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0:4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A.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C.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 D.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2.(本题3分)下图是1961—1982年苏联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导致这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发展持续衰退 B.科技发明利用率低
C.经济模式日益僵化 D.经济改革未见成效
3.(本题3分)下表所示为东欧国家1960年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情况。据此推知,当时东欧国家( )
国家 工业 农业 商业 国民收入
阿尔巴尼亚 98.8% 79.1% 89.5% 89.8%
保加利亚 99.1% 99.1% 99.5% 99.4%
捷克斯洛伐克 100% 69.9% 99.9% 93.0%
南斯拉夫 100% 14.5% - 76.0%
波兰 99.4% 10.8% 97.3% 72.8%
罗马尼亚 86.1% 81.9% 99.9% 82.8%
匈牙利 97.3% 77.5% 98.4% 90.6%
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 D.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4.(本题3分)某书在评价一位苏联领导人时提到“在他的统治时期却算是整个苏联近70年历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时光: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清洗,国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堪与美国相提并论,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材料中的“他”是指(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斯大林 D.戈尔巴乔夫
5.(本题3分)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种种危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A.恢复集权管理体制 B.放弃政府宏观调节
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追求经济比例协调
6.(本题3分)1947年8月,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印度新德里附近的许多居民慌忙地登上开往巴基斯坦的火车。这些居民
A.是被印度当局强制驱逐到巴基斯坦的
B.是为了宗教信仰而被迫迁徙的
C.是被国际社会强制迁往巴基斯坦的
D.是为了逃避战乱而主动迁徙的
7.(本题3分)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8.(本题3分)下表是1966-1970年苏联经济发展统计表。这反映出苏联( )
年度 实行新体 制企业数 占全部工业 企业的% 占工业 总产值的% 国民收入 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 年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 年增长率%
1966 704 1.5 12 7.7 8.4 4.2
1967 7248 15 37
1968 26850 54 72
1969 36049 72 84
1970 41014 83 93
A.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B.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收效明显
C.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D.改革集中于工业生产的领域
9.(本题3分)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是
A.A B.B C.C D.D
10.(本题3分)1958年,苏共中央决定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把拖拉机站的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使之变成集体农庄的财产。同时,将机器拖拉机站的原有技术人员转到集体农庄,并把原有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技术修配站,为集体农庄提供农资和技术服务。这一改革体现了苏联( )
A.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
B.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国民经济
C.探索了多种所有制改革的道路
D.意在弥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建设
(1)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建设模式及效果:东欧各国大多采取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2.(本题3分)剧变
(1)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 。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的影响。
(2)含义:1989-1992年,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 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表现
①波兰、 、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 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 。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 和 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13.(本题3分)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根源: 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4.(本题3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背景
(1)20世纪 取得重大突破,例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
(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3) 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15.(本题3分)亚洲国家的成就
(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 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 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 国家。
(2)沙特阿拉伯、 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改革效果有限
17.(本题2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18.(本题2分)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改革,政治改革困难重重,转而将重心转向经济领域,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
19.(本题2分)犹豫和徘徊,是探索和开创过程中难免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赫鲁晓夫改革也有犹豫与徘徊,但毕竟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0.(本题2分)赫鲁晓夫改革彻底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问答题
材料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50—80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列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何在?90年代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也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何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90年代初,也进入了“关键期”,但中国及时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有何表现?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突破有何共同之处?
22.(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欧洲。在战争中没落的大英帝国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对于在自己身边出现的日益强大的苏联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他们十分担心贫困、寒冷和饥饿会引发欧洲的“革命”,并认为“虎视眈眈”的苏联正在等待这一时机。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很多言行和政策选择,不但没有消除美国和西方的不信任感,反而助长了他们对苏联的战略性疑虑。美苏之间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质性致使双方的战略互疑不断升级,美国重返欧洲与苏联形成对抗。
——摘编自沈志华等《冷战启示录》
材料二 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统计表格中数据为年均增长率 单位:%
时期 国民收入 工业 农业
1966—1970年 7.7 8.4 4.2
1971—1975年 6.3 7.4 0.5
1976—1980年 4.3 4.4 1.7
1981—1985年 33 3.6 1
——摘编自沈志华等《冷战启示录》
材料三 苏联同美国军费开支比较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军费 国内生产总值
苏联 美国 苏联 美国
1985 2770 2580 21180 40540
1986 2870 2800 22500 42780
1987 3030 2880 23480 45440
1988 3190 2930 25070 49080
1989 3030 3040 26480 52670
1990 2920 3060 26600 55630
1991 2600 2800 25310 57410
——沈志华等《冷战启示录》
(1)材料一中,作者强调什么因素引发了冷战?
(2)据材料二,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3)分析说明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冷战进程的联系。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经济政策推行之初,党内外很多人都质疑:恢复市场、商品自由贸易等措施,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会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列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这样的危险,他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主要是:
(1)国家掌握土地。
(2)也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运输等等)。
(3)小生产领域中的贸易自由。
(4)在吸收私人资本(租让和合营公司)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
——摘自刘军等《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大误读与正解》
根据材料,指出列宁认为确保资本主义因素不至于危害无产阶级政权的关键。结合所学,从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简述斯大林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对农业的措施及其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C
6.B
7.A
8.B
9.C
10.A
11.苏联模式
12. 剧烈动荡 和平演变 共产党 匈牙利 罗马尼亚 联邦德国 捷克 斯洛伐克
13.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4. 科学理论 两次世界大战
15. 韩国 劳动力 工业化 科威特
16.正确
17.错误
18.错误
19.正确
20.错误
21.(1)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50—80年代改革失败根本原因:缺乏科学的思想理论作指导;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旧体制,只在旧体制内做修补。90年代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中国表现: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共同之处: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缺一不可
22.(1)大国间的怀疑、恐惧与不信任。
(2)问题:表中国民收入、工农年平均增长率下降明显,尤其农业增长最缓慢,趋于停滞,说明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3)联系:美苏军备竞赛是冷战的重要表现,使冷战局面日益紧张。但,苏联总体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军备竞赛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困境日益严重,最终解体,美苏冷战结束。
23.关键:国家对土地的掌控,国家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
措施及影响: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集体化”(农产品实行义务交售制),促进工业化发展,但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赫鲁晓夫改为农产品收购制,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未突破原有体制束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