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3: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当代中国的外交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1985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对该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A.世界上不可能再有任何战争
B.每个国家都将共同走向发展和繁荣
C.联合国确保了世界永久和平
D.各国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需要和平
2.(本题3分)“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上述材料说明,万隆会议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
C.有利于淡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D.否定了“一边倒”外交的合理性
3.(本题3分)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确立的国际体育活动方针明确要求,只能与苏联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有些来往,对于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未建交国家举行的活动,能不参加即不参加。这一要求旨在( )
A.改变中国体育的落后局面 B.积极配合国家的外交政策
C.推动国际反帝力量的联合 D.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
4.(本题3分)我国传统观点认为,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由中国起草,苏方同意后形成最终文本,依据的是中方的电报档案。我国学者在俄国的档案馆中查找了大量的条约文本,其中包括1950年1月6日至22日共7次起草和修改的关于该条约的俄文文本、23日苏方交中方的俄文文本、24日中方经修改后退还苏方的译本以及31日周恩来与米高扬商议条约的报告。这些文本都证明了条约最初应该是由苏方起草的,中方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性修改。由此可见( )
A.进行历史研究,不能简单孤立地使用单一类型史料
B.史学的宏观研究需要以微观研究为前提,以小见大
C.档案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第--手史料
D.史学研究要坚持精密求证的学风,保持谨慎的态度
5.(本题3分)在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不包括参会亚非国家
A.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B.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C.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D.反对殖民主义、增进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
6.(本题3分)《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称: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会见,“表示极大的欢欣和兴奋,因为这是中苏友谊伟大前途的象征,这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有关中苏这次外交的正确解读是
A.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盟 B.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D.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完全契合
7.(本题3分)在1970年8月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建立在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上”的政策,随后被大会讨论通过。这一政策的通过
A.适应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B.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务实性
C.促成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D.推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
8.(本题3分)有学者指出:“通过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这次会议( )
A.展现了“一边倒”的战略 B.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安全
C.采取了无敌国外交原则 D.坚持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9.(本题3分)法国总统马克龙于2023年4月5日至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行无疑有助于推动中法新时代友好合作,促使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中法友好源远流长,下列属于法国对华关系友好之举的是( )
A.响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动签署《埃维昂协议》
B.与中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与荷兰一起,最早与中国建立起代办级外交关系
D.20世纪末,倡议建立“10 +1”领导人会议机制
10.(本题3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针对国民党之前建立的屈辱外交,新中国采取(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求同存异 D.另起炉灶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会议1954年 (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5年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12.(本题3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基础: 、互利、互相尊重 和 完整
13.(本题3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①外交政策:“ ”“ ”“ ”三条方针。
②外交成就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1954年倡导以 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参加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支持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1964年, 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改革开放初 期的外交 a.方向调整: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b.世界主题: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 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世纪之交 的外交 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
21世纪 初的 外交 a.从国家层面: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从外交层次: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①外交布局:形成了 、 、 的外交布局。
②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③国与国交往:对话而不对抗、 ,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④全球治理: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探索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14.(本题3分)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改革开放 初期 提出 是当代世界的主题;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
世纪之交 的外交 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1997年,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同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
进入21世纪 以后的外交 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 活动
15.(本题3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新中国成立后,按照“ ”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中国按照“ ”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17.(本题2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为了发展与非洲国家友好关系而提出的。
18.(本题2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19.(本题2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0.(本题2分)“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虽提出背景不同,但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美国决策者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为打破美国的孤立与封锁,中国提出了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方针,确立了新政权的外交大格局。1950年中美先后卷入朝鲜战争,两国对抗的格局就定了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9年 中美建交
(1)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不同。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外交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22.(本题15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 在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大会上,国防部长彭德怀表示,中国对于华沙会议所作的一切决定,都将给予全力的支持和合作。他还代表中国政府声明:“如果欧洲和平受到破坏”,中国“一定同我们的兄弟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进行共同的反侵略斗争,直到最后的胜利”。赫鲁晓夫在会谈中两次提到,华沙条约不仅是针对西方的,也是针对东方的,希望考虑采取什么方式把中国和华沙条约结合起来。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材料二 苏联解体后,中俄摒弃意识形态的历史包袱,两国关系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两国间的军事合作也随着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双方军事合作范围已从军事技术领域拓展到军事行动领域,更加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两国在多边和双边框架内举行的“和平使命”系列联合军事演习已迈上机制化轨道,迄今已举行了8次。这些演习提升了两国的协同作战能力和互信程度,提升了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的能力。
——摘编自李抒音《对中俄军事合作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苏双方的共同诉求。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俄军事合作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3.(本题15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材料一 国际外交风云变幻,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也取得了较大成就。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了在瑞士召开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周恩来总理又出席了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万隆会议。展现了新中国的大国风范。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改编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以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主要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李鸿章曾代表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和11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材料三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改编
(2)根据材料二请你指出《马关条约》中便利日本对华输出资本的条款和《辛丑条约》中表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工具的款项。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是基于当今的国际经济需要各国相互依存、需要和平合作,故D正确;“世界上不可能再有任何战争”过于绝对,故A错误;“每个国家都将共同走向发展和繁荣”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联合国也不能确保世界永久和平,故C错误。
2.C
【详解】根据材料“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推动了会议的顺利发展,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别注重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更加灵活,逐渐淡薄意识形态的束缚,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标志着我国外交的成熟,故A选项错误;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推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建交,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一边倒”外交方针无关,故D选项错误。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提出要求,只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来往,不与资本主义来往,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要求与该外交政策相符合,B项正确。据材料,在体育活动的参与上,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目的是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配合,不是改变体育现状,也不是借体育活动来联合反帝力量,排除A、C项;据所学,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的是建国初期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我国传统观点认为,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由中国起草,依据材料“查找了大量的条约……这些文本都证明了条约最初应该是由苏方起草的,中方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性修改”,可见史学研究不能盲目相信传统观点,要坚持精密求证的学风,保持谨慎的态度,D项正确;从材料看我国学者利用的都是档案史料,而且前面传统观点依据的也是档案史料,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宏观与微观的问题,排除B项;从材料看,单独依据中方档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参加亚非会议的国家中,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相同,A项符合题意;参加亚非会议的国家具有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同时这些国家都有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增进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B、C、D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6.C
【详解】《人民日报》的社论认为毛泽东访问苏联“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这说明当时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在意识形态方面是一致的,体现了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项正确;中苏两国签订条约意味着两国结盟,通过题干无法得出当时两国结盟的结论,排除A项;通过题干看不出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项;D错在“完全”,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外交政策建立在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上”可知,中国外交不以社会制度差异作为条件,而是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务实的外交特点,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工作重心开始转移,排除A项;材料与中美建交的过程无关,排除C项;1953年12月中印会谈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B项正确;“一边倒”战略指的是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排除A项;“采取了无敌国外交原则”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在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和法国)。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B项正确;二战后,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62年,法国戴高乐政府与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排除A项;1956年,中国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排除C项;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针对国民党之前建立的屈辱外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D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要首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一边倒”是指明确宣布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得出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得出②万隆会议。
12. 平等 主权 领土
【详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基础是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3.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中法 中美 和平与发展 首要任务 联合国 全方位 多层次 立体化 结伴而不结盟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政策:“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三条方针。1954年倡导以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参加⑤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支持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1964年,⑥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1972年,⑦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⑧和平与发展。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⑨首要任务。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⑩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 全方位、 多层次、 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对话而不对抗、 结伴而不结盟,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14. 和平与发展 多边外交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两大主题;21世纪以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5. “一边倒” “另起炉灶”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其后,中国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故①“一边倒”;②“另起炉灶”。
16.错误
【详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是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调整的,其出发点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7.错误
【详解】据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时提出的,最早是在195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故题干说法错误。
18.正确
【详解】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为解决中印边境的争端,后来成为当代国际间关系与交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中国外交逐渐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因此题干所述为正确。
19.错误
【详解】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本题答案为:错误。
20.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虽提出背景不同,但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可以存在分歧,但要寻找共同点。
21.(1)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友好,中国实施一边倒政策,苏联从物力、人力、科技等方面给中国以巨大援助,并积极同中国建交。②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敌视态度,企图加以扼杀,加上抗美援朝战争,因而中美关系对抗。
(2)①背景:70年代美苏争霸优势在苏联方面,中苏关系继续恶化;美国受滞胀危机冲击,侵越战争挫折,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受到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与第三世界国家一起开展反霸斗争。②意义:中美、中日结束了长期敌对孤立的状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壮大了第三世界阵营的力量,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国际上形成了与中国建交的新高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提出了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方针,确立了新政权的外交大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友好,中国实施一边倒政策,苏联从物力、人力、科技等方面给中国以巨大援助,并积极同中国建交。根据材料中的“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美国决策者实施扶蒋反共政策。……1950年中美先后卷入朝鲜战争,两国对抗的格局就定了下来。”可得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敌视态度,企图加以扼杀,加上抗美援朝战争,因而中美关系对抗。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美国、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可得出70年代美苏争霸优势在苏联方面,中苏关系继续恶化;美国受滞胀危机冲击,侵越战争挫折,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受到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与第三世界国家一起开展反霸斗争。意义:根据材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美、中日结束了长期敌对孤立的状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壮大了第三世界阵营的力量,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国际上形成了与中国建交的新高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
22.(1)共同诉求:加强军事合作,维护集体安全。
(2)变化:合作范围从军事技术领域拓展到军事行动领域;合作的机制化加强。
原因:政治关系的改善;国家利益的要求;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5年的美国、苏联。
第一小问共同诉求,依据材料“‘如果欧洲和平受到破坏’,中国‘一定同我们的兄弟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进行共同的反侵略斗争,直到最后的胜利’”“赫鲁晓夫两次提到,华沙条约不仅是针对西方的,也是针对东方的,希望考虑采取什么方式把中国和华沙条约结合起来”可知,中苏双方都希望加强军事合作,维护集体安全。
(2)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1年后的中国、俄罗斯。
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两国间的军事合作也随着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双方军事合作范围已从军事技术领域拓展到军事行动领域,更加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两国在多边和双边框架内举行的‘和平使命’系列联合军事演习已迈上机制化轨道,迄今已举行了8次”概括得出合作范围从军事技术领域拓展到军事行动领域;合作的机制化加强。
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苏联解体后,中俄摒弃意识形态的历史包袱,两国关系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中苏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依据材料“双方军事合作范围已从军事技术领域拓展到军事行动领域,更加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可知,国家利益的要求;依据材料“这些演习提升了两国的协同作战能力和互信程度,提升了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的能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国际上恐怖主义泛滥。
23.(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对中国: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对世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万隆会议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2)《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弱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和实力的增强是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保证。
【详解】(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对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意味着我国逐渐由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对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主要议题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万隆会议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2)条约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日本对华资本输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跪着办外交”说明弱国无外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主权独立和实力的增强是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保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