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6 16:1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五年级 学 科 语文 备课时间
课 题 《自相矛盾》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单元主题 思维火花
单 元 解 读 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发现、分享金点子”组织选文,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这些课文体裁各异,有文言文、历史故事、短篇小说,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园地六》中编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其中交流平台进一步强调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重要性。本单元的习作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习作话题是“神奇的探险之旅”
课 标 要 求 本单元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三篇课文都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呈现,表现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人物在遇到问题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金点子。比如《自相矛盾》中的围观者听了卖者的话,发现其前后说法的抵牾之处,从而提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假设,使卖者无言以对,体现了思维的批判性《田忌赛马》中的孙膑更是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并向田忌献策,体现了思维的独特性《跳水》中的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当机立断,让孩子转危为安,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
学 情 分 析 用不同题材的思维故事指向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特的精神世界里,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便成了本单元的学习主旨。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生活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思维”,我们在设计时调整了原有的教材顺序,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补充大量历史资料,采用说一说、画一画、辩一辩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的独特密码。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相矛盾》。能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能说出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能说出叶圣陶修改文章的方法。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3.指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具体把握人物的思维过程,初步感受人物思维逻辑的缜密。 4.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重难点 分析 教学时,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读懂课文内容,抓住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预 学 任 务 单 讲经典故事《守株待兔》 理解题目意思 了解出处作者 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出示课件3) 2.引导交流:看看下面的图片,一起来猜一猜是什么寓言故事,并说一说寓意。(《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出示课件4) (设计意图:交流寓言,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出示课件5)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你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课件6)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7)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8)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主义句中的停顿。 2.学习课文生字“吾、弗、夫”。(出示课件9) 3.讲解多音字“夫”。(出示课件10) 4.书写指导:矛、盾、誉、吾。(出示课件11) 5.重难点字书写指导:矛(出示课件12)、盾(出示课件13)、誉(出示课件14) 三、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5)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学生练习朗读。 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教师范读。 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借助学法 梳理文意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之前学习文言文都采用那些的方法。(出示课件16) (预设: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 生:(自由回答)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文,疏通文意。时间:3分钟。 生: 自主学习课文。师: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时间3分钟。 生:合作学习 生:学习成果展示。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出示课件17)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古文及逐句翻译)(出示课件18、19、20、21) 设计意图:逐句理解,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22)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出示课件23)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于是他说:“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人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买!”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出示课件24)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里的原句回答。(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出示课件25)课文一共有五句话,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 预设: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面四句话是讲述这个故事,最后一句话是揭示一个道理。 3.那么生活中有类似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出示课件26) 4.分小组讨论: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出示课件27)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28):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其人弗能应也。)(出示课件29)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板书: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设计意图:表演这一环节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3.你想到了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出示课件30) 4.词语积累(有“自”字的成语)(出示课件31) 5.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并熟读成诵。(出示课件32) 6.师生合作: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3) 四、课堂总结,作业巩固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出示课件34) 3.课堂演练:一、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出示课件35) 二、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出示课件36)
板书 设计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教学 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学习新课时,先听教师示范朗读,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着把需要停顿的地方读好,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 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文注释读懂句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 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注重语气。抓住朗读。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 (项目化作业、实践性作业、能力提升作业、基础作业等)
分层布置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时长
基 础 性 作 业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 》,选自《 》作者是 时期 家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者:
②物莫能陷也 陷: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以:
④其人弗能应也 弗: 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发展,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实现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自然生长。本文以课文《自相矛盾》为例,探究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策略。 5-10分钟
拓 展 性 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译文: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译文: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
④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2、如果把这段话分层,可以分为几层,用“‖”标明,并写出层意。
3、说说这则寓言的意思。(或谈谈你对这则寓言的理解。)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开
则寓言的理解。)展开
5、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作业是诊断学生语文学习成效、巩固学习成果和深化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很强的同质化现象,主要局限于知识考查,作业功效非常有限,与学生语文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15-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