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技法指导 3-1-7语文的模仿与超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技法指导 3-1-7语文的模仿与超 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9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6 19:4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传情达意的方式,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含蓄内敛,往往因文体不同,作家不同而各不一样。所以,学习模仿前的重要工作是:了解清楚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然后根据其风格来理解语义和情感,最后才确定自己到底要模仿什么。
譬如《藤野先生》一文:“但时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个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怂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句话是反语,含蓄地将鲁迅先生对“清国留学生”的不屑表现出来。
确定了这种特殊语言风格和情感后,我们就可以模仿写作一段话了:“那超市门前也少不了这样一帮子:穿那么多条所谓的破洞牛仔裤,将两条粗粗的或细细长长的大腿分明地显露出来,还要一晃一晃地忽左忽右地摇摆,恰好似摆动的时钟,实在是时髦而潇洒。”这就活画出这一帮子人的丑态并传达出作者的鄙夷。
又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段话:“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有同学仿写了一段话:“母亲从来不打骂我。仅仅有一次,她的巴掌好像要落下来,我用胳膊一迎,巴掌轻轻地落在胳膊上,我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少年敏感的心察觉到,她爱我,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母亲关爱的情感,慈善的性格,都表现得恰如其分。可见,模仿课文传达情感的方式,对培养我们的语言创新的能力,锻炼我们“发现美”的眼睛都是最近的捷径。
技法指导
技法一:模仿文章传情达意的方式
技法指导
技法二:模仿不同的语言风格
我们的语文课本汇聚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接触、解读、领悟这些不同的语言艺术,学习模仿他们的语言风格,增强自身的语言韵味,久而久之,我们的语言便能自成风格,创新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的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学习本文后,有同学这样描绘班级里的“小丑”:“他一到班,所有的同学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成是非,你眼上又挂黑圈圈了!’他不回答,对同桌说:‘你们怎么这样凭空损人名誉?’”仿句轻松而又诙谐,不但仿出了鲁迅原作的语言神韵,也嘲笑了该嘲笑的人,极富生活情趣。
所以,模仿某些语句,既能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养成咀嚼作品语言风格的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形成自身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习作的语言韵味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典雅而富有魅力的语言,常与整齐的句式、精彩得体的修辞相伴相生。《唐雎不辱使命》就有一段好例子:“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有同学以“编者”为对象,仿写了一段:“老师曰:‘先生之怒,好比世凯,刀大杀人多。’学生曰:‘先生尝闻学生之怒乎?’老师曰:‘学生之怒,亦置学习于不顾,口出狂言耳。’”仿写这样的句子,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现技巧,提高我们的语言表现能力,习作语言自然就生动活泼起来了。且锤炼语言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提高鉴赏力的过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技法指导
技法三:模仿句式、修辞
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催人泪下,令人难忘。类似的动情点,有同学留心观察后仿出了许多: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的悲伤背影,父亲挑担的摇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位同学在窗外观察爸爸灯下伏案备课的背影后,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正是一座桥吗?一座让学生踏上走向未来的桥!”此语来自生活,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
单是一篇《背影》,就引发这么多联想,触动生活中这许多感情枢纽,我们的经典范文那么多,如用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多观察,揣摩,比较仿照着范文来写,也不知道会涌现出多少令人赞叹,令人惊讶的好文章呀!
《背影》中有这样的经典细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有位同学读后写到“我站在走廊上,看到了父亲的背影,在风雨中,爸爸撑着伞,顶着风,高一脚低一脚地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走着,最后消失在我的泪眼模糊的视野里。”这样的内容模仿求同存异,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
技法指导
技法四:模仿内容
课文经典中还有很多“思想的火花”,那是最优秀、最本真的思想者给予我们的金矿。汲取名家观点、人物精神,化为己用,就是模仿课文立意了。
例如,某位同学受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启发,在以“暖流”为题的习作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他那坚定鼓励的眼神,犹如一股暖流,让我从寒颤变得镇定,我向前走一步;他那慈爱有力的话语,犹如一股暖流,让我从犹豫不决变得无所畏惧,向前再走一步……”这表明,他审题时就把“暖流”看作老师的鼓舞、同学的关怀和帮助。其中包括困惑中的启迪, 危难时的扶持,压抑时的关怀指导,得意时的敲打…… “暖流”给人温暖,所以予人力量,促人前行。正是抓 住了这一点,此文的立意和课文的立意有了相互交融的 契合点。
技法指导
技法五:模仿立意(主题、中心)
万物道理想通。写作与兵法自然也是相通的,可以借鉴。经典文章的写作手法都各有特色,可以模仿一番。如《湖心亭看雪》的白描手法绘景、《爱莲说》托物言志、《新闻两则》的金字塔结构……这些都是写出好文章的重要方式。
如学习《背影》后,有同学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母爱》: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外出,却忘了告诉妈妈。那天上午,妈妈一遍一遍地拨打着我那设了静音的手机,而我却丝毫不知。后来同学的手机响了,接起来,竟是我的妈妈,妈妈劈头就问我:“没出什么事吧?怎么不接电话?害我担心死了。”我一看自己的手机,竟然有12个未接电话!但我更吃惊妈妈怎么知道我同学的手机号码!原来,是妈妈辗转问了好几个同学才得到的。我一时无语,只觉得眼眶发热,这就是妈妈!其实对于15岁的我,妈妈大可不必如此担心。但那母爱的本能却让她一遍又一遍地拨打无人接听的手机。从那以后,每次出去,我总会记得先告诉妈妈,因为我知道妈妈时时刻刻牵挂着自己的孩子。
技法指导
技法六:模仿写作手法
好文章一定思路清晰。思路清晰,行文才流畅,结构自然就清楚。结合课文,模仿学习名家作品的开头、过渡、结尾,学习他们围绕中心选材、组材的方法等等,能帮我们克服不知从何写起,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弊端。
如《老王》,按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行文;《春》,按事物的空间或性质来结构,作者围绕春天的景象,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图,写出春天欣欣向荣的美景。再如说明文《苏州园林》,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写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故宫博物院》可对空间顺序进行重点分析,再模仿空间顺序来作文。
但是,模仿毕竟不是电脑操作中的简单“替换”。仅仅机械模仿,最多也就是“高仿”,仍然是赝品。模仿只是途径,我们的目标,是艺术品。艺术品的特点是什么?“独一无二!”只有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独一无二的领悟,融入了自己领悟之后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才能创造出艺术品。所以,关键是在领悟和“入化”上下功夫。只有领悟深了,才能“入”得深,“化”得开,才能“读写结合”,将对课文的模仿,转化为切实的写作能力。
【学习借鉴】略
技法指导
技法七:模仿写作思路与结构
作文训练
请确定你熟悉的某人物的某主要特征,模仿朱自清的《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附:日常训练时,可供模仿的相应课文的模仿点。
课文范例 训练题目 训练内容 训练技能
《走一步,再走一步》 1、记一件 的事(难忘、有意思……) 记叙生活中的一件事 记叙六要素
2、难忘的一课(课堂生活活动) 写生活中自己深受教益的一件事 记叙事件表达感受
3、我(他)(哭、笑、进步、后悔、长大……)了 写人的变化 审题与选材
4、《那一次,我真 》(叙写内心感受)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羚羊木雕》 5、风波或故事 写生活中一件突发事情 选材与情节
6、我与 较量(横线上填“人、物”) 叙事感悟 生动叙事
7、我的新 以一件物品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真情。 以物件为线索,使条理更清晰,叙事中见真情。
附:日常训练时,可供模仿的相应课文的模仿点。
课文范例 训练题目 训练内容 训练技能
《背影》
《社戏》 8、记住这一天 关注生活,寻找生活的真善美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9、记忆 回忆有意思的人和事 叙事具体,描写生动
10、 的 (前一横上填人物。后一横线填“手、眼睛、口头禅……”) 从一个侧面写人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最后一课》 11、我眼里的 写自己心目中的人、景、物。 选材与表达突出特点
12、那堂课我真难忘 写一堂难忘的课 紧扣中心选材,叙事围绕中心
《我的母亲》 13、我的老师 用几件事写一人 中心与选材,详略与描写
14、让我 的人 把题目补充完成,通过具体的事件和适当的议论抒情,表达我对这个人的看法和感受。 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性格,适当议论抒情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