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板块综述
1.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7年)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科技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对外交往都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时空坐标
1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时空坐标
1949年9月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1950年
1950年10月
1952年底
1953年7月
1949年10月1日
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开辟了中国
历史的新纪元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世界
20世纪50年代
1949年8月
1949年10月
北约
成立
中苏建交
赫鲁晓夫
改革开始
进程:
意义:
1950年
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全球视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和十几个国家一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双线模式学考点
1
考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西藏和平解放
课标: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核心素养对接:历史解释(建构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分析和评价)
时间 1949年9月 地点 北平 议题(目的) 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参会代表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主要内容 (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历史解释:五星红旗中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关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主要内容 ②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3)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4)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5)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意义 (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2)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标志:开国大典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地点 北京天安门广场
开国大典
概况 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随后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意义 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西藏和平解放
线1·要素学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对中国 (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历史解释:国徽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对世界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相关 作品 (1)人民音乐家曹火星创作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2)这首歌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唱响全国,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建议添加上“新”字,歌名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西藏 和平 解放 史实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阿沛·阿旺晋美等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意义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线2·纵横学史
1.美育、德育·音乐美
同类整合
唯物史观·歌曲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核心素养提升
歌曲反映重大社会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借此可了解当时的社会特征和人民精神风貌。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核心素养提升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
唯物史观·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
考点
抗美援朝
课标: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核心素养对接:历史解释(建构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分析和评价)
线1·要素学考点
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原因 (1)美国的侵略活动威胁中国安全: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直逼中朝边境;美军飞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 (2)朝鲜请援: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 概况 (1)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3)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
至第三次战役示意图
辨识要点:中国人民志愿军、上甘岭
“最可爱的 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英勇牺牲 (2)邱少云: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性质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影响 (1)对中国: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对朝鲜: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3)对美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
(4)对世界: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
抗美援朝精神 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纪念日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战告捷。后来,10月25日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相关歌曲/言论 (1)强烈的保家卫国的历史责任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2)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线2·纵横学史
同类整合
◇小切口主题·时代流行词
核心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流行词汇蕴含的历史价值的认识?
流行词汇是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印记,承载了当时社会的记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等。
3
考点
土地改革
课标: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核心素养对接:历史解释(建构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分析和评价)
时间 1950—1952年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受到广
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背景 (1)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法律依据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概况 (1)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历史解释:土地改革后,中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变化,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结果 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特点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阻力,发展生产 性质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变革 意义 (1)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地位: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增长,收入提高
(3)国家发展:①政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使人民政权更加
巩固
②经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