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精讲精练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基础知识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狱
都指挥使司(都司)——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
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八股文”。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二、重难点分析例题精析
重点:(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时期。明太祖通过“两废三设一改革”的诸项措施,大大加强了皇帝权力,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2)八股取士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后又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3)明成祖称帝后,迁都北京,继续削藩,设立东厂,是明朝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难点:(1)靖难之役意为平定祸难的战争,这里的祸难指建文帝改革太祖分封诸藩王的祖制,朱棣认为这是建文帝身边有奸臣挑拨离间亲族关系,贻害国家,因此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战争。(2)正确评价明朝加强君权诸项措施的作用。明朝加强君权的诸项措施,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但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人(包括皇族)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这是明朝的统治走向没落乃至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根源。(3)全面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的影响。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以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眼界,他们只顾钻研经书和八股文,不讲实际学问,这是中国明代以后科技落伍的原因之一。但它能培养出忠实于皇帝的官吏,并且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从明朝二帝强君权诸项措施中,看到明朝制度对人们思想、人身的严重束缚及明朝制度的黑暗,并由此激发对民主、法制、公平公正社会的追求和热爱,形成法治、民主、公平公正等现代公民意识。
例题精析
1.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 )
①废除丞相 ②迁都北京 ③执行削藩政策 ④设立东厂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2.明朝的建立者和时间分别是( )
A.朱温,1368年 B.朱元璋,1368年 C.朱棣,1421年 D.朱熹,1421年
3.明朝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共同职责是( )
A.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制定法律 C.监视、侦查臣民 D.督查百官
三、拓展分析、感悟中考
1.【2014年临沂市】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2.【2014广西南宁】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废除了
A.锦衣卫 B.行中书省 C.三司 D.丞相
3. 【11年广东深圳中考】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者的图像。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四、专项训练。
(一)基础练习
1.明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的目的是( )
A.更改旧的机构名称 B.加强君主权力 C.扩大机构的管理权限 D.解除元朝的民族压迫
2.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B.设置了军机处C.扩大了六部权限D.推行了行省制
3.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设立三司,下面成语不能作为三司中按察司办公地点警训的是
A.金科玉律B.公正无私C.铁面无私D.心狠手辣
4.科举考试规定用八股文的形式开始于
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靖难之役”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最类似
A.光武中兴B.玄武门之变C.陈桥兵变D.靖康之变
6.“靖难之役”发生在哪两个人之间
A.明太祖和明成祖B.明太祖和建文帝C.燕王和建文帝D.明成祖和明英宗
7.“靖难之役”的历史性后果是
A.以燕王的胜利告终B.继续削藩C.朱棣称帝,迁都北京D.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二)提升练习
8.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
(2)唐朝对这一制度是怎样完善的?(至少说出2点)
(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的结论?
(4)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由闭卷改为开卷,这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