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年 级:高一 学 科:语文(统编版)
登楼览洞庭,临高怀家国
——《登岳阳楼》杜甫
假如你登上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会抒发怎样的感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范仲淹
孟浩然
?
杜甫
杜甫
登楼览洞庭,临高怀家国
登岳阳楼
学习目标
壹
诵读诗歌,品味写景,感悟诗情。
贰
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诗严整章法。
叁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
肆
感悟杜甫诗中所呈现的家国情怀。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
走进诗圣,了解其生平及诗风
要想读懂杜甫的诗,一定先要了解诗人困顿凄苦的人生。
35岁之前
35-44岁
44-48岁
48-59岁
读书游历
困守长安
流亡为官
漂泊西南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
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外还有《兵车行》等。
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三别”写于此期。
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
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等。
杜甫人生轨迹
沉
郁
顿
挫
所谓“沉郁”指诗歌内容的广阔深刻,思想情感的深沉蕴藉。
所谓“顿挫”指诗歌韵律的抑扬跌宕,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的主要思想: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广活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感叹;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于是挥坐写下这首蕴含着洗然胸怀和“天痛苦的名篇。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初读诗歌
杜甫在律诗创作上成就极高,试分析本诗符合哪些律诗创作的特征?
楼
浮
舟
流
(lóu)
(zhōu)
(liú )
(foú )
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固定。
严格押韵(ou)。
颔联、颈联对仗严格。
整体感知
本诗围绕“登楼”,各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简要概括。
首 联:照应题目,点出登楼一事;——记叙
颔 联:登楼所见之景; ——写景
颈、尾联:登楼所感。 ——抒情
三、再读诗文,合作探究
首联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人评价诗歌首联“悲喜交加”,你如何理解?
昔闻:
今上:
渴望向往已久
如愿以偿欣喜
今昔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既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祖国山河残破,诗人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颔联赏析
“坼”和“浮”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考点:炼字题
答题规范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把该字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①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
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②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
日月星辰昼夜都在洞庭湖上漂浮。这两个字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景色宏伟奇丽。
③运用夸张的手法,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颔联赏析
颈联赏析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思考:本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年老多病的哀愁
②孤苦无依的忧伤
③漂泊他乡的忧愁
④壮志未酬的悲伤
尾联赏析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涕泗流”的原因。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诗歌小结
本文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 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能力提升,拓展比较
——从《登岳阳楼》到登高诗
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文人传统、文化现象)
登高诗鉴赏
1、诗人为何要登高?
2、登高所见之景有何特点?
3、登高之后有何思考?
结合本诗以及以前学过的登高诗,探究登高诗的常见情感有哪些?
1.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借此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景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只有登高,才能让更广阔的美景进入自己的视野,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给心灵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寻觅登高之趣,驱遣世俗之累和心中劳烦。《望岳》
2.抒怀励志。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山临绝顶我为峰:登临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登高的过程,亦是征服的过程。《登飞来峰》
3.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故国之眷恋之苦。抒发作者思乡怀人或孤寂感伤的情感。异地漂泊,身如浮萍,思乡之情,如影随形。登高远眺,更觉孤独冷清,归思难收。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借登高念亲怀友,在远眺中寄托思慕之心和惆怅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寄寓登高幽情。感悟人生哲理(生死的思考)或抒发个人渺小的感慨。登高四望,放眼天地,顿觉天地之浩大,个人之渺小,宇宙的永恒,人生之短促。《登高》
5.感怀于时事。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万方多难此登临:将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舒展怀抱、怀古论今,亦是登临的最高境界。《登岳阳楼》
6.发思古之幽情,抒物是人非、人世无常的历史沧桑之感。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等目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同是登高诗,试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示:可从意象、手法、情感等角度思考)
《登高》以所见所听的长江秋景起笔,《登岳阳楼》以记叙登楼之事起笔。
《登高》以落叶和长江之景承接首联,《登岳阳楼》以洞庭湖景色承接首联。
《登高》《登岳阳楼》都转向了个人的年老孤独。
《登高》《登岳阳楼》都合于对国家的关心和对自己身世的感伤。
结构异同:
写景上:《登高》所写之景是诗人俯视仰视、远看所得的。《登岳阳楼》所写之景是诗人远看所得。
抒情上:两首诗歌的抒情方式都是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
手法上:两首诗歌的语言都非常工整凝练,讲究炼字。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________ ,__________ ”。
2.《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岳阳楼》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当堂检测
作业布置
拓展阅读杜甫《客至》,品味杜甫诗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客至
[ 唐 ]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