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喜鹊》(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树和喜鹊》是一篇童话,该术话故事结构清晰,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段落相似,条理清楚,语言富有特色。课文的第二、四、六自然段都是用一句话构线一段,句式相同,每句话都带有“也”。这三段话还构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脉络,蕴含者丰富的人文内涵。课文在词语的运用上采用了反复的手法,第一自然段中连续用3个“只有”,第五自然段中先后用了2个“叽叽喳喳”,而句子运用则整齐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是本课着力体现的语文要素。本课时重点学习这一语文要素、首先,凸显学生主体,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语文“形象性为主”的规律,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解词的方法和识记词语、理解内容、朗读课文融合在一起,把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点落实到课文教学中。其次,以学习活动推进,学生根据明确的学习要求,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朗读、圈画、讨论、合作、演示、展示等多种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最后,本课的设计突出“以读为主”,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方式学习有感情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感受语言的韵味。
二、教学目标
(一)随文认识12个生字,认识“倒八”“子字旁”两个新偏旁,会写“单”“居”两个字。
(二)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体会心情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有朋友才快乐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会认会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有朋友才会快乐。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词语卡片、偏旁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字猜义,引入课文
1.(板书:喜鹊)猜一猜喜鹊是什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了解“鸟字边”的字般和鸟类有关。
2.补充课题,引入课文:喜鹊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入境。
2.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分块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认识新偏旁。
(1)指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随机正音。重点认读“鸟窝”“孤单”,认识“子字旁”“倒八”两个偏旁。
只有、一只:这段话中藏着一个字,会变魔术。这个词语读-(只有),在这里读——(一只)。
鸟窝:看插图找鸟窝;看鸟窝、复习“穴宝盖”的意思;读正确词申:“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
孤单:认识生字中的“子字旁”和“倒八”,读好词语“孤单”。
(2)指名一位学生读第三、四自然段,重点识记“邻”“居”“都”3个生字,复现“双耳旁”。
邻居:读准“邻”的前鼻音,复习“双耳旁”,读好带双耳旁的“都”。
(3)同桌合作读第五、六自然段,互相正音,然后请一组同桌展示。
合作要求:要称赞,同桌读对了,要竖大拇指或说你真棒;要帮助,同桌读不对,你要帮助他;要感谢,同桌称赞你或帮助了你,都要说声谢谢!
4.读课文相似的段落,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教师引说,了解故事大意。我们又把课文读了一遍,读着读着,我们知道了故事就是“从前······后来······就这样······”这样写的。
(三)读好第一、二自然段,学习解词方法
1.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象:你好像看见了什么?
3.交流看到的画面,读好3个短语“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
4.动画展示画面,师生合作读,发现第一自然段用了3个“只有”:
这里只有(一棵树),孤零零就一棵;树上只有(一个鸟窝),没有其他鸟窝;鸟
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没有第二只喜鹊了。
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好“只有一棵树、只有一个鸟窝、只有一只喜鹊”。
5.联系上下文,了解“孤单”的意思,朗读第二自然段。
只有一棵树,只有一个鸟窝,只有一只喜鹊,这样的画面,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就是-(孤单)。读了第一段,我们知道了“孤单”的意思。
6.师生对话。孤单的树和喜鹊会说些什么呢?
孤单的树和喜鹊会互相说些什么呢?我就是孤单的树,我想对小喜鹊说:喜鹊,这里只有我一棵树,我觉得好没意思啊!小喜鹊,你想说什么?
7.根据对话,体会树和喜鹊的内心,加深对“孤单”的理解。
孤单不仅仅是指只有一个,更是指心里很孤独、很难过。
8.配乐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四)读好第三、四自然段,尝试运用解词方法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后来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横线画下来。
2.交流变化,读好短语“好多好多树”“都有鸟窝”“都有喜鹊”。
3.动画展示画面,想象画面朗读,了解“邻居”的意思。
(1)后来,这里有了(好多好多树),树和树住在一起,树有了(邻居);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喜鹊和喜鹊住在一起,喜鹊有了(邻居)。
(2)联系第三自然段,了解“邻居”的意思。
(3)现在你知道“邻居”是什么意思了吗?
4.同桌合作读第三、四自然段,一组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我们又要同桌合作了。这次请同桌当小老师,你觉得同桌读得好,请表扬他,如果还不够,两个人商量商量怎样读得更好,最后别忘了道谢!
5.请几位同学组队对话。有了邻居,此时树和喜鹊又会说些什么呢?
6.根据交流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7.男女生对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8.小结:从前,树和喜鹊非常孤单。后来,树和喜鹊有了邻居,有了邻居的树和喜鹊会怎样快乐地生活呢?我们留到下节课学习。
(五)巩固词语,归类积累,指导书写
1.跟着音乐拍手或做动作读儿歌。
小喜鹊,笑眯眯,有了邻居真欢喜。
想从前,真孤单,树和喜鹊只有一。
到后来,有邻居,快快乐乐在一起。
2.归类积累。
(1)词卡排排队。
“从前”和“后来”在一起,它们都是表示时间的词。
“孤单”和“快乐”,它们写出了树和喜鹊的心情。
(2)分类读词语。
让我们分类再记一记这些词语。
3.指导书写“单”“居”。
(1)“单”书写要点:“倒八”小撇长,四横间隔一样,第三横在横中线上,第四横伸长。
(2)“居”书写要点:半包围结构,用增加辅助线的方法把握结构特点;“尸字头”竖撇长,“占”的横伸在“尸字头”外。
(3)教师指导,范写;学生练写,反馈。
六、课时总结
在理解课文时能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融情想象,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没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是孤独的。理解了“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句话,也就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得很快乐。
教学中能够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理朗读好课文等,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同时感受到有了朋友才会快乐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