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技法指导 3-1-3思想深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技法指导 3-1-3思想深刻 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8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6 19:3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深刻”是指文章有思想深度。要把文章写深刻就要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人生感悟,挖掘生活的底蕴。“深刻”是中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项标准,其基本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技法指导
一、“深刻”的基本要求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技法指导
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它既有现象,又有本质。如果我们能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的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就能挖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写记叙文,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要着力于人物思想的发掘,探寻人物活动的思想动机,力求寻找到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亮点,因为它是人物全部活动的动力;再就是要揭示人物命运的根源。
(2)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一般要努力反映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一件事思想意义是多方面的,因此,立意时要力求从事件所表现出的各种思想意义中,寻找出最主要、最典型、最深刻、最动人的那一种思想意义,因为它决定事件的主要性质,代表着事件的本质。除了要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另外还要挖掘事件的深刻原因。
(3)以状物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揭示所状之物的审美价值或作者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感情或寓意;状物中也要显示人的精神、气质、情操。
(4)以抒情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技法指导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有后果就必然有前因,要善于探究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借助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文时,要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即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文章的深刻性往往就表现在这里。
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流传着一个“白毛仙姑”的故事。人们若根据这一故事进行文学创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一是表现破除迷信的主题,告诉人们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鬼神存在。二是表现妇女翻身解放的主题。三是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上述三种立意,哪一种最深刻、最能激发人的爱憎感情呢?对这一问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回答。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的贺敬之、丁毅等根据这一传说创作民族新歌剧《白毛女》时,经过反复研究,深刻挖掘,最后选择了第三种立意。为什么第三种立意最深刻透彻呢?因为它揭示了白毛女悲剧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昭示人们:要使白毛女由鬼变成人,就必须推翻这一反动腐朽的社会制度,建设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新社会。这一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揭示了影响白毛女命运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社会制度。所以,该剧上演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对解放后的民主改革和其他政治斗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技法指导
这是文章立意深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启发,就是指通过叙述、描写揭示了哲理、伦理、艺理,能引起读者联想,从而有所领悟;就是所持观点要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能把认识提高一个档次,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并能引发读者思考,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思想坑界的升华。
那么,如何使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呢?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王安石有句诗说得好:“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要做好哲理、伦理、艺理等方面的积累工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厚积才能薄发。
(3)要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善于变换角度,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去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了解了这些基本要求,就会对自己的写作训练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导向作用。
深刻是就立意而言的。初中生写作,在立意上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失误:
1、浅尝辄止,无法深刻。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由形观神地审查事物,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具体地说,此类文章只能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等问题,而不能涉及“为什么”“怎么办”一类较深刻的问题。譬如,只从刻苫学习方面来分析一个学生成绩优秀是不够深刻的,若能进一步阐述他为什么会刻苦,为什么能持之以恒,或者就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出他刻苦学习的动机和动力,这样的主题,这样的立意,就深刻多了。
2、套用范文,无法深刻。写作话题作文时,有些考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行文,只在结尾象征性地点一下题。如以“英雄”为话题作文,一个考生写《母亲——我心中的英雄》,记叙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忍耐、对邻人的关爱……结尾生硬点题:“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却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勤劳、忍耐”是美好的品质,但是未必能算得上“英雄”。这很可能是套用了一篇现成的写母亲的文章,这样的立意根本谈不上深刻。
技法指导
二、初中生写作时常见的失误
3、贪多求全,无法深刻。有些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不能使文章的内容集中、深刻,无法使有限的笔墨集中起来,把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物写清楚,写深刻,因而出现主题过大或多重主题的现象。这样就显得主题不够专一、深刻。如以“兴趣”为话题作文,有的考生全文写他人之“兴趣”,唯独没有属于自己的例子;有的考生把“我”的兴趣淹没于众人都有的“兴趣”之中,涉及“我”的笔墨很少。这样的文章,使人读后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人云亦云,无法深刻。平时人家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过去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题目中的导语有个什么观点,他绝对不敢提出异议来,这样的作文,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无新意。比如,以“沟通”为话题作文,很多考生不约而同地以“我们要和父母多沟通”为中心,选取一两个故事来表达。这些文章,立意一般,无法达到“深刻”之要求。
技法指导
二、初中生写作时常见的失误
技法指导
三、如何才能让文章“深刻”
1.由表及里法
“表”是现象,“里”是本质,透过现象,逐层分析,直到本质,便是由表及里分析。我们写作时应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表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能给人以启发作用。它要求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
【例文展示】略
技法指导
三、如何才能让文章“深刻”
2.引领感悟法
所持的观点或表达的主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时代感和前瞻性,并能引发读者思考,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带来思想境界的升华。具体说,使人读后产生对某个问题的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人生感悟,等等。
【例文展示】略
技法指导
三、如何才能让文章“深刻”
3.昭示哲理法
在描写或叙述事例或现象后,用精练明确的语言揭示出某一个哲理,这种方法叫昭示哲理法。哲理的深刻性和启发性,可大大加强文章的深度和力度,从而提高了文章的价值。
(1)在议论中点亮哲思
好的议论往往内涵丰富,蕴涵哲理,能启发人们深入思考,得到人生教益。这样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它点亮了哲思,使文章通体发亮,身价倍增。
(2)在抒情中蕴含理性
抒情不但要有真情实感,而且要渗透理性,没有理性的抒情往往流于大喊大叫、无病呻吟。强烈的激情话语只有在理性之花的点缀下,才能真正打动人的心灵。
【例文展示】略
技法指导
三、如何才能让文章“深刻”
4.独辟蹊径法
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的模式化,抛开审题立意的第一思维,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或者是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立意,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它有两种形式:
(1)扩展式
就是在通常立意上加以扩展,浅中求深,老中求新,是一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2)反常式
就是与传统的立意对立,正中见反,异中求反,是一种逆向思维的结果。
在作文中,很多同学苦于作文写不出新意,其实如果在写作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那么文章就会产生全新的思想和观点,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反其意而为之,可以出好文章,但是,不假思索,一味反做,势必求新不成,反堕入谬误。
【例文展示】略
技法指导
三、如何才能让文章“深刻”
5.以小见大法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如果切入口太大势必会出现空洞、肤浅、杂乱。这就需要在原话题下找出适宜自己写作的子话题,把写作角度尽量缩小,只有角度选得小些,才有利于在所选的这一“点”上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把意思表达透彻,使内容更集中、具体,中心更明确。
“一滴水可折射整个世界”,从小事、小物中确立中心、主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些细小的事物,包括那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发展情节,表达主题的细节在内,有时看似微小,却给人深刻印象。平中见奇的做法:
(1)把平凡小事与重大意义结合起来。不要就事论事去写平凡小事,例如,关门窗这件事,如孤立去写,就会“平中见平”,如果对比去写或放在爱护集体财产,也就出新意。
(2)平凡的生活与时代热点、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写。
【例文展示】略
技法指导
四、文章写“深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文章要深刻,先要有思想和见地,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而这些都源于平时的积累。广泛地阅读书籍、长期地观察生活是文章深刻的基石;勤于思考、博采众长所形成的文化底蕴是文章深刻的条件;世事洞明、高屋建邻的认知是文章深刻的保证。
二是文章的观点或主旨要深刻。
三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解决实际而具体的问题出发,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力避说一些空话和套话。
作文训练
题目:难忘的那一幕
要求:1、立意要深刻;
2、写出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不得抄袭;
3、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