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6 15:44: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临诗是中国古诗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中的《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均可视为登临诗。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名篇,是陈子昂在郁郁不得志时登上蓟北台,俯仰古今,面对宇宙的永恒和天地的辽阔,发出生命短暂和志不得伸的叹息,振响千载。《望岳》作于杜甫青年漫游齐赵时期,诗歌内容虽无登临之实,确有登临之意。面对巍峨耸立的泰山,青年杜甫显示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敢于攀登、睥睨天下的雄心壮志,与其“致君尧舜上”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相互呼应。王安石初涉宦海,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表现了诗人胸怀改革大志,不畏奸邪蔽日的心态,展示出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陈子昂个人怀才不遇的孤寂以及天地永恒的宇宙之思和人生短暂的自我之叹所彰显的生命忧患意识,杜甫和王安石年少立志、心系家国的渴望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追求,都是诗人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审视与观照,也是古代士人“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在登临诗中呈现出的典型审美境界。
所以,以“何人可会登临意”为议题,将《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歌群诗联读,突破单篇学面层级,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群文的结构化阅读,初步获得关于登临诗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体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涵泳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赏析诗人登临所望之景,体会诗人表达的登临之意,初步建构登临诗阅读的整体性认知。
3.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理解登临诗的丰富内蕴,形成自我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教学重点:
赏析诗人登临所望之景,体会诗人表达的登临之意,初步建构登临诗阅读的整体性认知。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理解登临诗的丰富内蕴,形成自我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山川名胜视频)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古人常常会登临高山、亭、台、楼、阁等,会因自己的种种遭遇和处境而情思涌动,感慨万千,由此赋诗兴叹,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胸怀抱负,我们把这样的诗歌叫登临诗。看了刚才的视频,结合自己的登高经历,说说你能想到哪些登高诗句?
学生分享登高诗句。
(二)诵读
活动一:诵登临之诗
(1)参照示例,小组合作设计诵读脚本
诗歌 诗体形式 节奏停顿
《登幽州台歌》 古体诗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语速较缓,注意长短参差的句式的停顿,适当拖长或重读,读出时空浩渺和诗人的孤独、悲怆之感。
《望岳》 五言律诗
《登飞来峰》 七言绝句
(2)学生诵读展示,并进行互评。
(手机投屏)展示学生诵读脚本设计
小组推荐代表诵读,学生互评。
教师总结:《望岳》与《登飞来峰》朗读时语调要渐渐变高,前几句稍微放缓语速,以传递出雄阔大气之感,为后两句蓄势,后两句用足气息,将情绪推向高潮,读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决心。
(三)研读
活动二:赏登临之景
学生自主研读三首诗,诗中的哪一处景物最打动你,仿照示例作批注。
(屏显)示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俯仰天地,思接古今。“悠悠”一词
写出了天地的苍茫辽阔和时间的无穷无尽,读者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置身于广袤无边的宇宙背景中。
(手机投屏)学生分享批注。
预设1:杜甫面对巍峨耸立的泰山,无限向往。一个“钟”字拟人,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多情,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一个“割”字比喻,将泰山比作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分出了阴阳,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预设2:王安石登上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千寻”二字极尽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听到鸡叫就可以见到太阳升起,壮观又神秘,令人神往。
小结:通过三首诗,我们借诗人的眼睛,视通万里,望到天地的阔大高远、苍茫浩渺,其实这些个看似遥远的风景,不正是我们平常身边常常欣赏但又难以言说的风景吗?
活动三:会登临之意
诗人为什么要把登临的地点写得这么高远呢?接下来我们走近那些遥远的诗人,去用心触摸他们的内心。
小组合作讨论:请问你从诗中哪一个字或者词,触摸到了诗人的内心?
学生展示搜寻的(屏显)
资料助读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一、黄金台,亦称招贤台,幽州台,蓟北楼、或者燕台。相传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燕昭王姬平为雪国耻,他采纳大臣郭隗的建议,在燕都城蓟城筑高台而置黄金于上,延请天下贤士,终于得到乐毅等人才,从而使得国家臻于富强。 二、武则天通天元年,契丹军队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 《望岳》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一、西汉时期,常把浮云比作奸邪小人。陆贾在《新语·慎微篇》中写道:“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写道:“总为浮云能避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登飞来峰》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佑二年,即公元1050年的夏天。这一年王安石在浙江的鄞县担任知县,任期已满。所以他要回到自己的老家——江西临川,途经杭州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当时王安石只有30岁,正当而立之年。
预设1:《望岳》中“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表明诗人不畏惧困难,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预设2:《登飞来峰》中的“不畏”说明作者不怕,不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也就是不怕奸邪小人阻挡改革的步伐,不怕前进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表现了作者立足高远、无所畏惧的气概。
预设3:《登幽州台歌》中“怆然”“涕”是非常悲伤的样子,不仅仅指诗人见不到圣君,贤明的君主看不到自己,“前已不见”“后更不见”,怀才不遇的伤感。一个“独”字,既对应着时间的悠远绵长,又对应着空间的浩渺无边。让人感慨生不逢时、壮志难酬,茫然失措、孤苦无诉!
小结:虽同为登临诗,《望岳》和《登飞来峰》重点以登临所见高远之景抒发诗人胸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追求,《登幽州台歌》则侧重表达诗人面对茫茫天地所产生的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怆、人生短暂的无奈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忧患意识。
归纳方法:欣赏一首登临诗,既要充分品味诗歌中字词句的涵义,还要着眼于它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际遇,以及登临处所关联的历史人文典故,多角度关照,才能更加贴近作品,从而真正走进诗歌的精神世界。
(四)悟读
回到生活中,结合你的登高经历,学了这三首诗,你对登高有什么新的体悟。请用“登高的过程,就是___________的过程”说话。
预设:重拾信心的过程。 看到未来的过程。
生发豪情壮志的过程。 走向乐观旷达的过程。
亲近自然的过程,征服自然的过程。 宽慰自我的过程,释放自我的过程。
寻找自我的过程,发现自我的过程, 战胜自我的过程,超越自我的过程。
(五)结语
同学们,我们生命中的大悲伤、大欢欣和大奔腾,都能在仰观苍穹,俯瞰四海当中得到净化和升华。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最自然的生命状态,那么登高也应该是人生中最自然的、最美妙的生命状态。我们应该一直往上走,保持向上攀姿态。
(六)作业
《跨越时空的对话》
假如其中一位诗人是你的朋友,某一日穿越时空,将这篇诗作寄给你,请根据自己对诗作的理解,写一封回信,表达你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