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 (共3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 (共3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6 11:3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登快阁



课堂导入
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登上高阁,远眺群山,近听流水,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波澜?他又是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一瞬间的感悟化为永恒的诗句?在《登快阁》中,黄庭坚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笔下的自然景色如此壮美,人生感悟如此深刻,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动容。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趟心灵的旅程,跟随黄庭坚的足迹,去感受那份由登高远眺而引发的豪情壮志与深刻思考吧!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在读后梳理诗歌脉络。
2、结合作者经历与创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与对比阅读,体会诗歌复杂的感情。
3、赏析诗歌用典、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4、通过理解作者在苦闷中借助写诗抒发苦闷的做法,学会更好地管理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作者介绍
黄庭坚
(1045—1105)
黄庭坚(1045 -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
知人论世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南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在《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任上,这是他入仕以来首次担任地方官,处理公事十分认真负责。他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而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并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甚至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对这一切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他在处理公事之余,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5A45392D2F8775CA8396ADF9814316F4BCA66A595152145D02A78D9995D9D21073999643B7859F2D3C4C10EF3DCFD341B293B5F8E08C2DF1
第一章
初读诗歌
解题
《登快阁》
①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登临诗】
②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诵读诗歌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登 快 阁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播放音频:《登快阁》诵读
字词解释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①痴儿,谦称。黄庭坚以“痴儿”自许。
②了却:完成。
③倚:倚靠,这里指倚栏欣赏
④朱弦:这里指琴。
⑤佳人:指知己。
⑥青眼:即黑眼珠,指正眼看人。
⑦聊:姑且。
⑧与白鸥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5A45392D2F8775CA8396ADF9814316F4BCA66A595152145D02A78D9995D9D21073999643B7859F2D3C4C10EF3DCFD341B293B5F8E08C2DF1
我并非大器,只会认真做官事,忙碌了一天,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
举目远望,万木萧条,千山叠嶂,天地光阔。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
友人远离,早已没了弄弦吹箫的兴致,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还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和那里的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读懂诗意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记叙 照应题目写登楼一事
写景 描写登楼所见美景
抒情 抒发登楼所生之感
明志 弃官归隐,向往自由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诗歌结构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5A45392D2F8775CA8396ADF9814316F4BCA66A595152145D02A78D9995D9D21073999643B7859F2D3C4C10EF3DCFD341B293B5F8E08C2DF1
第二章
细读探究
首联自称“痴儿”语出何处?本句表达什么情感?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化用《晋书·傅咸传》所载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
诗人此时已厌倦了为官之事。“了却”,足见其如释重负的欢快之情,终于从案牍中得以短暂的休憩,有闲暇登上快阁“倚晚晴”。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
作者为什么自称为“痴儿”?
“痴儿”是作者的自嘲,显示出一种孤傲不羁的神情,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快阁东西倚晚晴。”
“倚晚晴”三字,化用前人诗句,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杜甫《缚鸡行》
“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李商隐《青陵台》
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
诗人登阁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
高远壮阔(空明阔大、寥廓明净);广袤旷远、澄澈清明。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颔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
夸张:“千山”,极言山之多。
对比:“千山”对“一道”,极言眼前景色之开阔简练;
衬托:借落木、月影衬托天地的宽广、清明的美丽秋景。
表现了作者襟怀的远大和心境的空明。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柳宗元:“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颔联运用了哪些手法?
化用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伯牙摔琴谢知音。《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阮籍青白眼事。《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斜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正眼)”
用典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横”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横”字,用的出新,目光顾盼流动,只是为了一杯美酒。本是一个极平常的字,经过诗人的运化,即能点石成金,可见黄诗炼字之法。“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五、六两句写诗人独自登临的孤寂之感,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能寄杯于酒,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尾联用“白鸥”的意象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①运用典故:与白鸥结盟表示归隐之心已决,再无俗念牵挂。
②弃官归隐。诗人因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产生了弃官归隐之心,希望自己能坐上归船吹着长笛回到故乡,和白鸥相伴,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
黄庭坚是否像陶渊明一样选择了归隐呢?
诗人大事年表:
1067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二战成功,考中进士,为三甲榜首。
1067-1071年,黄庭坚在叶县任县尉。
1080-1083年,36岁的黄庭坚为泰和县长。
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
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1093年,
1093年6月,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1095-1100年,去国六年,贬谪巴蜀黔戎。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十月,告复奉议郎签书宁国军判官。
1101年正月,告命舒州知州,四月,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
1102年六月,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
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病逝。
诗人虽然面对澄江秋月,产生了弃官归隐之心,希望自己回到故乡和白鸥相伴,但结合其生平经历,我们发现,他终是于宦海浮沉中走完了全部人生。
归隐,似乎是中国古代士人与出世、入世之间的一种矛盾选择。初唐诗人王绩,三仕三隐,最终还是隐居以终老;陶渊明久居樊笼,认清了官场污浊与昏暗,他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般的内心坚守,归隐山林,终“复得返自然”。
但黄庭坚不一样。通过知人论世可知,他一生尽管他因“痴留”于繁冗的仕事而登阁抒怀,倚晚晴而得以暂时地忘却烦恼。他渴望归隐山间,却终未归隐,一生都在浮沉之中走过,他的坚持不是强撑硬扛,而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最初的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或者说是《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志之士能坚守初心,便能守住那个时代的风骨。这才是黄庭坚的处境中“自得其快”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感情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空明澄澈的胜景,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对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苦闷惆怅和感慨。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
渴望弃官归隐情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愿望。
“万里归船”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心中对归隐而去的冀望;
“此心吾与白鸥盟”表达的对人生忘机的超然和洒脱,又很好地诠释了“痴儿了却公家事”从烦琐的案牍中解脱出来的欢快之情。
文本特色:前后照应的艺术
课堂总结
这一首著名的七律 是诗人任太和县知县时登快阁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倚阁、观望、江、天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为官在外的一种失意无聊和归隐的情怀。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5A45392D2F8775CA8396ADF9814316F4BCA66A595152145D02A78D9995D9D21073999643B7859F2D3C4C10EF3DCFD341B293B5F8E08C2DF1
第三章
拓展外延
登:升也,由低处到高处;
临: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
登临诗:写登高望远时所见所闻所
思所感的诗。
何为登临诗
登临诗的内容特点
登临对象:山、楼、台、塔、亭、阁等
登临诗和怀古诗、思远诗、贬谪诗、边塞诗、闺怨诗、哲理诗等相互交叉。
是特定时空下,个体生命的独特人生体验。
承载着中国诗人对生命哲学 、精神哲学 、政治哲学的多重思考 。
登临诗常写景物
偏重春秋
春景:凋残、伤感
秋景:壮阔、苍茫
伤春:红颜衰老、英雄迟暮
悲秋:怀古伤今、思乡怀人
伤春悲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与人生奋斗并遭遇挫折相关联,而且也总是与人生短暂,韶华易逝,人生目标遥遥无期等感受连在一起,表现的春光流逝、秋风来急等伤感人生的情感内容。其意蕴则不仅仅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普通的伤感情绪,更不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无病呻吟,而是体现着中国文人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自我意识。
不得见用之愁;思乡怀人之情;
贬谪异乡之苦;忧国忧民之心;
吊古伤今之叹;功成身退之志;
知音难觅之憾;壮志难酬之忧。
登临诗常见情感
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3.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4.渔樵。(绿蓑青笠)归隐后闲适自由的生活。 例:帝乡明日近,犹自梦渔樵。
5.渔竿。隐逸的代称。
6.鹭约鸥盟。指与鹭、鸥相约结盟。比喻隐居者的生活。
7.山林。 例: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比较阅读
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一样吗?请分析。
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
异:杜诗意境沉郁顿挫、慷慨悲壮;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
适用主题: 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梦想与奋斗等。
宋朝的官场是混乱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造成拉帮结派、阿谀奉承、新旧党争。但在这乱世浊俗中有一个人,他虽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但生活却富有诗意:他在这里参禅悟道、诗酒会友,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骨气。他出淤泥而不染,他与世俗同流而不污,他和而不同,他就是黄山谷(黄庭坚)。“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正如他的词所写那样,胸中对理想的渴望终将冲破一切阻挡,赋予我们敢与天地试锋芒的勇气。
通向理想的路,有时被花木掩映,有时被云雾笼罩,但是只要信念足够坚定,我们就能不断向前奔跑。
素材积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登快阁》中也有类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描绘自己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展现自己胸襟怀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答案】(1)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澄、痴、倚。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