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根据具体素材和要表达的情感作出准确选择。
技法指导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叙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记叙文当中,经常会出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叉出现的情况。就叙述效果而言,第一人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有极强的感染力,易打动读者;而第三人称虽方便叙述,且几乎不受限制,但易使读者产生距离感。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的记叙
第一人称视角,也就是所说的有限叙述视角。包括“主要人物自叙”视角、“次要人物侧叙”视角和“局外人旁叙”视角。
先说“主要人物自述”视角,又叫“主人公视角”。“主要人物自述”视角,是让主要人物自述其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狂人日记》《社戏》等。其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与浓郁的抒情性。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视角的主要局限是受视点人物本身条件诸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的限制。弄不好容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与其所叙题材的错位。由此生出的另一缺陷是,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而对于讲述个人历史却往往得心应手,像《鲁宾逊漂流记》和《阿甘正传》等。第三,很难描写充当视点人物的主人公的外部形象,勉强这样做就像照镜子,不免有些扭捏造作。第四,对无法感知的时空无法叙述。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的记叙
再说“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侧叙”视角和“局外人旁叙”视角。这两种视角说到底是“见证人视觉”,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见证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遭遇与命运。再如《我的叔叔于勤》则让局外人旁叙,见证菲利普夫妇的势利贪财,于勤的可怜可悲。
这两种视角其优越性要大于主要人物自述角度。首先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其次,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它的第三个优点是,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第四,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他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但见证人视点同样受叙述者见闻、性格、智力等的局限,有些事情的真相以及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靠上面提到的主人公自己的话语来揭示,如果这样的话语写得过长,就可能冲淡基本情节,并造成叙事呆板等弊病。
以上三种视角都是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在文章里出现的是“我”或“我们”,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就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向我们讲述自己的小学时代和蔡老师的故事,这样写亲切感人,突出了真实感。
【示例借鉴】略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2、第二人称的记叙
所谓第二人称叙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的称呼,作者采用这种称呼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的视角,如魏巍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用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亲切、自然。二是“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的视角。如朱自清的《给亡妇》,把已经逝世的妻子为“你”,采用虚拟对话的方法,把叙述对象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历史变成现实,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如同面对面交流,便于抒情,便于沟通,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使记叙更加精彩,使文章显得更加灵动。
【示例借鉴】略
3、第三人称的记叙
第三人称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记叙的,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第三人称视角包括“全知视角”、“半知视角”和“借人物的视角”三小类。
“全知视角”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全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能,他想办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想听、想看、想走进人物内心、想知道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其次是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可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叙事朴素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至今仍有影响力。
但这种叙述视角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它经常受到挑剔和怀疑的是叙事的真实可信性,亦即“全知性”。再看,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腾挪迭宕;加之是“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读者被动地跟着叙事跑,这显然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一句话,全知视角可以让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不受个人角度的影响和限制,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事件、人物、细节全悉掌握,还知晓人物心理活动,可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如《项链》《边城》等。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3、第三人称的记叙
“半知视角”指的是虽然用第三人称,却没有写人物的心理。
“借人物视角”就是借助叙述中的人物的视角来记人叙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是借林黛玉的视角来写贾府环境与人物的。
总而言之,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优点是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叙述者的视角比较宽,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心灵深处挖掘。可以自如地反映人和事的多个侧面,也可以抓住某一角度深入开掘立意。
但正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倾向:叙述者对文章中人物及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意识到,叙述者早已洞悉故事中还未发生的一切,而且终将讲述出读者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因此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这样就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文章的权利。此外,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3、第三人称的记叙
在写作中,往往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合用,如魏巍《我的老师》《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或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合用,如《祝福》,还存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合用的情况。
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人称,我们要注意如下三点:
(1)不能频繁更换人称;
(2)更换时要交待清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
(3)人称视角是为叙述服务的,人称的使用,要便于处理材料,要利于表现主题。人称视角的使用,要事先通盘考虑,使用单一人称,要注意贯穿文章始终。若使用多种人称,要做到前后统一,不杂乱,不冲突,不能读者带来理解困难。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在选择叙述角度时常出现以下问题:
(1)低分作文中“我”:冷冰冰、假太空
A、.……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几百字的复述)……
B、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听某人讲过某个故事(几百字的转述)……
C、.……我在幼儿园时、我在小学时、我在初中时、现在高中,我……(凑够字数为止)
D、我来到古代、未来,看见XXX。(穿越类、科幻类)
(2)纯粹无“我”:所谓的小说、故事新编等等
技法指导
二、问题呈现
电影《城南旧事》以一个小姑娘“眼睛”看社会,获得了十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效果;如果视角换为一个成人的“眼睛”,味道完全是另外一种。因此,文学作品选择合适的视角非常重要。考察近年各省市作文阅卷情况,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满分记叙文的写作基本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便是不少故事新编类的创新式记叙文,“我”也成为文章运思成篇的线索人物,成为文章切入与构思的主要视角或唯一视角。这些佳作,或感人肺腑,或动人心弦,或荡气回肠,或含蓄蕴藉,或余音袅袅,让人产生含味不尽的思考。
“我”的出场,带来的是在应试环境中容易进入写作情境,使应试者产生不愁没话说的写作效应。
应试文要进入写作情境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但是“我”的出场为破费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容易使写作者(应试者)进入角色,进入现场,进入现场,进入情境。当置身现场“心中有人”,当拟想和设定一个具体情境——或向好友倾诉,或与客人交流,或对公众侃侃而谈,内心的拘谨会很快消失,忘却压力,远离紧张,从容提笔,思维的表达会很快进入状态,语言流畅亲切了,思路顺畅清晰了,情感自然通达了……此时,即便是宏大题材(比如国家情怀、民族兴亡、历史沧桑的“大我”“虚我”)也会变得有话说。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同学平时写作水平并不太高,但是给朋友写信时却文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可以写上好几页,这就是设“身”(“我”)处地,这就是“身”(“我”)临其境,这就是“心”(“我”)在现场,因此“我”的出场能较好地解决考场无话说的实际问题。
技法指导
三、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如一篇记叙文佳作《让我走远看看你》:“我们紧紧相伴十八年,却因置身太近,使我在这十八年的晨光与黑夜感受不到我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温暖厚重的那个字。”文章以“我”为视角,从小时候父亲教游泳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把“我”扔进水中说起,洋洋洒洒铺叙开来,手不停笔一直写到今天早上高考前父亲又“责怪我不会买圆规”,似乎满篇倾倒的皆是父亲的“狠心”与“距离”。然而它的背后却是:“过去的十八年,我们相离得太近,因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那么以后,让我走远看看你。看看你是如何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文章叙事朴实平凡,滔滔奔涌而来的是无处不在的父爱,滚滚流淌的语言背后是动人肺腑的情怀。
“我”之目光所及,“我”之思索所到,“我”之笔之所至,自然是最亲近的,最熟悉的,最喜欢的,最愿意的,也往往是最生活的,最动情的,最灿烂的,于是情感会流淌而下,故事会倾泻而出,细节会源源不断,语言会滔滔不绝。谁能说在考试时不能进入情境?谁又会说应试时没有话说?
“我”,让写作变得活泼,轻松自如。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这内心(体验)之中,我们是自由的,我们超脱了与我们四周林立的,从表面看来是保护我们种种对象的关系。”
“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容易使作品产生艺术震撼力。
技法指导
三、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正如“一滴露珠,映照在太阳花里,也呈现无限多样的色彩”(马克思)。同理,人对生活的艺术感受是因人而异、纷繁复杂的,有人从事感受到人,有人从物感受到理,有人从精神感受到现实,有人从历史感受到未来……而“我”展现了一种独特性,“我”的人生经历有别于常人,“我”的生活状态有别人别人,“我”的感受自然也迥异于一般人。即便是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也会因“我”的体验、“我”的心灵——显示独特性。同时,“写自己也就是写众人,凡是人,本性都是共通的。作家若能透彻真实地写出了自己,也就透彻真实地写出了一切人”。(程海《云是海水蒸腾的——创作断想》)因此,“我”的沉思、“我”的描述、“我”的追求……“我”的视角就是反映现实、记录生活、照见历史的绝佳角度,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角度。
有一记叙文佳作《这是常识,你知道么?》,文章以“我”的视角介入叙事,围绕眼前一位开学时送儿子到校的被视为“乡巴佬”的“父亲”的言行举止,刻画了深沉的父爱和受环境影响的陋习,在“别乱吐痰”的常识和“尊重他人”的常识二者的碰撞中,揭示自己心理演变的历程:“我”两年前“怕人家笑话我有那么一位老土的爸爸”而匆匆催促父亲先回家,现在看见这一位相似的别人的父亲倍感亲切,对那两位冲大叔狂吼的学生“有一股无名的愤怒”,认识到“一个生于农村没机会受教育的农民,他的行为受他文化所制,没办法要求他符合你们的要求”,“生活中一些常识他或许不知道,但是人生中有一条常识是尊重他人。这也是常识,你们知道么?”“我”的心理演变的历程发人深思,文章写出“我”的思考与超越,也体现了群体成长的意味。
技法指导
三、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故事完全属于“我”之所有,它的叙述,如果不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的;它的立意,如果不是受到了良好的健康的教育的孩子是无法体察的;它的情节,如果不是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是无法叙述的;它的细节,如果没有曾经的反思与反省是无法刻画的……“我”的出场,让这篇记叙文独具光彩,不同凡响,从而赢得了阅卷老师的一片叫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的介入
“我”的身上展现的深刻与独特,显示了卓尔不群,显示了不蹈故常,显示了另一片迥然不同的叶子的独特而别样的风姿。
“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情感表达的真诚恳挚和细节描写的丰满传神,容易使作品富有艺术感染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如果饱蕴深沉浓郁的感情,必然能打动人心,也必然能感染阅卷老师。“我”在现场,使文章极富主观抒情性,点燃的是生活的感情之火,书写的是生活的真实篇章,抒发的是生活的真挚之情,拳拳絮语,恳切动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无不如此。由于作者以“我”之眼切入,思人念物,追怀述事,莫不是和自己有关的人事景物,去王国维所说的“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痛则切肤,悲则彻骨,乐则人舞,欢则雀跃,写出的常常是情深味浓的好文字。
【范文示例】略
技法指导
三、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记叙类文章中“我”的呈现方式:
(1)以“我”为辅
“我”是事件发展的见证者、知情者,“我”的情感是相对理性的、客观的,贴切于大众的角度。
如:《孔乙己》,小说中“我”作为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旁观者),我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记录下了有关孔乙己的见闻(知情者),“我”在小说中的情感并不是一回事,而仅仅是“小伙伴”的情感。
(2)以“我”为主
“我”是事件发展的主要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我”的情感是感性的、流动的,贴切于人物身份与生活真实。
如:《社戏》,文章中的“我”是看社戏的主要发起者(参与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动者),“我”的情感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契合与作者的情感,贴切于“我”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身份和心理真实。
(3)有主有辅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担任不同角色,起到不同作用。
如:《祝福》,小说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亲历者),和祥林嫂临死前还有短暂但很重要的接触,和祥林嫂的死有着一定的关系(推动者),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技法指导
三、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技法训练
国外某护士学校开学的第二个月,教授给学生们来了个突然的小侧脸。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每天清扫学校楼道的女士叫什么名字?”面对这样的试题,学生都感到很奇怪,教授怎么会出这样的题目?清扫学校楼道的女士尽管大家都看见过,可她叫什么名字谁也没有问过。下课前,一个学生问教授:“最后一道题是否记分?”教授肯定地说:“在你们的职业生涯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重要的。他们都值得你们去注意、去关心,哪怕仅仅是微笑一下,问个好。”学生们都说:“这是一堂令人刻骨铭心的课。”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己确定主题,自拟标题,从学生、清扫女工和教授自己三个不同的视角来写这个教授。
主旨:每个人都很重要(尊重敬爱每一个生命)
角度一:学生视角,宜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将教授精神品质写深写透。
角度二:清扫工视角,宜用第一人称,表达清扫工的感激,肯定教授的平等待人。
角度三:教授视角,宜用第一人称,表达爱的思想,传达护士职业精神。
技法训练
她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一片深邃而高远、自由而宁静的星空。
那天,她拿出笔墨纸砚和一本崭新的《颜真卿》字帖,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书法课。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还真验证了这句话,费力地调整好握笔姿势,整只手却都在抖。她终于完成了“大作”,可效果与台风过境后的场面没什么两样。
几节课后她的字还是没有提高,于是便对毛笔字失去了原先的兴趣。
在书法的这片天空中,她还能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吗?
我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星空,深邃而高远、自由而宁静。
那天,我拿出笔墨纸砚和一本崭新的《颜真卿》字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书法课。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费力地调整好握笔姿势,可整只手依然在抖,但我没有放弃,我相信我肯定可以写出漂亮的字。让我失望的是,最终的效果与台风过境后的场面没什么两样。
几节课后我的字还是没有提高,我便沮丧起来,慢慢对书法失去了原先的兴趣,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如此笨拙的手而懊恼。
在书法的这片天空中,我还能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吗?
2、请运用第一人称改写下面的作文片断,使之情感线索更清晰,情节更真实生动。(可适当增删)
作文训练
题目:感动
要求:1、采用恰当的叙述角度;
2、写出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不得抄袭;
3、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