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汉代岁举孝廉本无考试之法,被举者经朝廷复察,无问题即加委任。从东汉顺帝时起,对孝廉实行考试,定制:凡郡国举孝廉,被举者年须在40以上,“诸生试通章句,文吏试笺奏”,及格方得应选。这些变化
A.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B.兼顾了对资历与品行的考察
C.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2.(本题3分)有学者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其中“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完成于( )
A.秦朝 B.两汉 C.魏晋 D.隋唐
3.(本题3分)《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了段灼曾上表给晋武帝: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已成为了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 B.选拔官员非常重视品德与才能
C.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并完善了官员的考核制度
4.(本题3分)魏晋期间,门阀政治形成以后,士族地主内部的高下序列,由于相互之间为各自利益的政治争斗不断,仍有升降,可以说门阀士族在相互斗争中发展,而竞争使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统治得以维持。据此可知,门阀政治
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C.加剧了士庶之间的对立
D.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5.(本题3分)某朝代官员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对材料所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监察和威慑 B.反映了察举制正式确立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说明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6.(本题3分)下列属清朝考察外省文官的是
A.考满 B.考察 C.京察 D.大计
7.(本题3分)苏轼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反映了汉代主要的选官途径是
A.世袭 B.察举 C.科举 D.按门第选拔
8.(本题3分)清初,地方官员入京面见皇帝的较少。清中期,乾隆皇帝分批调各地现任提督与总兵前来觐见,后将觐见范围扩大到道府官员、参将和部分知县。对各地官员的各种考核,皇帝亲自过问。这些措施有利于( )
A.杜绝官吏失职渎职 B.削弱军机处的权力
C.严密控制思想文化 D.增强对地方的控制
9.(本题3分)1033年5月,范仲淹被任命担任负责向皇帝进言的右司谏一职。此时尚在西京洛阳做推官的欧阳修,原与范仲淹素不相识,但本着对国家负责的热忱,他毫不犹豫地就给范仲淹写了封信—《上范司谏书》“若天下之失得,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计,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尔。”使宋朝谏官有“独宰相可行之”权力的制度是( )
A.两府三司,谏官负责中书门下 B.台谏合一,谏官拥有监察权
C.京察大计,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D.科道合一,谏官稽查六部百司
10.(本题3分)明代《大诰》规定:凡各地“耆宿老人、遍处乡村市井士君子人等”均可对地方官员测评,“列姓名具状”递送朝廷,并各级官员都不得阻拦。这些举措( )
A.意图借助社会力量维护统治 B.有效地规范了官员从政行为
C.推动民主评议朝政之风盛行 D.体现了监察体系的逐步完善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监察制度
(1)隋唐
①中央机构: 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②地方监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 ,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2)宋朝
①中央机构:承唐制设御史台,重要变化是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②地方监察:地方划分路作为 。
12.(本题3分)科举制
(1)创立:隋朝开始采用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 ,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 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
唐玄宗 任用 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 。
13.(本题3分)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官员选拔与管理
(1)春秋战国时期官员选拔
①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功劳制,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 授予官职。
(2)秦汉选官制度
①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 而为官。
②汉代——察举制:汉武帝时期形成,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常科(岁举)和 (无固定时间);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功劳为官和征辟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3)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
①考核: 是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
②监察: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 ,监察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14.(本题3分)监察制度
(1)隋唐
①中央机构: 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②地方监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 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2)宋朝
①中央机构:承唐制设御史台,重要变化是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②地方监察: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15.(本题3分)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 和 ,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汉朝实行察举制,其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17.(本题2分)三国、西晋以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东晋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18.(本题2分)汉朝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19.(本题2分)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又称为“世卿世禄制”。
20.(本题2分)连线题(共5题)
朝代 选官制度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先秦 科举制 宗法制 郡县制
秦朝 世官制 设置内阁 分封制
西汉 察举制 中外朝 郡国并行制
明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三公九卿 废行省设三司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原始社会选拔贤者、春秋战国时期选拔贤士、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对人才的选拔都有品行要求。古代中国比较重视学校教育,并着力通过学校教育来选拔官吏。当然,每个时期的人才选拔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即使是在比较开明的唐朝,除了科举制度之外,还有门荫入仕、荐举、外戚、武功等不同类型的人才选拔方式。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比之前的荐举制度更具公平性,同时,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考试规则愈加严格和完善。
——摘编自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得出的启示。
22.(本题15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觐之礼起自西周,以体现诸侯对天子的臣属之义。唐、宋、元等朝也有朝觐之礼,至明则形成了完备的朝觐考察制度。明朝政府规定,全国地方官基本上都要入京朝觐考核,每三年一次,集中在十二月末进行。先由布政司、按察司官员进行初考,再与巡抚、巡按共同造册,最后由后者上报吏部、都察院进行正式考核。治农桑、兴学校、倡廉洁、上报民情都是考核不可缺少的项目,同时要求朝觐官员入京后不得请求势要,饮食一律从简,否则以不谨论罪。朝觐考核完毕,要对地方官进行奖惩。每次朝觐考察,都要淘汰一定数量的不职和老疾官员,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明后期,朝政腐败,朝觐考察制度日渐成为官吏以权谋私的工具,考察失实,弊端丛生。
——摘编自柳海松《论明代的朝觐制度》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朝觐考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朝觐考察制度的作用。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岁举孝廉无需考试,经朝廷复察即可委任;但从东汉顺帝时起,对孝廉实行考试,且对郡国举孝廉有了条件限制,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举荐人才的控制,这些变化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资历与品行的考察,排除B项;“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B
【详解】根据材料中提到的“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可知西汉汉武帝及以后实行的察举制,取代了以前重用外戚、宗室和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B项正确;秦朝选官注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排除A项;魏晋时期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形成了门阀士族,排除C项;隋唐时期开创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台阁官员选拔由中正官评定,中正官对被推荐者写出的评语称为“状”然后分品级,居于上品的人多为权贵公卿,说明九品中正制已成为了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家世门第,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九品中正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不是官员考核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门阀士族彼此竞争但又互相制约,维持在门阀政治中的稳定,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选择B选项;材料反映出门阀政治下的社会循环局限于士族内部,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排除A选项;社会阶层的不流动性加剧了士庶阶级之间的疏远,无法加剧士庶之间的对立,故排除C选项;门阀政治不利于社会循环,造成社会底层人民的不满,易引发暴动,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故排除D选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从地方推荐到吏部任免,地方官员的选拔、考核制度日益严密,这反映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监察制度的发展,排除A项;察举制正式确立与“吏部”考核、管理官员不符,排除B项;官僚队伍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据所学可知,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D正确;考满,是明代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A错误;考察指对官吏政绩的考核,B错误;京察是明代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C错误。
7.B
【详解】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指的是官员的选拔依赖郡县官吏的举荐,据此分析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世官制(“世袭”)为先秦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故A项排除;科举制始于隋朝,时间与材料不符,故C项排除;“按门第选拔”指九品中正制,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故D项排除。
8.D
【详解】根据“清中期,乾隆皇帝分批调各地现任提督与总兵前来觐见,后将觐见范围扩大到道府官员、参将和部分知县。对各地官员的各种考核,皇帝亲自过问。”可得出清代皇帝通过让各地官员进京述职的方式,了解地方的情况,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针对军机处,而且军机处也没有实权,排除B项;材料与思想控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范仲淹被任命担任负责向皇帝进言的右司谏一职”“独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尔”及所学可知,宋代实行“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即御史台和谏院的职权合并,形成了监察百官的御史和规谏皇帝的谏官两大监察体系的合一趋势。宋代通过对台谏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重新整合了监察权力,使得台谏成为皇权与相权平衡的重要砝码,B项正确;两府三司属于宋代的中央行政制度,意在削弱宰相的权力,排除A项;清朝以京察和大计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排除C项;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科道合一即继续实行监察机关集监察和审计职权于一身的体制。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老百姓举报贪官污吏的政策,尤其是鼓励老百姓到朝廷来告御状的政策,这些做法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统治,A项正确;B项夸大了材料中政策的作用,排除B项;首先老百姓对地方官的测评不属于民主评议朝政的范畴,其次材料中也无法看出评议朝政之风盛行,排除C项;材料中的政策不属于监察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御史台 十道监察区 台谏合一 监察区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
12. 分科考试 进士科 进士 殿试 高官 中央集权
【详解】据所学可知,隋朝开始采用①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②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③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④殿试。唐玄宗任用⑤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⑥中央集权。
13. 军功大小 律令 特科 上计制 巡行郡国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官员选拔: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功劳制,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①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2)根据所学可知,秦汉选官制度: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②律令而为官。汉代——察举制:汉武帝时期形成,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常科(岁举)和③特科(无固定时间);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功劳为官和征辟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3)根据所学可知,秦汉官员的考核:④上计制是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秦汉官员的监察: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⑤巡行郡国,监察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14. 御史台 十道 台谏合一
【详解】根据所学,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15. 道德 才能
【解析】略
16.错误
【详解】据所学知识,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是科举制的特征。故题干说法错误。
17.正确
【详解】根据材料“三国、西晋以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东晋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可知,曹魏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按照品德、才能和家世来选官,但曹魏之后,九品中正制按照家世出身推荐官员,成为世家大族入仕的主要途径,逐渐形成新的阶层,即士族,士族阶层通过近乎垄断官员选择的形式,形成了门阀政治集团,操纵政权的建立,东晋就是在这种形式之下建立的,“王与马公天下”即是最好的例证。故题目正确。
18.错误
【详解】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19.错误
【详解】“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故题目表述错误,把秦汉时期改为先秦就正确了。
20.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中央体制是宗法制,地方体制是分封制;秦朝的选官制度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中央体制是三公九卿制,地方体制是郡县制;西汉时期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中央体制是中外朝制度,地方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明朝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中央体制是设置内阁,地方体制是废行省设三司。
21.(1)特点:注重品行道德;注重学校教育;官吏选拔的方式多样化;发展具有阶段性;注重考试制度,严格考试规则。
(2)启示: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加强选拔方式的制度化;克服特权思想,维护公平程序。(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对人才的选拔都有品行要求”可知,注重品行道德;根据材料“古代中国比较重视学校教育,并着力通过学校教育来选拔官吏”可知,注重学校教育;根据材料“除了科举制度之外,还有门荫入仕、荐举、外戚、武功等不同类型的人才选拔方式”可知,官吏选拔的方式多样化;结合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可知,发展具有阶段性;根据材料“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比之前的荐举制度更具公平性”可知,注重考试制度,严格考试规则。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启示:根据材料“对人才的选拔都有品行要求”可知,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结合科举考试可知,加强选拔方式的制度化;根据材料“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考试规则愈加严格和完善”可知,克服特权思想,维护公平程序。
22.(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选拔范围渐趋广泛;选拔方式渐趋公开、公平。
【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所学汉代推行察举制;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根据“在能破朋党之私。”得出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根据“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得出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根据“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关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选拔范围渐趋广泛、选拔方式渐趋公开等方面回答。
23.(1)特点:承袭前代制度;制度完备、程序严谨;内容全、范围广;与官员考核相结合。(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2)作用:有利于澄清吏治、抑制腐败;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官吏考核制度为后世提供了借鉴。(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朝觐之礼起自西周,以体现诸侯对天子的臣属之义。唐、宋、元等朝也有朝觐之礼”,得出承袭前代制度;依据材料“至明则形成了完备的朝觐考察制度”,得出制度完备、程序严谨;依据材料“治农桑、兴学校、倡廉洁、上报民情都是考核不可缺少的项目,同时要求朝觐官员入京后不得请求势要,饮食一律从简,否则以不谨论罪”,得出内容全、范围广;依据材料“朝觐考核完毕,要对地方官进行奖惩。每次朝觐考察,都要淘汰一定数量的不职和老疾官员,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得出与官员考核相结合。
(2)作用:从整顿吏治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澄清吏治、抑制腐败;从对中央权力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巩固统治角度分析,得出维护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从对后世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官吏考核制度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