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3:1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据《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韩非意在说明( )
A.古人对五帝间的权力转移有不同看法 B.禅让制下存在权力的激烈斗争
C.依托法律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可行性 D.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具有必要性
2.(本题3分)下表为西汉王朝与南越关系的相关史实。据下表可知,汉朝对南越的措施旨在( )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封赵佗为南越王,命其“和辑百越,毋为南边患害”。
汉文帝时期 汉遣使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赵佗表示“去帝制”“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A.拓展同姓封国区域 B.实施地方自治政策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践行以和为贵思想
3.(本题3分)“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主张的主要用意是
A.使庶子获得封地 B.突显统治者恩德
C.强化中央集权 D.瓦解旧土地制度
4.(本题3分)学者张国刚认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分封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汉初郡国并行制是顺势而为 B.刘邦分封诸侯符合历史潮流
C.汉高祖未实现皇权高度集中 D.两类帮手推动田庄经济产生
5.(本题3分)如图改绘自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呈现的是唐宋时期今湖北境内县级治所的分布状况。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A.高产作物普及 B.土地兼并加剧
C.人口数量增加 D.冗兵问题严重
6.(本题3分)《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皆有等衰”主要是因为( )
A.分封制的实行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秩序 B.宗法制以血缘的亲疏来确定继承标准
C.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导致权力分配不均 D.礼乐制度的实行形成了尊卑长幼关系
7.(本题3分)西汉初年,丞相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并且参与国家重要的决策,皇帝对很多决策不能亲自做决定,需要征得丞相的同意。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并监督丞相在内的外朝官员。这一变化表明( )
A.行政中枢的权力发生转移 B.尚书台成为决策中心
C.外朝彻底失去了行政权力 D.朝议制度逐步规范化
8.(本题3分)英语和汉语在亲属的称谓上有很大区别。在英语中,祖父、祖母与外祖父、外祖母一般不作区分,都统一使用grendpa和grendma姑姑和姨妈在英语中也统一使用aunt。汉语中这种细分的亲属称谓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下列哪种观念的影响
A.细致精准的理学思维
B.维护封建等级的礼法观念
C.区分内外亲疏的宗法意识
D.辨别长幼尊卑的纲常伦理
9.(本题3分)它本来是为适应西北军务而设,军务结束以后,即应裁撒。后来因为这个机构,既便利了统治者对内部民族之征服,又便于它对国家政务集权独裁。自乾隆以后,不但常设下来,其职权范围反而越来越扩大了。它是
A.太尉 B.兵部 C.内阁 D.军机处
10.(本题3分)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此做法
A.说明商王愚昧无知 B.便于推翻夏朝的统治
C.是为了神化王权统治 D.说明商王不知祖先来源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时间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意义
西汉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实行郡、县二级制, 汉初实行 制;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郡县制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东汉 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 三级制。 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 ,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 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州刺史和 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分裂割据局面。
隋唐 ①隋朝实行 二级制,唐朝沿用 ; ②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 唐后期形成 局面,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 、州(府)、县三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宋朝统治。
元朝 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 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有效地巩固元朝对全国统治。
明朝 废行省设 (即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 、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朝廷又向各省派出 、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明清时期地方分权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清朝 清沿明制; 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 三级行政制度。
12.(本题3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不断被削弱, 不断加强。
13.(本题3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雍正设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4.(本题3分)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
汉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设立 。东汉将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隋唐 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宋元 宋朝设立 作为宰相办事机构,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元朝设立 作为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明清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明成祖,设立 ,备皇帝顾问。清朝雍正帝设立 ,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15.(本题3分)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制取代禅让制。
商 制:商王直接控制 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 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西周 (1)分封制: 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 和 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 、 或 。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 制。 (3)评价: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 ,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4)基本特征: 与 相配合, 与 相结合。 (5)商周政体的共同特征: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 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 ”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 来影响朝政;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 发展, 关系瓦解,贵族等级 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各国进行重大改革, 加强, 制、 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废除宰相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7.(本题2分)中国明朝时内阁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
18.(本题2分)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
19.(本题2分)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
20.(本题2分)清朝的军机处是军队行政管理机构。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史料二 战国时代,随着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古代的分封制。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又陆续在新占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但是,分封制作为一种旧的上层建筑,是不会轻易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全国统一后不久,丞相王绾等就建议秦始皇把诸子派到燕、齐、楚等地设置封国。秦始皇让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认为,周文王和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同姓很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便互相攻杀,如同仇敌,连周天子也无力制止。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诸子有功之臣,只宜赐给赋税和重赏,这样便于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分封王侯很不利。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决定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统一六国时,设置了三十六郡。随着秦朝疆域的继续扩大,后来增至四十余郡。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史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
(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秦朝采用郡县制的原因。
22.(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列举汉武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在地方设置行省的原因?
23.(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宗族制度到了宋代乡村后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乡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材料一所反映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所反映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上述两种制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舜逼迫尧,禹逼迫舜,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商纣,这四位王者,都是以臣子的身份杀害君主的,而天下人都称赞他们……只要威势足以统治天下,利益足以盖过当世,那么天下人就都会追随他,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韩非的看法,无法得出其他学者的看法,排除A项;韩非突出的是君主集权,并不是强调禅让制下存在权力的激烈斗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集权,并未提及法律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加强了对南越地区的管辖,汉高祖册封南越王,让其稳定南部边疆地区,汉文帝谴责南越王称帝,令其臣服中央王朝,汉武帝平定南越叛乱,推行郡县制,强化了汉朝大一统局面,C项正确;汉高祖、汉文帝时期,南越王管辖南越地区,汉武帝设置“九郡”,排除A项;汉初社会贫困,汉高祖册封,汉文帝不允许南越王“称帝”,表明了西汉王朝视南越为中央王朝一部分的决心,汉武帝推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南越地区的管辖,排除B项;根据“平定南越”可知“践行以和为贵思想”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是对推恩令的描述,主要目的是为了瓦解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B项属于对材料表象的理解,排除;材料与瓦解旧的土地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据题干“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担任中央和地方郡县各种职务;另一类是大小‘股东’,他们分封为诸侯王”可知汉初郡国并行制是汉建立前两类官吏体制自然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分封制导致割据和动乱,不符合历史潮流,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是否实现皇权集中,故C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两类帮手和田庄经济产生无关,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
5.C
【详解】根据唐宋时期今湖北境内县级治所的分布状况图可以看出,宋代相较于唐朝,县级的治所数量有所增加,颁布更加广泛,因此反映出人口数量增加,因此要设置更多的县,C项正确;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明朝传入,排除A;BD项与县级治所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6.B
【详解】“皆有等衰”指的是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待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西周建立后实行了以血缘的亲疏来确定继承标准的宗法制,B项正确;是通过宗法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秩序,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只涉及王位传承,和权力分配不均无关,排除C项;“皆有等衰”就是礼乐制度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西汉初年,丞相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并且参与国家重要的决策,皇帝对很多决策不能亲自做决定,……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并监督丞相在内的外朝官员。”可知,题干体现了决策会议由皇帝与丞相商讨变为皇帝与中朝近臣商讨,并对外朝官员进行监督,说明汉武帝时期行政中枢权力发生了转移,A项正确;东汉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排除B项;外朝逐渐失去决策权力,但仍然有行政权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朝议制度规范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从材料中可知,“在英语中,祖父、祖母与外祖父、外祖母一般不作区分”,可知英国人不太注重区分父系血缘关系和母系血缘关系;而中国特别注重区分二者关系,是因为宗法制的影响,C正确。ABD不涉及对父系血缘关系和母系血缘关系的区分,排除。
【点睛】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为了适应用兵西北的需要,设置的军机处,其中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0.C
【详解】商代政权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明显是神化王权的体现,故C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B与神化王权无关;D不符合材料主旨。
11. 郡国并行 州、郡、县 领兵权 节度使 州、县 藩镇割据 路 行省 三司 布政使司 巡抚 巡抚 省、府、县
【详解】根据教材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州刺史和节度使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分裂割据局面;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即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12. 相权 皇权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13.军机处
【详解】根据所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4. 中朝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中朝。东汉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事机构,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元朝设立中书省作为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明成祖,设立内阁,备皇帝顾问。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15. 世袭 内外服 内服 国家机构 天子 镐京 洛邑 同姓贵族 异姓功臣 旧贵族 嫡长子继承 统治权 分封制 宗法制 政治权力分配 血缘关系 原始民主 国人 舆论 社会经济 宗法血缘 分封制 君主权力 郡县 官僚
【详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夏: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西周:(1)分封制: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评价: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4)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5)商周政体的共同特征: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春秋战国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16.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题干表述错误。
17.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明朝时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没有决策权更不可能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题干说法错误。
18.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夏商西周时期,尤其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政治制度为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其中体现了森严的等级秩序、血缘关系。
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政权转移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等内容。
1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题干表述正确。
20.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不是国家的行政机构,故题干表述错误。
21.(1)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2)实行郡县制是大势所趋;李斯说理充分;西周失败的教训;秦始皇正确的决策。
【解析】(1)
本质区别:根据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可得出,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2)
原因:根据材料二“战国时代,随着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古代的分封制……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可得出,实行郡县制是大势所趋;根据材料二“……廷尉李斯认为,周文王和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同姓很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便互相攻杀,如同仇敌,连周天子也无力制止……”,可得出,李斯说理充分及西周失败的教训;根据材料二“……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诸子有功之臣,只宜赐给赋税和重赏,这样便于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分封王侯很不利。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决定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可得出,秦始皇正确的决策。
22.(1)西周时期,分封制。
(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制)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形成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措施: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监察地方。
(3)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历史教训;民族征服。
【详解】(1)根据图示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是分封制,这一制度实行于西周时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建立后汉高祖既进行了分封,同时也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形成了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带来的后果主要是导致王侯权力过大,形成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根据“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可知颁布“推恩令”;同时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3)原因:根据“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得出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历史教训;根据“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得出民族征服。
23.(1)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统治,扩展了西周对边疆区域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制度:宗法制。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可知,材料指的是分封制。作用:结合所学,从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统治、扩展疆域、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等角度进行分析。
(2)制度:根据材料“宗族制度”“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等信息可知,材料指的是宗法制。关系:根据题干和问题可知,其指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