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指名读,这则文言文的题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你知道它的意思吗?(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教学生字,矛和盾,分别表示什么?矛、盾都是武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御,再读课题
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一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简介。
二、新授
1.这个寓言故事写了什么?师范读。
2.生自由大声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坐端正。
3.指名读,相机正音。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读好停顿,停顿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4.出示第一句“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理解,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根据语意判断停顿,读准停顿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文意思。用这个方法读一读句子,再想一想意思,读好停顿。
5.学生练读,出示停顿符号,齐读。
去掉标点,还会读吗?
6.理解文义。根据我们以往学习古文的经验,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理解字义的方法?
怎么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理解呢?
第一类
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这几个字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屏幕上写坚固、锐利、应答)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类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意思对应的,理解时是扩字组词法。板贴
第二类
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古今意思基本相同的,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板贴
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第三类
当然文言文中还有不少字古今意思差别很大,给我们阅读带来障碍,这时该怎么办?借助注释。板贴
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陷”的意思是“刺破”,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解释时可以适当调整语序,更符合我们现在的表达习惯。
同桌合作,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文意,说给对方听。指名说一说。
7.文意大致理解了,如果要给这个故事分一下层次,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主要事件、引发议论
主要事件是这个故事的主体部分,这里出现了几个人?分别是——这两个人在进行对话,男女生合作读这两个人的表现。
俩人的对话细细品读还是很有意思的,这一天,楚国人在集市上摆好摊位,开始卖货了,他希望今天生意兴隆能多赚一些,于是他就开始吆喝起来,他是怎么来推销自己产品的?
想象说话:自夸的情景 追问:他推销得怎么样?(特点、功能)还有另一个产品也要推销呢。
根据学生的说话板书:矛 无不陷
盾 莫能陷
8.单看楚人卖矛、卖盾,他推销的方式有没有问题?从特点(防御、进攻)和功能(刺不破、都能刺破)上来介绍,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后来“弗能应”呢?(归谬)板贴:说话做事要前后呼应
如果你是楚国人,打算怎样来卖矛和盾?
9.自相矛盾的事是不是只存在于故事中,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
10.老师这也有一对自相矛盾的名言: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小组合作:(1)读一读,分别说说意思。
(2)讨论,这两句名言矛盾在哪?你认为哪句说得有道理,为什么?交流时说说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有道理。
学生交流,小结:看来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要有不同的思维,也就是要学会辩证看待,这些都是蕴藏在寓言故事中的智慧。
11.再读这个故事,读的时候字迹逐步变淡,直至无。
三、拓展阅读《滥竽充数》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明白了。。。在《韩非子》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后来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学生借助注释读《滥竽充数》。
2.和自相矛盾相比,这则故事只有主要事件,没有引发议论,小组合作尝试写完整。
(夫滥竽充数者,不能久也!)
四、课后作业
1.读一读《韩非子》中的其他故事;
2.读一读《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中的寓言故事。
板书: 自相矛盾
矛 无不陷 扩字组词
盾 莫能陷 联系上下文
说话做事要前后呼应 借助注释
……
反思:
《自相矛盾》是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主要讲了一个卖盾和矛的人夸赞自己的盾和矛,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言过其实。
这篇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蕴含的道理能带给学生积极的引导。授课时我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古文的基础,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好节奏、读出古文味,以致熟读成诵。给学生梳理了不同类型的字选择合适的理解字义的方法。想象楚人是如何自夸矛和盾的,进而归谬,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以及“弗能应”的原因。最后进行拓展,选取《韩非子》中另一篇寓言故事《滥竽充数》,让学生尝试来写评论。遗憾的是最后一个环节没有来得及,草草了事,前面学生在想象楚人自夸时说得也不够充分,今后的课堂中还是要注重学生想象说话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