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时空坐标
1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时空坐标
1949年
1956年底
1958年
1966年
1976年
1953年
1957年
1954年
制度
确立:
探索
失误: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初步确立
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三大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世界
1968年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7年
欧洲共同体
成立
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开始
20世纪50年代
赫鲁晓夫
改革开始
1960年
“非洲年”
建设
历程:
“文化大革命”
华约成立、两
极格局形成、
万隆会议召开
1955年
大概念
【全球视野】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借鉴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先后实施156个工业项目,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双线模式学考点
1
考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完成65周年 三大改造
课标: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核心素养对接: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
时间 1953—1957年底 背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国内 (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我国工业水平低下,基础薄弱且门类不全,重工业比重低 国外 (1)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2)受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线1·要素学考点
1.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完成65周年
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 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主要成就 工业 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其中的代表有:
(1)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3)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4)沈阳第一机床厂是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
主要成就 交通运输业 (1)新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等铁路30余条 (2)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 交通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
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辨识要点:主要成就有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分布特点: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交通建设成就主要在西部和南部地区
结果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意义 (1)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基础,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苏联的援助
线2·纵横学史
◇小切口主题·桥梁
同类整合
设题点 赵州桥 泸定桥 卢沟桥 武汉长江 大桥 港珠澳大桥
相关史实 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使红军又一次突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957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完成建设,是“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2018年正式开通,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成就
设题点 赵州桥 泸定桥 卢沟桥 武汉长江 大桥 港珠澳大桥
彰显中 国精神 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长征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 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艰苦创业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迎难而上、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精神:攻坚克难、自强不息、自主创新、追求
卓越
见证历 史巨变 / 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历程,面对国内外的种种危机,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创新的突破历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桥梁承载的历史价值的认识。
核心素养提升
(1)桥梁工程是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体现出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
(2)桥梁作为实物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彰显了民族的精神。
异同比较
◇洋务企业、近代民族工业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业的比较
设题点 洋务企业 近代民族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业
不同点 目的 强兵富国,维护封建统治 实业救国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类型 军事工业、民用 企业 以轻工业为主 以重工业为主
代表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 局等 大生纱厂、福新面粉公司等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
设题点 洋务企业 近代民族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业
不同点 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在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分布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地区分布不平衡 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分布原因 东南沿海地区受外国资本入侵较早,开放了对外通商的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快;沿海、沿江区域交通便利,劳动力和市场广阔 东北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便于接受苏联援助等
设题点 洋务企业 近代民族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业
不同点 结果 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力量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设题点 洋务企业 近代民族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业
不同点 结果 不同 的原 因 顽固派阻挠破坏;在中央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局限于引进西方科技,没有变革封建制度 国家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各界齐心协力等
共同主题 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共同影响 都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唯物史观·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工业发展的认识。
核心素养提升
民族独立是国家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等。
时间 1953—1956年底 内容 农业 (1)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
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
2.三大改造
线1·要素学考点
内容 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4—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 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实质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意义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线2·纵横学史
同类整合
◇小切口主题·解放
【精练本】2022备考精练P36第17题
2
考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课标: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核心素养对接: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
线1·要素学考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时间 1954年9月 地点 北京
主要内容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法律依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要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
机关
地位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
宪法
意义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地位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作用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发展历程 (1)初步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继续发挥作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重要地位:是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地位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
考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课标: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线1·要素学考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 1958年开始
背景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会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概况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结果 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调整 (1)1961年初,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1962年,“七千人大会”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认识 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文化大革命” 时间 1966—1976年 口号 “以阶级斗争为纲”
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概况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社会现象 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制遭受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混乱 “文化大革命” 危害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认识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2)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4
考点
王进喜 雷锋 邓稼先 焦裕禄
课标: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核心素养对接:家国情怀(突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创业的爱国精神)
线1·要素学考点
王进喜 在打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时,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王进喜被誉为“铁人”,以他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雷锋 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1963年,毛泽东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全国掀起了学雷锋运动
邓稼先 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
焦裕禄 在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期间,组织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县委书记的榜样”
王进喜 雷锋 邓稼先 焦裕禄诞辰100周年 (1923—1970) (1940—1962) (1924—1986) (1922—1964) 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