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0:32:18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2022七上·龙岗期末)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如图所示,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大致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北京人遗址 ,②是长阳人遗址, ③是元谋人遗址, ④是马坝人遗址,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早期人类的认识。
2.(2022七上·龙岗期末)下图描述的是“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远古传说符合历史史实 B.远古传说包含历史信息
C.远古传说毫无史料价值 D.历史记忆就是远古传说
【答案】B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示意图表明远古传说是历史记忆的符号化表达,其中包含着可以成为史料的资源,蕴含着历史信息,B项正确;
远古传说蕴含历史信息,但其中也存在夸大成分,不是完全符合历史史实的,排除A项;
远古传说蕴含有一定的历史信息,具有史料价值,排除C项;
远古传说是历史记忆的一种符号化表达,但历史记忆并不仅仅局限于远古传说,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远古传说的认识。
3.(2022七上·龙岗期末)学完“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之后,小明同学对我们祖先的定居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他可以穿越回到良渚古城,他最有可能看到良渚先民(  )
A.栽培了粟和黍 B.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使用打制石器 D.使用玉琮和玉璧等玉制品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良渚文化中有一个特点是玉文化繁荣,使用玉琮和玉璧等玉制品,D项正确;栽培粟和黍的先民是半坡居民,排除A项;
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是半坡居民,排除B项;
使用打制石器的是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4.(2022七上·龙岗期末)中国传世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周代在湖北境内有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以及春秋中晚期曾国墓葬群的出土,却证明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这说明(  )
A.考古可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B.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周代管理辖区仅在洛邑一带 D.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传世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周代在湖北境内有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以及春秋中晚期曾国墓葬群的出土,却证明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可知,题干强调了考古的作用,考古可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周代的管理辖区,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考古发现的认识。
5.(2022七上·龙岗期末)有学者认为:“现在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可是追根溯源,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竟然有一条环环紧扣的链条、千古贯通的血脉、万世一系的传承。甲骨文的书写美感追求,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该学者强调甲骨文(  )
A.与现代中国文字基本相似 B.全面反映了商周社会情况
C.深刻影响汉字形成和发展 D.开启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提提干“甲骨文的书写美感追求,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表明深刻影响汉字形成和发展,C项正确;
“现在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商周的社会情况,排除B项;
材料并没设计甲骨文开启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6.(2022七上·龙岗期末)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有文字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扦御(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分封制(  )
A.平息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B.利用诸侯国抵御外族侵扰
C.强化了诸侯国对王室的隶属 D.促进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扦御(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和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怀柔天下、抵御外来侵略,巩固统治,B项正确;
题意中没有提及分封制平息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排除A项;
题意中没有提及分封制强化了诸侯国对王室的隶属,排除C项;
题意中没有提及分封制促进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7.(2022七上·龙岗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材料说明该时期(  )
A.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倒退 B.社会秩序整体和平稳定
C.社会转型变革激烈深刻 D.王室权威实力不断提升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巨变的时代,C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促进了生产力进步,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不安,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引发诸侯争霸,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的认识。
8.(2022七上·龙岗期末)据出土简牍记载,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A;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政治上的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B;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2022七上·龙岗期末)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墨子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从材料可知,战国时期(  )
A.思想界出现统一的趋势 B.各派学说并非完全对立
C.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D.百姓利益成为关注焦点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材料体现不出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统一趋势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
B.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知,孟子认为礼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韩非子认为“义”是保障君臣有序的工具,墨子认为统治者要重视保护百姓的利益,说明各学派面对战国动荡分裂的局面,提出了维护统治秩序的主张,各学派的学说并非完全对立,故B正确;
C.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
D.百姓利益成为关注焦点,反映了墨子的思想主张,不符合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0.(2022七上·龙岗期末)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完成了制度转换,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体制从旧体制中脱胎而出,成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互相依存的政治基础。新的政治体制(  )
A.改善了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强化了周朝的血缘分封制度 D.推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由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完成了制度转换,……成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互相依存的政治基础。”可知,战国时期诸侯通过变法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逐渐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的新的政治基础,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的形成,B项正确;
战国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与诸侯的关系不断恶化,排除A项;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维护周朝的血缘分封制度趋于瓦解,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开垦出大量的新土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发展,从而为新的政治体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基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变法的认识。
11.(2022七上·龙岗期末)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  )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废除了分封制
C.开创了统一格局 D.推行了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强调的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符合题意;
建立了皇帝制度是秦始皇的功绩,但不是最大的功绩,排除A;
废除了分封制是秦始皇的功绩,但不是最大的功绩,排除B;
推行郡县制是秦始皇的功绩,但不是最大的功绩,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始皇最大的贡献是统一六国即可作答。
12.(2022七上·龙岗期末)有学者指出:“秦朝止住了乱世分裂的历史车轮,而使之转向天下一统。而在这次紧急转弯的同时,它往往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垫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以先驱者的角色不幸成为先烈,成为一个过渡王朝。……正是分裂的强大惯性突然受阻时所产生的巨大震荡,涌出了对新生统一政权的颠覆性力量。”材料强调秦朝(  )
A.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B.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
C.面临着巩固统一的巨大阻力 D.暴政是其速亡的根本原因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由材料“秦朝止住了乱世分裂的历史车轮,而使之转向天下一统。而在这次紧急转弯的同时,它往往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垫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以先驱者的角色不幸成为先烈,成为一个过渡王朝。……正是分裂的强大惯性突然受阻时所产生的巨大震荡,涌出了对新生统一政权的颠覆性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使分裂动荡的局面转向天下一统的格局,但仍然存在着威胁国家大一统的阻碍力量,C项正确;
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秦朝建立了有效的制度建设,如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排除B项;
秦朝的暴政是其速亡的根本原因,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的认识。
13.(2022七上·龙岗期末)公元纪年把每100年称之为一个“世纪”。距今2223年前,刘邦建立了西汉。按照公元纪年法,西汉建立的时间应该为(  )
A.公元3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2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答案】D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刘邦建立西汉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按照公元纪年与世纪的转化,公元纪年转化为世纪时,需要除以100,然后去尾取整再加一,所以公元前202年转化为公元纪年时,需要用202除以100,得到的整数为2,再加1,结果是3,所以公元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202年再过几年就进入公元前2世纪了,所以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建立相关知识的掌握。
14.(2022七上·龙岗期末)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据此可知,汉初统治者(  )
A.实行休养生息 B.提倡勤俭治国
C.重视以德化民 D.打击土地兼并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减轻人民负担,A项正确;
提倡勤俭治国、 重视以德化民、 打击土地兼并,都与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的认识。
15.(2022七上·龙岗期末)桑弘羊在论及“盐铁官营”时指出:诸侯王和豪门大户通过垄断山海利益,召集流放的犯人采矿治铁,铸造铁器,煮海为盐,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由此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提高煮盐治铁技术
C.减少百姓赋税负担 D.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防止诸侯王和豪门大户实力提高,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煮盐治铁技术,排除B项;
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巩固中央政权,不是为了减少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的认识。
16.(2022七上·龙岗期末)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
时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108郡、国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C.王国领地日益扩大 D.中央体制不断调整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A项正确;
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的增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增强的表现,不能说明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排除B项;
题干说明王国控制的区域是越来越少的,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相关知识的掌握。
17.(2022七上·龙岗期末)《后汉书》记载:“光武有儒者气象,(建武十七年)幸章陵……与宗室诸母笑谈,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据此判断光武帝(  )
A.主张以柔治国 B.反对外戚干政
C.提倡儒学教育 D.注重恢复生产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可知,光武帝主张以柔治国,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外戚干政”,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提倡儒学教育、注重恢复生产的信息,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帝相关知识的掌握。
18.(2022七上·龙岗期末)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桃、李、杏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材料说明丝绸之路是(  )
A.外交之路 B.文化之路 C.科技之路 D.商贸之路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提干,“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桃、李、杏去了”,“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表明物品在交换,说明丝绸之路属于商贸之路,D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丝绸之路对于外交,文化和科技的内容,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19.(2022七上·龙岗期末)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西汉文景时期墓)中,发现了一幅纸质地图,地图纸质薄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用细黑红条绘制了山、河流、道路等图形。这一发现证明(  )
A.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 B.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
C.西汉已发明可绘写的纸 D.纸在当时仅用于绘图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西汉文景时期墓)中,发现了一幅纸质地图,地图纸质薄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用细黑红条绘制了山、河流、道路等图形”可以看出,西汉的时候已经出现了纸,而且纸面平整光滑可以绘制图形,C项正确;
材料中的发现并不能证明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排除A项;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
西汉的纸仅用于绘图的说法不严谨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造纸术的认识。
20.(2022七上·龙岗期末)《三国演义》描写了这样一则故事:周瑜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并巧妙地运用天气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备齐了十万支箭,立下奇功。这则故事是(  )
A.蒋干盗书 B.草船借箭 C.周瑜打黄盖 D.孔明借东风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巧妙地运用天气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备齐了十万支箭”反映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B项正确;
材料与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无关,排除AC项;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风,助周瑜火攻破曹操大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21.(2022七上·龙岗期末)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还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这说明北魏统治者(  )
A.主动进行文化认同 B.积极改造中原文化
C.追求自我意识觉醒 D.竭力宣扬偶像崇拜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还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治者将自己视为黄帝后裔并重视对黄帝的祭祀,这说明北魏统治者主动进行文化认同,认祖归宗于华夏始祖,A项正确;
北魏统治者学习中原文化,积极改造鲜卑族文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统治者认同中原文明,而非追求自我意识觉醒,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鲜卑族认祖归宗于黄帝,而非宣扬偶像崇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相关知识的掌握。
22.(2022七上·龙岗期末)中国青瓷制作工艺在南北朝时期以南方为先,北方掌握青瓷技术要晚于南方数百年。然而根据考古发现,在北齐的墓葬中也出土了精美的青瓷莲花尊。这表明南北朝时期(  )
A.北方制瓷技术高于南方地区 B.佛教仅在南朝统治区域流行
C.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多元一体 D.政权对峙隔绝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然而根据考古发现,在北齐的墓葬中也出土了精美的青瓷莲花尊。”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青瓷技术交流的历史信息,说明此时民族间的交融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播,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认同,体现了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
材料信息反映了北方制瓷技术晚于南方地区的信息,体现不出北方制瓷技术高于南方地区,排除A项;“佛教仅在南朝统治区域流行”表述错误,并且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材料信息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没有涉及政权对峙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认识。
23.(2022七上·龙岗期末)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龙门石窟、敦煌壁画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这说明佛教的传入(  )
A.附会中国本土的文化 B.迎合了民众的道德观念
C.推动哲学思想的发展 D.丰富了艺术内容和形式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可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雕塑、绘画和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丰富了中国艺术内容和形式,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没有涉及佛教附会中国本土文化、迎合民众道德观念以及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佛教传人的认识。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24.(2022七上·龙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原始农业及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古代农具及灌溉工程图
材料三:《四民月令》是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所著,记录了东汉后期庄园的生产活动。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觐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请回答:
(1) 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内的居民有哪些具体活动?概括这一时期庄园的主要特征。
【答案】(1)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原始农业主要耕种粟、黍、水稻等作物。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具体活动:孩童入学、妇女织布、耕种庄稼、修缮门户、买卖物品、练兵备寇、慰问救济等。主要特征: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根据图1“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冬”可知,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根据图2和图3可知,原始农主要耕和粟、黍、水稻等作物.
(2)根据图4“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根据图5“都江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根据材料三“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命女红趣织布。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命典馈酿春酒。”可知孩童入学、妇女织布,根据材料三“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时雨降,可种觐稻。”可知耕种庄稼,根据材料三“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粜黍。买布。”可知修缮门户、买卖物品,根据材料三“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可知练兵备寇,根据材料三“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可知慰问救济等;这一时期庄园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三“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可知,重视儒学教育,根据材料三“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时雨降,可种觐稻。”可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三“可粜黍。买布。”可知,庄园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根据材料三“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知,庄园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根据材料三“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可知,庄园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故答案为:
(1)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原始农业主要耕种粟、黍、水稻等作物。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具体活动:孩童入学、妇女织布、耕种庄稼、修缮门户、买卖物品、练兵备寇、慰问救济等。
主要特征: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业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庄园的认识。
25.(2022七上·龙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又募15000名未婚女子至岭南。之后,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
——摘编自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
材料二:汉晋时期经常“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瘴热之地,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八王之乱”后,又出现“永嘉南渡”。“永嘉南渡”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一一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材料三:见下图
材料四: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七种类型
第一种 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
第二种 政府强制性的内聚型(边疆向中原聚集)移民
第三种 东西向的渗透型移民
第四种 由内地向边疆地区的开发性迁移
第五种 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
第六种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徙与西迁
第七种 南方非汉族的退却性迁移
——摘编自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回答,秦朝在岭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3) 依据材料三两幅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4)材料一、二、三分别属于哪一种人口迁徙类型?如果用以上材料进行历史研究,你会确立怎样的研究主题?
【答案】(1)措施:设置郡县;迁入人口。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等。
(2)原因: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南方较易获得土地等。 影响: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等。
(3)特点:民族政权并立与文化交融并存(或答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等)。 史实:出现南北朝分立和彼此攻伐现象;前秦苻坚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政权提倡儒学、实行君主专制;内迁少数民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等。
(4)材料一、二、三分别属于第四种、第一种、第六种。
主题:人口迁徙与地区开发;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又募15000名夫婚女子至岭南。之后,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可知,秦朝在岭南地区采取的管理措施是设置郡县;迁入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等。
(2)根据材料“汉晋时期经常“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瘴热之地,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八王之乱”后,又出现“永嘉南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汉晋南迁的原因是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南方较易获得土地等。人口南迁带来的影响是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等。
(3)依据材料三图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与文化交融并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出现南北朝分立和彼此攻伐现象;前秦苻坚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政权提倡儒学、实行君主专制:内迁少数民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等。
(4)根据表格可知,材料一属于由内地向边疆地区的开发性迁移、材料二属于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材料三属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徙与西迁,分别属于第四种、第一种、第六种;如果用以上材料进行历史研究,我会确立的研究主题是人口迁徙与地区开发;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等。
故答案为:
(1)措施:设置郡县;迁入人口。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等。
(2)原因: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南方较易获得土地等。
影响: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等。
(3)特点:民族政权并立与文化交融并存(或答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等)。
史实:出现南北朝分立和彼此攻伐现象;前秦苻坚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政权提倡儒学、实行君主专制;内迁少数民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等。
(4)材料一、二、三分别属于第四种、第一种、第六种。主题:人口迁徙与地区开发;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晋南迁相关知识的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史料类型的认识。
1 / 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2022七上·龙岗期末)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如图所示,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大致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22七上·龙岗期末)下图描述的是“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远古传说符合历史史实 B.远古传说包含历史信息
C.远古传说毫无史料价值 D.历史记忆就是远古传说
3.(2022七上·龙岗期末)学完“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之后,小明同学对我们祖先的定居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他可以穿越回到良渚古城,他最有可能看到良渚先民(  )
A.栽培了粟和黍 B.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使用打制石器 D.使用玉琮和玉璧等玉制品
4.(2022七上·龙岗期末)中国传世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周代在湖北境内有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以及春秋中晚期曾国墓葬群的出土,却证明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这说明(  )
A.考古可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B.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周代管理辖区仅在洛邑一带 D.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
5.(2022七上·龙岗期末)有学者认为:“现在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可是追根溯源,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竟然有一条环环紧扣的链条、千古贯通的血脉、万世一系的传承。甲骨文的书写美感追求,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该学者强调甲骨文(  )
A.与现代中国文字基本相似 B.全面反映了商周社会情况
C.深刻影响汉字形成和发展 D.开启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6.(2022七上·龙岗期末)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有文字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扦御(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分封制(  )
A.平息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B.利用诸侯国抵御外族侵扰
C.强化了诸侯国对王室的隶属 D.促进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7.(2022七上·龙岗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材料说明该时期(  )
A.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倒退 B.社会秩序整体和平稳定
C.社会转型变革激烈深刻 D.王室权威实力不断提升
8.(2022七上·龙岗期末)据出土简牍记载,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9.(2022七上·龙岗期末)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墨子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从材料可知,战国时期(  )
A.思想界出现统一的趋势 B.各派学说并非完全对立
C.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D.百姓利益成为关注焦点
10.(2022七上·龙岗期末)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完成了制度转换,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体制从旧体制中脱胎而出,成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互相依存的政治基础。新的政治体制(  )
A.改善了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强化了周朝的血缘分封制度 D.推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11.(2022七上·龙岗期末)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  )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废除了分封制
C.开创了统一格局 D.推行了郡县制
12.(2022七上·龙岗期末)有学者指出:“秦朝止住了乱世分裂的历史车轮,而使之转向天下一统。而在这次紧急转弯的同时,它往往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垫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以先驱者的角色不幸成为先烈,成为一个过渡王朝。……正是分裂的强大惯性突然受阻时所产生的巨大震荡,涌出了对新生统一政权的颠覆性力量。”材料强调秦朝(  )
A.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B.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
C.面临着巩固统一的巨大阻力 D.暴政是其速亡的根本原因
13.(2022七上·龙岗期末)公元纪年把每100年称之为一个“世纪”。距今2223年前,刘邦建立了西汉。按照公元纪年法,西汉建立的时间应该为(  )
A.公元3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2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14.(2022七上·龙岗期末)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据此可知,汉初统治者(  )
A.实行休养生息 B.提倡勤俭治国
C.重视以德化民 D.打击土地兼并
15.(2022七上·龙岗期末)桑弘羊在论及“盐铁官营”时指出:诸侯王和豪门大户通过垄断山海利益,召集流放的犯人采矿治铁,铸造铁器,煮海为盐,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由此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提高煮盐治铁技术
C.减少百姓赋税负担 D.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16.(2022七上·龙岗期末)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
时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108郡、国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C.王国领地日益扩大 D.中央体制不断调整
17.(2022七上·龙岗期末)《后汉书》记载:“光武有儒者气象,(建武十七年)幸章陵……与宗室诸母笑谈,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据此判断光武帝(  )
A.主张以柔治国 B.反对外戚干政
C.提倡儒学教育 D.注重恢复生产
18.(2022七上·龙岗期末)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桃、李、杏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材料说明丝绸之路是(  )
A.外交之路 B.文化之路 C.科技之路 D.商贸之路
19.(2022七上·龙岗期末)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西汉文景时期墓)中,发现了一幅纸质地图,地图纸质薄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用细黑红条绘制了山、河流、道路等图形。这一发现证明(  )
A.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 B.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
C.西汉已发明可绘写的纸 D.纸在当时仅用于绘图
20.(2022七上·龙岗期末)《三国演义》描写了这样一则故事:周瑜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并巧妙地运用天气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备齐了十万支箭,立下奇功。这则故事是(  )
A.蒋干盗书 B.草船借箭 C.周瑜打黄盖 D.孔明借东风
21.(2022七上·龙岗期末)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还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这说明北魏统治者(  )
A.主动进行文化认同 B.积极改造中原文化
C.追求自我意识觉醒 D.竭力宣扬偶像崇拜
22.(2022七上·龙岗期末)中国青瓷制作工艺在南北朝时期以南方为先,北方掌握青瓷技术要晚于南方数百年。然而根据考古发现,在北齐的墓葬中也出土了精美的青瓷莲花尊。这表明南北朝时期(  )
A.北方制瓷技术高于南方地区 B.佛教仅在南朝统治区域流行
C.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多元一体 D.政权对峙隔绝南北经济交流
23.(2022七上·龙岗期末)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龙门石窟、敦煌壁画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这说明佛教的传入(  )
A.附会中国本土的文化 B.迎合了民众的道德观念
C.推动哲学思想的发展 D.丰富了艺术内容和形式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24.(2022七上·龙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原始农业及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古代农具及灌溉工程图
材料三:《四民月令》是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所著,记录了东汉后期庄园的生产活动。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觐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请回答:
(1) 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内的居民有哪些具体活动?概括这一时期庄园的主要特征。
25.(2022七上·龙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又募15000名未婚女子至岭南。之后,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
——摘编自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
材料二:汉晋时期经常“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瘴热之地,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八王之乱”后,又出现“永嘉南渡”。“永嘉南渡”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一一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材料三:见下图
材料四: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七种类型
第一种 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
第二种 政府强制性的内聚型(边疆向中原聚集)移民
第三种 东西向的渗透型移民
第四种 由内地向边疆地区的开发性迁移
第五种 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
第六种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徙与西迁
第七种 南方非汉族的退却性迁移
——摘编自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回答,秦朝在岭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3) 依据材料三两幅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4)材料一、二、三分别属于哪一种人口迁徙类型?如果用以上材料进行历史研究,你会确立怎样的研究主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北京人遗址 ,②是长阳人遗址, ③是元谋人遗址, ④是马坝人遗址,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早期人类的认识。
2.【答案】B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示意图表明远古传说是历史记忆的符号化表达,其中包含着可以成为史料的资源,蕴含着历史信息,B项正确;
远古传说蕴含历史信息,但其中也存在夸大成分,不是完全符合历史史实的,排除A项;
远古传说蕴含有一定的历史信息,具有史料价值,排除C项;
远古传说是历史记忆的一种符号化表达,但历史记忆并不仅仅局限于远古传说,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远古传说的认识。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良渚文化中有一个特点是玉文化繁荣,使用玉琮和玉璧等玉制品,D项正确;栽培粟和黍的先民是半坡居民,排除A项;
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是半坡居民,排除B项;
使用打制石器的是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4.【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传世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周代在湖北境内有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以及春秋中晚期曾国墓葬群的出土,却证明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可知,题干强调了考古的作用,考古可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周代的管理辖区,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考古发现的认识。
5.【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提提干“甲骨文的书写美感追求,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表明深刻影响汉字形成和发展,C项正确;
“现在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商周的社会情况,排除B项;
材料并没设计甲骨文开启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扦御(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和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怀柔天下、抵御外来侵略,巩固统治,B项正确;
题意中没有提及分封制平息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排除A项;
题意中没有提及分封制强化了诸侯国对王室的隶属,排除C项;
题意中没有提及分封制促进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7.【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巨变的时代,C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促进了生产力进步,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不安,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引发诸侯争霸,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的认识。
8.【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A;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政治上的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B;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材料体现不出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统一趋势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
B.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知,孟子认为礼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韩非子认为“义”是保障君臣有序的工具,墨子认为统治者要重视保护百姓的利益,说明各学派面对战国动荡分裂的局面,提出了维护统治秩序的主张,各学派的学说并非完全对立,故B正确;
C.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
D.百姓利益成为关注焦点,反映了墨子的思想主张,不符合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由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完成了制度转换,……成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互相依存的政治基础。”可知,战国时期诸侯通过变法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逐渐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的新的政治基础,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的形成,B项正确;
战国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与诸侯的关系不断恶化,排除A项;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维护周朝的血缘分封制度趋于瓦解,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开垦出大量的新土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发展,从而为新的政治体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基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变法的认识。
11.【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强调的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符合题意;
建立了皇帝制度是秦始皇的功绩,但不是最大的功绩,排除A;
废除了分封制是秦始皇的功绩,但不是最大的功绩,排除B;
推行郡县制是秦始皇的功绩,但不是最大的功绩,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始皇最大的贡献是统一六国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由材料“秦朝止住了乱世分裂的历史车轮,而使之转向天下一统。而在这次紧急转弯的同时,它往往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垫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以先驱者的角色不幸成为先烈,成为一个过渡王朝。……正是分裂的强大惯性突然受阻时所产生的巨大震荡,涌出了对新生统一政权的颠覆性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使分裂动荡的局面转向天下一统的格局,但仍然存在着威胁国家大一统的阻碍力量,C项正确;
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秦朝建立了有效的制度建设,如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排除B项;
秦朝的暴政是其速亡的根本原因,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的认识。
13.【答案】D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刘邦建立西汉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按照公元纪年与世纪的转化,公元纪年转化为世纪时,需要除以100,然后去尾取整再加一,所以公元前202年转化为公元纪年时,需要用202除以100,得到的整数为2,再加1,结果是3,所以公元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202年再过几年就进入公元前2世纪了,所以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建立相关知识的掌握。
14.【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减轻人民负担,A项正确;
提倡勤俭治国、 重视以德化民、 打击土地兼并,都与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的认识。
15.【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防止诸侯王和豪门大户实力提高,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煮盐治铁技术,排除B项;
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巩固中央政权,不是为了减少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的认识。
16.【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A项正确;
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的增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增强的表现,不能说明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排除B项;
题干说明王国控制的区域是越来越少的,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相关知识的掌握。
17.【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可知,光武帝主张以柔治国,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外戚干政”,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提倡儒学教育、注重恢复生产的信息,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帝相关知识的掌握。
18.【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提干,“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桃、李、杏去了”,“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表明物品在交换,说明丝绸之路属于商贸之路,D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丝绸之路对于外交,文化和科技的内容,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19.【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西汉文景时期墓)中,发现了一幅纸质地图,地图纸质薄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用细黑红条绘制了山、河流、道路等图形”可以看出,西汉的时候已经出现了纸,而且纸面平整光滑可以绘制图形,C项正确;
材料中的发现并不能证明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排除A项;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
西汉的纸仅用于绘图的说法不严谨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造纸术的认识。
20.【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巧妙地运用天气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备齐了十万支箭”反映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B项正确;
材料与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无关,排除AC项;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风,助周瑜火攻破曹操大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21.【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还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治者将自己视为黄帝后裔并重视对黄帝的祭祀,这说明北魏统治者主动进行文化认同,认祖归宗于华夏始祖,A项正确;
北魏统治者学习中原文化,积极改造鲜卑族文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统治者认同中原文明,而非追求自我意识觉醒,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鲜卑族认祖归宗于黄帝,而非宣扬偶像崇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相关知识的掌握。
22.【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然而根据考古发现,在北齐的墓葬中也出土了精美的青瓷莲花尊。”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青瓷技术交流的历史信息,说明此时民族间的交融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播,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认同,体现了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
材料信息反映了北方制瓷技术晚于南方地区的信息,体现不出北方制瓷技术高于南方地区,排除A项;“佛教仅在南朝统治区域流行”表述错误,并且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材料信息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没有涉及政权对峙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认识。
23.【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可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雕塑、绘画和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丰富了中国艺术内容和形式,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没有涉及佛教附会中国本土文化、迎合民众道德观念以及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佛教传人的认识。
24.【答案】(1)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原始农业主要耕种粟、黍、水稻等作物。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具体活动:孩童入学、妇女织布、耕种庄稼、修缮门户、买卖物品、练兵备寇、慰问救济等。主要特征: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根据图1“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冬”可知,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根据图2和图3可知,原始农主要耕和粟、黍、水稻等作物.
(2)根据图4“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根据图5“都江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根据材料三“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命女红趣织布。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命典馈酿春酒。”可知孩童入学、妇女织布,根据材料三“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时雨降,可种觐稻。”可知耕种庄稼,根据材料三“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粜黍。买布。”可知修缮门户、买卖物品,根据材料三“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可知练兵备寇,根据材料三“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可知慰问救济等;这一时期庄园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三“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可知,重视儒学教育,根据材料三“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时雨降,可种觐稻。”可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三“可粜黍。买布。”可知,庄园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根据材料三“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知,庄园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根据材料三“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可知,庄园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故答案为:
(1)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原始农业主要耕种粟、黍、水稻等作物。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具体活动:孩童入学、妇女织布、耕种庄稼、修缮门户、买卖物品、练兵备寇、慰问救济等。
主要特征: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业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庄园的认识。
25.【答案】(1)措施:设置郡县;迁入人口。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等。
(2)原因: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南方较易获得土地等。 影响: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等。
(3)特点:民族政权并立与文化交融并存(或答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等)。 史实:出现南北朝分立和彼此攻伐现象;前秦苻坚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政权提倡儒学、实行君主专制;内迁少数民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等。
(4)材料一、二、三分别属于第四种、第一种、第六种。
主题:人口迁徙与地区开发;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又募15000名夫婚女子至岭南。之后,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可知,秦朝在岭南地区采取的管理措施是设置郡县;迁入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等。
(2)根据材料“汉晋时期经常“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瘴热之地,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八王之乱”后,又出现“永嘉南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汉晋南迁的原因是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南方较易获得土地等。人口南迁带来的影响是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等。
(3)依据材料三图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与文化交融并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出现南北朝分立和彼此攻伐现象;前秦苻坚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政权提倡儒学、实行君主专制:内迁少数民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等。
(4)根据表格可知,材料一属于由内地向边疆地区的开发性迁移、材料二属于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材料三属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徙与西迁,分别属于第四种、第一种、第六种;如果用以上材料进行历史研究,我会确立的研究主题是人口迁徙与地区开发;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等。
故答案为:
(1)措施:设置郡县;迁入人口。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等。
(2)原因: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南方较易获得土地等。
影响: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等。
(3)特点:民族政权并立与文化交融并存(或答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等)。
史实:出现南北朝分立和彼此攻伐现象;前秦苻坚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政权提倡儒学、实行君主专制;内迁少数民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等。
(4)材料一、二、三分别属于第四种、第一种、第六种。主题:人口迁徙与地区开发;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晋南迁相关知识的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史料类型的认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