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3:0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一论述( )
A.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C.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D.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
2.(本题3分)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需要,我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进行了五次宪法修订。下列文字应出自哪一宪法修正案?
·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职代”国经济”、”国营企业”。 ·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
A.1988年修正案 B.1993年修正案
C.2004年修正案 D.2018年修正案
3.(本题3分)下图为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目图表。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
A.民主政治渐进发展 B.人们法制意识普遍提高
C.日益重视法制建设 D.法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4.(本题3分)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A.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B.党内民主集中制需完善
C.“依法治国”方针已写入宪法 D.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
5.(本题3分)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材料旨在强调我国法治建设的特点是( )
A.依法治国,民主集中 B.主权在民,与时俱进
C.法治和德治并行 D.法治为主,德治为辅
6.(本题3分)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7.(本题3分)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这部宪法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C.初步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D.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8.(本题3分)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及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下列法律制定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9.(本题3分)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的讲话
A.是在总结文革教训的垂拙上提出的 B.是对毛洋东思想的合理纠正
C.提山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D.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乍程
10.(本题3分)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新中国法制的特征
(1)是 法制。
(2)体现 的意志。
12.(本题3分)新中国的法治进程: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1)全面依法治国的表现:
①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成就:
①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②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法制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 、财产安全、 、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13.(本题3分)新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区别
(1)五四宪法来源于《 》;是第一部宪法,规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的根本任务;为民主建设和制度建设奠基
(2)八二宪法,发展了五四宪法,是第四部宪法,适应社会主义 ,明确规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权利义务、国家机构职责
14.(本题3分)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成就
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建立了中国 的基础。
15.(本题3分)改革开放新时期
(1)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到2010年底, 形成。
三、判断题(共9分)
16.(本题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
17.(本题3分)2010年中国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18.(本题3分)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
四、材料分析题(共46分)
19.(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倚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的差异》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几大重要特色并说明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及颁布的重要意义。
20.(本题15分)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的民法典将罗马法作为基础编纂范式,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民法典。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封建领主制经济正在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私有制的发展,亟需一部民法典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提供保护。然而当时法国的法律体系却非常混乱,鲁瓦河南北分别通行日耳曼习惯法和罗马成文法,同时还掺杂各种教会法和王室法令,分散零落的旧民事立法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几任革命政府为铲除旧体制,都以制定统一民法典为政治追求。法学家康巴塞雷斯三次临危受命,提出民法典草案,均在议会审议中宣告流产。直至1799年,在拿破仑的支持下,执业律师雅克米诺发布了民法典草案,成为正式立法的先声。此后,由特隆歇、包塔利斯、特莱拉、马尔维尔等法学精英组成“四人委员会”,经过四年的起草工作,终于完成了民法典的编纂。
——摘编自张亮《世界史中的民法典与新中国民法典的编撰历程》等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民法典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历程,并简要分析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1.(本题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牧民群众积极参与1954年宪法草案大讨论
材料二 宪法起草的亲历者董成美教授回忆指出:“当时还编辑了三辑资料,叫《宪法参考资料》。第一辑是1918年苏俄宪法和1924年苏联宪法;第二辑是美、英、法、德意志和瑞士联邦宪法;第三辑是从清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第三辑资料于1953年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名称印刷后发给所有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参与宪法起草工作的有关人员。”“当时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一院制,有人提出两院制,还有人提出三院制。我记得两院制是由当时的民盟副主席张伯钧提出的。我认为应该实行一院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毛主席在宪法起草中是不同意规定迁徙自由的,他认为人不能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得有制度;城里人就是城里人,乡下人就是乡下人,不能随便来回移动。但是后来宪法仍作了规定,没有听毛主席的,我们大都认为规定迁徙自由是有必要的。”
——摘编自《董成美教授访谈录》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史料价值。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题意可知,邓小平这一论述表明了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保障物质文明的建设,从而推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B项正确;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排除A项;“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未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中“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可知,这一时期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尚未确立,这是1993年宪法内容,B项正确,排除A项;21世纪初,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由图可知,1979—2005年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目比1949—1978年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目增加很多,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重视法制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法制的发展,与A项的民主政治无关,排除;材料是国家层面的举措,不能直接看出人们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排除B项;与D项“法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也无关,排除。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国家法律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表明了当时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A项正确;材料与民主集中制无关,排除B项;C项是在1999年,排除;材料与基层民主选举无关,排除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可知,我国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重视法治和德治的并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集中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主权在民原则,排除B项;“法治为主,德治为辅”与题干“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的表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据材料“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可知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保障人权,A项错误;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即1982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D项正确;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排除A项;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排除B项;新中国初期确立的三大制度初步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1950年,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的法律,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1984年颁布的,都不是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的法律,排除BCD项。故选A项。
9.A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可知文革破环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此时邓小平强调完善民主与法制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故A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故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排除C项;D项是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建设·原因及成就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方略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因此D正确;武昌起义并未结束清王朝的统治,A排除;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B排除;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国土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C排除。故选D。
11. 社会主义 广大人民
【详解】根据所学,新中国法制是社会主义法制,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
12. 生命健康 交易便利
【详解】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的成就
成就:①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②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法制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13. 共同纲领 现代化建设
【详解】新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区别
(1)五四宪法来源于《共同纲领》;是第一部宪法,规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的根本任务;为民主建设和制度建设奠基。
(2)八二宪法,发展了五四宪法,是第四部宪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规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权利义务、国家机构职责。
14. 1954 法治建设
【详解】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的成就及作用: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建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由此可知,①处应填“1954 ”;②处应填“法治建设”。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中,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内容丰富,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正确。
17.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10年,中国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因此正确。
18.正确
【详解】据所学,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19.(1)特色:法以礼为灵魂;法律从属于人情、道德;社会治理重教育、和谐;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
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任意答两点即可)
(2)地位: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任答一点)
意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任答4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法律特点,根据材料概括可得特点。根据材料一的“法以礼为灵魂”,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以礼为灵魂;格局材料一的“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可知,古代的法律从属于人情、道德;根据材料一的“社会治理倚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可知,社会治理重教育、和谐;根据材料一的“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可知,古代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综上可知,古代法律的特点。
第二小问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以多个角度阐述影响。从经济上思考,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思想上看,古代法律强调“礼”,具有儒家色彩,古代法律有利于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从社会治理上思考,古代法律强调“人情与道德”,有利于稳定社会,重视“教育与和谐”,也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再从法律角度思考,古代法律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地位,根据材料二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维护中国人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的“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可知,《民法典》颁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材料二“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可知《民法典》颁布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根据材料二“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结合所学知识,《民法典》颁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以及依法治国方针的实行。综上可知,《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20.(1)特点:资产阶级第一部民法典;革命性和时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背景:古罗马法为其提供了基础编纂范式;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随着工业革命扩展,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封建领主经济及封建旧体制的阻碍;几任革命政府及法学家们的执着努力;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深入人心。
(2)历程: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刚开始,我国即着手起草民法典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我国于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制定出相应的单行法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适应全球化需要,我国加快起草并于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民法典”得出其资产阶级第一部民法典;根据材料“分散零落的旧民事立法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几任革命政府为铲除旧体制,都以制定统一民法典为政治追求”得出革命性和时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 近代法国的民法典将罗马法作为基础编纂范式”得出古罗马法为其提供了基础编纂范式;根据材料“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封建领主制经济正在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私有制的发展,亟需一部民法典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提供保护”得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随着工业革命扩展,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和封建领主经济及封建旧体制的阻碍;根据材料“几任革命政府为铲除旧体制,都以制定统一民法典为政治追求。”“法学家康巴塞雷斯三次临危受命,提出民法典草案,均在议会审议中宣告流产”得出几任革命政府及法学家们的执着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深入人心。
(2)历程 :根据材料“1979年……起草民法典”“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民法典的起草加快”得出历程: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刚开始,我国即着手起草民法典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我国于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制定出相应的单行法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适应全球化需要,我国加快起草并于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有利因素:结合所学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21.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上述材料分别取自新闻图片和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叙述 新闻图片能真实地记录历史,当事人叙述是研究五四年宪法制定的第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宪法的起草借鉴了中外宪法起草的经验 可用于研究宪法制定过程中人民民主的体现和贯彻 图片和当事人回忆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民主政治的进展情况。五四年宪法的制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里程碑
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 可用于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历程
宪法注重保障公民的权利 可用于研究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和发展
【详解】本题可从多个角度理解分析。结合材料的内容,可从材料来源的角度,可得出上述材料分别取自新闻图片和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叙述,因此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从具体的内容来看,宪法的起草借鉴了中外宪法起草的经验,因此可用于研究宪法制定过程中人民民主的体现和贯彻。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因此可用于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历程。其它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