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3:1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共18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50分)
1.(本题5分)1897年,严修担任贵州学政,在乡试策论中提问“历代舟师之制”“自唐到明兵制得失”,还让考生以“论泰西各国强弱”“论洋务”“论化学之用”为题进行思考并作答。严修的做法( )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旨在动员民众参与变法
C.受到了戊戌变法的影响 D.彰显了救亡图存的精神
2.(本题5分)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的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准非常严格。之后,国民政府考试院变通考试原则与考试方法,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国民政府的这一变化( )
A.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
B.体现了中西方官制结合的特点
C.说明文官晋升机制较为完善
D.顺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
3.(本题5分)民国初,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深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
4.(本题5分)下图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该证书表明( )
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
A.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B.国民政府禁绝公职任用亲信
C.女子获得参加考试的资格 D.公务员的选拔管理有法可依
5.(本题5分)1945年,铨叙部部长贾景德指出,高等考试举行的次数和录取人数逐渐增多,“各机关员额有限,叙补不易,分发遂感困难”“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之任用机会,于法律于事实均受相当之限制。”据此可知,民国时期( )
A.公务员录取筛选严格 B.公务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
C.公务员制度没有成效 D.公务员考试缺乏法律保护
6.(本题5分)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提出了“讲求有用之学”“讲求实学”的同时,确立“不废经书”为科举改制的宗旨。刘坤一的这些建议旨在
A.顺应政治现代化趋势 B.促进传统文化近代化
C.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D.抗拒学习西方的潮流
7.(本题5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倡党政职能部门分开和废除干部任用的终身制,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邓小平的这些做法( )
A.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B.以平反“冤假错案”为出发点
C.贯彻落实了“依法治国”方针 D.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本题5分)清末留学毕业生学成考试中将考试成绩与奖励功名出身相挂钩,具体关系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
评定等级 考试分数 奖励功名
最优等 80分及以上 进士出身
优等 70分及以上 举人出身
中等 60分及以上 举人出身
A.留学生授功名是时代产物 B.留学成为学子获得功名的主要途径
C.科举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D.清末教育无任何实质性变化
9.(本题5分)“最优等、及优等则升级中等,下等则留原级;最下等者减品行分数十分之一,若三次最下等者,即令其出学……自高等小学堂以上,……比照奏定奖励出洋游学日本学生章程,给予出身,分别录用……考列最优等者,作为进士出身,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升入通儒院。如不愿入通儒院者,应由学务大臣查核该员才具,酌量分别委以京外要差,奏明请旨办理,以期及时自效。”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
A.是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B.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人才
C.保留有科举取士的残余 D.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10.(本题5分)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开学,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两堂。第二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学堂的兴办
A.体现了维新派的改革愿望 B.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C.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嬗变 D.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二、填空题(共20分)
11.(本题4分)公务员制度
(1)过程:1993年, 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 轨道。
(3)意义: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 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 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12.(本题4分)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 ,以及 等内容。
13.(本题4分)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 运行机制。
(2)评价:基本没有实行,对后来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4.(本题4分)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时期 内容 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认为选官应以 制度为主,建立 ,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建立文官的 、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奠定了中国 的基础;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北洋政府 考试:1913年初,颁布了《文官 草案》等法案,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标志 制度建立;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甄别:对已在 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 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 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利于保持行政的 与稳定性
南京国民政府 “官吏”称谓逐渐被“ ”代替;1933年颁布《公务员 》;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效仿北洋政府,采用 审查措施,使一般在职人员取得任用资格 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主张,几乎全部以 的形式得到了确立;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 ;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
15.(本题4分)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以孙中山的 思想为依据,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
三、材料分析题(共30分)
16.(本题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什伍”。唐后期,工商杂类入仕情况已出现,但制度上的限制仍未取消。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世家豪门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
——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材料二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癸卯学制,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宗旨:“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下图是癸卯学制系统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及意义。
17.(本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材料三 余(孙中山)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度的特点,依据所学内容,说明科举制度“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2)结合所学内容,说明西方传统文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二战后西方文官制度原则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内容,并依据材料三、说明形成这一思想的原因。
18.(本题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显著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原因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策论考查的内容既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得失,又涉及世界各国力量对比、洋务和自然科学,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策论考查内容更加贴合实际,考查考生对国际形势、自然科学技术的掌握,彰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D项正确;此时洋务运动已失败,排除A项;材料反映策论考试内容,与变法无关,排除B项;戊戌变法此时还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3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的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准非常严格”“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国民政府选拔人才,顺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D项正确;“党派性”强调的是党与党之间的派系,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中西方官员制度的结合,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选拔官员和官员培训,并未涉及“文官晋升机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材料所述“法令”是孙中山为了保证民主共和政体而颁布的,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太短,这些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但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说法绝对化,这些法令并不能保证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发展;由材料无法看出受西方文官制度影响,也无法看出这些法令的开创性,故C项错误。
4.D
【详解】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可知,当时公务员选拔管理有法可依,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可知,此时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时期任用亲信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女子是否获得参加考试的资格,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的高等考试录取人数不断增加,但实际机关名额有限,很多通过考试的人不能得到任用职位,可见当时公务员考试与任用存在脱节,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筛选严格,排除A项;材料只是代表当时公务员考试与任用存在脱节现象,不能据此认定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没有成效,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缺乏法律保护,且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材料“‘讲求有用之学’‘讲求实学’的同时,确立‘不废经书’”体现的是该主张仍然是传统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主要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C项正确;该主张不利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排除AB项;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学习西方,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提、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根据“提倡党政职能部门分开和废除干部任用的终身制,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的这些做法有利于实现权力的制衡和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A项正确;邓小平的这些做法是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不是以平反“冤假错案”为出发点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和D项;“依法治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末(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清末新旧制度碰撞,东西文明交汇,留学生被授予传统科举的功名正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A项正确;科举制度于 1905 年被废除,说明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排除C项;留学路径仅清末获取功名的途径之一,并不能达到“主要”的程度,排除B项;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为了应对时局的变化,清政府虽十分顽固,但仍在教育制度、教育机制、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了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考列最优等者,作为进士出身,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升入通儒院”可知,给予出国留学优异者进士、翰林等身份,说明该制度保留有科举取士的残余,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学部的成立是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此时洋务运动已失败,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材料“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体现的是京师大学堂开设西方的应用型课程,反映的是当时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嬗变,C项正确;戊戌变法在1898年9月21日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材料与开创近代与新体制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 公务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法制化 全方位 文化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公务员制度:(1)过程:1993年,①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③法制化轨道。(3)意义: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④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⑤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12. 干部制度 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 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干部制度是干部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其工作机制的总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②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③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13.文官
【详解】据所学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知识可知,孙中山主张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①文官运行机制。
14. 考试 考试院 培养 文官制度 考试法 文官 文官职位 留任 现代 连续性
公务员 任用法 考试法 甄别 法律条文 平等性 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详解】根据所学,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这些法规草案都是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制定的。孙中山认为,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尽管由于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事实上,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此外,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15.文官考试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为依据,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
16.(1)变化:科举取士身份限制放宽;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和严密。影响:改变了官僚队伍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化。
(2)特点:①学制设置制度化、系统化;②教育分类较为全面;③重视实业教育;④由精英教育转向国民教育;⑤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意义:①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加速科举制的废除,促进教育近代化,顺应世界潮流;②推动西学传播和思想解放,培养新式人才;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可知,科举取士身份限制放宽;根据材料“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世家豪门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可知,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和严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改变了官僚队伍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化。
(2)特点:根据材料“癸卯学制系统图”可知,学制设置制度化、系统化,教育分类较为全面;根据材料“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可知,重视实业教育,并且由精英教育转向国民教育;根据材料“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可知,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加速科举制的废除,促进教育近代化,顺应世界潮流;推动西学传播和思想解放,培养新式人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17.(1)特点:分科考试;自由报考;打破门第限制;以考试成绩录取。
说明:完全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忽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应该德才兼备选拔人才。
(2)特点:考试录用;政治中立;常任。
原因:文官政治化倾向明显;政府所处环境的变化;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科技革命的影响。
(3)思想:建立“五权宪法”框架之中的考试制度;建立主管人才选拔和任用的考试院;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
原因:力图纠正欧美各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精华。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科举制度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可得出分科考试;据材料一“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可得出自由报考;据材料一“取士不问家世”可得出打破门第限制;据材料一“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可得出以考试成绩录取。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完全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忽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应该德才兼备选拔人才。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西方。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所学内容可得出考试录用、政治中立、常任。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一些国家的文官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可得出文官政治化倾向明显;据材料二“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可得出政府所处环境的变化、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据材料二“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可得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科技革命的影响。
(3)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三“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建立“五权宪法”框架之中的考试制度;结合所学可得出建立主管人才选拔和任用的考试院,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余(孙中山)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可得出力图纠正欧美各国政治体制的弊端;据材料三“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可得出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精华。
18.(1)历史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科举制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新式学堂的出现;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2)特点:通过法律手段确立。
(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干部的年轻化和专业化;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清政府统治危机;科举制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新式学堂的出现;留学潮的出现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治的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可知,通过法律手段确立。
(3)意义:根据材料“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根据材料“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干部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