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教师版)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号: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1)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早期当过“右拾遗”,后世称他“杜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工部员外郞,后世称他“杜工部”,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杜甫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三吏》指《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三别》指《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2)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 。
2.文体知识
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上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它极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代诗歌中极有特色的一类。
3.课文主题
(1)《石壕吏》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诗歌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诗人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3)通过记叙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4.文题解读
(1)《石壕吏》是组诗“三吏”中的一首。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
(2)“茅屋”,指杜甫在成都近郊的草堂。“……为……所……”是一种被动句式。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题目表明了诗人叙述的主要事件。
(3)“卖炭”表明了主人公从事的工作,“卖炭翁”指卖炭的老人。题目点出了诗歌描绘的主人公。
5.常考文言知识
(一)字音
邺(yè)城 戍(shù) 老妪(yù) 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布衾(qīn)
庇(bì) 突兀(wù) 伐薪(xīn) 两鬓(bìn) 冰辙(zhé) 敕(chì) 叱(chì)
(二)通假字
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
(三)一词多义
1.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介词,被) 忍能对面为盗贼(动词,做)
2.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 风雨不动安如山(形容词,安稳)
安得广厦千万间(动词,得到)
3.得 将军角弓不得控(动词,能够)
4.自 归来倚杖自叹息(代词,自己) 心远地自偏(副词,自然)
5.可怜 可怜身上衣正单(动词,值得怜悯) 可怜九月初三夜(形容词,可爱)
(四)古今异义
1.老翁逾墙走(古义:跑,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2.听妇前致词(古义:对……说话;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之类的话。)
3.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接近;今义:方向。)
(五)词类活用
1.听妇前致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2.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3.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
(六)文言句式——省略句:宫使驱将惜不得(省略了宾语。 "惜不得"应是"惜之不得”)
6.梳理全文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译文】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官吏呼喝得多么狂怒,妇人啼哭得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译文】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译文】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文】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译文】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译文】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译文】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译文】赶紧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第一节: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抒发诗人的焦灼和无奈之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第二节: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译文】一下雨屋顶漏水,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但房顶雨漏像麻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译文】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第三节:写秋雨不断,屋漏床湿,长夜无眠,令人愁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第四节:写诗人具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译文】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译文】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译文】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译文】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译文】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译文】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译文】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合作探究】
1.朗读《石壕吏》,“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
2. 《石壕吏》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答: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应役。
3. 《石壕吏》中的老妇人是心甘情愿去应征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答:并非自愿。因为保护丈夫、儿媳、小孙心切,故作恳请,老妇之凄苦可见一斑,亦可见差役之冷酷。
4.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答: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5.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答:一个“飞”字和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6.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7.《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事件是什么呢?
答: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烧炭—运炭—抢炭)
8.《卖炭翁》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答: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9.“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答: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10.“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答: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苦处境。
11.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你是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答: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思维导图】
《石壕吏》
时间:暮
差吏捉人 地点:石壕村
事件:捉人
三男戍,二男死
石壕吏 老妇哭诉 孙方乳 战争导致灾难深重
媳无裙
战事紧急:急应
自请服役
老妪服役:备晨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风 白天 屋外事
现实 群童抱茅 自己
无可奈何 推己及人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雨 黑夜 屋内人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卖炭翁》
烧炭艰辛
卖炭翁 运炭艰难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炭被掠夺 对 比
宫使 夺炭 (肖像、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 蛮横岭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