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中国现代史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时空坐标
1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时空坐标
1949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66年
1971年
1972年
1974年
1979年
2012年
2015年
2017年
国防
建设:
华东军区海军建立、空军司令部成立
外交
成就:
仿制成
功歼-5型
歼击机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装备海军
“辽宁舰”交接入列
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成立五
大战区
提出
和平共
处五项
原则
日内
瓦会
议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
系开始
走向正
常化、
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
“构建人
类命运共
同体”写
入联合国
决议
2016年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中苏建交
世界
1991年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不结盟
运动成立
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两级格局形成
1961年
1956年
组建第
二炮兵
部队
大概念
【全球视野】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在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双线模式学考点
1
考点
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课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核心素养对接:时空观念(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人民陆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陆军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人民海军
线1·要素学考点
人民空军 (1)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诞生 (2)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导弹部队 组建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战略导弹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主要作用 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作用 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新时代强军之路 (1)百万大裁军:1987年底,百万大裁军完成,推动军队向现代化、正规化方向迈进
(2)古田会议: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五大战区: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4)五大军种: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5)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发展趋势 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意义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线2·纵横学史
◇小切口主题·船舶
同类整合
家国情怀·根据船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核心素养提升
在历史长河中,“船”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与前途命运。
2
考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课标: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核心素养对接:历史解释(建构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分析和评价);时空观念(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线1·要素学考点
提出背景 (1)国内: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国际: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封锁和禁运
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具体 表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发展过程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发展: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具体 表现 “求同存 异”方针 提出时间 1955年 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概况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作用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影响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线2·纵横学史
历史解释·表达与交流能力
1.小论文·中国方案
任务目标
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摸索出一整套务实、高效、科学的抗疫方案,并为全球团结协作抗疫、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坚实支撑。围绕“中国方案”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
家国情怀·中国方案具有哪些优势?
核心素养提升
具有创新性,能够贴合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具有可行性,在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2.小论文·中国力量
任务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并呼吁世界各国重申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承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旗帜下实现更大团结和进步!”中国始终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的重要力量。围绕“中国力量”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
家国情怀·中国派出维和部队、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说明了什么?
核心素养提升
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3
考点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
全方位外交
课标: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核心素养对接:历史解释(建构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分析和评价);时空观念(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家国情怀(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背景 (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长期恢复合法席位的努力并得到支持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通过后,多国代表欢呼庆祝
概况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意义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 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需求: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 (2)美国: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概况 初步接触 1971年,“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闸门
走向正常化三 大步 (1)第一步: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
(2)第二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第三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美建交 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影响 对中国 (1)中美关系正常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2)中美建交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世界 两国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日建交 史实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 中日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3.全方位外交
实施时间 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
外交政策 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外交理念 (1)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外交布局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外交成果 (1)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如: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2)加强国际合作,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影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