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2:5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美国某中央机构的成员“分为三组,每两年轮换三分之一”“任期更长但又非英国上院的终身制,也有助于保持国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这一机构是
A.众议院 B.参议院 C.联邦政府 D.帝国议会
2.(本题3分)苏洵在《嘉祐集·审势》中记载,“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史,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召,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据此最能说明宋初(  )
A.行政决策程序繁琐 B.疆域辽阔,兵力强盛
C.交通便利,经济繁荣 D.专制集权得到加强
3.(本题3分)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是
A.汉代匈奴入侵山西 B.唐代吐蕃入侵河西走廊
C.宋代西夏入侵陕西 D.元代回回入侵河套地区
4.(本题3分)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
A.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和郡县制
C.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D.分封制和科举制
5.(本题3分)东海郡《集薄》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据此判断当时全国
A.开始创设出郡县制 B.侯国隶属于郡县
C.县侯数量完全一样 D.实行郡国并行制
6.(本题3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机构,职能上重复交叉,设置也并无定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三省六部制基本形成 B.官僚集团日渐膨胀
C.相权对皇权威胁加重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7.(本题3分)1953年开展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工作,至1953年6月30日24时止,全国人口总数6亿191万2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与此同时,各地进行了选民登记工作,其中登记选民总数为3亿2380万9684人,占进行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这一措施
A.保障了“一五计划”的实施 B.推动了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
C.为基层民主制度的设立奠定基础 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8.(本题3分)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被称为“第一公民”,其依据是他担任了
A.首席执政官 B.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C.首席将军 D.陪审法庭大法官
9.(本题3分)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1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命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并任命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清政府军队的主要力量逐渐被袁世凯等地方大员掌控。“新军”多为军校毕业生,士兵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这为革命思想在军队传播提供了条件。下列关于清政府编练“新军”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政治的现代化
C.维护了清王朝统治 D.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10.(本题3分)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度(缓刑)和假释制度。对《大清新刑律》的认识,最准确的一项是
A.根植于中国传统礼乐教化 B.成为中国宪法性文件的滥觞
C.反映了西学东渐过程中的冲突与融合 D.体现了“预备立宪”倡导的近代法制精神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代表
A、法国—— 制
(1)背景:①中古西欧国家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②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
(2)形成: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3)意义: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B、英国—— 制
(1)确立:①13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②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2)特点: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12.(本题3分)新中国成立初期
(1)改革:推行 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2)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 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3.(本题3分)北宋王安石变法
①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②目的:富国强兵。
③内容:针对官僚机构、 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④作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⑤失败原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
14.(本题3分)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背景
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 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
②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 也陆续建立起来。
(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召开,大会制定了 大纲,通过了 、劳动法等法令,宣布 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3)政权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 、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 。
(4)评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 政权的尝试。
15.(本题3分)罗马共和政体
①国家权力
执政官 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主要职责是担任 ,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
②特征:具有浓厚的 特征。
③局限: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历史老师在讲述美国联邦机构的权力结构时,绘制了右图的图示。某同学作了如下解释:最高行政权归总统,总统对国会负责,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大法官由国会任命。
17.(本题2分)到18世纪末,英、法、美、德等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都已经确立。
18.(本题2分)汤姆是一名来自美国内华达州的众议员,按美国法律的规定,他的任期应是2年。
19.(本题2分)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20.(本题2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是同时形成的 。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到民国的调解主要有民间调解和官方调解两种。民间调解包括宗族调解、中人调解等。作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乡村“固守厌讼与调解等传统解纷方式”,对官方主导的调解较为排斥。在纠纷调解时“一般无需法律,或只需要很少的法律”。国民政府曾训令各地普遍建立政府主导的调解委员会,还在1931年颁布《民事调解法》,规定民事纠纷“非经民事调解除调解不成立后,不得起诉”。由于实行效果不理想,1935年,《民事调解法》被废除。
——据谢健《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等
材料二 1978年以后,我国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重建了人民调解制度。相关法律规定:在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基层群众选举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往往由政治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法律专业人员组成;调解双方自愿遵守调解协议,如有反悔可向法院起诉。到21世纪初,各行各业专业的人民调解组织在各地纷纷设立,商会、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社会提供调解服务的现象大量出现。到2012年,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人民法院一审民事案件调解结案比例达到42%,反观判决结案比例下降到27%。
——据刘青《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变迁研究(1978~201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调解制度发展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调解制度与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新中国发展人民调解制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2.(本题15分)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各国的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材料一:(斯巴达的)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18世纪,法国人民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愈演愈烈,一些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公开撰文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统治。启蒙思想家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吹响了号角,提供了理论基础。......一八七五年一月,经过激烈斗争、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新宪法的产生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斗争,最终战胜封建专制势力,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是法国历史的重大进步。
--徐春宝《法兰西共和之路》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斯达巴政体中君主、贵族和平民能各安其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角度阐述“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是法国历史的重大进步”。
23.(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瑗,北宋学者,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1035年被范仲淹任命为苏州郡学教授,后在苏、湖二地办学。他在学堂中实行“分斋法”,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庆历四年(1044年)朝廷建太学于京师,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此后,其治学理论及经验编为《学政条约》一卷,供各地教育参考。
——摘编自《北宋教育》
材料二 1922年11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大总统令,其中部分规定如下:(1)小学课程在较高年级时,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学科;(2)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3)高级中学施行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4)职业学校之期限及课程,需酌量该地方实际需要情形而定;(5)为健全职业教育,在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教员养成科。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1917年初,由史密斯和休士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即《史密斯一休士法案》。其内容如下:第一,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方面,强调联邦政府的责任,认为采取新的和必要的服务性措施促进各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第二,在经费的投入方面,每个州都应当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其数额与联邦政府补助费相等。第三,在公立学校开设职业科,设置选修课程,使普通中学具有升学和就业双重功能。
——戴本博和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斋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京政府教育改革的侧重点。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史密斯一休士法案》的主要内容。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有哪些经验可供我国教育改革借鉴?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其参议院议员任期六年,分三组,每两年轮换三分之一,以保持国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B项正确;美国众议院议员任期二年,与“任期更长”等不符,排除A项;联邦政府制衡国会,与“保持国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等不符,排除C项;美国实行的是共和制,其国会机构不包括帝国议会,帝国议会是德意志帝国的下院,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史,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召,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吸取前朝地方割据势力过大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内容体现了宋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现象,即专制集权得到加强,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行政决策的程序问题,不能得出行政决策程序繁琐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朝疆域辽阔,但不是主旨内容,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现象,没有体现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使负责财政,参知政事负责行政,所以材料中场景应该是北宋时期,故C项正确;汉代的宰相负责行政大权,不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不符合材料现象,故B项错误;元代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宰相的权势很大,不符合材料现象,故D项错误。
4.A
【详解】根据材料“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科举制,根据材料“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三省六部制,A项正确;郡县制不符合“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不符合“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C项;分封制和科举制不符合材料中的这两个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集薄》中记载东海郡共有县、邑、侯国卅八个,其中县十八个,侯国十八个,邑二个。据此判断当时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侯国与郡县的隶属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东海郡县和侯国数量相当,不能说明全国县侯数量完全一样,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权力已经分成了若干部门,不再是一个部门掌握权力,中枢机构发生变化,故选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还处于游移发展中,尚未形成明确的分工机制,故排除A项;中枢机构增多,但是设置并无定准,因此也无法得出官僚机构膨胀的结论,故排除B项;中枢机构增多,是分割相权的趋势,不是相权对皇权威胁加强的表现,故排除C项。
7.B
【详解】依据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可以判断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为推动人民民主制度建设实行普遍性选举,据此判断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建设问题,A排除;材料与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无关,C排除;D是在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排除。故选B。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期间他担任的职务是首席将军,因此被称为“第一公民”。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材料“清政府军队的主要力量逐渐被袁世凯等地方大员掌控。“新军”多为军校毕业生,士兵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这为革命思想在军队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所学可知,“新军”为袁世凯等地方官僚地主掌握;革命派积极在军队宣传革命思想和进行发展势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成为清朝的掘墓人,D项正确;编练“新军”增加财政开支,逐步形成军阀割据势力,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编练“新军”促进军事的现代化,而且“促进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清政府编练“新军”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中“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可以看出,《大清新刑律》引进了近代西方法制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近代化的因素,但同时又以中国传统礼教为基本宗旨,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并非“根植于中国传统礼乐教化”,A项排除;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宪法性文件的滥觞,B项排除;《大清新刑律》具有近代法制精神,但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排除。故选C项。
11. 等级君主 议会君主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等级君主制;英国——议会君主制。
12. 土地 社会主义
【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
(1)改革: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2)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3.财政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14. 独裁统治 苏维埃政权 江西瑞金 宪法 土地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工人 劳苦民众 人民革命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维埃政权建立的背景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15. 军事统帅 元老院 权力机关 贵族寡头
【详解】结合所学可得出,罗马共和政体中,执政官主要职责是担任①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②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③权力机关。罗马共和政体具有浓厚的④贵族寡头特征。
1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高行政权归总统,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大法官由总统任命。
17.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能力较低。依据所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所以本题的时间不符合史实,答案为B。
18.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产生,每届任期两年,故题干表述正确。
19.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引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旗帜是毛泽东思想,而不是邓小平理论,故题干所述错误。
20.B
【详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开始于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于18世纪前期 。
考点:英国代议制
点评:注意英国代议制的内容,尤其注意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
21.(1)原因:中国基层社会传统“厌讼”观念的影响;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乡约”在基层调解方面仍然发挥作用;国民政府治理能力有限。
(2)调节主体不同:近代以民间调解为主,官方调解较少,新中国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体现意志不同:近代调解制度具有强制色彩,体现官方意志,新中国的调解制度更多体现人民意愿;
调节依据不同:近代以“乡约”为依据,新中国以法律法规为主,不断规范化、制度化;
调节效果不同:近代调解制度规模有限,新中国调解规模大,形成全方位的调解体系;
借助资源力量不同:近代的调解制度未能实现资源整合,新中国实现各种资源整合,建立了多元化、专业化的调解机制。
(3)意义:调解群众纠纷,和谐社会关系;服务于国家层面建设;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增强群众遵纪守法意识;减轻司法诉讼负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作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乡村“固守厌讼与调解等传统解纷方式””得出中国基层社会传统“厌讼”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民间调解包括宗族调解、中人调解”得出“乡约”在基层调解方面仍然发挥作用。根据材料“由于实行效果不理想,1935年,《民事调解法》被废除”得出国民政府治理能力有限。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对官方主导的调解较为排斥……在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基层群众选举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得出调节主体不同:近代以民间调解为主,官方调解较少,新中国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根据材料“国民政府曾训令各地普遍建立政府主导的调解委员会……由基层群众选举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得出体现意志不同:近代调解制度具有强制色彩,体现官方意志,新中国的调解制度更多体现人民意愿。根据材料“民间调解包括宗族调解、中人调解等……我国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重建了人民调解制度”得出调节依据不同:近代以“乡约”为依据,新中国以法律法规为主,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材料“各行各业专业的人民调解组织在各地纷纷设立,商会、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社会提供调解服务的现象大量出现”得出调节效果不同:近代调解制度规模有限,新中国调解规模大,形成全方位的调解体系。根据材料“各行各业专业的人民调解组织在各地纷纷设立,商会、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社会提供调解服务的现象大量出现”得出借助资源力量不同:近代的调解制度未能实现资源整合,新中国实现各种资源整合,建立了多元化、专业化的调解机制。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调解群众纠纷,和谐社会关系;服务于国家层面建设;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增强群众遵纪守法意识;减轻司法诉讼负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2.(1)原因: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君王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
(2)阐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院可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这体现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这有利于防止独裁专制的出现,是法国民主政治进步的体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内容写入宪法之中,从而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有利于法国政局的稳定。总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法国历史的重大进步。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这种政治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根据材料一“(斯巴达的)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可得出,君王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
(2)阐述:根据材料二“……新宪法的产生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斗争,最终战胜封建专制势力,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是法国历史的重大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先从总统、参议院、众议院之间关系的内容方面阐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这有利于防止独裁专制的出现,是法国民主政治进步的体现;再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硬性将“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内容写入宪法之中,阐述这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有利于法国政局的稳定;最后进行总体阐述,表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法国历史的重大进步。
23.(1)特点:因材施教。
作用:有利于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使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为各地教育起了示范作用。
(2)地方有较大自主权;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
(3)主要内容:各级政府都要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中学教育应具有职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双重功能。经验:因材施教;经世致用;优化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学堂中实行‘分斋法’,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可知,因材施教。作用:依据材料一“学堂中实行‘分斋法’,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使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依据“此后,其治学理论及经验编为《学政条约》一卷,供各地教育参考”可知,为各地教育起了示范作用。
(2)侧重点:依据材料二“小学课程在较高年级时,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学科”、“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可知,地方有较大自主权;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
(3)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三“强调联邦政府的责任,认为采取新的和必要的服务性措施促进各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第二,在经费的投入方面,每个州都应当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其数额与联邦政府补助费相等”可知,各级政府都要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依据“在公立学校开设职业科,设置选修课程,使普通中学具有升学和就业双重功能”可知,中学教育应具有职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双重功能。借鉴:综合材料信息,结合北宋教育改革、北洋军阀政府教育改革以及美国教育改革的措施和影响从因材施教;经世致用;优化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等角度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