
师:概括得非常好,提炼信息的能力很强。还有谁愿意分享?
生:“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我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多疑的人。
师:表述很全面。
生:别里科夫忠告柯瓦连科:“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由此,我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畏惧新事物的人。
师:表述很清晰。
学习任务二 别里科夫是怎样变成“套中人”甚至是专制统治的帮凶的?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了解到别里科夫是一位胆小、封闭、多疑、畏惧新事物的套中人,的确很是怪异。那么,别里科夫又是怎样变成“套中人”甚至是专制统治的帮凶的呢?课文中写道:“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投影。)同学们,辖制是什么意思呢?
生:管束,控制。
师:对。这个词听起来会让我们感觉别里科夫是一位高层统治者,可他是这个身份吗?
生:不是,他是一位希腊文教师。
师:是啊,文中介绍,他只是一位希腊文教师,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可是,我们又的确看到别里科夫和别的小人物不太一样。请同学们阅读相关段落,仔细体会。
(学生阅读,批注体会。)
师:哪里不一样呢?
生:看见告示,“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并且很维护,觉得“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生:在官方的批准或默许里,他仍然存有怀疑,担心官方没有充分表达出来,常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生:凡是违背法令、不合规矩的事,虽然可能和他毫不相干,但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师:好。不难发现,从社会作用角度出发,他几乎百分百起到了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其可怕程度甚至超过了专制统治本身。而且,毫无疑问,他对专制制度的理解极为到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别里科夫虽然不是国家专制统治的本体,但他是专制统治在现实社会引发的精神瘟疫的受害者。
师:专制,是对人的自由意志的扼杀。别里科夫已然成为一位被专制统治吓破胆的人,被扼杀了自由意志的人。(投影这两个句子。)那么,除了专制制度的戕害,别里科夫变成“套中人”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吗?老师想追问一句:为什么别里科夫周围的人都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自己的自由愿望,而唯独他却成了这样一个“套中人”呢?请同学们思考。(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时过境迁,人们往往会因为惯性思维而把一个人的所有过错或者扭曲归罪于社会和时代,大家觉得这样客观吗?(学生摇头。)
师:那么大家觉得有没有这个人自身的原因呢?
生:有。
师:那是什么?
(学生不能通透解答。)
师: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为了干什么?
生:抵挡恐惧。
师:对呀,为的是他自己的安心。那他给别人造成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破坏性的?
生:破坏性的。
师:那大家想想,他变成扭曲的“套中人”自身的原因是——
生(恍悟):自私、狭隘。
师:很好。别里科夫把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装在套子里,这是他抵挡恐惧的方式。他时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简直就像咒语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尤其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像一个幽灵一样把他的恐惧如毒瘤一般一点一点地蔓延开来,传染给周围的每一个人。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我们看到,别里科夫只关心自己的安全,只想在专制的淫威下救出自己。他的心中只有自己!这是极度的狭隘和自私!他把自己用各种“套子”包裹起来,把所有的人都拒绝在了他的“套子”之外。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具“活尸”,游走在当时社会的角角落落,并将自己阴湿的死气传染到周围每一个人的身上。他是一个带菌体,将专制统治的精神病菌肆意传播,从而窒息了人们的自由意志。
学习任务三 深层探究别里科夫死去的原因
师:作品大篇幅写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悲剧,这场恋爱实际是对别里科夫的一次拯救。如何将别里科夫从他的“套子”中拯救出来呢?华连卡姐弟的到来如同一块投到水里的石子一样让别里科夫死水一潭般的沉闷生活泛起了涟漪。
当他们出现在别里科夫同事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别里科夫的“婚姻大事”。毫无疑问,爱情是建立在一个人的自然本能上的,尽管别里科夫已经成为“活尸”一样的人物,但他也有可能会爱上一个异性,爱情也很有可能让他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那样的话,“套子”也就不攻自破了。也就是说,仅从情理上来说,爱情似乎是可以将别里科夫从他的“套子”中拯救出来,使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的有效办法。
师:但在这里,也存在一个尖锐的矛盾,即:怎样的一个女人才能拯救别里科夫,并使他感到有一点爱情的需要呢?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生:很强势的女人,能控制住别里科夫,以牙还牙,让别里科夫痛定思痛,从而改变自己。
(学生大笑,且对这个问题表现得极为有兴趣,纷纷举手想要发表见解。)
生:和别里科夫一样的女人,人以群分,让别里科夫感觉到和谐,也有倾诉的对象,就不会干扰别人。
生(立即反驳):这个不好,我不想让世界再多出一个可怜的女别里科夫。
(学生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生:一个很美好的女子,安静、贤惠、善良,以德报怨,感化别里科夫,让他变成一个无私的人。
生:一个与时俱进的女子,紧跟时代进步,能够给别里科夫渗透新思想,指引别里科夫进步,跟上时代脚步。
师:同学们都好有想法!大家都在想方设法积极拯救别里科夫。老师觉得,这个女人首先必须是一个非常大胆、非常自由并且是非常美丽的女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无可回避的魅力将别里科夫那早已枯竭了的生命欲望激发出来,使之产生爱情。
师:课文写道:“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原著写道:“她长得也高,身材匀称,黑眉毛,红脸蛋,一句话,她简直不能说是姑娘,而是蜜饯水果,活泼极了,谈笑风生,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老是哈哈大笑。
她动不动就发出响亮的笑声……她两手叉着腰,走来走去,笑啊唱的,翩翩起舞……她把我们大家,连别里科夫也在内,都迷住了。”(PPT 展示上述句子。)
师:一个可爱的、热爱生活热爱得要命的华连卡跃然纸上。华连卡开朗、热情、自由、迷人、美丽,她让别里科夫着迷。但同学们想想,有没有另外一种心绪,此刻从别里科夫心里滋生呢?
师:华连卡开朗、自由,但别里科夫恰恰是害怕自由、逃避自由的。显然这一尖锐的矛盾很容易让别里科夫感到极大的恐惧,甚至会将他逼上死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别里科夫是被他自己渐渐复活了的内心的自由和欲望吓死的!(投影结论。)
学习任务四 主题探究:忧郁远方的一抹天色
生(朗读小说结尾):“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师:同学们从小说结尾中读出了什么?
生:有高兴。
生:还有失望。
师:失望和希望并存的忧郁!
师:在由大量的维护者、妥协者和少数的先行者构成的这个社会里,虽然别里科夫死得让人大快人心,但社会氛围的郁闷、无聊、乱糟糟并没有改变。在本课中,别里科夫是一个真实的人,但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人物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代表了那些在历史潮流中退缩、消沉、随波逐流,甚至堕落的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契诃夫对这些人表达了失望,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契诃夫也点亮了那微茫的希望的亮光,那就是华连卡和柯瓦连科这两个人物的存在。这两个人物与“套中人”是绝缘的,他们体现了人类的自由精神,同时也表明,人类对自由的渴望是无法被扼杀的。当然,契诃夫到底不是一个绝望的作家。
师:原著结尾写道:“人们却因为你容忍他们的虚伪而骂你傻瓜。你忍受侮辱和委屈,不敢公开说你跟正直和自由的人站在一边,你自己也做假,还微微地笑,你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得到一个温暖的角落,做个一钱不值的小官儿罢了。不成,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了!”(投影展示结尾文字。)
师:有人曾这样评价契诃夫的小说:时代在逐渐崩溃,但人不能绝望地活下去。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前行,是需要“人”,尤其是先行者来完成的。
师:我想同学们此刻一定有颇多感触,请同学们写几句自己的感触。
(学生思考并开始写作,随后在班里分享。)
生:时代在进步,时代里的人也要与时俱进,不能老是存在于过去,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成为一个可笑、可怜、可厌的人。……
师:同学们的感悟很深刻,为你们点赞!在此,老师也想和同学们分享一段读后感言:不仅仅是俄国历史,推及整个人类社会,几乎都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也曾经历过封建专制的黑暗统治,但无数的先行者和追随者,勇敢地打破“套子”,为我们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梁启超,以三民为己任,激励着中国少年;鲁迅,发出了铁屋子里的第一声呐喊,打破“吃人”的世界;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还有无数的勇士们在不断前行,尤其在当下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先行者们不畏艰难,终让我们的社会朝着富强前行。这就是人与社会!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勇敢打破束缚成长的“套子”,拥有健康人格,不阻碍社会发展,而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人,能够从“小我”成长为“大我”,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