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一下期半期考试
历史答案
DCDCB AACDD DBBCB C
17.(1)原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积极开发海洋,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了文明交往;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承前启后;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或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答出3点即6分)
特点:统治者支持,与军事征服相伴随;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帝国主导,西亚成为中心;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答出2点即4分)
(2)积极影响:加强了不同文明区域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的传承和交融;打破了相对独立发展的多元文明格局,有利于世界从地区隔绝走向统一整体;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制度文化,有利于文明的进步和社会转型;改变了不同文明区域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答出4点即8分)
消极影响:文明交汇常常伴随着征服战争,给被征服地区带去深重灾难,打破了正常的秩序和规则;冲击了亚非拉古老的文明,也加深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在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答出2点即4分)
18.(1)特点:教育目的宗教化;教学内容神学化;教育方法机械、严酷。(6分)
(2)表现:城市学校地位提升;大学教育兴起和发展;讲师团体掌握学校教育主导权;学生的自主权增强;教学制度趋于规范。(答出3点即可)
意义:冲击了教会势力的权威;适应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了欧洲市民阶层的文化素养,为欧洲社会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西方文化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答出3点即可)
19.(1)可以选取世界近现代史某一阶段的“变局、变化”展开作答;需结合史实来阐述这种“变”;找准角度进行切入,如可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现代化、全球化等角度作答。
(2)答案示例:论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展呈现整体化趋势。
论述:中古时期,世界上各大区域文明基本处于分散孤立状态,各具特色,呈现出多元文明格局的特征。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海路大通,西欧人的视野得到开阔,原来未知的大陆也出现在西欧人的视野中。西欧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主导人口迁移(白人移民美洲、黑奴贸易使黑人被贩卖至美洲)、动植物大交流、构建全球商品贸易网络,初步建立起全球联系,使世界从分散孤立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西欧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给美洲、非洲等被殖民地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印第安人大量死亡非洲黑人被大量贩卖为奴,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被中断,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世界人文地理格局、自然环境状态、世界贸易格局等逐渐发生巨大变化。
总之,在新航路开辟后,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逐渐打破,世界联系逐步加强,呈现出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给世界各地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反映了世界的巨大变化。
论题:20世纪,世界由欧洲中心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转变。
论述:一战前,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欧洲在国际贸易额、工业发展水平、军事实力、殖民地与半殖民地数量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上居于主导地位。一战后,因一战的破坏、十月革命与苏俄的建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美日的崛起等冲击了欧洲的中心地位,欧洲中心格局被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是战胜的英法,还是战败的德日都严重衰落,国际地位下降,欧洲中心格局彻底丧失。
二战后,美、苏已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在雅尔塔体系的框架基础上,随着战时合作基础的消失,美苏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美国的全球霸权扩张与苏联保卫国家安全)冲突的加剧,美苏逐渐从合作走向冷战对抗。美国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冷战政策,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苏联等采取了应对措施,如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组织。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总之,欧洲中心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转变后,冷战一度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给美苏双方及世界和平带来了负面影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良性竞争。
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一下期半期考试
历史答案
DCDCB AACDD DBBCB C
17.(1)原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积极开发海洋,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了文明交往;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承前启后;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或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答出3点即6分)
特点:统治者支持,与军事征服相伴随;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帝国主导,西亚成为中心;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答出2点即4分)
(2)积极影响:加强了不同文明区域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的传承和交融;打破了相对独立发展的多元文明格局,有利于世界从地区隔绝走向统一整体;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制度文化,有利于文明的进步和社会转型;改变了不同文明区域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答出4点即8分)
消极影响:文明交汇常常伴随着征服战争,给被征服地区带去深重灾难,打破了正常的秩序和规则;冲击了亚非拉古老的文明,也加深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在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答出2点即4分)
18.(1)特点:教育目的宗教化;教学内容神学化;教育方法机械、严酷。(6分)
(2)表现:城市学校地位提升;大学教育兴起和发展;讲师团体掌握学校教育主导权;学生的自主权增强;教学制度趋于规范。(答出3点即可)
意义:冲击了教会势力的权威;适应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了欧洲市民阶层的文化素养,为欧洲社会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西方文化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答出3点即可)
19.(1)可以选取世界近现代史某一阶段的“变局、变化”展开作答;需结合史实来阐述这种“变”;找准角度进行切入,如可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现代化、全球化等角度作答。
(2)答案示例:论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展呈现整体化趋势。
论述:中古时期,世界上各大区域文明基本处于分散孤立状态,各具特色,呈现出多元文明格局的特征。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海路大通,西欧人的视野得到开阔,原来未知的大陆也出现在西欧人的视野中。西欧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主导人口迁移(白人移民美洲、黑奴贸易使黑人被贩卖至美洲)、动植物大交流、构建全球商品贸易网络,初步建立起全球联系,使世界从分散孤立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西欧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给美洲、非洲等被殖民地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印第安人大量死亡非洲黑人被大量贩卖为奴,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被中断,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世界人文地理格局、自然环境状态、世界贸易格局等逐渐发生巨大变化。
总之,在新航路开辟后,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逐渐打破,世界联系逐步加强,呈现出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给世界各地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反映了世界的巨大变化。
论题:20世纪,世界由欧洲中心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转变。
论述:一战前,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欧洲在国际贸易额、工业发展水平、军事实力、殖民地与半殖民地数量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上居于主导地位。一战后,因一战的破坏、十月革命与苏俄的建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美日的崛起等冲击了欧洲的中心地位,欧洲中心格局被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是战胜的英法,还是战败的德日都严重衰落,国际地位下降,欧洲中心格局彻底丧失。
二战后,美、苏已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在雅尔塔体系的框架基础上,随着战时合作基础的消失,美苏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美国的全球霸权扩张与苏联保卫国家安全)冲突的加剧,美苏逐渐从合作走向冷战对抗。美国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冷战政策,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苏联等采取了应对措施,如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组织。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总之,欧洲中心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转变后,冷战一度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给美苏双方及世界和平带来了负面影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良性竞争。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一下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
1.阅读下表,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1980年和2000年农民各项支出占比表
年份 吃、穿、住(生存型消费) 发展享受型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交通通信 家庭设备 文教娱乐 医疗保健 其他
1980年 87.98% 12.02%
2000年 70.35% 29.65%
A.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B.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C.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2.下图为腓尼基字母向西传播的示意图。腓尼基字母的传播主要得益于
A.对外扩张 B.人口迁徙 C.商业贸易 D.民族交融
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有人“打了居高位的人嘴巴”,那么执法者只能给与犯罪人“鞭笞六十”的处罚,而不能按照“居高位的人”的意愿或执法者自己的意愿去随心所欲地处罚。《汉谟拉比法典》这一规定
A.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B.意图规范各阶层的义务
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一定程度上体现公正精神
4.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船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这说明
A.亚非拉文明具有共同特征
B.交通是文明传播的必然前提
C.文明交融能促进社会发展
D.商品贸易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5.古代世界的许多国家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B 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 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 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D 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制度
6.下表为班图人大迁徙概况表。表中信息反映出班图人大迁徙
路线 概况
东线 9-10世纪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 形成斯瓦希里人
西线 最早的迁徙路线, 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向南迁徙的数量最多,直至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A.促进了非洲文明的多样性演进 B.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
C.促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D.颠覆了桑海在西非的霸主地位
7.16世纪初,英国知识分子在身份上仍属于教会体系,大学手中仍掌握着教会所授予的特权。1545年,议会通过法令规定大学中的学院都必须宣誓对国王效忠,否则将被解散和改组。1571年,议会又通过了大学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守议会的法令。议会的这些法令
A.适应了世俗政治体系的发展 B.标志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成了英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推动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8.下表是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及内容摘要。据此可知,该著作的研究主题是
A.海上马车夫的繁荣 B.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D.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9.16世纪前的葡萄牙,原产印度的胡椒售价昂贵,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种变化是因为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 D.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
10.牛顿的成就证明:《圣经》并非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人们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也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规则下。这表明牛顿的成就
A.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方法 B.推动了近代物理学领域的发展
C.打破了人们对《圣经》的信仰 D.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11.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A.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12.如图是近代某一时期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图。由该图可知
A.西葡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B.人类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C.中国主导世界白银流向 D.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13.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革命派报刊《波士顿公报》全文刊登了英国《权利法案》等法令。许多读者来信赞美《权利法案》是“英国宪法美丽而强大的顶梁柱……它肯定并维护人的自然权利,明确提出人与生俱来的任何权利都不应该受到侵犯,如自由、财产等原则”。这说明
A.英国殖民体系逐步走向瓦解
B.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北美意图照搬英国政治制度
D.报刊成为独立战争主导力量
14.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中流行的一首歌曲唱道:“有位残忍无情的国王,超出了诗人的想象;一位暴君自天而降,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A.生产工具改进强化了等级观念 B.工业革命后两大对立阶级产生
C.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D.国际工人运动已走向国际联合
15.读下列两幅地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民族独立运动改变了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
②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任务仍然未完成
③海地成为美洲大陆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
④拉丁美洲国家在独立之后都建立了共和国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6.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格局的出现
A.使东方落后于西方格局开始出现 B.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C.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李忠存《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时代文明大汇合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10分)
▲
材料二 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只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而又互相矛盾的一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交汇的角度谈谈世界联系加强的影响。(12分)
▲
1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基督教教会为培养僧侣及为教会服务的人才,向群众宣传宗教,并设立了一些教育机构。其中水平较高的有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僧院学校附设在僧院内,又分内学和外学。内学培养未来的僧侣,外学则旨在对俗人的子弟进行教民教育。两种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建立在盲目服从所谓圣书及其讲解人——教师的权威的基础上,不许学生有任何探索和创造,强调背诵,也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所有的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
——摘编自吴式颖、郭法奇《外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教育的特点。(6分)
▲
材料二 中世纪中期时,在阿尔卑斯山北侧,修院学校被城市教堂学校代替,在伦巴底则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学校代替。城市教堂学校和市立学校招生人数和教学队伍日渐扩大,其中一部分发展成大学。13世纪时,大学在几个大城市特别繁荣。巴黎、伦敦等北方地区的大学都由讲师团体主持,这和现在的美国大学实行的制度差不多,由院系来设置课程,安排学位和讲师。博洛尼亚的大学则由一群学生来管理,南方的其他大学也都采用类似制度,他们创立了一套严厉的规矩来规范讲师的操行。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中期欧洲教育发展的表现及意义。(12分)
▲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存在着一个从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大变化,大变局的发生,则有赖于能引起全局变化的大事发生。因此,当我们观察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至少可以从五百多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长镜头中回看,去寻找导致或促成历史发展不断量变和质变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摘自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史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大变化、大变局”,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