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明清温州王氏族约写道“事亲必孝,事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正,毋作非法,而纪官刑”“凡周恤族之贫难,及于宗祠有义举,在有余之家,即宜务行之”“凡公家粮料早宜输纳,毋得迟延,以速官戾”。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儒学思想渗透基层 B.德治法治争论激烈
C.政府利用族约统治 D.族约利于教化乡民
2.(本题3分)《新唐书·刑法志》的序言中说:“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百官所常守之法也。”由此可知,唐代律法( )
A.重视对官吏的规范和管理 B.体现了中华法系的形成
C.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 D.强化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3.(本题3分)《秦律》记载:“春二月,毋取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鲁者,勿敢系;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
A.严禁猎杀家犬 B.禁止进山伐木 C.封闭山林牧场 D.保护生态资源
4.(本题3分)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了主持乡饮酒礼的人,在乡闾里社为有贤能的长者;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由此可知明代乡饮酒礼( )
A.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 B.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
C.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D.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
5.(本题3分)汉初,统治者“除挟书律'',制礼作乐,设立儒学博士,谥号中加“孝”。这反映出汉初
A.儒学治国功能受到重视 B.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巩固
C.统治阶级推崇儒道互融 D.统治阶级调整治国政策
6.(本题3分)董仲舒《春秋决事比》中有一案例:甲的父亲乙与丙斗殴,丙用刀刺乙,甲随即用木棍打丙,不幸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有关此案的审判,董仲舒认为,甲本意是拿着棍子帮父亲打丙,是为了救父亲。甲的行为并不是法律规定的殴打父亲情节,因此不应受到处罚。材料反映出汉代法律发展趋势是
A.法治情感化人性化 B.法律体系渐趋完备
C.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 D.法治儒家化伦理化
7.(本题3分)夏商之际已经出现了以贵重金属来抵赎刑罚的赎刑制度。根据《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墨刑赎铜六百两,劓刑赎铜一千二百两,剕刑赎铜三千两,宫刑赎铜三千六百两,大辟赎铜六千两。这种制度
A.受“德主刑辅”思想影响 B.使青铜制造技术得以提高
C.成为封建司法腐败的开端 D.有利于保障贵族官僚特权
8.(本题3分)清王朝为了更好地治理黔西南地区,将该地区的许多地名进行了更改,如将“永丰州”改为“贞丰州”,将“南笼府”改为“兴义府”。这一举措表明清王朝( )
A.对基层治理进行重大创新 B.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与大众化
C.注重基层民众的相互监督 D.注重用儒家伦理道德教化百姓
9.(本题3分)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
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
10.(本题3分)《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官吏的亲属若在官吏辖区内利用官势职权收受索要财物、借贷财物、役使百姓、做买卖获利之类的经济犯罪行为,官吏本人要对亲属的犯罪承担连带责任。该规定( )
A.解决了礼与法的冲突 B.体现了监察法律的严密细致
C.克制了官员违法意愿 D.反映出家国一体的统治理念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法治
(1)早期国家已经有法律。夏朝有 ,商朝有 ,周朝有 。
(2)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12.(本题3分)夏商时期, 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左传》记载,夏朝有 ,商朝有 ,周朝有 ,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13.(本题3分)春秋战国时期, 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认为 ,主张 ,代表人物是 。孔子提出,统治者要 ,不要过度 。孟子建议统治者 。法家认为 ,主张 ,代表人物是 。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 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不要 ,而要以 驾驭臣下。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 。
14.(本题3分)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
(1)宋朝:基本 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 。编纂于963年的《 》,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 。
(3)明朝
①以 为蓝本制定《大明律》。
②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 ”,最后一次重修《问刑条例》时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 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 》,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15.(本题3分)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背景
(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 ”思想。
(2)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3)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 思想与法家的 思想。
(4)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17.(本题2分)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 )
18.(本题2分)明朝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
19.(本题2分)汉代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被称为引经注律。( )
20.(本题2分)明清法律与教化合流,都为君主专制服务。( )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迫使中国社会被动地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材料三:“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四:从 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
一一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的主要政治设计,简述这一设计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民治”方向的革命成果。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近代中国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
22.(本题15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落《中国法制通史》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法律与乡约逐渐合流,没有激烈的德治与法治争论,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温州王氏乡约中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反映了儒学思想渗透基层,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凡公家粮料早宜输纳,毋得迟延,以速官戾”可知,政府利用族约对地方进行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据材料“事亲必孝,事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正,毋作非法,而纪官刑”可知,乡约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有利于教化乡民,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格者,百官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百官所常守之法也”可知,唐朝的律法重视对官员行为的规范和管理,A项正确;《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排除B项;律令儒家化指的是礼法结合,援引儒家经典解释律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新唐书·刑法志》的序言,反映的是刑书律令格式的四种方式,和强化依法治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材料“毋取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毋敢夜草为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鲁者”体现的是秦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D项正确;ABC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表现,排除。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对乡饮酒礼的主持者,宾客等级作了严格的规定,品行不端之人在乡饮酒礼上会被单独列出,充分发挥乡饮酒礼的道德教化作用,C项正确;重塑社会秩序没有体现,排除A项;创新礼制形式没有涉及,排除B项;乡饮酒礼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形式,不属于政府基层治理活动,D项偷换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汉初,统治者……设立儒学博士”可知汉初想用儒家的礼乐制度进行道德规范,这反映出儒学治国功能受到重视,故A正确;儒学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的,故B排除;材料不涉及儒道互融,故C错误;材料不涉及统治者调整国策,故D排除。
6.D
【详解】甲是由于帮助父亲而误伤父亲,董仲舒据此判决甲无罪,由此可见当时的司法判决中蕴含了儒家伦理的内容,说明法律在判决时会考虑人情伦理,法治儒家化和伦理化,故选D;情感化和法律体系渐趋完备均无法体现,排除AB;从人治到法治不符合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轨迹,排除C。故选D。
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夏商之际已经出现了以贵重金属来抵赎刑罚的赎刑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在奴隶社会时期早已出现私有制,贫富分化,有一定财富的人多是贵族和官僚,金钱赎罪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保障贵族官僚特权,D项正确;夏商之际尚未出现“德主刑辅”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与青铜技术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开端”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将“永丰州”改为“贞丰州”这强调的是“忠贞”,将“南笼府”改为“兴义府”这强调的是“仁义”,可见地名的更改能够发挥儒家思想对当地百姓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教化人民忠于清王朝的统治,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项正确; “重大创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儒学的世俗化,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从材料可知,汉代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
1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官吏的亲属若在官吏辖区内利用官势职权收受索要财物、借贷财物、役使百姓、做买卖获利之类的经济犯罪行为,官吏本人要对亲属的犯罪承担连带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规定打击了部分官员利用亲属进行违法的行为,有利于克制官员的违法意愿,C项正确;“解决了礼与法的冲突”夸大了该法律的作用,排除A项;该条法律只是《唐律疏议·职制律》的一条法律,无法体现“监察法律的严密细致”的特点,排除B项;“家国一体”指的是在古代中国,家庭与国家在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家国一体的统治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禹刑》 《汤刑》 《九刑》 “铸刑书”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早期国家已经有法律,夏朝有①《禹刑》,商朝有②《汤刑》,周朝有③《九刑》,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④“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12.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 《禹刑》 《汤刑》 《九刑》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夏商时期,①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左传》记载,夏朝有②《禹刑》,商朝有③《汤刑》,周朝有④《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13. 德治与法治之争 人性善 德治 孔子和孟子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消耗民力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人性恶 法治 商鞅与韩非 新兴地主阶级 谈礼义 法、术、势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①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认为②人性善,主张③德治,代表人物是④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统治者要⑤“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⑥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⑦“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认为⑧人性恶,主张⑨法治,代表人物是⑩商鞅与韩非。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 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不要 谈礼义,而要以 法、术、势驾驭臣下。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4. 沿用
蓝本 宋刑统
唐律 唐律 例 律例合编 大明律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元朝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最后一次重修《问刑条例》时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故文中空白处对应的文字依次为,沿用、蓝本、宋刑统、唐律、唐律、例、律例合编和大明律。
15. 敬天保民 德治 法治 成文法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背景: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①敬天保民”思想。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②德治思想与法家的③法治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④成文法。
1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故题干表述正确。
【点睛】
17.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因此正确。
18.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 》,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因此正确。
1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也在影响法律制度,引经注律即用儒家思想去解释法律,以儒家思想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因此正确。
20.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合流,这些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因此正确。
21.(1)政治设计: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背景:民族危机加深,传统法系不适应现实需求;西方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律文献随列强入侵而传入中国;清政府抓住废除领事裁判权、实现司法自主的历史机遇;清政府试图以改革挽救统治危机。
(3)成果: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严重等。
【详解】(1)政治设计:根据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可知,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根据材料“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知,应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主要政治设计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背景:根据材料“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迫使中国社会被动地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脱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加深,传统法系不适应现实需求;西方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律文献随列强入侵而传入中国;根据材料“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抓住废除领事裁判权、实现司法自主的历史机遇;根据材料“开启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试图以改革挽救统治危机。
(3)成果:根据材料“‘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根本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严重等方面分析归纳。
22.(1)内容: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本质特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施“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详解】(1)内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可知,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特征:根据材料“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律疏议》中强调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反映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内容: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第一问内容,根据材料“(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可知,加强市场管理;根据材料“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可知,实行“海禁”。第二问影响,根据材料“(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可知,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材料“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可知,实施“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23.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
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详解】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可得,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由材料一“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可得,要求规范执法;由材料一“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可得,礼、法、孝结合;由材料一中的“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等信息可得,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律的特点、目的、依据、地位和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具体来说,从特点角度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从目的角度看,维护封建统治;从依据来看,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从地位来看,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从影响来看,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