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3:1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唐代科举分为靠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于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打击了贵族特权
C.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扩大了统治基础
2.(本题3分)宋朝皇帝亲自掌握监察御史的任用权,废除了唐代宰相对御史的任用权和荐举权。此外,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这些做法旨在( )
A.提高监察官员素质 B.完善体制强化皇权
C.协调中央地方关系 D.强化监察整顿吏治
3.(本题3分)司马光在上书宋神宗的《论风俗札子》中写道:“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官,猎取名第。”这反映( )
A.宋朝科举命题不以儒书为限 B.宋朝并未严格限制应试者的资格
C.儒学独尊地位重新得以恢复 D.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实行文化专制
4.(本题3分)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所存学生不过30余人……设诸公乡试得意,似略学堂出身为优。”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
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
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 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
5.(本题3分)宋代出现了一大批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这说明宋代科举制( )
A.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提高了官员的道德水平 D.打破了家族门第等级观念
6.(本题3分)科举制度中,除常设的科目外,还有皇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称为制科。隋炀帝在设立进士科的同时,于607年又下诏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学业优敏、文才秀美等十科选拔人才。据此可推知制科
A.背离公平公正原则 B.源于汉代的察举制
C.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D.由地方控制选官权
7.(本题3分)汉武帝时期刺史“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无所不包。刺史秩(俸禄)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A.政治制度混乱无序 B.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C.刺史权利膨胀失控 D.强化监察以卑察尊
8.(本题3分)明代监察严密,但监察的重点不是“纠劾虐民”,而是对皇帝是否忠心;除行政监察外,明朝还设立厂卫特务制度,其在监察对象、地域等方面都超过行政监察。这从本质上说明明朝( )
A.监察范围广泛 B.监察机构多职能重叠
C.监察轻重有别 D.监察制度为皇权服务
9.(本题3分)秦朝博士官地位十分尊崇,“朝贺位次中都官,师称先生”,但其秩比(俸禄)六百石。在朝官中属于较低的官吏。博士官秩比类似低级官吏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焚书坑儒的推行 B.军功爵制的贯彻
C.士阶层逐步崛起 D.法家思想受重用
10.(本题3分)1905年宁波士绅张美翊与陈训正等提出“鉴于义务教育刻不容缓,造就师资尤为先务”,与时任宁波知府喻兆藩商定,把位于月湖书院巷的月湖书院改为宁波府师范学堂,这是浙江省最早的一所师范学堂,张美翊任首任学堂监堂(即校长)。下列与宁波初级师范学堂创建最相关的是( )
A.颁行癸卯学制,统一学制 B.废八股,改试策论
C.公布考试法,确立公务员制度 D.设立学部,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 。
12.(本题3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1)建立: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 》。
(2)内容: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 》。
(3)评价:允许 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 和 。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13.(本题3分)监察办法
(1)隋唐 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2)唐太宗将全国划分为十道 ,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3)宋朝承唐制设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是 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 ,谏官拥有了御史的 。
14.(本题3分)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考试制度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以 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意义:奠定了 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15.(本题3分)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
(1)选拔官员主要采用 两种方式。
(2)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局限性: 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3)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留任。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汉朝实行察举制,其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17.(本题2分)隋文帝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18.(本题2分)殿试又称秋闱。
19.(本题2分)北洋政府在中国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建立公务员制度;( )
20.(本题2分)新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 )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思考中国历史中之社会变迁时,实应以各时期士的动态作为探求的中心。在某一时期中,士在何等地位中产生和占有何等地位,士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权、操控政权,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依此观念来作为中国社会分期的基准,来说明中国历史中社会的任何演变,将感觉比较容易。
——据钱穆《国史新论》整理
(1)将下列基准特征:①门第社会、②封建社会、③游士社会、④科举社会填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数字代码)。选择其中任意2个时期对所填写的“基准特征”作出解释说明。
时期 基准特征 解释说明
西周、春秋
战国
两汉 郎吏社会 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孝廉人才,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这一制度实行于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唐以后
注:太学毕业成绩优秀者分派到中央部门作为“郎”,成绩较次者派遣到地方政府作为“吏”。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北宋中期士人群体觉醒,一方面,儒学复兴旗帜的高扬,为学术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共政”的理念与政治格局,成为宋代文化的中心内容……以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却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简述唐宋时期“新型士人群体形成”的影响。
材料三 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新陈代谢不仅表现在新的士类在数量上的激增,更表现于时代发展对旧的士类的淘汰……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诗书墨卷中人的出路,使之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新式知识分子则成了时代的骄子,他们尖锐地抨击王朝秩序,又向社会传播各种新的观念意识……他们成为20世纪士类的主流。
——摘编自陈旭麓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原因。
22.(本题15分)【国家治理与监察制度】
材料一 秦汉统一国家形成后,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东汉,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丞掌管的御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从御史大夫到御史台,从御史监郡到刺史巡视,这是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特别是西汉开始,地方监察与行政不再合署办公,是监察脱离行政干预的标志。但是,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强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例如,西汉御史大夫府与丞相府在职能上还有重叠,东汉御史台隶属于少府,少府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其依附性又十分明显。
——摘编自卜宪群著《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主要职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以维护朝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察院,设监察御史。武德初年,负责巡按地方,纠视刑狱,并监察百官和在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作和簿案。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唐朝监察体系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作用及局限。
23.(本题15分)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步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高中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唐代科举包括常举与制举,增加录取人数,亦扩大了政治基础,故选D;人数多不一定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排除A;科举制须经过考试,并未体现严格的等级差异,排除C;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宋朝皇帝亲自掌握监察御史的任用权,废除了唐代宰相对御史的任用权和荐举权。此外,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对监察御史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以更好地服务皇权,B项正确;此举并不一定能提高监察官员素质,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不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强化监察整顿吏治的目的仍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可知,当时的科举考试涉及道家学说,并不以儒书为限,多杂出于老庄之书,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考生的答卷,不论是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并未反映对应试者资格的限制,排除B项;儒学独尊地位一直存在,排除C项;材料的现象说明当时北宋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相对宽松,并未实行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息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所存学生不过30余人……设诸公乡试得意,似略学堂出身为优”这说明科举制在考生中是首选,科举制妨碍了新式学堂的推进和开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科举制改革
5.A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出现了一大批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中的“实现了”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官员的道德水平”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打破了家族门第等级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从制科的选拔标准包括孝悌、德行、节义等信息可以看出,选拔标准侧重品德,兼以学业、文才,与汉代察举制的标准比较接近,故答案为B项;从制科选拔标准来看,没有背离公平公正原则,排除A项;制科的设置有利于人才选拔,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来看,由隋炀帝下诏设立,选官权由中央控制,排除D项。
7.D
【详解】材料“刺史秩(俸禄)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体现的是刺史以小制大的特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监察严密”“监察的重点不是‘纠劾虐民’,而是对皇帝是否忠心”“厂卫特务制度”及所学可知,明代形成了严密的监察体系,但无论是行政监察还是厂卫监察,其目的都是巩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监察范围广泛属于”表象,排除A项;“监察机构多职能重叠”属于监察机构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监察轻重有别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博士官品秩较低与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的选官制度密切相关,博士官多为学识渊博的学者,故无法通过立军功来提高官秩,故B项正确;焚书坑儒不会导致博士官品秩的变化,排除A项;士阶层逐步崛起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变迁、“百家争鸣”有关,排除C项;法家思想受重用与博士官级别较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0.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905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统一全国学制,在此背景之下,对于教师的需求明显上升,因此才出现了宁波初级师范学堂创建,A项正确;废八股,改试策论是在维新变法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标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教士和封建领主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
12. 公务员任用法 考试法 女子 开放性 平等性
【详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1)建立: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内容: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
(3)评价: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13. 御史台 监察区 御史台 台谏 议事权 监察权
【详解】根据所学,监察办法(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唐太宗将全国划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3)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14. 考试制度 近代中国文官制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它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15. 考试和甄别 《文官考试法草案》 女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
(1)选拔官员主要采用①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②《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局限性:③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3)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留任。
16.错误
【详解】据所学知识,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是科举制的特征。故题干说法错误。
17.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开科举制的先河。
18.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秋闱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属于乡试,故判断错误。
19.正确
【详解】北洋政府在中国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建立公务员制度。题干描述正确。
20.正确
【详解】新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题干描述正确。
21.(1)
时期 基准特征 解释说明
西周、春秋 ② 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分封制,统治者通过层层分封巩固统治,形成世卿世禄制,成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基本制度
战国 ③ 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百家争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礼贤下士,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促进了社会转型
两汉 郎吏社会
魏晋南北朝 ①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逐渐控制了人才选拔权,形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
唐以后 ④ 隋朝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这一制度在唐宋时期完善,成为此后直至清末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影响深远
(2)影响:新型士人群体提倡复兴儒学,促进了理学的形成;士大夫与君主共同治理国家的理念,推动了文治局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专制;新型士人群体提倡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
(3)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的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被反思与质疑;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制、设立新式学堂,推行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至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分封制,统治者通过层层分封巩固统治,形成世卿世禄制,成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基本制度,因此西周、春秋时期属于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百家争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礼贤下士,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促进了社会转型,因此战国时期属于游士社会;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逐渐控制了人才选拔权,形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因此魏晋时期属于门第社会;隋朝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这一制度在唐宋时期完善,成为此后直至清末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影响深远,因此唐以后属于科举社会。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儒学复兴旗帜的高扬,为学术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和所学可知,新型士人群体提倡复兴儒学,促进了理学的形成;据材料“ 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共政’的理念与政治格局”和所学可知,士大夫与君主共同治理国家的理念,推动了文治局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专制;据材料“却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和所学可知,新型士人群体提倡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
(3)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时间信息和所学可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据材料“他们尖锐地掊击王朝秩序,又向社会传播各种新的观念意识”和所学可得出,西方的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被反思与质疑;据所学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据材料“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所学可得出,清政府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制、设立新式学堂,推行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22.(1)特点:中央和地方监察体系分开;监察向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监察权逐步脱离行政干预;监察对政府机构有依附性,独立性有限;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2)变化:从御史台到一台三院,御史台内部结构和分工更细致。
作用: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察,严肃纲纪,防止贪污腐败;严格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对后世影响深远。
局限: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依附于皇权,基本出发点是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统治,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皇帝。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可知,中央与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根据材料“东汉,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丞掌管的御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可知,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根据材料“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独立化、机构化演变”可知,监察的独立化和机构化;根据材料“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强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及所学,可知监察对政府机构有依附性,独立性有限及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2)变化:根据材料二“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可知从御史台到一台三院,御史台内部结构和分工更细致。作用:结合所学,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对后世的借鉴等角度分析。局限:结合所学,从监察制度的本质来分析,古代监察制度主要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依附于皇权,基本出发点是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统治,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皇帝。
23.(1)特点:有明确法律规定;分类(或分级)考试;有不平等性(或性别歧视);分笔试和口试;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考查;考试及格才有任用资格。
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为必答点,其余两点任意一点。)
(2)基本特点:不与政务官共进退;负责具体事务;政治中立;(无错)可长期任职。
影响: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但文官通过推荐产生,官员昏庸无能现象比较突出。
【详解】(1)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洋政府时期。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可知有明确法律规定;分类(或分级)考试;有不平等性(或性别歧视)。根据材料一“(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可知分笔试和口试。根据材料一“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可知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考查。根据材料一“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可知考试及格才有任用资格。第二问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政府颁布的文官选拔的法律法规、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等方面说明。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初的英国。第一问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二“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可知文官不与政务官共进退;负责具体事务;政治中立;(无错)可长期任职。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保持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文官的弊病等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