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中考必备知识整理
教材内容概述
1、始终围绕人地和谐这条主线。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关注全球问题,关注发展问题,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人地协调与和谐发展是地理课程的迫切任务。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2.从知识体系看: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地理到社会环境
教材内容分五大板块: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述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既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3、从现代教学体系看:体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
教材安排了很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热情,教材可读性强
4、从教材结构看:分为正文、阅读、活动、图片四大部分
正文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是教材的意义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活动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图片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
1.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能提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知道经纬度划分,比较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3.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4.学会阅读地图,能够熟练运用经纬线、指向标等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利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实地距离。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地形图的识别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思维导图】
【命题趋势】
1.联系实际生活,如考查比例尺大小、地图内容详略关系和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2.从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上提取所需信息,判断地势特征、坡度陡缓、地形类型,量算距离,辨别方向等。此部分考查过程中注重读图分析能力。
【考点梳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太阳月亮形状猜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
(天圆地方后猜球,实践要靠全球游,卫星上天终得证,蓝色星球靓照传)
首次证实地球球体的事件: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确证地球是球体的事件:地球的卫星照片;
生活中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
①站得高,看得远;
②远处是来的帆船,总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
③月食现象。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6371451,半径周长表面积,名称单位分仔细)
地球仪的定义:为了便于看到地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的作用:
①便于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分布
②借助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仪上点和线
赤道定义: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纬线定义: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纬线的特点:
纬度:
赤道的纬度是0°,是纬度的起始线;,向北向南各划分90度。
赤道以北为北纬,最大90°;赤道以南为南纬,最大90°;
北纬用字母“N”表示,南纬用字母“S”表示;
北极点的纬度为90°N,南极点的纬度为90°S。
纬度的判读
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度数后边标注字母N;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度数后边标注字母S;
纬度的大小与纬线长度的关系:
纬度数值越小,纬线的长度越长;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也相同。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南北半球的界线: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北纬度位于北半球,南纬度位于南半球)
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的特点:
经度:
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是经度的起始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度;
本初子午线是人为规定的,人们把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成为本初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向东为东经,最大180°;本初子午线向西为西经,最大180°;
东经180°和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被称为180°经线;
东经用字母“E”表示,西经用字母“W”表示;(西经W东经E)
经度的判读
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度数后边标注字母E;
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度数后边标注字母W;
经度的大小与经线长度的关系:所有的经线等长。
经线圈: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经线圈,
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半。
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和为180°,若一个是东经,另一个就是西经。
东西半球的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东西半球的判读:
①图示法
②口诀法
对应比大小,“小东大西”(东经度与160°比大小,西经度与20°比大小)
如120°E,因为是东经度,所以需要和160°E比大小,120°<160°,那么根据“小东大西”判断为东半球。
如10°W,因为是西经度,所以需要和20°W比大小,10°<20°,那么根据“小东大西”判断为东半球。
经纬网定义: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经纬网定位:
①书写某地经纬度位置时,先写纬度、后写经度。
②判读东、西经和南、北纬
经纬网定向:
原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①同为东经度,度数大的在东,度数小的在西;同为西经度,度数大的在西,度数小的在东。
②同为北纬度,度数大的在北,度数小的在南;同为南纬度,度数大的在南,度数小的在北。
③同一条经线上是正南、正北方向;同一条纬线上是正东、正西方向。
④靠近北极点的在北,靠近南极点的在南。
经纬网定面积大小:由相同经纬度间隔隔出的阴影面积比大小,越靠近赤道的面积越大。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自转和公转
自 转 公 转
旋转中心 地 轴 太 阳
方 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 期 一天(24小时) 一年(365天左右)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差 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2.二分二至日及四季
节 气 太阳直射点位置 日期 北半球昼夜长短 北半球季节月份 南半球季节
春 分 赤 道 3.21 昼夜平分 春季:3、4、5 秋季
夏 至 北回归线 6.22 昼长夜短 夏季:6、7、8 冬季
秋 分 赤 道 9.23 昼夜平分 秋季:9、10、11 春季
冬 至 南回归线 12.22 昼短夜长 冬季:12、1、2 夏季
3.地球公转示意图
4.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以北半球为例,结合上图)
昼夜长短情况: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之间,北半球昼长夜短。其中3月21日和9月23日昼夜平分,6月22日昼最长,夜最短;9月23日-------12月22日-----3月21日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12月22日昼最短,夜最长。
昼夜长短变化情况:12月22日------6月22日,北半球白昼变长,黑夜变短;6月22日------12月22日北半球白昼变短,黑夜变长。
5.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一年内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即五带
名 称 范 围 有无太阳光的直射 有无极昼极夜 气候特点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有 无 终年炎热
北温带 北回归线、北极圈之间 无 无 四季分明
南温带 南回归线、南极圈之间 无 无 四季分明
北寒带 北极圈到北极点 无 有 终年寒冷
南寒带 南极圈到南极点 无 有 终年寒冷
7.南北回归线属于热带,因为它们有阳光直射;南北极圈属于寒带,因为它们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1.地图的三要素是: 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三种表达方式:线段式、 数字式和文字式。这三种比例尺可以互相转换
3.根据比例尺量算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例如:在一幅比例尺为1/1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那么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多少千米?依据公式:1/100000=5/x x=5千米
4.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①指向标(箭头指北,箭尾指南)②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③如果前两者均没有,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⑴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⑵等高线特点: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等高线稀疏,坡缓;等高线密集,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识别山地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分层设色地形图
辨别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
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3.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单元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思维导图】
【命题趋势】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识,既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又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需的知识,是学生建立全球海陆空间分布构架的基础。此部分内容常结合某种地理现象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及洲界。
2.结合火山、地震等灾害性事件进行考查,主要以图和材料分析的形式呈现。
【考点梳理】
第一节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探测
即“天圆地方”——张衡的“天之包地,犹地之裹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2.麦哲伦航行的时间和路线: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①海边看船;②草原看马;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月食时月球表面的圆弧形阴影;⑤现代探测技术及照片;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⑦登高望远
二、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仪
1.几个概念:地球仪;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2.纬线与经线
概念 起点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纬线 与赤道平行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以赤道为起点 圆圈(除极点外) 半球:不相等 全球: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东西方向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的弧线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 半圆 所有的经线都相等 南北方向
3.经度与纬度
起点度数 最小值与最大值 北纬,南纬;东经,西经 变化规律
纬度 赤道为0° 0°与90° 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从赤道向南向北逐渐增大
经度 本初子午线为0° 0°与180° 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4.重要的经纬线:
(1)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经度起点线
(2)180°经线:只有一条
(3)西经20°和东经160°: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4)0°纬线:又称赤道,经过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5)北纬23.5°与南纬23.5°: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6)北纬66.5°与南纬66.5°:北极圈与南极圈
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60°——90°
低 中 高
6.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7.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度(20°W)向到东经160度(160°E)为东半球,西经20°(20°W)向西到东经160°(160°E)为西半球
8.相对应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度数之和为180°,符号相反。
三、经纬网:
1.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形成的网络
2.作用:确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的位置
第二节 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①地壳的变动;②海平面的升降;③人类活动。其中①和②是主要原因。
2.海陆变迁的实例:
①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地壳的变动;②东海海底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海平面的升降
③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
3.大陆漂移说
①提出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②内容:两亿年前,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6500万年前,逐渐漂移分离,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③证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吻合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物种的相似性。
4.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南极大陆上储存着丰富的煤炭,说明南极大陆曾经并不位于南极地区,是大陆漂移的结果。
5.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的;
*六大板块包括: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
②板块在不断的运动着——碰撞挤压运动和张裂运动;
③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6.板块的运动:
①碰撞挤压运动: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的两大山系:a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b科迪勒拉山系;
ab两大山系的形成都是碰撞挤压运动的结果。
②张裂运动: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7.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例题: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两种答案如下:
①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②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8.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①地中海面积在缩小: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所以地中海的面积在缩小。
②红海面积在扩大: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所以红海面积在扩大。
③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着碰撞挤压运动,所以喜马拉雅山脉逐渐形成。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
1.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
2.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4.阅读某地区气温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5.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6.阅读某地区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7.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
8.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单元概述】
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思维导图】
【命题趋势】
1.此部分内容在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出现,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或考查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2.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来看,此部分多以选择题为主,结合时事材料和气温变化曲线与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考查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各地中考也有在综合题中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的趋势。
【考点梳理】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时间长短 变化情况 表示方法
天气 短时间 经常变化 阴晴、风、雨雪、温度
气候 多年天气平均状况 基本稳定,变化不大 气温、降水
2. 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无云表示晴天。
3. 识记常用天气符号。(p49图3.5 )(包括风的符号)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气温的变化:
(1)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日之内,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或(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可用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表示。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可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表示。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气温与最低月气温的差。
2.南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
北半球 南半球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最高气温的月份 7月 8月 1月 2月
最低气温的月份 1月 2月 7月 8月
3.气温的分布:
(1)受纬度位置影响:从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逐渐降低。
(2)受海陆位置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
(3)受地形因素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即0.6摄氏度。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统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2.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3.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1)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降水少;
(3)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雨极是乞拉朋齐,位于亚洲的印度。世界的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赤道横穿的陆地是热带雨林气候F,向北向南依次为热带草原H、热带沙漠J和地中海气候A。亚洲东部和南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K和热带季风气候I,。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A,北冰洋沿岸是寒带气候E,青藏高原是高原山地气候。
影响气候的因素:
也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分别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的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第四章 第五章 居民与发展
【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3.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4.以某发达国家和某发展中国家为例,描述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5.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结合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单元概述】
本章世界的发展差异。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思维导图】
【命题趋势】
本章节内容跨度较大,在中考试题中常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考查:
(1)结合图像(漫画)或图表来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和人口问题,结合热点新闻考查世界人种、语言及宗教的地区分布。
(2)结合景观图考查聚落的形式、发展和分布,要理解建筑与区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关注世界,了解我国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看待和认识当前世界和各种问题。
【考点梳理】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人口增长(世界人口总数在2022年达到80亿)
⑴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⑵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分布
⑴“四密”(中低纬度沿海平原):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⑵“四疏”: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
3、人口问题
⑴人口自然增长过快: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实行生育控制政策
⑵人口自然增长过慢:社会养老加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实行鼓励生育
⑶合理的人口观: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 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4、三大人种
⑴白种人: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南部、大洋洲东南部。
⑵黄种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⑶黑种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主要语言
⑴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⑵主要语言和分布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亚洲东南部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大洋洲、非洲东南部
俄语 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
2、三大宗教
宗教 发源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宗教建筑 备注
基督教 亚洲的西部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教堂 信仰人数最多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清真寺 教徒—穆斯林
佛教 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佛塔
第四章第三节 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聚落的形成条件:
⑴自然条件: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
⑵社会条件: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政治因素、政策等。
2、聚落的形态:团块状(平原地区),条带状(河流沿岸、山麓地带)。
3、环境影响聚落
房屋特点 环境因素
东南亚热带地区 双层木/竹楼,下层养牲畜,上层住人 全年高温多雨,上层防潮、凉爽,就地取材。
西亚沙漠地区 厚墙、小窗 热带沙漠地区,厚墙、小窗可以减少传入热量。
4、《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法国巴黎的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一、不同类型的国家: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面积有大有小: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梵蒂冈
2.人口有多有少:中国、印度、美国、梵蒂冈
3.从政治体制上:社会主义:中越朝古;资本主义:美英法
4.地区:格陵兰(丹麦)、百慕大地区
5.从经济发展看:发达国家:美日德法英澳;发展中国家:中印巴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1.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半球分布:发达国家: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3.大洲分布: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注: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称为拉丁美洲)
4.国家分布: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巴西等;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5.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异
1.发展差异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
2.差异表现:
⑴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占世界人口84%发展中国家只占世界28%的国民生产总值,发达国家却相反。
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不同:发展中国家以资源型和资源加工型工业为主;发达国家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专业化水平高)。
3.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巴西、东南亚国家。
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
一、经济全球化
1.特征: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2.背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来临,国家与国家之间各成体系、相对封闭的发展格局被打破。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成为了全球共享的财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产品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日益显著。(注意:美国某汽车公司生产的轿车,充分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二、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织
1.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WTO):[注意:要准确识别WTO的标志]
地位: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
总部:瑞士日内瓦
宗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和公平
职能: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关税,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中国与WTO: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后,我国国际贸易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
(2)其它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银行、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2.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
(1)欧洲联盟,也称欧盟(EU),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注意:要准确识别EU的标志]
(2)东南亚国家联盟,也东盟(ASEAN),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
3.政府间组织:二十国集团(G20)[注:G20拥有世界近3/2的人口,90%的国民生产总值,80%的国际贸易额]、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注意:要准确识别APEC的标志]等。
4.非政府间组织:国际商会(ICC)等。
三、联合国(UN):[注意:要准确识别UN的标志]
1.地位:世界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目前有193个成员国
2.总部:美国纽约
3.六大机构:安全理事会(注:五大常任理事国为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注:主要任务是协助联合国大会促进国际经济、社会的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大会、秘书处(注:联合国不设主席,只设秘书长,为最高行政长官)、国际法院、托管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