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
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基础知识】
知识点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背景
(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面临问题:苏联优先发展 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3)改革契机:斯大林逝世后,以 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
(1)主要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影响
①注入某些 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3.苏共二十大
(1)时间:1956年。
(2)概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 》的秘密报告。
(3)影响:打破了对 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引发社会主义内部思想混乱)
4.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结果:改革只是对 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3)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5.戈尔巴乔夫改革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严重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6.苏联解体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 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12月26日,苏联解体。
知识点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社会主义建设: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社会主义改革
(1)原因
①苏联模式造成 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
②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2)南斯拉夫改革
措施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没有从根本上冲破苏联模式)
影响 ①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导致 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3)其他改革取得成效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3.东欧剧变
(1)原因
①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导致剧变的主要原因)
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的影响。
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2) 概况 类型 主要表现
变化相对平稳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发生流血冲突
国家实现统一 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国家陷入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知识点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 ”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3.伟大转折: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 的伟大决策。
(1)主要成就
①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 体制。
②综合国力的提升: 年,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③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④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2)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习题巩固】
1.1951年以后,南斯拉夫不再给企业下达具体的计划任务,只确定基本比例供企业参考,国家放弃计划分配的供销制度,过渡到工业品的自由流动,取消国家统一规定价格的政策。由此可见,南斯拉夫改革的趋向是( )
A.私有化 B.权力下放 C.取消计划经济 D.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1952年,苏联政府发布《关于再次降低粮食制品国家零售价格》的文件,决定将面包、肉食品、奶油、糖等物资实施第五次降价。民众发现,比较便宜的商品在降价后从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这反映当时的苏联( )
A.农庄的自主性不断下降 B.改革注入某些市场因素
C.农民反对义务交售制度 D.农业与轻工业仍然滞后
3.在走上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南斯拉夫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但在1955年,赫鲁晓夫却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赫鲁晓夫( )
A.学习南斯拉夫经验对苏联进行改革 B.放弃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C.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占据优势地位 D.承认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
4.1956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 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 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据此可知,这一路线(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符合人民切身利益
C.利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 D.未能突破苏联模式
5.1962年,赫鲁晓夫提出要以生产原则改组各州和加盟国的苏共领导机构,具体原则是:以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科研院等为代表的工业企业联合起来建一个工业党组织,以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农业院所及相关农业加工企业等归属于农业体系的生产单位联合起来建一个农业党组织。这一主张客观上( )
A.扩大了基层的管理自主权 B.加剧了管理上权责不清
C.破坏了苏联共产党的团结 D.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6.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完成了《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基本科研任务,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上述成就的取得( )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主要依靠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支持
C.与“科教兴国"战略相辅相成 D.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
7.1963年,31个非洲独立国家成立非洲统一组织,非洲统一组织对殖民统治下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大力支持;2002年,非洲统一组织发展为非洲联盟,大力推动非洲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一体化,以实现非洲大陆的复兴。这一演变反映了非洲( )
A.追求全面现代化的努力 B.清除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
C.实现了非洲一体化目标 D.成为当代区域集团化的典范
8.1966年10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决议,批准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生产条例》,两个文件的核心是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这表明,当时苏联( )
A.正在实施经济领域的改革 B.工业生产取得巨大的成就
C.否定对经济进行集中管理 D.发生了严重社会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