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能够流利并有感地吟诵诗歌;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哲理;拓展延伸,尝试写诗,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主要内容,品析描写小桃树成长经历的语句,体会小桃树面对挫折的态度。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感受作者的成长经历,理解作者寄托在事物上的“志”。
三、教学设想
七年级学生个别的知道普希金,但深入了解的比较少;他们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是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他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和离乱的痛苦知之更少;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生活优裕;他们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更是被百般呵护,缺少生活的磨砺……“少年不识愁滋味”,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七年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学好这首诗。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会如何面对?世界著名大诗人普希金为此写了一首诗,普希金诗作的语言热烈尔深沉,在本诗中给了我们一番特别的叮咛和嘱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我们体会诗中有哲理意味的语言特点,学会面对生活的一切。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 尼古拉耶夫娜 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介绍背景
普希金一生热衷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创作遭到了沙皇统治阶级极端的不满和仇视,曾两次被流放。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被软禁在南俄的偏僻乡村。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不正是诗人在离群索居、寂寥生涯中悟出的深刻的生活哲理吗?这里没有一丝一毫宿命论的蛛丝马迹。真诚、善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上亲切自然而又热情深沉的语调,诗歌朴素、流畅,言简意深,耐人回味。(再读此诗,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鼓励自己)
三、诵读训练
1、读准字音 自由读 个人读
2、读出节奏 齐读 (两节诗歌,读完一节,停顿,然后,再读第二节,就把诗歌的层次脉络读清楚了。)
3、教读
明确:这首诗的旋律,平稳、深沉、忧郁的,接着是乐观、亮丽的。
4、小组pk读,让学生自己朗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5、全班合作读(配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男合:舒缓地)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女合:亮丽地)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男合:沉稳地)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男女合:乐观地)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男合:平稳深沉地)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女合:响亮亲切地)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男女合:乐观稳重地)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生活欺骗了你”并非单指上当受骗,而是指什么呢
明确:“生活欺骗”指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可追问: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明确:“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的事情。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明确: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句应怎么理解?
明确: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地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因为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
3、全文作者表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五、品读,感悟哲理。
1.诗歌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是怎样理解“生活的欺骗”?
介绍写作背景,点拔学生理解“生活的欺骗”。
这首诗作于1825年,诗人流入南俄敖德司,与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略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1824.8-1826.9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面对革命如火如荼,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好有终生挚爱他的奶妈相伴,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所写的,题写在的她的毕业纪念册上。
预设:
生活的欺骗:可能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我的愿望没有实现
我考级没有通过
我考试没有及格
亲人的离开
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板书:苦难 不幸
面对生活的欺骗,作者有着怎样的态度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进的崇高境界,这是也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板书:乐观 积极
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具体表现在诗中的哪些句子上?
预设:“积极乐观”学生会轻易答出,教师可对“镇静”一词作追问,深入理解作者的“积极乐观”的情感。
追问:我们知道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进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可以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须要镇静”是乐观吗?“镇静”不是“忍耐”“忍让”吗?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明确:一是诗中,诗人的意思是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能与之硬抗,故只能暂时保存实力,耐心等待。当有一天时机成熟时,将完全而彻底地爆炸。
二是在生活中,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或是灰心丧气,或是暴跳如雷,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傻事。这时首先需要的是冷静沉着,而不是盲目地争强斗胜,所以必须“镇静”。这里“镇静”就是“不慌乱”,即便把它理解为“忍耐”那也是说不要急功冒进,“镇静”才能保持清醒,才能看准时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抗争,更有效地抗争。所以说“须要镇静”同样是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句子,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作者的乐观的态度。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一方面,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定会过去的,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之后,再回过来思念这一困境中勇敢地去面对现实。执著地追求理解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那这是由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困难与挫折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生活中的不同色彩,这些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六.写写,迁移拓展。
刚才的分析,相信我们同学对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思想情绪。下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以“假如生活可以重来”为开题,试着写一首小诗。
假如生活可以重来,
假如生活可以重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对学生习作作适当点评。展示自己习作。
假如生活可以重来,不再犹豫,不再悲哀,我会发奋向前,直面以待。
假如生活可以重来,不要发呆,不要再等待,迎着朝阳出发,无愧未来。
七、见万千——晓你不同写法
1.虽同为哲理诗,两首诗歌的说理方式一样吗?请大家默读诗作,在诗歌旁边记录下你的探究结果,然后组内交流。(5分钟)
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探究成果。(自由分享)
老师提示大家思索一个词——说理方式,所谓方式就是方法,说理方式就是借助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来阐明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我解释完就有同学们就有了新的发现。
真可谓是百家争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直抒胸臆、假设的方式来说理,鼓励我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未选择的路》则借助具体的形象、运用象征来说理,让我们明白人生之路一经选择,便难以回返,一定要慎重。
2.回想一下我们学习过、阅读过的诗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是运用什么方式来阐明哲理的呢?
哲理蕴于诗间,或借诸于具体形象,或直接呈现,诗中可见你我,携一把读诗的钥匙,可堪破万千。
3.联通诗歌:两首哲理抒情诗相遇在课本中,两位诗人跨越时空相遇,为选择而感慨的弗罗斯特遇见了挫折中仍不失希望的普希金,他们将怎样用诗的语言交流呢?请读——
弗罗斯特: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普希金: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弗罗斯特: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普希金: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八、课堂结语
这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诗是表现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它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往往用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等,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这首诗以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沉湎于悲伤和痛苦中,要积极乐观地面对,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全诗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正确面对困难,坦然面对生活。
大家的诗歌蕴藏着对待烦恼、对待挫折、对待痛苦的答案,同学们以劝慰的口吻告诉自己,告诉别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烦恼,不要沉湎于悲伤和痛苦中,要积极乐观、坚强地面对,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这就是我们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寻找到的对待烦恼、挫折、困难的人生智慧答案,这就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高度。
九、作业布置:
请采用直抒胸臆或者借助于具体形象的方式,尝试创作一首哲理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外国哲理小诗,文字很简单易懂,如果不加深思和揣摩,很容易让课堂流于表面化,很多学生会觉得这么简单的一首诗我读两遍就明白了,还有什么要学的呢?有些老师也会认为没什么可以讲解的,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就好了。所以要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才能让解读有深度,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呢?我的想法是除了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哲理之外,还要让要让这首诗成为学生了解普希金,喜欢普希金诗的一个窗口,走进外国诗歌的殿堂。现实是我们的学生对外国诗歌或者说外国文学无感,可以说是毫无印象,他们能说出来的俄国作家可能只有高尔基了。所以要上好这堂课,首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在介绍普希金的时候非常强调普希金的地位,我用幻灯片展示出俄国作家、政府、人民对普希金的评价以及有关普希金的纪念活动。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素材,俄国的每一个城市或乡镇都有以普希金名字命名的街道、广场或者图书馆,莫斯科广场有普希金雕像,每年的普希金纪念日,都会有很多人自发地来到普希金雕像前朗诵普希金的诗,普希金一度成为俄国的象征,在香烟盒上、邮票上都能看到普希金的头像,可见普希金在俄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我认为这一个环节是可以吸引学生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既然是一首诗,就不能忽略学习诗歌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朗读,我的这节课有不同形式的读,男女角色读,读出深沉和明亮的层次感,用劝告的口吻读,读给同桌听,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读,鼓舞自己,最后诵读,回味清音。以读品诗,以读悟情,让每一遍的朗读都有质量。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读得很起劲,学得有意思。
在解读完诗歌之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普希金为什么被称作是俄国诗歌的太阳?这个问题是难点,也是让课堂内容提升一个层次的重要一环,虽然这个问题很大,大到可以成为硕士生、博士生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课题,那我们初一的学生如何回答得了这个问题,这可能也是很多听课老师想要问的问题,但是我设置这个问题的初衷并不是让学生能够很专业地、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是想让他们学完这首诗之后能够说出一两点,形成一点初步的印象,带着这点印象再去读普希金其他的哲理诗,可能这种印象会越来越深。如果我的课堂,我的引导能让我的学生喜欢普希金或者说普希金的诗甚至是爱上读外国诗歌,那么我就功德无量了。
整个课堂学生给了我大大的惊喜,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她们的分享很打动人心,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你的学生,把权利交给他们,他们会做得很好,反倒是我在课堂上的表现还不够感动自己,可能是我太急于求成了,每个环节都设置得很好,然而我在实施的时候太赶了,节奏太快,还不够从容,连听课的老师都说听我的课就能知道我这个人的性格,是个急性子。我想说这位老师说得太对了。这是我上课的一个毛病。也是我性格上的一个极大缺陷。还有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我总是急于抢着帮他们回答,对学生的一种不信任,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我应该给他们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完整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