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和影响 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发展历程及影响;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 一个宗教:佛教 三次文化交融:中国本土内部文化的交融、中国本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交融、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四大发明外传: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外传 四个影响: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两汉至宋明(佛教传播)
(1)过程
两汉 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________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禅宗成为佛教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____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
③________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
(3)局限: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时期(西学东渐)
(1)明末,意大利人______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____________》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世纪中叶以来(西学东渐)
(1)表现
①林则徐和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1862年________________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③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④________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⑤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________与科学的思想。
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__________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2)影响
①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②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③____________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情境再现——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佛系”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
佛教对处世态度有何影响?
2.知识拓展——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欧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特征凸显出来。近代西方文化,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传到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国的儒家文
化也传到西欧,中西方文化传统发生了剧烈的交融与冲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中西文化双向互动”。
3.图解历史——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表现
文字 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 ②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学 ①3—5世纪,儒学在________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________、日本等国
社会制度 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7世纪,日本实行____________,其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的教育体制——____________主要移植于中国 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造纸术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①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②打击了封建势力
指南针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推动了____________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____________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4.情境再现——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东亚文化圈”作出合理解释。
5.学术前沿——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解读:日本的服饰、建筑和书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6.图解历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影响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
思考:(1)根据史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解读:史料一分别述及了先秦时期、魏晋至宋元时期、明中叶以来三个阶段的三次文化融合的概况。
史料二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思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演变历程的基本特征。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解读:史料二主要叙述了“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素养阐释……………………………………………………………………………
1.鸦片战争前中国文化的三次交融
(1)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交融。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综合,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2)第二次是中国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交融。佛教文化的传入,特别是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交融的时代,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哲学,它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深远。
(3)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技艺。
2.全面认识“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学术方面: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中国,深刻影响了各种学术的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
(2)思想文化: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等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知识分子中崇尚实用、注重科技、追求民主的风气则日益加重。
(3)政治影响: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对于晚清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括维新运动的发起、清末新政的开展、立宪运动的尝试、辛亥革命的爆发、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都受到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响。
(4)社会变革:西方商战思想的传入,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此外,西方个人主义及社会主义等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基层开始逐渐瓦解。
(5)经济生活: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愿意投入实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日常生活方面,西方科技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变了许多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习俗。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开放探究……………………………………………………………………………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僧人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思考: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价值引领……………………………………………………………………………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1)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2)文化方面:隋唐时期,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一大批日本学者回国后在日本发动了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中华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运用了中国儒家思想。
(3)交通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四大发明中除火药是蒙古军队带去的,其他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4)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5)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1.两汉之际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3.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东南亚、琉球和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4.8世纪以后四大发明逐渐传入欧洲,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广泛传播,出现“中国热”。
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朝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吸收了儒家思想渐趋本土化
2.《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3.十月革命胜利后,《广东新中华报》的一篇文章写道:“马氏之言验矣!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什维克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马克思主义得到部分国人认同
C.马克思主义只在南方得到传播
D.新文化运动已不再宣传民主科学
4.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5.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6.中国古代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 )
A.印刷术、造纸术 B.火药、印刷术
C.指南针、造纸术 D.火药、指南针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知识点一
1.(1)儒家 理学 (2)云冈
2.(1)利玛窦 (2)泰西水法
3.(1)京师同文馆 1868 民主 李大钊 (2)五四运动
知识点二
1.(1)东亚 朝鲜 大化改新 科举制度
2.(1)文艺复兴 (2)儒家经典
情境再现
1.提示: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所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处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国家兴盛。
4.提示:东亚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中心、儒家学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文化圈。中华传统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在文字、思想、社会制度、律令、历法等方面,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中华文化的基盘上,东亚各国也培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主题一
提示:(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宗教并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基本特征: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西方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
主题二
提示: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它们的传入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学业达标·素养评价]
1.D [根据材料可知,僧人是传颂佛教文化的,但是“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表明佛教吸收了儒家思想渐趋本土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A、C两项结论;佛教倡导命运学说、因果轮回,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2.D [《天工开物》虽收载了来自国外的技术,但没有推动我国近代科学产生,排除A项;《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展开,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体现了《天工开物》中收录了日本、朝鲜等国的技术,表明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故选D项。]
3.B [《广东新中华报》的意思是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的言论得到应验,欧美认识到布尔什维克是不能用武力扫除的,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得到部分国人认同,故选B项;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经传入中国了,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B [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A、C两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5.D [材料体现了从秦汉到唐末,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李朝建立后模仿中国制度,这些都说明中国文化影响其发展,故D项正确;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信息不能体现B项结论;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6.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水手之友”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故D项正确;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排除A、C两项;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排除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