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一轮复习--八下(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中考一轮复习--八下(一)(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16 21:2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中考一轮复习--八下(一)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
一、选择题 (共25分)
1.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成分相同,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
C.测定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可以准确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D.通过研究化石,可知哺乳类是由古代鸟类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
2.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节食锻炼后,身材变苗条
B.种在肥沃土壤里的花生颗粒饱满
C.单眼皮做过整形手术后成为双眼皮
D.一对肤色正常夫妇生育白化病女儿
3.图是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细胞核,含有染色体
B.②表示染色体,含有DNA
C.③蛋白质是细胞的遗传物质
D.④表示DNA,⑤表示基因
4.“破茧成蝶”一词中,“茧”和“蝶”分别处于昆虫发育时期的(  )
A.幼虫、成虫时期 B.蛹、成虫时期
C.卵、幼虫时期 D.卵、成虫时期
5.夏天常有中小学生溺水事件的发生,我们一定要时刻记住防溺水安全教育。对于溺水致呼吸、心跳停止者实施急救时,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 )
A.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B.做人工呼吸前,首先检查呼吸道是否畅通
C.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并配合人工呼吸
D.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人工呼吸,再做2次心脏按压,交替反复进行
6.农药对田间害虫有较强的杀灭效果,人们发现随着使用农药时间的延长,杀虫效果越来越不理想。结合下图,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这一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农药个体
B.该农药使用初期,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
C.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7.下列疾病中,属于遗传病的是(  )
①侏儒病 ②夜盲症 ③白化病 ④呆小症 ⑤血友病 ⑥色盲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8.山河已无恙,英魂归故里。2023年11月23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回国。为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确定身份,建立遗骸遗传信息档条。观察下图所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DNA,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B.②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C.③是染色体,每条③上有许多个基因
D.人的所有细胞中,③的数量都为23对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鸟开始筑巢孵卵了,鸟卵的结构中,其卵细胞的组成包括( )
A.卵壳、卵白、卵黄 B.卵黄膜、卵黄、胚盘
C.卵白、卵黄、胚盘 D.卵壳、卵黄、胚盘
10.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鲵、蝾螈、蟾蜍都属于两栖动物
②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③由于环境污染和水域面积缩减,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减少
④抱对提高了青蛙精卵结合的成功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关于下列植物生殖的示意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嫁接,葡萄、菊、月季一般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繁殖
B.②是组织培养,可以短期内获得大量新的植株品种
C.③中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D.①属于无性生殖,②③属于有性生殖
12.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后,一对夫妇生育第三个小孩的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 )
A.22对+XX B.44条+XX或44条+XY
C.22对+XY D.22条+X或22条+Y
13.一只蚊子在叮咬了甲后,又叮咬了乙。若甲的血液中含有丝虫病的幼虫——微丝蚴,乙被蚊子叮咬后也患上丝虫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是传染源
B.微丝蚴是传播途径
C.乙被叮咬前是易感人群,叮咬后是传染源
D.可以通过切断传播途径预防该病,如消灭蚊子及其幼虫孑孓
14.下列几组疾病中,都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
A.乙肝、肺结核、糖尿病 B.肺结核、甲流、水痘
C.艾滋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贫血 D.炭疽病、灰指甲、心脏病
15.科学家在以色列发现了非洲以外最古老的现代人类化石,将人类首次走出非洲的时间推前至少5.5万年。关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猩猩
B.化石是研究人类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C.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标志
D.环境改变使得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
16.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在生物圈中世代延续,生生不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鸡卵卵黄表面的小白点是受精卵 B.蝴蝶和蝗虫的发育方式完全相同
C.大熊猫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 D.青蛙进行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2024年1月前后,甲流、乙流、支原体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传染病在各地高发,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甚至危及生命。请你根据生物学的学习认知,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吃药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B.呼吸道黏膜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呼吸道合胞病毒是生物,但没有细胞结构
D.人体内的抗体能消灭病原体的现象是非特异性免疫
18.曾经的天花、霍乱、黑死病夺去了世界上太多人的生命,而近年的中国新冠肺炎防控取得了重大胜利,这得益于政府的组织能力、民众的防护意识、和有志之士的担当贡献所汇聚成战胜病魔的磅礴力量。下列著名人物中,与传染病的预防并没有直接、重大贡献的是( )
A.钟南山 B.詹纳 C.巴斯德 D.达尔文
19.“健康生活,珍爱生命”下列有关健康生活与急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过量的酒精能使脂类物质沉淀到血管壁上,使管腔变窄、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
B.伤口流血,颜色暗红,缓缓流出,可在伤口的近心端用绷带止血
C.非处方药虽然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但也要注意用药安全
D.进行人工呼吸前,要先使患者仰卧,清除其口鼻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0.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当心情不好时,下列调节方式不恰当的同学是(  )
交流群
向知心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甚至大哭一场
听音乐、打球、下棋等,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在学校受到委屈,放学回家对父母大发脾气
用摔枕头、打沙袋等方式,把烦恼宣泄出来
A.小景 B.小宇 C.小淼 D.小华
21.“回南天”时为阻挡水汽常会关紧门窗,此时长时间连续使用燃气热水器,极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昏迷者进行人工呼吸即可不需拨打急救电话
B.一氧化碳与氧气相比,更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
C.一氧化碳进入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
D.一氧化碳中毒是呼吸过程中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发生障碍
22.下列疾病与维生素缺乏有关的是(  )
A.糖尿病 B.肺结核 C.坏血病 D.巨人症
2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又经过大约10亿年才诞生了原始生命。研究表明原始大气中没有(  )
A.氧气 B.氢气 C.甲烷 D.氨气
24.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其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猫19对染色体中一半来自父本,一半来自母本
B.该猫的性别在形成受精卵后仍可以发生变化
C.该猫肌肉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18条+XY
D.该猫的X染色体来自其父本或母本
25.2023年入冬,我市甲型流感猖獗,图中甲同学是甲型流感患者,下列关于流感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型流感是传染病,其特点是流行性、传染性
B.甲同学是传染源,乙同学是易感人群
C.甲同学打喷嚏喷出的飞沫不是传播途径
D.为预防流感乙同学要佩戴口罩,加强体育锻炼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非选择题 (共35分)
26.如图是细胞中有关染色体与DNA和基因关系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遗传物质的载体是[A] ,由[B] 和[C] 组成,其中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从结构上看,它是由两条长链构成的规则的 结构。其上有许多与遗传特征相关的片段D叫 。
(2)一般情况下,同种生物的染色体的形态相似且数目相同,在体细胞中是 存在的。
27.莲生于浅水中,也叫荷或芙蓉,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恒为世人称颂,自古至今歌咏莲花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
(1)“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从着生方式看,属于 花;荷花艳丽芳香,推测其主要利用 作为媒介进行传粉。
(2)莲子已成荷叶老”。从功能上看,莲子是 器官,是由荷花中的 发育而来。每个莲蓬内莲子数量不同,出现数量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莲既可以利用长而肥厚的根状茎进行繁殖,也可以用莲子繁殖,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 。
(3)“莲蓬味美差同藕”。藕是莲的根状茎,藕节间着生的根属于 。莲藕内含有丰富的淀粉,请用反应式阐述其产生过程 。
(4)“一把藕丝牵不断”。“丝”是莲藕的 组织;莲藕“中通外直”,分化出许多孔道与水面上的叶、叶柄贯通,氧气通过叶片上的 进入,运输到地下部分,保证根。茎的 。这些体现了莲藕对生存环境的 。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淤泥中除富含有机肥料外,还存在有毒物质,但莲细胞内却没有发现该有毒物质,请分析其原因是 。
28.电影《宇宙与人》提供了下列材料:
地球诞生在大约46亿年前,那时的地球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水蒸气、氨、甲烷等非生命物质构成了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这些气体在高温、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形成了简单的有机物。以后,随着温度的降低、雨水的形成,这些简单的有机物最终汇集到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这些有机物又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1)原始生命诞生在 。
(2)原始大气中没有 (填“氧气”或“水蒸气”)。
(3)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表面温度 的情况下诞生的。
(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可概括为无机物→ →原始生命。
(5)现在的地球环境 (填“能”或“不能”)再诞生原始生命。
29.认真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发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起急、慢性肝脏炎症,甚至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目前尚未研发出有效的预防丙肝的疫苗。
资料二:甲型流感病毒为常见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主要通过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甲流。
(1)丙肝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 在动物活细胞内。
(2)从传染病上分析,资料一中属于病原体的是 。
(3)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学校建议学生戴口罩,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上看,这种做法属于 。
(4)注射流感疫苗后,会刺激人体的 产生抗体,从而提高对甲型H1N1的抵抗力。
30.月季黑斑病是月季种植区广泛发生的危害,主要是由蔷薇双壳菌导致,病株的中下部叶片出现褐色小斑点且逐渐扩大,最后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少数叶片,为探究该病有效的防治方法,某科研小组设置了系列实验,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组别 药剂 浓度 防治效果
施用7天 施用14天
A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250mg/L 54% 36%
B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300mg/L 72% 39%
C 430g/L戊挫醇悬浮剂 200mg/L 41% 43%
D 430g/L戊挫醇悬浮剂 250mg/L 60% 72%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给信息,可以推断出月季黑斑病最有可能是通过影响植物的 作用从而阻碍其正常生长,该作用主要发生在植物细胞的 中。
(2)若用A,B组进行对照,可能探究的问题是 ,变量是 。若想探究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应选择 组和 组进行对照实验。
(3)为提高实验的科学性,有人建议多加一组E组作为空白对照组,该组使用的药剂应该是: 。
(4)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综合防治效果最好的是 组。
(5)在实践过程中,科研小组发现轮换用药效果更佳,原因是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生命起源的四个阶段都是在原始海洋中进行的。
【详解】A.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与现代大气相比没有氧气,故A错误。
B.米勒实验证明在生命起源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的化学过程是完全可能的,故B错误。
C.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对不同种属生物体中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结构和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从而得出的差异,可确定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故C正确。
D.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哺乳类和鸟类是由古代爬行类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故D错误。
故选C。
2.D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一对肤色正常夫妇生育白化病女儿”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而“节食锻炼后,身材变苗条”、“种在肥沃土壤里的花生颗粒饱满”和“单眼皮做过整形手术后成为双眼皮”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C
【分析】图中:①是细胞核、②是染色体、③是蛋白质、④是DNA、⑤是基因。
【详解】A.②是染色体,主要存在于①细胞核中,即①表示细胞核,含有染色体,故A正确。
B.②表示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故B正确。
C.④DNA和R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故C错误。
D.④表示DNA,⑤表示基因,故D正确。
故选C。
4.B
【分析】昆虫的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较大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详解】蝴蝶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是一个细胞,个体最小;以爬行为主的是幼虫又叫“毛毛虫”;不食不动的是蛹(茧);有2对翅,3对足的蝴蝶是成虫。因此“茧”和“蝶”分别处于蝴蝶发育时期的蛹和成虫时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分析】若出现溺水等意外事故,人体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要进行人工呼吸的方法来进行急救。
【详解】A.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时,应拨打“120”急救电话,A正确。
B.实施人工呼吸前,应该使被救者仰卧,检查呼吸道内是否有污物,使呼吸道畅通,有利于空气的进入,B正确。
C.当溺水者停止呼吸,同时心跳也停止时,我们应该紧急实施人工呼吸的同时实施胸外心脏挤压,C正确。
D.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反复进行,D错误。
故选D。
6.D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
【详解】AD.变异普遍存在,害虫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不是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故A正确,D错误。
B.从曲线变化可知,该农药使用初期,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故B正确。
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故C正确。
故选D。
7.D
【分析】遗传病是由于染色体或基因改变引起的疾病,人类主要的遗传病有:血友病、白化病、唇腭裂、色盲、先天性愚型等。
【详解】①儿童时期缺乏生长激素易患侏儒症,不属于遗传病;②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不属于遗传病;③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④儿童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不属于遗传病;⑤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⑥色盲是一种遗传性疾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8.D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如图中,①DNA,②蛋白质,③染色体。
【详解】AB.③表示染色体,染色体包括①DNA和②蛋白质,①DNA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②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AB正确。
C.一条③染色体上有一个①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故每条③上有许多个基因,C正确。
D.体细胞中③染色体成对存在,正常人的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正常人体的生殖细胞中含有23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9.B
【分析】鸟卵一般分为卵壳、卵壳膜、卵白、气室、系带、卵黄膜、卵黄以及胚盘。
【详解】 鸟卵中的卵细胞指的是卵黄膜、卵黄、胚盘。卵黄膜是紧抱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卵黄是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提供者;胚盘是卵黄中央盘状的小白点,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位于最外面,坚硬,起保护作用,卵白位于卵黄外面,具有保护和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作用,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C
【分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等。
【详解】①结合分析可知,大鲵、蝾螈、蟾蜍都属于两栖动物,①正确。
②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如鳄鱼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但鳄鱼属于爬行动物,②错误。
③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受水环境污染影响很大。所以,由于环境污染和水域面积缩减,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减少,③正确。
④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抱对会刺激雌蛙与雄蛙同时排出卵细胞和精子,提高了精子与卵的结合的机会,提高了受精率,④正确。
可见,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D
【分析】(1)图可知,①嫁接,②组织培养,③种子繁殖过程。
(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无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详解】A.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是嫁接,①是嫁接,包括枝接和芽接,葡萄、菊、月季一般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生殖,A正确。
B.植物的组织培养的优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批量地培育出所需的植物新个体,可以防止植物病害的危害,方法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等。图中②是组织培养,可以短期内获得大量优良植株,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B正确。
C.③靠种子来繁殖,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正确。
D.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①嫁接、②组织培养是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③靠种子来繁殖,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生殖过程中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有性生殖,D错误。
故选D。
12.B
【分析】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体细胞内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体细胞内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其中前22对男女一样,是常染色体,最后一对是性染色体。女性的体细胞内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的体细胞内性染色体组成为XY。男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44条)+XY,女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44条)+XX;男性的精子染色体组成是:22条+X或22条+Y,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22条+X。所以,一对夫妻生育的三孩,有可能是男孩,也有可能是女孩,因此,第三个小孩的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44条+XX或44条+XY,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B
【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微丝蚴是该病的病原体,若甲的血液中含有丝虫病的幼虫,这甲是传染源,A正确。
B.微丝蚴是该病的病原体,蚊子是该病的传播途径,B错误。
C.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可见,乙被叮咬前是易感人群,叮咬后是传染源,C正确。
D.蚊子是该病的传播途径,所以可以通过切断传播途径预防该病,如消灭蚊子及其幼虫孑孓,D正确。
故选B。
14.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体液传播。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不属于传染病,A不符合题意。
B.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甲流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水痘是一种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B符合题意。
C.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传播。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不足或缺铁所导致的疾病,不属于传染病,C不符合题意。
D.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灰指甲是由于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是由某种病因或者诱发因素而导致的病情发作,不属于传染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A
【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A错误。
B.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B正确。
C.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所以,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标志,C正确。
D.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改变,部分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上肢慢慢解放出来,由臂行慢慢变为直立行走,D正确。
故选A。
16.C
【分析】(1)家蚕、蝴蝶,是体内受精,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蟋蟀、蝼蛄、螳螂、蜻蜓、蝉等的发育同蝗虫。
【详解】A.胚盘是卵黄表面中央一盘状小白点,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蝴蝶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B错误。
C.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其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C正确。
D.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雌蛙和雄蛙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入水中,完成受精作用,属于体外受精,发育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属于变态发育,D错误。
故选C。
17.C 18.D
【分析】(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认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7.A.当今世界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实施计划免疫,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呼吸道黏膜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
C.呼吸道合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失去生命活动,C正确。
D.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人体内的抗体能消灭病原体的现象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18.A.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促成了国家多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A不符合题意。
B.詹纳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闻名,被称为免疫学之父,并且为后人的研究打开了通道,促使巴斯德、科赫等人针对其他疾病寻求治疗和免疫的方法,B不符合题意。
C.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C不符合题意。
D.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认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D符合题意。
故选D。
19.B
【分析】(1)“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健康生活与急救相关知识。
(2)酒精会麻痹人的神经系统,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过量饮麻痹小脑,会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麻痹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视觉中枢,导致说话不清、出现幻觉等现象;严重时酒精会麻痹使整个神经中枢,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
(3)药品主要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4)动脉出血,包扎近心端;静脉出血,包扎远心端;毛细血管出血,可采取压迫止血等方式。
(5)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
【详解】A.过量的酒精使脂肪沉积到血管壁上,使管腔变窄,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冠心病发病率增加,A正确。
B.伤口流血,颜色暗红,缓缓流出,说明是静脉血管流血。静脉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因此大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立即用绷带或止血带在伤口的远心端压迫止血,B错误。
C.非处方药虽不需要医师处方、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但也要注意用药安全,C正确。
D.人工呼吸常用于抢救呼吸暂停的病人,做人工呼吸时,首先要将被救者放在空气清新的场所,让被救者仰卧,如果口鼻内有泥土、血块等,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再捏住被救者鼻孔,然后进行口对口的吹气,D正确。
故选B。
20.C
【分析】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当你遇到挫折或者在不顺心的事情,如紧张、生气、烦恼等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试着用转移注意力、适度宣泄和自我安慰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详解】A.小景:向知心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甚至大哭一场,可以缓解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个属于调节自己情绪中的宣泄,A不符合题意。
B.小宇:当情绪不好时,可以通过听音乐、打球、下棋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使情绪得到缓解,有利身体健康,这属于调节自己情绪中的转移注意力,B不符合题意。
C.小淼:在学校受到委屈,放学回家可以向父母或诉说,这样可以缓解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对父母大发脾气是不可取的方法,C符合题意。
D.小华:遇到烦恼时,可以用摔枕头、打沙袋等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可以减轻或消除负面情绪,有利身体健康,这个属于调节自己情绪中的宣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A
【分析】1.“回南天”(又名“返潮”)是对中国南方地区一种天气现象的称呼,通常指每年春天时,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猛烈回升的现象。当“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
2.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能与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碳氧血红蛋白又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约3600倍,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缺氧窒息。
【详解】A.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应该对昏迷者进行人工呼吸,并且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A错误。
B.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高200~300倍。可见,一氧化碳与氧气相比,更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B正确。
C.一氧化碳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首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C正确。
D.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显然,一氧化碳中毒是呼吸过程中,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发生障碍,D正确。
故选A。
22.C
【分析】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每日对它们的需要量也很小。但是,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营养物质所不能代替的。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详解】A.糖尿病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高时,就会有一部分从尿液中排出,形成糖尿病。糖尿病的原因一般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造成的,另外肾小管出现病变,使原尿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吸收,也会出现糖尿。可见,糖尿病与维生素缺乏无关,A错误。
B.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感染结核杆菌所导致,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见,肺结核与维生素缺乏无关,B错误。
C.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症(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C正确。
D.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得巨人症。可见,巨人症与维生素缺乏无关,D错误。
故选C。
23.A
【分析】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详解】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气、氢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A
【分析】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是一致的, 是由X、Y染色体决定,因此雄性猫的性染色体是XY,雌性猫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A.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该猫的“19 对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A正确。
B.受精卵是生命的起点,受精卵形成后,遗传物质已经确定,因此,猫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后不会变化,B错误。
C.猫体细胞中有19对染色体,雄性猫的性染色体是XY,雌性猫的性染色体是XX,该雄性猫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18对+XY,C错误。
D.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图中表示的性染色体大小不同,是XY染色体,因此是雄猫,雄性的猫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其中一条性染色体X来自母亲;另外一条性染色体Y来自父亲,D错误。
故选A。
25.C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A正确。
B.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甲同学是流感患者,属于传染源;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乙属于易感人群,B正确。
C.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甲同学打喷嚏喷出的飞沫是传播途径,C错误。
D.乙属于易感人群,为预防流感乙同学要佩戴口罩,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强抵抗力,D正确。
故选C。
26.(1) 染色体 蛋白质 DNA DNA 双螺旋 基因
(2)成对
【分析】(1)DNA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2)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等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3)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4)图中A是染色体、B是蛋白质、C是DNA、D是基因。
【详解】(1)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等组成,DNA是遗传物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图中遗传物质的载体是A染色体,由B蛋白质和C所示DNA组成,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从结构上看,它是由两条长链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其上有许多与遗传特征相关的片段D叫基因。
(2)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所以同种生物的染色体的形态相似且数目相同,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27.(1) 单生 昆虫
(2) 生殖 胚珠 胚珠数量不同 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3) 器官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4) 输导 气孔 呼吸 适应
(5)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分析】(1)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2)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基本)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
【详解】(1)荷花从着生方式看,属于单生花;靠昆虫为媒介进行传粉方式的称为虫媒,借助这类方式传粉的花,称虫媒花。虫媒花花形大、花被颜色美丽,还常有芳香的气味和甜美的花蜜,从而起到招引昆虫帮助传粉的作用,虫媒花的花粉粒较大,有粘性,便于粘附在昆虫身上。由此可见,开放时花瓣舒展、色泽艳丽、姿态优美的莲花属于虫媒花,传粉过程需要昆虫作为媒介。
(2)从功能上看,莲子是种子,属于生殖器官,是由荷花中的胚珠发育而来。每个莲蓬内莲子数量不同,出现数量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胚珠数量不同。莲既可以利用长而肥厚的根状茎进行繁殖,这属于无性生殖;也可以用莲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3)根属于植物的器官层次,莲藕内含有丰富的淀粉,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光合作用的公式是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4)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基本)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输导组织有运输物质的作用,如贯穿于根、茎、叶等处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藕断丝连”的“丝”属于植物的输导组织。氧气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运输到地下部分,保证根茎的呼吸作用。这些体现了莲藕对水生生存环境的适应。
(5)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所以淤泥中除富含有机肥料外,还存在有毒物质,但莲细胞内却没有发现该有毒物质。
28.(1)原始海洋
(2)氧气
(3)下降
(4)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
(5)不能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详解】(1)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
(2)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
(3)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甲烷、氨、水蒸气、氢,此外还有硫化氢和氰化氢,这些气体在大自然不断产生的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的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一系列比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后来,地球的温度进一步降低,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又随着雨水,流经湖泊和河流,最后汇集在原始海洋中。在原始海洋中,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就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经过漫长的年代,最终蛋白质和核酸这两大主要成分的相互作用,终于形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所以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表面温度下降到适宜的情况下诞生的。
(4)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5)现在的地球环境和原始地球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不能再诞生原始生命。
29.(1)寄生
(2)丙肝病毒
(3)切断传播途径
(4)淋巴细胞
【分析】(1)能够引起患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称为病原体。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病原体或异物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或异物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详解】(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的,所有病毒都不能进行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的活细胞中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会变成结晶体,从而失去生命活动。因此,丙肝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它们都属于动物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动物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由资料一可以看出,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发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因此,从传染病角度分析,资料一中属于病原体的是丙肝病毒。
(3)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学校建议学生戴口罩,能够切断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因此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上看,这种做法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4)注射的流感疫苗属于异物,注射后疫苗会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提高对甲型H1N1的抵抗力,达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
30.(1) 光合 叶绿体
(2) 不同浓度的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月季黑斑病的防治效果的影响 药剂浓度 A D
(3)清水
(4)D
(5)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导致蔷薇双壳菌抗药性增强,使防治效果下降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出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绿色植物利用光,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月季黑斑病主要是由蔷薇双壳菌导致,病株的中下部叶片出现褐色小斑点且逐渐扩大,最后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少数叶片;由此可以推断出月季黑斑病最有可能是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阻碍其正常生长;根据分析(2)可知,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
(2)A、B组所用药剂都是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A组浓度为250mg/L,B组浓度为300mg/L;因此,A、B组进行对照,可能探究的问题是不同浓度的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月季黑斑病的防治效果的影响,其变量是药剂浓度。
若想探究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则变量应该是药剂,其浓度要相同;因此,应选择A组和D组进行对照实验。
(3)根据分析(1)可知,针对变量不做处理的是对照组;因此,为提高实验的科学性,有人建议多加一组E组作为空白对照组,该组使用的药剂应该是清水。
(4)根据实验数据可知,D组药剂浓度较低,施用7天的防治效果位居第二,且与B组(药剂浓度较高)差距不大;D组施用14天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因此,综合防治效果最好的是D组。
(5)生物普遍存在变异性,由于药剂的使用,会使得蔷薇双壳菌中抵抗力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一代代将抵抗力强这一性状积累并加强,导致蔷薇双壳菌抗药性不断增强,使药剂杀菌效果下降;因此,在实践过程中,科研小组发现轮换用药效果更佳,原因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导致蔷薇双壳菌抗药性增强,使防治效果下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