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0:5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从时空观念角度概括古今中外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发展的历程及成就 2.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3.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印刷术对西欧社会转型的作用;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一个主题: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其发展 两个角度:教育、书刊出版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文博事业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四大载体:学校,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
知识点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
(1)中国
①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
②发展历程
官学 汉朝的________、西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私学 产生于春秋时期,唐朝以后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__________书院最为著名
③历史影响: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____________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西方:古希腊的学校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近代教育
国外大学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______”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大学倾向于______与商业化
国内大学 北京大学 ①__________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②北京大学是______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大学 ①1911年创办的________,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②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3.现代教育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2)表现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后来,国家提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____________的教育方针。
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③“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________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⑤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⑥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⑦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⑧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3)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情境再现——古代官学
国子监(如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你认为它有什么功能?它的建立又有什么历史意义?
                                    
                                    
                                    
                                    
                                    
2.情境再现——宋代书院
下图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朱熹曾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钻研理学提倡的义理,修养身心,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
你如何理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价值?
                                    
                                    
                                    
                                    
                                    
知识点二 印刷书的诞生
1.雏形: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发展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早期的书籍是________和帛书。
(2)东汉:105年,蔡伦改进制成“__________”,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唐朝:出现雕版印刷品。
(4)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________,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5)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__________。
3.影响
(1)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
(2)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
(3)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知识拓展——书籍的基本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书籍使得古人的智慧结晶能够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2)舆论导向功能:书籍通过对读者进行思想教化,来达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3)信息传播功能:书籍将读者需要的信息迅速传播,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4)休闲娱乐功能。
总之,书籍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流感情、获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
4.图解历史——中国古代藏书的发展历程
知识点三 图书馆的成长
1.概况
世界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____巴尼拔王建立的 ②______、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__________
中国 ①中国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____,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也得到发展 ②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__________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2.作用:图书馆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5.情境再现——图书馆的影响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
分析我国古代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点四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概况
世界 ①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____宫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②1683年,________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③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的______等是重要的博物馆
中国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____类博物馆 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④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⑤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⑥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⑦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⑧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 ⑨2003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
2.作用
(1)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3)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6.情境再现——北京故宫博物馆
你认为它应该承载什么功能?
                                    
                                    
                                    
                                    
                                    
                                    
                                    
 学校教育与文化的传承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汉武帝实施“尊崇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
——摘编自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解读:史料一从教育的主导者、目的、内容等方面叙述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史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对大批专业人员的需求……使得培养训练专业人员的教学机构——大学得以兴起……以波伦亚大学为蓝本的大学,学生们自己组成社团……以巴黎大学为样本的大学,学校由教师组成社团管理……中世纪大学的经济收入有三种渠道,一是依靠学生的学费,其次是依靠教会的圣俸为生,最后是依靠世俗权力机构发给的薪水,不同的经济来源背后有着不同的责任。学生进入大学后,要花四年时间研究基础文科,即学习拉丁文法和修辞学,掌握逻辑规则。如果通过考试就可获得学士学位。
——摘编自周谷平、张雁《中国古代太
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兼论
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思考:(2)根据史料二,与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相比,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有何不同?
解读:史料二主要阐述了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点及作用。
史料三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甲午战争后,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 400余人、1906年的12 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民国时期,封建的教育宗旨被否定,留学政策有较多改进,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留学的自由度较大,规模空前,成就显著,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如留美学生茅以升、留法学生邓小平、留苏学生刘少奇、留日学生郭沫若等。
——摘编自周棉《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
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思考:(3)根据史料三,归纳近代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解读:史料三主要介绍了近代留学生群体,特别是不同阶段留学生的概况,以及留学生群体的影响。
史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出国留学大多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直到1965年,才批准50名人员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自然科学。改革开放后,留学潮出现了开放和谐的新格局,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即有30万余人出国留学。
——摘编自周棉《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
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思考:(4)根据史料四,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前后留学教育的不同。
解读:史料四主要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学教育的阶段特点,说明改革开放前后留学教育的不同。
■素养阐释……………………………………………………………………………
学校教育的特点
(1)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他们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并且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
(2)组织的严密性。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影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
(3)作用的全面性。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作用。
(4)内容的系统性。学校教育既要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
(5)手段的有效性。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这些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6)形式的稳定性。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稳定的教育内容、稳定的教育秩序等。
 文化传承的载体
■开放探究……………………………………………………………………………
一本英文书的要素
材料 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而且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厘清了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相关情况见下表。
要素 西欧大陆内部的传播 中介传播者 原创者
英文字母(公元7世纪) 如尼字母(公元2世纪)拉丁字母(公元前7—公元前3世纪)←希腊字母(公元前9世纪末至公元前8世纪) 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闪族字母(即原始迦南字母,约公元前19世纪中叶) 埃及象形文字(约公元前2700年)
造纸术(1494年) 法国(1189年)←西班牙(1150年)←摩洛哥(1100年)←埃及(10世纪);瑞士(1350年)德国(1312年)←意大利(1276年)←阿拉伯 阿拉伯帝国(公元8世纪中叶) 古代中国(西汉)
页码(数字,13世纪后期) 其他西欧大陆国家(公元10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穆斯林西班牙(公元9世纪) 阿拉伯帝国数字(公元8世纪后期) 成熟印度数字(公元8世纪)←笈多王朝数字(公元4—6世纪末)←婆罗米数字(公元前3世纪)
印刷(1477年) 法国←意大利←德国(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德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15世纪前期,雕版印刷) 阿拉伯帝国(14世纪)←波斯(13世纪末14世纪初)←中国西北少数民族(9—10世纪;木活字12—13世纪) 古代中国(公元前7世纪)
——摘编自徐善伟《全球史视阈中的一本
英文书——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思考: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本英文书的要素”设计一个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材料提供的信息;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素养阐释……………………………………………………………………………
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虽然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有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推广的普通话更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6)宗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道教。
(7)教育。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
(8)活动。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1.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4.书籍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 5.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可以传承文化,使优秀的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同时,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能够与经济发生紧密的联系,带动一部分经济的发展。
1.下面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欧洲(  )
A.文艺复兴促进文化发展
B.已经孕育了近代文明
C.与古典文明已失去关联
D.标志市民文化的产生
2.1909年全国各类学校统计表如下所示。这表明当时(  )
文科 理科 法科 医科 艺术 工业 农业
学校(所) 18 3 47 8 7 7 5
招生(人) 2 206 211 12 282 336 485 1 336 530
A.身份等级结构趋向固化
B.教育呈现专业化趋势
C.新式学校教育得到普及
D.法制现代化成效显著
3.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这反映出我国(  )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2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92.9
A.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现了完全普及的目标
C.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D.践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4.(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5.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传播了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
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要载体。下图①②③④依次对应的载体正确的是(  )
A.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学校教育
B.博物馆、印刷书、学校教育、印刷书
C.学校教育、图书馆、印刷书、博物馆
D.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知识点一
1.(1)太学 白鹿洞 科举考试
2.大学区 世俗化 京师大学堂 新文化 清华学堂
3.(2)全面发展 高考 科教兴国
知识点二
2.(1)简策 (2)蔡侯纸 (4)活字 (5)印刷书
知识点三
1.亚述 修道院 公共图书馆 史官 京师图书馆
知识点四
1.缪斯 牛津大学 卢浮宫 考古 中央博物院
情境再现
1.提示: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意义: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2.提示:①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
②有利于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众素质。
③阻碍了对各种自然学科和物理、化学等知识的研究和吸收,不利于教育的全面发展。
5.提示: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提示:①它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顶峰,其中的文物蕴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
②它不仅仅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收藏机构,还具有传承和传播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传播价值,推进社会进步的目的。
④服务观众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主题一
提示:(1)政府重视、主导;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
(2)培养目标不同,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主;经费来源多元化;教学内容比较全面;建立了较完整的学位制度;学校管理自主性强。
(3)特点:留学生数量由少到多;留学地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产生众多杰出人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影响:传播了西方文化,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政治栋梁和经济建设人才,推动了近代中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中国认识世界的桥梁。
(4)改革开放前,留学国家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意识形态很强,留学资本主义国家的较少;改革开放后,留学国家增多,呈现全方位留学局面,留学人数和规模增大。
主题二
提示:示例一
主题:一本英文书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理由: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一本英文书所涉及要素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均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成果。从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始,历经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发展,公元7世纪左右形成现在通用的英文字母。造纸术由古代中国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大陆后不断发展、成熟。页码使用的数字从古代印度数字发展而来,历经阿拉伯人、西班牙人传播,在13世纪成为相对固定的页码符号。中国的印刷术一路向西传播,到15世纪西欧的印刷术成熟。
一本英文书的各基本要素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性、共存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示例二
主题: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就。
理由:中华优秀文明成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结晶,中国汉代发明的造纸术,一方面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另一方面经埃及传入西欧,到15世纪末,用于书籍的印刷术在欧洲成熟。中国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后经波斯、阿拉伯地区传到西欧各地,15世纪后期西欧印刷术在书籍出版中得到发展。
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就,体现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要积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学业达标·素养评价]
1.B [通过观察图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不断增加,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说明当时欧洲已经孕育了近代文明,B项正确;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以后,排除A项;欧洲与古典文明的关联在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得以建立,排除C项;欧洲大学数量的增长与市民文化产生无关,排除D项。]
2.B [表格数据反映出专门学校职业教育的情况,职业分类多,呈明显专业化趋势,B项正确;这种职业化的社会结构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中功名身份的限制,促进了社会流动,排除A项;“新式学校教育得到普及”材料依据不足,排除C项;法科招生人数不能等同于法律制度建设,排除D项。]
3.C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到2021年达到了92.9%,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A项;实现了完全普及的目标与录取率92.9%不符,排除B项;直到1995年,我国才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
5.A [19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及电影院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普遍出现,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缓和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学校教育,排除D项。]
6.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校教育;保存文化典籍、书籍阅读和服务大众的载体是图书馆;文化传承传播、提高文化修养和促进文化大众化的载体是印刷书;国民教育、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博物馆,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