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6 14:2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评价。
2.初步掌握阅读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3.感受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增强译本意识,
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评价。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课前播放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
课前我们分了两个小组,让各位老师认识认识。( )小组向我们挥挥手,( )小组挥挥手。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有独特的感受。
第二单元我们先了解了两本名著,分别是《鲁滨逊漂流记》和《骑鹅旅行记》,他们唤起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今天,我们再来聊聊《汤姆索亚历险记》。
2.揭题,齐读。一般来说,一本书中,会有对作者的简介,请你来介绍一下作者。
简要作者(提炼关键信息,简要的介绍:国籍、家境、经历、作品)。
作者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是一个穷孩子,做过水手、工人、记者,打过仗。作品语言幽默,《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
总结:从马克吐温经历上看,他似乎有汤姆的影子,今天我们就走进汤姆的世界。
二、理清人物关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1.人物图谱(阅读策略——思维可视化)
本书发生在美国一个小镇,小说中人物很多。课前让同学们绘制了选文中的人物图谱,请你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汤姆作为中心人物,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确定人物图谱。)
暗含一个人物,选文出场就死掉了——衣衫褴褛的人,他是谁?(鬼屋遇到的乔埃的助手,是个西班牙人,衣着破破烂烂)
相机理解“寡妇”,衣衫褴褛(强调部首)
总结:这本书中大概有十多个人物,我们可以利用人物图谱,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发生的故事,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2.整体感知
(1)梳理情节
观察这张人物图谱,我们发现汤姆是全书的主人公。我们可以抓住他的所作所为,来概括故事的情节。选文围绕汤姆写了哪些事,用小标题形式概括?(相机提炼概括)
对比:孩子走失——孩子归来——讲述经历——看望哈克——洞口被封
孩子走失——孩子归来——讲述经历——看望朋友
学生的阅读记录卡梳理的情节,你觉得哪个更合理?
确定第一个。我们心情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我们抓主要人物行动,把相似的内容合并整合,这就是情节波折图,它使我们更清晰地梳理信息。
(2)通过大家的合并梳理,汤姆走失前后小镇发生的事情就一清二楚了。你能把这些要素连起来,说说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汤姆和贝琪失踪后终于回到小镇,大家非常高兴。汤姆给大家讲述了在洞中探险的经历。后来去看望哈里时,从撒切尔法官口中知道山洞被封,乔埃竟被困在洞中了 。
总结:就这样,把一篇长文,通过抓汤姆的行动,提炼小标题,把握文章脉络,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梗概”。
三、交流精彩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汤姆归来后,发生的这些情节中,你觉得哪个情节最吸引你?快速浏览课文,在你觉得印象最深的情节旁做上圈画批注。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思考。
1.交流精彩情节(阅读单)
第四自然段汤姆讲述。
A人物性格
夸张、吹嘘,好面子;风筝线,聪明机智;安慰贝琪,有责任感……汤姆身上有你或小伙伴的影子吗?(联系原著,对比阅读,还原了当时场景)
大家长了一双慧眼,老师把你们眼中的汤姆性格汇总,就是这张性格泡泡图,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汤姆这个人是多面的。正如“交流平台”中所说,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物时要学会多角度评价)
B写作特点
汤姆身体虚弱,躺在沙发椅上夸张地讲着自己的经历,到底当时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情景再现一下。引读原文
让我们想象一下汤姆是这样添油加醋地讲这段经历的呢?可以配上合适的语气、动作、神态,请你模仿一下。
点评加上动作、神态很精彩;有些地方还有自己的创编;如果语气再夸张更好了。你把汤姆演活了。
反观一下课文,马克吐温为什么没有这样安排内容,引读“……怎样……”。
总结:排比加强语气,增强夸张效果,凸显汤姆的机智、爱吹嘘等性格;也引导读者和他一起创造。
总结:一流作家笔下的人物,性格是丰满的,内容安排新颖的。
C刚才同学们分享了你们的阅读收获,老师也想和你们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感受。
引导对比归来前后人们行为。
孩子走失后,小镇陷入悲痛之中,孩子回来后,小镇传来“发疯般的钟声”,挤满衣衫不整、欣喜若狂的人,人们“排队”“又亲又吻”“使劲”“满肚子话”“泪水如雨,洒了一地”。从这些关键词,你读懂什么?
大悲大喜,表现失常。夸张的写法,好像把人放在哈哈镜前,让我们在感动中又觉得好笑,烘托孩子归来的喜悦之情,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增强了感染力,真可谓是一箭三雕。这就是作者的语言魅力。
当然这也要译者的语言功底。我们书上是俞东明、陈海庆翻译的。我们看看别的译注。说说你的感受。
译者的语言风格不同,读外国名著译本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风格的版本。
总结,孩子们今天我们读了《汤》,我们知道绘人物图谱可以理清人物关系,情节波折图可帮助我们了解大意,性格泡泡图让我们重新定义人物。
四、激趣,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是一种思维的驰骋,每次阅读都会让我们有新的思考。下面有两组题目,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讨论交流答案。(计时2分钟)
老师在他们讨论时统计选择情况
( )小组选择题目1有( ),( )选题目2有( )。其实今天老师整堂课在做了个实验,()组是读过整班书的同学,()组是未读完同学。根据这堂课的表现给自己和另一组某个同学打分,五分是满分:上课参与度( ),答案准确度( ),思考深刻度( )。
总结:大家阅读起点不同,收获可能不同。不管怎样《汤》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书。让我们再去读读吧。
五、作业:用学过的方法,阅读历险类小说,试着评价主人公,梳理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