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囚绿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囚绿记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5 20:1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囚绿记陆蠡教学目标1.梳理文脉,了解文章缘情叙事
状物的手法;
2.解读文旨,探讨作者入境随感
寄意的情怀。 作者对于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悟。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观物致思的审美体验和生命感悟。 学法指引重点探究了截:明了简截。
急不暇择:过于急切而无闲暇选择。
移徙xǐ:这里指搬移。
缘引:顺着牵引。
揠y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急于求成。
婆娑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
猗yī郁:茂盛的样子
蕈xùn菌:蘑菇。字词积累学习导入 陆蠡在他最早的散文诗《黑夜》中说:“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
巴金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陆蠡:“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早慧,有“神童”之称。1919年作者简介就读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后转学上海劳动大学。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一度曾南下福建在一中学任教。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有关抗日的书刊。他亲去巡捕房交涉,被关押,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死时34岁。开篇为什么从选房写起?文章为什么要插叙乡间草屋的往事? 作者为什么以“囚绿记”为题?根据文意,说说被囚的绿的象征意义。 阅读《囚绿记》,梳理其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阅读梳理阅读《囚绿记》,梳理其行文思路。 核心意象:得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绿开篇为什么从选房写起? 交代房子的简陋、炎热,以引出小圆窗和常春藤;点明我放弃择房的自由,以凸显我被“绿影”所吸引的喜悦。开篇为常春藤绿枝条的出场提供一个背景,且这个背景是寒伧的,有些潮湿、炎热,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开篇从选房写起,正是作者匠心所在。阅读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插叙乡间草屋的往事? 文章所叙乡间草屋的往事,重在交代“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意在表现“绿色”的生命其实是无处不在、非常顽强的;这就印证了上文作者从一株常春藤而解语到“生的欢喜”,可知我恋绿、亲绿的情感真是由来已久;这个小故事还铺垫了下文的我对绿的“囚系”,从前我连草屋内的野草都不忍剪除,现在也就不会轻易放走解语的绿枝。根据文意,说说被囚的绿的象征意义。 “常春藤”的特点生命、希望追求光明 、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象征手法蓬勃向阳固执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有关抗日的书刊。他亲去巡捕房交涉,横遭关押。
日本人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
陆蠡答:“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指汪伪政权)吗?”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不可能!”
日本人给他上了酷刑。陆蠡死时34岁。绿囚的性格 “囚绿”是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处牵进房中书案上。
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但绿枝条不屈服、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品格正是作者极力追求的,而这也是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坚贞不屈的精神的最好写照。“囚绿”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命名“囚绿记”? 《囚绿记》通过讲述我与窗前常春藤的一段交往以及彼此的解语,描写了窗外常春藤的生长包括它柔软的卷须、舒放的枝条、繁密的藤叶;也再现了室内常春藤的改变包括它的变成嫩黄、细瘦、娇弱。赞美了常春整体感知藤不屈服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品质,寄托了我对于光明与自由向往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