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0: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1992年9月,第10届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在雅加达召开。本次会议的议题不可能包括
A.反对两极格局
B.反对霸权主义
C.推动世界多极化
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本题3分)随着日、欧两强与中国、南斯拉夫等国在两大阵营中形成离心之势,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霸高潮兴起,两大阵营的对抗逐步演化为美苏两国的全球霸权之争。可以说,冷战时代的两极均势是各种力量的交叉、弥散与界线的模糊。这说明( )
A.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B.两极均势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C.美苏冷战加速两极格局的瓦解 D.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逐渐形成
3.(本题3分)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德与西德,但两德并非完全隔绝。1970年东德赴西德访问人次为105万,1988年增加至674万次;两德电话通话次数由1970年的70万次增加至1988年的4000万次。这说明
A.西德综合国力超过东德 B.两德自主掌握两国关系处理权力
C.民间交往助推政治统一 D.文化交流加速两极对峙格局瓦解
4.(本题3分)1962年,美国和北约通过决议,对苏联石油贸易进行禁运,苏联石油增长率度下降。但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继续进口苏联石油,且连年增长。1966年,北约被迫结束对苏联的石油禁运。由此说明( )
A.美国的霸权地位严重动摇 B.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C.冷战开始扩展到经济领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名存实亡
5.(本题3分)1947年,美国共和党外交政策顾问约翰·杜勒斯在美国“全国出版商协会”发表讲话时称:“一个分裂成碎片的欧洲不可能是一个健康的欧洲,而一个采用美国联邦方式建立起来的欧洲大市场,就可以享受一个大得足以和廉价的现代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市场带来的好处,美国必须对欧洲予以鼓励和指导。”该讲话反映的政策是( )
A.杜鲁门主义 B.北约的建立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的联合
6.(本题3分)1950年12月,联合国难民署成立。它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欧洲二战之后的难民问题。50年代初,它要求设立“联合国难民紧急基金”,但因美国作梗而失败。1954年,美国希望把难民署作为反苏的力量而开始给予支持。此后,“联合国难民基金”很快得到其他国家支持,并迅速筹集完毕。这主要反映出( )
A.冷战导致难民问题形成 B.人道主义精神推动国际法发展
C.霸权主义威胁国际治理 D.联合国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7.(本题3分)1958年,美国《共同安全法》删除了《巴特尔法修正案》中的限制规定,美国从此可向印度等与东方阵营有经济联系的中立国家提供援助。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冷战重心的转移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朝鲜战争的失利 D.争夺霸权的需要
8.(本题3分)战争刚结束的时候,美国希望通过大国合作体制谋求世界物权,但到1946年,政策制定者已不再把苏联看作是疏远的同盟而是潜在的敌人。随之,以意识形态为说服力,桃动造就集团间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开始于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发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9.(本题3分)右面漫画中所示的局面正式开始形成的标志是
A.德国首都被分区占领 B.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C.《华沙条约》的签订 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0.(本题3分)在《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1961年9月)宣称:“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这表明不结盟的实质是
A.避免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 B.反对新老殖民主义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 D.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冷战含义:冷战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 又非 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12.(本题3分)冷战的原因:美苏两国 完全不同、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严重冲突、 尖锐对立。
13.(本题3分)国家干预的增加
(1)原因
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 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以及 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2)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 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展。
(3)措施
①加大 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订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 ;等等。
(4)效果: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 。
(5)调整
①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 ”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②措施:适当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4.(本题3分)欧洲出现了 和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5.(本题3分)
角度 内容
冷战的概念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 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国的 存在严重冲突, 也尖锐对立。
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 。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 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 的安全。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 ,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冷战的表现 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 的演说,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 。同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 。
经济 美国实施 ,巩固了西欧的 。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 ,形成了以 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 ,简称“北约”。苏联随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 ,简称“华约”。
地缘 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 1949 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两极格局的形成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 , 正式形成。但是,两极格局是 。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出现了紧张与缓和、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
A.正确 B.错误
17.(本题2分)“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重要表现。
18.(本题2分)“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虽提出背景不同,但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
19.(本题2分)1961年,在南斯拉夫、中国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0.(本题2分)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是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以下是关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不同回忆录及后人的研究
材料一 “除了保卫古巴,”赫鲁晓夫在主席团面前辩称,“我们的导弹还可以弥补西方人喜欢说的‘力量均势’,美国人用导弹基地把苏联包围起来,现在他们也将尝尝被敌人的导弹瞄准是个什么滋味”。
10月27日,苏联的地空导弹操作人员击落了一架在古巴上空的U-2飞机,飞行员丧生。(28日)民主德国向苏共主席团通报,肯尼迪将再次发表电视讲话。就在肯尼迪发表讲话前两小时,苏联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单方面从古巴撤出“苏联的所有进攻性武器”。
——摘编自(美)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失败的帝国》
注:2007年作者主要根据前苏联解密档案撰写此书。
材料二 我们并无发动战争的企图,古巴离我们有一万一千公里远。只有傻子才会认为我们想从古巴入侵美国。我们的目的正好相反:我们想使美国人不入侵古巴,为此(在古巴)安装了针对他们的导弹,要他们三思而行。
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下令开火,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这件事情引起一阵喧嚣。起初我们担心肯尼迪总统会受不了这种耻辱。但还好,美国人除了在宣传中变得更加厚颜无耻外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情。他们撤出了部队和召回了空军。
——摘编自《赫鲁晓夫回忆录》
注:该书是赫鲁晓夫1964年下台后所写,回顾了自己政治生涯并说明其立场和观点。
(1)阅读两则材料,概述二者对古巴导弹危机讲述的不同。
材料三 1992年,卡斯特罗在有美、俄和古巴学者参加讨论的导弹危机学术会议上回忆:当初古巴接受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建议,不是为了保护古巴,而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地位。他现在相信,苏联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改善自己当时在同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对比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他当时过于相信苏联的宣传,即苏联在导弹技术方面比美国强,否则他会谨慎从事。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2)结合以上材料的具体内容,分析回忆录的史料价值。
22.(本题15分)中美关系仍然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编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看,尼克松的“越顶外交”可以说是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把其盟友日本抛在了身后,这必然对日本的外交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四次首脑会议和三次外长会议,在恢复中日邦交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对此,美国不得不正视这种现实,以谋求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之中,虽然美国的主导地位开始削弱,但是这种三角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特征。然而,从实质上看,当时这种三角关系又是不均衡,不等边的。
——摘编自王云翠《20世纪70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互动态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外”的原因,据此分析当时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 年1月,杜鲁门总统提出了美国今后外交政策的"四点行动原则"∶一是联合国;二是"马歇尔计划";三是北大西洋联盟;四是"新的大胆的计划",即"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计划"。新闻界称之为"第四点计划"。杜鲁门认为,该计划不仅可以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受援国认识到民主制度的好处,从而"参加到自由世界的行列中来",以防止共产主义在全球的蔓延。195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法案》,"第四点计划"列入该法案的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法案规定,美国援助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办法是鼓励交换技术知识和技能,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到1953 年,美国已向 35 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 245 名技术人员实施该计划,三年总计拨款3.11 亿美元。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施"第四点计划"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第四点计划”。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A
3.C
4.B
5.C
6.C
7.D
8.A
9.D
10.C
11. 战争 和平
12. 社会制度 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
13. 自由放任 社会主义 国家干预 政府 计划 宏观调控 较快 滞胀 减少
14. 北约 华约
15. 既非战争又非和平 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的苏联 西部边界 东欧的影响 “杜鲁门主义” 标志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 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第一次柏林危机 全面冷战对峙 两极格局 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16.A
17.正确
18.正确
19.错误
20.正确
21.(1)苏联部署导弹的目的:材料一认为苏联有反制、对抗美国的目的,材料二认为仅仅是保卫古巴。
细节陈述:材料一认为苏联击落了美国飞机,材料二认为飞机被击落应该由古巴负责;材料一认为苏联首先做出了退让,材料二认为是美国首先退让。
记述侧重:材料一侧重记述发生的事情,材料二还表达了当事人更多的主观想法。
(2)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是当事人对亲历、亲见的事件的记述。如《赫鲁晓夫回忆录》对古巴导弹危机的记述,不仅有细节描述,还有赫鲁晓夫的心理活动,为研究该事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在部署导弹的目的、事件的结果等方面,由于是赫鲁晓夫下台后所写,加之要为自己当时的政策辩解,其回忆与其他历史记述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回忆者身份、社会地位的变化及个人主观意图,有可能影响到回忆录的可信度。
卡斯特罗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回忆,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苏联部署导弹的目的不是为保卫古巴,而是为与美国对抗。说明回忆者的个人立场随时代环境变化而改变,也会影响到回忆内容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回忆录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还需要与解密档案等文献史料相互印证、补充,才能得出更合理的结论。
22.(1)原因:美国实行“让步性”经济政策,孤立封锁中国。
特征: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抗。
(2)特征: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建交促进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
影响:促进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3)因素:国家利益的驱动;国际力量的对比;国际环境的变化。
23.(1)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拉拢落后地区对抗苏联,防止共产主义在全球的蔓延。
(2)第四点计划是美国以技术援助为手段,加强全球扩张的策略。美国的出发点是在全球争霸,扩大美国的世界影响;通过该计划的实施,美国的经济力量及在亚非拉美地区影响得到增强;该计划的实质是美国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与扩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受援国的政局稳定和经济恢复,使受援国成为美国的商品倾销地和投资场所,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欠发达地区广泛存在的贫困现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