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青蛙卖泥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青蛙卖泥塘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6 19:1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发现表达秘妙 感悟童话趣味
——统编教材二下第七单元《青蛙卖泥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的认识与解读
《青蛙卖泥塘》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
事。故事的语言生动活泼,构思妙趣横生。从青蛙想卖掉泥塘到不再
卖泥塘,中间出现的波折推动着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在读这篇童话故事时,可以发现整篇故事都是围绕“变化”展开的:1.思想的变化。青蛙最早觉得泥塘不怎么样,想卖掉然后搬到城里去。最后觉得自己住挺好的,不打算再卖泥塘。2.环境的变化。泥塘开始只是一个水坑,后来经过“顾客”提的建议和青蛙的努力,最后变成了一个很美的地方。3.语言的变化。老牛和野鸭看泥塘时,先说泥塘的优点再说不足。青蛙最后一次吆喝时,先说泥塘里“有什么”,再说可以“做什么”。这些语言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并实践的重要训练点。4.结构的变化。故事里有购买打算的动物很多。但在具体的叙述中,只有老牛和野鸭的出场是比较详细的,其它动物都是一笔带过。这种有详有略的故事结构,为后续的实践迁移提供了真实的言说素材。
另外,从人文主题的维度来看,这篇童话故事蕴含着“面对困难要学会听取正确的意见,同时运用双手和大脑去改变现状”的成长思维。朱自强教授曾说:“表现成长的儿童文学倾听着发自儿童心底的呼声,洞悉儿童成长本质意味的儿童文学作家一方面帮助儿童体验、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以自己在生活中磨炼出的智慧之眼,帮
助儿童寻找着虽然充满荆棘但却能使儿童坚强成长的人生道路。”因
此,借助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思维里获得成
长的启迪。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
设计了六个学习任务群,以此对照,《青蛙卖泥塘》应侧重在“文学
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通
过朗读和想象等,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真实感受。
二、真实学情的分析与研判
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识字经验
和阅读经验。只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要关注儿童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发展,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的过程。所以,童话故事的教学要
从关注说了什么的内容层面,转向故事是怎么说的表达层面。让儿童
发现表达秘妙、模仿表达形式,从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迁移中发
展思维能力,提高审美品味。
三、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规划
1.通过情境、字理等方法,随文认识“卖、喝、灌、泳、坑”
等 15 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蛙、卖、搬”等 8 个生字。
2.流利朗读课文,读出小动物说话的语气,并能分角色演一演故
事,并受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启迪。
3.能用变化式、因果式、转折式的句型说话。
教学重点:用变化式、因果式、转折式的句型说话。
教学难点:分角色演一演故事,受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情
感启迪。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创设情境。低段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展开的,创设
“卖东西、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识记生字,同时进行语言的实践
与运用。
2.关联生活。语文教学要集中关注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的双重转
换,从生活当中听过的“吆喝”,过渡到文本中学习“吆喝”,再回到
生活中运用“吆喝”,让学习体验与生活体验实现双向的融会贯通。
3.朗读感悟。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就在于通过朗读培养语感、体
会情感,在教学中主要以想象画面、模仿语气、情境表演等方式进行
朗读指导,提高儿童的语言敏感度。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展开
板块一:聚焦“吆喝”,指向变化式的语言
1.每天早上,我家屋后都有小商贩卖菜,为了招揽顾客,他们会
怎么吆喝?(出示“吆喝”,区分“喝”的两种读音。)
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大老板。(青蛙,指导写“蛙”时,虫
的一横要变成提)他“卖”的是什么呢?(提示:有“十”就是卖,
无“十”就是买)泥塘里有水,所以泥是三点水,泥塘里有土,所以
塘是提土旁。(板书:青蛙卖泥塘,齐读课题。学生当堂书写“蛙”
和“卖”两个生字。)
2.自主读文,找一找青蛙是怎么吆喝的。
3.交流吆喝的句子:
“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起来。
青蛙又站在牌子旁边,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
等泥塘灌足了水以后,青蛙又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
(1)认识“灌”。“隹”指的是短尾巴的鸟,编成字谜:一只短尾鸟,长着两张口,喝水又吃草,总是灌不饱。
(2)青蛙先生还想招聘一名小助理,帮他卖泥塘。谁来学着吆喝,看看适不适合做小助理?(指名读。)
4.接下来,青蛙的吆喝有变化了。(出示:)
“卖泥塘喽,卖泥塘!”“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
(1)认识“泳”。结合字形,想象字义:“泳”的左边是水,右边好像一个人游泳的样子。
(2)青蛙先生是一个高明的老板,这段话里藏着秘密呢,你能发现青蛙先生吆喝时的小秘密吗?
(青蛙“吆喝”时先说“有什么”,再说可以“做什么”。)
“有什么”: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
“做什么”: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
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
(3)女生读“有什么”的部分,男生读“做什么”的部分,感受吆喝的变化。
(4)学生一起带上动作朗读句子,感受语言变化的有趣。
5.完成课后习题的“选做”题,按照“有什么”到可以“做什么”
的顺序,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
【设计意图:生活经验是架起学情认知与文本内容的最佳桥梁。从生活当中的“吆喝”,到文本中的“吆喝”,学生不仅在情境中理解了“吆喝”这个词语,还把握住了青蛙卖泥塘时的关键语言。由此过渡到四次“吆喝”,区分出了“吆喝”时的语言变化,再结合课后习题中的“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达成变化式语言的实践迁移。】
板块二:聚焦“原因”,指向因果式的语言
1.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
出示: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
换一些钱搬到城里住。
2.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的句式说这句话。
3.指导书写“搬”。
(1)出示生字,观察结构和占格,中间“舟”的一横要写成“提”。
(2)生书写,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不同类型的句式结构是低段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此版块指向有二:一是内容层面,明晰青蛙卖泥塘的缘由;二是形式层面,借助两种因果关系的句式讲清楚青蛙为何卖泥塘。在情境中进行因果句式的训练,锤炼了儿童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同时,为第二课时里青蛙为什么不卖泥塘,做好因果关系的梳理。】
板块三:聚焦“顾客”,指向转折式的语言
1.经过青蛙先生的卖力吆喝,森林里的哪些小动物知道卖泥塘的
消息?(生交流:老牛、野鸭、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
指导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回答。)
2.出示“老牛”的句子:
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1)指导朗读。
(2)用编字谜或想象字义的方法认识“坑”,拓展泥坑、土坑、沙坑。
3.出示“野鸭”的句子并指导朗读:
一只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4.男女生合作读老牛和野鸭的句子。
5.老牛和野鸭这两位顾客也非常会说话,读读看,你发现什么了
吗?
让学生发现两句的共同之处:先说优点,再说不足,中间用上“不过”“就是”的转折词衔接。
6.出示:
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盖所房子;小狐狸说……
(1)朗读句子。
(2)这些小动物会怎么说呢?用上“不过”“就是”,来模仿转
折的句式说话。
例如:
小鸟飞来说:“这儿的水倒是很甘甜,就是缺点儿树,我没法做
窝。”
7.戴上头饰,分角色演一演小动物买泥塘的部分(加上动作,
说好转折式的句子)。
【设计意图:语言的实践迁移,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句式转换,比如第二板块中“因果句式”的练习。二,发现文本中特殊的表达形式,由此迁移模仿,比如此环节中“转折句式”的训练。在顾客打算购买泥塘这部分,“老牛”和“野鸭”的转折式语言是学习范本,其它小动物的想法是转折式语言的迁移材料。当学生将这部分转折式语言进行多次练习,再分角色表演,儿童语言自然就在“发现”“演练”到“迁移”的实践中得到优质提升。】
六、课时作业的设计与编排
1.观察生活当中的卖家怎么吆喝,发现青蛙的吆喝与他们有什么
不同。
2.把小动物买泥塘的部分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设计意图:以“双减”政策为导向,侧重作业的实践性与综合性,让作业练习与课堂教学进行实践呼应,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品味。】
七、课堂板书的安排与呈现
【设计意图:本课的板书设计左边以简笔画呈现“青蛙为什么卖泥塘”,右边侧重“青蛙怎么卖泥塘”,并通过关键词和箭头、线条提炼出相应的表达奥秘。同时这个板书还为第二课时“青蛙为什么不卖泥塘”铺垫,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烂泥塘”是如何通过青蛙的努力变成“好泥塘”的,获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