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班级 姓名 学号
【资料链接】
一、作家作品
1.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先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其间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1936年10月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至虹口公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二、鲁迅名言
《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题三义塔》: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无题》: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文本预习】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 并说说本文情节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她的眼睛。”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在文中画出)从这些描写中选出3处,说说表现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
3.说说作者以“祝福”为小说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4.分析小说中的“我”的形象特点和在结构上的作用。
【巩固练习】
1.下列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文字与表现人物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精神麻木,不复有生的欲望)
B.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迷信神灵,在无知和虚幻中获得安慰)
C.(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悲痛之极,丧失了生的勇气)
D.(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希望破灭,精神受到沉重打击)
2.下列句子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里“毕竟”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 “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4. 选出对最后一段文字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
A.嘲弄鲁镇的人们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状态中。
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的时间。
D.悲愤地控诉祥林嫂的死在鲁镇活着的人们中没有引起一点反响。
【文本预习】
1.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 并说说本文情节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⑴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⑵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⑶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⑷发展:被抢改嫁
⑸高潮:再到鲁镇
⑹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作用是:
情节上,在小说开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寻根探源的兴趣;
内容上,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强烈的对比,更加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3)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她的眼睛。”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在文中画出)从这些描写中选出3处,说说表现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
①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精神麻木,不复有生的欲望
②(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迷信神灵,在无知和虚幻中获得安慰
③(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绝望、麻木地面对人世的冷漠
④(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希望破灭,精神受到沉重打击
3. 说说作者以“祝福”为小说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1)“ 祝福” 是欢庆的景象,以此为题,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进一步突出主题。
(2)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情节、环境)。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4.分析小说中的“我”的形象特点和在结构上的作用。
(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一方面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疏于行动。
(2)“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1.下列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文字与表现人物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精神麻木,不复有生的欲望)
B. 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迷信神灵,在无知和虚幻中获得安慰)
C.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悲痛之极,丧失了生的勇气)
D. (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希望破灭,精神受到沉重打击)
【答案】C
【解析】C表现祥林嫂“失望无望,麻木地面对人世的冷漠”的精神与心理状态。
2.下列句子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里“毕竟”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 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 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答案】B
【解析】A项“究竟”意为结果、原委;C、D项的“究竟”用在问句里表追究。
3.“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B是对的。由选项的主要区别处“聊”“生”“即使”比较、分析判断。“无聊生”意为没有办法生存的人,“聊”为依赖、凭借。“不生”中的“生”为生存,“即使”意为就使,“厌见者”意为讨厌看到的人。
4.选出对最后一段文字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
A.嘲弄鲁镇的人们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状态中。
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的时间。
D.悲愤地控诉祥林嫂的死在鲁镇活着的人们中没有引起一点反响。
B是对的联系《祝福》的中心思想。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