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中国现代史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时空坐标
1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时空坐标
祖国
统一:
民族
团结:
1947年
1965年
1979年
1997年
7月1日
1999年
12月20
日
2008年
内蒙古
自治区
成立
《告台湾
同胞书》
发表
达成“九二共识”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海峡
两岸
实现“三通”
进入改
革开放
新时
期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一国
两制”
构想
提出
1949年
1992年
1984年
1958年
1955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确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成立
广西壮
族自治
区、宁
夏回族
自治区
成立
西藏
自治区成立
1995年
八项
主张
提出
大概念
双线模式学考点
1
考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课标: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历史解释(建构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1)历史特点: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2)现实情况: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确立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施 状况 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地位 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
意义 (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民 族共 同团 结奋 斗、 共同 繁荣 发展 领域 措施 意义
政治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如西藏民主改革)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优惠政策,并给予人力、技术、资金、物资等支持,加强当地经济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文化 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1)帮助创制文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2)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3)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民族共 同团结奋 斗、共同 繁荣发展 领域 措施 意义
政策 20世纪末,开始进行西部大开发,如修建青藏铁路等;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线2·纵横学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异同比较
设题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不同点 地位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确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意义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题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同点 (1)都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2)都从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见证了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核心素养提升
家国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反映了我国民主的哪些特点?
以人民为主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具体实际出发,符合国情。
2
考点
“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改善
课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核心素养对接:历史解释(建构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分析和评价)
1.“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 背景 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提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内涵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 目的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关系 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地位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成功实践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香港、 澳门 回归 原因 (1)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3)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香港、 澳门 回归 史实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5周年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意义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历史解释:区旗中的红旗代表祖国,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着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蕊上的五颗星象征着香港同胞心中热爱祖国,红、白两色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
历史解释:五星象征国家的统一,表明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三朵白莲花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澳门的自然环境;绿色象征着充满生机的祖国
台湾问题由来 (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
(2)1950年,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对台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海峡两岸关系改善
两岸关系的发展 (1)逐渐走向缓和: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2)隔绝状态打破: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35周年,海峡两岸同胞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3)交流日益密切:1992年,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30周年→1993年,“汪辜会谈”→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2008年11月,两岸实现“三通”→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意义 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 有利因素 (1)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2)党和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充分考虑了各方利益;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4)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不利因素 “台独”分裂势力的阻挠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