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4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2024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6 16:27:43

文档简介

四川省2024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语言知识运用
1.(2024·岳池模拟)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诓骗(kuāng) 澄澈(chéng) 自吹自擂(lěi)
B.愕然(è) 渲染(xuàn) 嗥鸣(gáo) 咄咄逼人(duō)
C.勾当(gòu) 拙劣(zhuō) 径自(jìng) 恍然大悟(huǎng)
D.龟裂(jūn) 掺杂(cān) 亘古(gèn) 歇斯底里(sī)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汉字读音辨析的题目,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我们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项:酝酿(niàng)正确,诓骗(kuāng)正确,澄澈(chéng)正确,但自吹自擂的“擂”应读为“léi”,而非“lěi”。因此,A项错误。
B项:愕然(è)正确,渲染(xuàn)正确,咄咄逼人(duō)正确,但嗥鸣(gáo)的“嗥”应读为“ háo ”,因此,B项错误。
C项:勾当(gòu)正确,拙劣(zhuō)正确,径自(jìng)正确,恍然大悟的“恍”读为“huǎng”,也正确。因此,C项没有错误。
D项:龟裂(jūn)正确,但掺杂(cān)应为“chān”,亘古(gèn)正确,歇斯底里(sī)正确,但此处“掺杂”的读音错误,所以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这道题目考查了学生对汉字读音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考察范畴。题目难度适中,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汉字读音基础,并能准确区分易混淆的读音。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注意对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进行仔细辨析,确保读音的正确性。
2.(2018七下·东区期中)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署名 深宵 屏嶂 至死不懈
B.踱步 怪诞 默契 一泻万丈
C.碾压 污秽 震竦 情有可原
D.憋住 塌败 惧惮 历尽心血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屏嶂——屏障。
B项正确。
C:震竦——震悚。
D:历尽心血——沥尽心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字词的音、形、义综合判断,根据意义辨析字形,障:阻隔、悚:害怕、沥:滴。
3.(2022·鞍山)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奋斗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青春的旅途也不会______。
②大数据背景下,帮助学生______人格,树立正确三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③所谓正直,从来______称量别人的天平,______丈量自己的标尺。
A.一帆风顺 建立 不是 而是
B.一路平安 健全 既是 也是
C.一帆风顺 健全 不是 而是
D.一路平安 建立 既是 也是
【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① “一帆风顺’意思是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一路平安”意思是指旅途中没出任何事故,多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本句表达旅途顺利无阻,故用“一帆风顺”恰当。 ②“建立”意思是开始成立;“健全”是使完善的意思。本句是表达使人格不断完善,故用“健全”恰当。而且从词语搭配习惯来看,一般说“健全”人格,不说“建立”人格。③从本句意思来看,前后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故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不能用递进关联词“既是……也是”。据此,依次填入的词语为“一帆风顺”“健全”“不是……而是”。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4.(2022九上·无锡月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一块民国三十六年募捐重修东林书院的纪事碑,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捐款者的名字和钱款数,_______是不是与面前的这座书院有着某种割舍不开的渊源呢?
①实业家们经历坎坷,发奋图强,为国为民,孜孜以求。
②与东林党人忧时救世、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③募捐者中以杨氏、荣氏、薛氏三姓居多,数额也最大。
④他们有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轨迹:读书入仕,成为儒商,弃绝官场,兴办实业。
⑤这三个家族不仅是无锡巨富,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也是很值得一提的。
⑥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巨子为什么出现在无锡?
A.①②⑥③⑤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⑤④①②⑥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D阅读语句可知,句③紧承前文的“捐款者的名字和钱款数”,写出了三个代表家族;然后句⑤和句④对这三个家族作了简单介绍;句①和句②将他们与“东林党人”的人生追求联系起来;句⑥既总结前文,又与后文相衔接。所以排序为:③⑤④①②⑥。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5.(2024七下·武冈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2024年3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 A .“看到”与“乡音”搭配不当,可在“久违的乡音”前加“听到了”;
B .“超过”和“左右”表意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
C .要注意时间信息是否准确以及内容是否符合事实;
D .“研究和了解”语序不当,应改为“了解和研究”。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6.(2024九下·江门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诚聚力量信赢发展——共建网络诚信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于7月15日至16日在长沙举行,八方来宾齐聚,共话诚信,共盛举。为期两天的大会,9场活动硕果满满,500余位行业嘉宾共谋新时代网络诚信之道,助推网络诚信建设破浪前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这场网络诚信建设的年度盛会落下帷幕,湖南进一步校准网络诚信“风向标”,汇聚网络诚信“正能量”,织密网络诚信“防护网”,画好网络诚信“同心圆”,共建共享网络诚信新空间。
(1)上述材料是一则新闻,请简要概述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小语想借用诚信的故事组成一副对联来宣传诚信的价值,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上联:商鞅立木,信义著天下;
下联:   。
【答案】(1)2023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于长沙举行
(2)曾子杀猪(烹彘) 美名传八方
【知识点】新闻概括;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读懂新闻内容,再抓住关键语句“‘以诚聚力量信赢发展-共建网络诚信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于7月15日至16日在长沙举行,八方来宾齐聚,共话诚信,共襄盛举”。
(2)本题考查对联的填写。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商鞅立木”为典故,为动宾短语;“信义著天下”符合“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
故答案为:(1)2023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于长沙举行。
(2)曾子杀猪(烹彘) 美名传八方。
【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二、现代文阅读
(2024·武汉模拟)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锤炼语言
铁 凝
①作家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怎么锤炼呢 方法之一就是不停地阅读。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说我们正在生活的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话,那么,阅读可以视为愿意从事写作的人的第二种生活。阅读对我们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绝对有极大的好处。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生活经历多么丰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经历,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从哪儿来呢 还是从书本上来。而且,书本还可以帮助你消化你所拥有的生活。
②最初读书的时候,还是应该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读。你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可以把他的作品全部找来,这样你就可以系统地了解这个作家,就可以得到他的气质、他整个的风格,甚至一开始有点模仿也不要害怕。有了基础之后,读书便越杂越好。比如写小说不要只读小说。作家贾大山说,因为你没有吃过烙饼,没吃过米饭,你也说不出馒头是怎么个好吃。只有当你吃过了烙饼、米饭等等,有了比较,你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馒头。知识领域的开阔,知识结构的更新,都可以增强我们语言的表现力。
③看书的时候,我就琢磨,别人写的内容,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 比如契诃夫写的这句:“他的下巴颏就像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本来是一个很可爱的形象,可要是长在这么一个官僚的脸上,多么令人恶心!短短一句,这个力度就有了。这种大家的表现力是了不起的。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学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像一般读者那样只是将读故事当一种消遣,你一定要带上研究的眼光,一遍一遍地看下去。用心琢磨他们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无形中你就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去表现生活的。
④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依靠语言。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就是说,你想让你笔下这座山画得特别高,可是,你再画也画不出真山那么高的山,再高也是有限的。那么,如果你不让这个山整个的出来,可以有云层,有雾来遮挡这座山,这时,你笔下山的高度就无穷尽了,比你直接从头到脚画一座大山这种手法要高明得多。语言的锤炼,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
⑤有些作家常跟我说,怎么说一件事越说越没意思呢 具体的描写是有意思的,但是小说里有些事要交代清楚。交代的过程最不好写,所以叙述语言的锤炼很重要。语言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语言更应是作品的一部分。我们都会说话,关键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说法。只有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说法,语言才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只用来平实呈现对象,而不能生动表现形象。经过锤炼的语言,成为文学形象的一部分,就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
7.作家为什么要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阅读是作家锤炼语言的路径之一。
B.阅读可以帮助作家获取间接经验。
C.阅读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
D.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生活经历。
8.作家应该怎样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阅读的起点可以是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
B.阅读的范围和内容可以逐渐扩大、变杂。
C.阅读时要研究语言简短且有表现力的作品。
D.阅读时应从写作角度研读作品的表现方式。
9.关于“锤炼语言”的价值,作者表达了哪两点看法?
【答案】7.C
8.C
9.让语意更丰富,将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解答本题,可从文章中找出与各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比对分析,判断表述是否一致。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解答本题,可从文章中找出与各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比对分析,判断表述是否一致。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段落,提取其中的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7.C.“阅读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结合第①段“阅读对我们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绝对有极大的好处。 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生活经历多么丰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经历,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从哪儿来呢?还是从书本上来”可知,阅读让人开拓思路、开阔视野,并非说“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
故答案为:C。
8.C.“阅读时要研究语言简短且有表现力的作品”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结合第③段“看书的时候,我就琢磨,别人写的内容,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学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像一般读者那样只是将读故事当一种消遣,你一定要带上研究的眼光,一遍一遍地看下去。用心琢磨他们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无形中你就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去表现生活的”可知,阅读时要琢磨别人的内容怎么写,用心琢磨别人是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研究别人是怎么表现生活的。
故答案为:C。
9.结合第④段“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依靠语言。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语言的锤炼,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可知,“锤炼语言”的价值体现在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
结合第⑤段“经过锤炼的语言,成为文学形象的一部分,就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可知,“锤炼语言”的价值体现在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
故答案为: 让语意更丰富,将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
(2024·昭平模拟)现代文阅读Ⅰ
央视发布的2024龙年春晚主标识和吉祥物在第一时间登上了微博热搜,也引起了小语的关注,为此他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古代先人把龙当作图腾来敬畏和崇拜,以求云雨,润泽万物。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更迭,龙开始兼具强烈的政治意义。而后,龙马精神、笔走龙蛇等衍生词的出现,又赋予了龙文化独特的审美旨趣。传统的中国龙,凝结古人智慧,承载民族信仰,精神底蕴丰厚。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材料二】
十二生肖中,唯有龙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形象。它在国人眼中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是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瑞符。古语有云:“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它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鹿角象征长寿、牛耳象征名列魁首、前额高耸象征聪明智慧、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
【材料三】
【材料四】
甲辰龙年是不是可以再次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理念,来呈现春晚的主标识?
顾永江及团队开始寻找适合承载龙年气象的字,“有没有两条龙”三条龙这样的字?一经搜索居然真有,当时就特别地兴奋。它(“龘”字)的读音也很好,念dá;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顾永江接着说道:“龘'字由三条龍'组成,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可以理解为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的创作灵感落地后,顾永江又设计了几个版本,最终导演组选定了以“九叠篆”作为美学符号的设计方向。所谓"”就是笔画在结构上的装饰性转折、均分,印文刻制可分为五叠、六叠、七叠......“儿是数之终”统称九叠篆。龙年主标识设计最终呈现足有十八叠之多。
顾永江把金字拓宽,压缩留白,红底填充进去,张力瞬间拉满,就好像是民族的血脉。“我甚至感觉到有血液奔涌,流淌过百转千回,融进了这个'龘'字。有那么一刹那,我想到了我们的民族,也曾饱受屈辱,但始终百折不挠。”顾永江又发现,这个图形经过线条粗细的处理以后,很像一个“芯片”,就再度强化了这一意象,让其呈现出金属光泽度。“从九叠篆到中国芯,用传统与科技镌刻出龙的民族崛起的密码,是古老华夏的九曲龙吟,是欣欣家国的时代烙印。”
(节选自《央视文艺》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五】
①那么,“龙辰辰”的设计灵感又来自哪里?这也要从“头”到“尾”说起。
②“龙辰辰”的鼻子参考了绿松石龙形器鼻子的外形特征。绿松石龙形器巨头蜷尾,鼻头突出,身躯起伏有致,仿佛正在蓄力向天腾跃,形象鲜活生动,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代表性实物。
③“龙辰辰”眉、肩的灵感来源云纹铜禁。云纹铜禁出土于河南浙川下寺春秋楚墓,它的主人是“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之子,器物本身处处彰显着“大国制造”的实力。粗细不一的铜梗如编织中国结一般筑成铜禁禁体的朵朵“云彩”,展现了中国传统纹样艺术的魅力。铜禁禁体四周的l2条龙形兽,昂首吐舌,挺胸凹腰,器物造型奇特,工艺复杂精湛,被专家认为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失蜡法大型铸件。
④“龙辰辰”取何尊上云雷纹浮雕作为“龙辰辰”腹部标志性纹饰,将青铜礼器何尊上的扉棱解构为龙脊结构,以符号化表意“中国龙”的厚重历史。何尊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镇。是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尊体上篆刻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这里的“中国”意思是“国家的中心”。
⑤“龙辰辰”鳍的灵感来源鎏金走龙。鎏金走龙背脊呈锯齿状,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画鱼鳞纹,是一条器宇轩昂的“小细龙”,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气息。以鎏金走龙的脊背和尾脊作为“龙辰辰”鳍的灵感来源,结合龙鳞延至龙尾,展现出神性与飘逸之感。
⑥“龙辰辰”爪的灵感则来源九龙壁。九龙壁属于古建筑照壁的一种,古时也称“隐壁”,用来界定空间范围,防止院内景象被一览无余。我国现存著名的九龙壁有三座,分别在北京故宫、北海公园和山西大同。其中,北京故宫九龙壁级别最高,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是唯一一处双面九龙壁。北京故宫和北海公园两座九龙壁上的龙均为五爪,“龙辰辰”的五爪也源自于此。
⑦此外,“龙辰辰”的配色进取大然、炽、颜霞、玉瓶、春辰等中国传统色。“赖霞拂朝,苍烟懵夕”霞色代表了红色的云霞,代表旭日初升时霞光万丈的青春色彩。春辰是冰雪初融,草木萌动的颜色,它所属的青绿色系正是东方青龙的代表色。青龙是中国古代天文四象之一,代表着春天、希望和生长,也赋予了“龙辰辰”冬去春来、辞旧迎新的蓬勃生机。
⑧集众多国宝于一身的“龙辰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灵动之美和雅正之气。
(节选自《央视新闻》公众号,有删改)
10.小语将以上材料进行整理,准备向爷爷奶奶解说主标识。以下解说与材料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主标识的图案是一个“凝”字,由三条“龍”组成。“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因为寓意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所以被定为春晚主标识的主视觉符号。
B.主标识的图案设计为“九叠篆”,“龍”就是笔画在结构上的装饰性转折、均分,因“九是数之终”,所以将每个“龍”字折叠九处,“龍”字最终足有十八叠之多。
C.设计者进行了金字拓宽、压缩留白处理,用红底填充之后,再对线条粗细处理,这样主标识的图案看起来就很像一个“芯片”,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D.主标识的红底象征民族的血脉,奔腾汹涌,流淌过百转千回,融进了这个“龍”字,寓意我们的民族,虽然曾饱受屈辱,但是始终百折不挠。
11.小文看了小语收集的材料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其中分析最正确的是(  )
A.传统的中国龙凝结古人智慧,承载民族信仰。龙由图腾崇拜到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意义和独特的审美旨趣,一直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B.龙不是真实存在的,是智慧的先民选取不同动物的各个部分,分别赋予其特定的寓意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吉祥形象,是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瑞符。
C.顾永江设计的龙年春晚主标识在寓意上更侧重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精神的赞美和祖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实力不断强大的自豪之感。
D.“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西周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上,尊体上刻铭文“宅兹中国”中,这意味着“中国龙”有着厚重的历史。
12.学习了以上材料后,小语对标识和吉祥物的设计颇有心得。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帮他归纳总结设计标识或吉祥物的三点要诀。
【答案】10.B
11.B
12.①设计的整体形象要切合主题。比如龙年春晚就以“龘”为标识或以“龙”为吉祥物。②赋予设计细节以美好而丰富的寓意,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今天春晚标识用三条“龍”组成,寓意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③设计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跟上当今时代潮流。比如主标识使用九叠篆和金色“芯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材料主体特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0.ACD.正确。
B.有误,根据材料四第二段“龙年主标识设计最终呈现足有十八叠之多”可知,“糯”字最终足有十八叠之多”错误。
故答案为:B
11.A.有误,根据材料一“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可知一直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说法错误。
B.正确。
C.有误,根据材料四第三段“从九叠篆到中国芯,用传统与科技镌刻出龙的民族崛起的密码,是古老华夏的九曲龙吟,是欣欣家国的时代烙印”可知,“祖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实力不断强大的自豪之感”不恰当。
D.有误,根据J材料五第④段“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尊体上篆刻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可知,“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西周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上,尊体上篆刻铭文‘宅兹中国’中”说法错误。
故选:B
12.根据材料四第二段“(‘ 龘 ’字)的读音也很好,念da;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可知标识和吉祥物整体形象要切合主题,比如龙年春晚就以“赢”为标识或以“龙”为吉祥物。根据材料四第二段:顾永江接着说道:“龘”字由三条“龍”组成,‘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可以理解为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可知要在设计细节时赋予你的设计美好而丰富的寓意,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今天春晚标识用三条”龍“组成,寓意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根据材料四第三段“这个图形经过线条粗细的处理以后,很像一个‘芯片’,就再度强化了这一意象,让其呈现出金属光泽度。“从九叠篆到中国芯,用传统与科技镌刻出龙的民族崛起的密码,是古老华夏的九曲龙吟,是欣欣家国的时代烙印”,可知设计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跟上当今时代潮流。比如主标识使用九叠篆和金色“芯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故答案为:①设计的整体形象要切合主题。比如龙年春晚就以“龘”为标识或以“龙”为吉祥物。②赋予设计细节以美好而丰富的寓意,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今天春晚标识用三条“龍”组成,寓意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③设计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跟上当今时代潮流。比如主标识使用九叠篆和金色“芯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2024九下·常德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古代中国人的身高是多少
张嵚
①中国古代野史演义里一个常见的豪横桥段,就是“炫身高”。
②比如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但凡牛人出场,都要报身高。白脸曹操身高七尺爱哭的刘备身高七尺五寸,猛张飞身高八尺,红脸汉子关羽身高九尺。出场没多久就领盒饭的华雄,同样有九尺高。按照现代标准,哪怕最矮的曹操,身高也达到2.3米,放篮球队里可以做中锋。“身长九尺”的关羽,身高更是近3米,“温酒斩华雄”那一仗,等于是两个“三米大汉”在血拼……而放在正史记载里,许多古代人物的身高,也是让人一换算就吓一跳:比如《史记》里的西汉开国功臣那食其,出场时就是“年六十余,长八尺”。这何止是个“高阳酒徒”?简直是个巨型大汉。周游列国的孔夫子,也是个“九尺有六寸”的大汉。也就是说,如果把古代名人组个团,那就是个能碾压篮球明星的“巨人团队”。这震撼一幕,也让很多“历史票友”发出“古人个子真高”的感叹。有些好事者还开启“沉痛反思”模式,追问“为什么中国人变揍了”。相关的奇谈怪论,多年来衍生不断。
③不过,古代的度量衡换算,其实和现代出入颇多。比如秦汉至三国时期的“一尺”,并非我们今天熟悉的0.33米,相反只有0.23米左右。这么一换算,许多古代名人们看上去无比豪横的身高,也就大大缩水;曹操1.6米,刘备1.73米,张飞1.8米。倒是关羽、华雄、孔子等人,拥有着2.07米以上的身高,即使放在今天,也算是巨人。而比起正史、野史里记载的数据,真实的古代中国人身高又是什么样的?首先比较准确的,就是考古数据。以北京西屯基地的考古数据为例,当地共发掘出从汉代至明清年间的400多座墓葬。以墓葬里的人骨标本推算:此地汉代男性的身高在1.44米到1.54米之间,即使是相对较高的清代男性人骨标本,其身高也只在1.59米到1.6米之间。即便是《三国演义》里“比较矮”的曹操,放这里都称得上高。
④在历朝历代的古代军队里,身高常常是硬性条件。比如战国时代的战车兵和骑兵,对于身高都有严格要求。《六韬》里记载说,当时的战车兵必须“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也就是身高“七尺五寸”且40岁以下的士兵。骑兵则要“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可见除了要强壮能跑,“七尺五寸”同样也是硬标准。那“七尺五寸“又是多高呢?按照泰汉时代的废量衡,换算过未约为1.73米。
⑤发展到“国家养兵”的两宋年间,那些享受着优厚待遇的“大宋禁军”,入选时的硬性条件同样是身高。宋朝禁军的身高,从“五尺五寸”到“五尺八寸”分为5个等级,以宋代度量衡换算,也就是在1.71米到1.8米之间。之后的元明清三朝的军队,也基本沿用了这个选兵标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俏坑里,兵马俑的平均身高,也在1.77米左右。也就是说,倘若穿越到中国古代,身高达到1.7米,那就是标准的“大个子”。
(选自《读者》2022年第2期,有删改)
13.选文标题“古代中国人的身高是多少”有何妙处?
14.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5.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比如葵汉至三国时期的“一尺”,并非我们今天熟悉的0.33米,相反只有0.23米左右。
②也就是说,倘若穿越到中国古代,身高达到1.7米,那就是标准的“大个子”。
【答案】13.点明说明对象一古代中国人的身高;运用问句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
14.引资料、列数字;引用《六韬》中的句子,说明古人当兵时,身高是硬性条件,增强了说明的权威性。运用真实、具体、准确的数字,科学地说明了古代当兵应具备的身高尺寸,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信服。
15.①“左右”表估计、推测。用在此处表明“0.23米”是大概数据,不是准确、一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②“大个子”表示身高、体壮。用在此处说明身高1.7米在古代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说明文语言分析;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2)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古代中国人的身高是多少”以疑问的语气,在表达效果上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内容上,交代了说明对象——古代中国人的身高。
故答案为: 点明说明对象一古代中国人的身高;运用问句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从“《六韬》里记载说”,可以看出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从“当时的战车兵必须“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也就是身高‘七尺五寸'且40岁以下的士兵”中的“七尺五寸"“40”,可以看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六韬》里记载说”’当时的战车兵必须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可以看出引用《六韬》中的句子,说明古人当兵时,身高是硬性条件,增强了说明的权威性。结合”当时的战车兵必须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也就是身高”七尺五寸且40岁以下的士兵”,可知运用真实、具体、准确的数字,科学地说明了古代当兵应具备的身高尺寸,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信服。
故答案为: 引资料、列数字;引用《六韬》中的句子,说明古人当兵时,身高是硬性条件,增强了说明的权威性。运用真实、具体、准确的数字,科学地说明了古代当兵应具备的身高尺寸,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信服。
15.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1)要先解词,“左右”表估计、推测。然后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根据“相反只有0.23米左右”,可知这里指“0.23米”是大概数据,不是准确、一定的,最后要回答,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2)要先解词,“大个子”表示身高、体壮。然后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根据“倘若穿越到中国古代,身高达到1.7米,那就是标准的“大个子””,可知这里“大个子”说明身高1.7米在古代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最后要回答,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故答案为:①“左右”表估计、推测。用在此处表明“0.23米”是大概数据,不是准确、一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②“大个子”表示身高、体壮。用在此处说明身高1.7米在古代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三、古诗文阅读
(2024·涪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江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仇。少间,一狼来,逡巡唤之,江不动。无何,摇尾扫其额,又渐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少间,又一狼来,如前状,又毙之。以至中夜杳无至者。忽小睡,梦父曰:“杀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杀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坚卧以伺之。既明,无所复得。欲曳狼归,恐惊母,遂投诸智井而归。至夜复往,亦无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来,啮其足,曳之以行。行数步,棘刺肉,石伤肤。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意将龄腹。江骤起锤之,仆,又连锤之。细视之,真白鼻也。大喜,负之以归,始告母。母泣从去,探智井,得二狼焉。
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6.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夜俟母寝 俟:等待
B.冀报父仇 冀:希望
C.既明 既:已经
D.意将龄腹 意:神情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B.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C.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D.江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1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于江的乡民,为报父仇,与狼搏斗并杀狼的故事。
B.于江本想把那两只死狼拖回家,因为害怕吓着母亲,就把狼扔到了枯井里。
C.于江共杀死了二只狼,但只有那只鼻子是白色的狼才是领头杀他父亲的狼。
D.作者称赞于江为杰出的人物,认为他不是有勇气,只是有与众不同的智谋。
19.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间,一狼来,逡巡嗅之,江不动。
②母泣从去,探眢井,得二狼焉。
【答案】16.D
17.B
18.D
19.①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狼,在于江周围徘徊嗅闻,于江一动不动。
②母亲哭着跟随他去,探看那口枯井,在那里得到两只狼。
【附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叫于江的人,他父亲晚上住在田间,被狼吃了。于江当时十六岁,拾到他父亲遗留的鞋,悲恨得要死。夜里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悄悄地拿着铁锤出去,睡在父亲睡觉的地方,希望能为父亲报仇。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狼,在于江周围徘徊嗅闻,于江一动不动。不久,狼摇着尾巴扫他的额头,又渐渐俯下身子舔他的大腿,于江仍然一动不动。接着狼欢快地跳着直扑上前,要咬于江的脖子。于江马上用铁锤砸狼的头,狼立刻毙命。于江起身把狼放在草中。不一会儿,又来了一只狼,和前一只狼一样,又被于江打死了。于江一直到半夜再也没有狼来。于江忽然小睡一会儿,梦见父亲说:“你杀了这两只狼,足以泄我的恨,但首先咬死我的狼,它鼻子上有白毛,这都不是。”于江醒了,继续抱着铁锤等候。天亮了,再没有什么动静。于江想把狼拖回家,又恐怕惊醒母亲,就把狼投到一口枯井里回家去了。到了夜里于江又去了,还是没有狼来。这样过了三四夜。忽然来了一只狼,咬住他的脚,用力拉他,使他一起走。于江走了几步,荆棘刺破了他的肉,石头伤了他的皮肤。于江像死了一样,狼就把他放在地上,意思是要咬他的肚子。于江突然跃起用铁锤砸它,狼仆倒在地;于江又连砸几下。他细看这只狼,果然是只白鼻子的狼。于江非常高兴,就背着狼回家,这才告诉母亲。母亲哭着跟他去,探看那口枯井,得到两只狼。
异史氏说:“农民之流,竟有这样的英豪人物吗?义烈发于血诚,不只是勇敢,智谋也超乎寻常啊。”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叫于江的人,他父亲晚上住在田间,被狼吃了。于江当时十六岁,拾到他父亲遗留的鞋,悲恨得要死。夜里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悄悄地拿着铁锤出去,睡在父亲睡觉的地方,希望能为父亲报仇。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狼,在于江周围徘徊嗅闻,于江一动不动。不久,狼摇着尾巴扫他的额头,又渐渐俯下身子舔他的大腿,于江仍然一动不动。接着狼欢快地跳着直扑上前,要咬于江的脖子。于江马上用铁锤砸狼的头,狼立刻毙命。于江起身把狼放在草中。不一会儿,又来了一只狼,和前一只狼一样,又被于江打死了。于江一直到半夜再也没有狼来。于江忽然小睡一会儿,梦见父亲说:“你杀了这两只狼,足以泄我的恨,但首先咬死我的狼,它鼻子上有白毛,这都不是。”于江醒了,继续抱着铁锤等候。天亮了,再没有什么动静。于江想把狼拖回家,又恐怕惊醒母亲,就把狼投到一口枯井里回家去了。到了夜里于江又去了,还是没有狼来。这样过了三四夜。忽然来了一只狼,咬住他的脚,用力拉他,使他一起走。于江走了几步,荆棘刺破了他的肉,石头伤了他的皮肤。于江像死了一样,狼就把他放在地上,意思是要咬他的肚子。于江突然跃起用铁锤砸它,狼仆倒在地;于江又连砸几下。他细看这只狼,果然是只白鼻子的狼。于江非常高兴,就背着狼回家,这才告诉母亲。母亲哭着跟他去,探看那口枯井,得到两只狼。
异史氏说:“农民之流,竟有这样的英豪人物吗?义烈发于血诚,不只是勇敢,智谋也超乎寻常啊。”
16.ABC.正确。
D.有误。句意:它意图要咬于江的肚子。“意将啮腹”的“意”是指“意图”或“打算”,而不是指“神情”。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于江仍然一动不动。接着狼欢快地跳着直扑上前,要咬于江的脖子。于江马上用铁锤砸狼的头,狼立刻毙命。于江起身把狼放在草中。
故答案为:B
18.ABC.正确。
D.有误。根据“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 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可知,作者称赞于江是英豪人物,他的义烈发于血诚,不仅勇敢,而且智谋也超乎寻常。因此,“不是有勇气,只是有与众不同的智谋”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① 重点词有: 少间:过了一会儿。之 :代词,指骨头。止: 动词,停止。重点词有:泣 :哭泣。从 :跟随。得 :找到,发现。
故答案为: ①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狼,在于江周围徘徊嗅闻,于江一动不动。②母亲哭着跟随他去,探看那口枯井,在那里得到两只狼。
(2024·湘潭模拟)古诗词阅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③驴嘶。
【注】①苏辙先写了《怀渑(miǎn) 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顺便抱怨了一下近来的生活之苦,而苏轼为了安慰弟弟,便写下了这首诗回赠弟弟。渑池,今河南渑池县。②老僧:即指奉闲老僧。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③蹇(jiǎn); 跛脚。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将人生比作鸿雁,即使落在雪地上留下痕迹,可是还得继续飞行,至于哪里,鸿雁似乎考虑的不多。所以后来也就有了“雪泥鸿爪”这个成语,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B.颈联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人事无常,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雪泥”“指爪”的具体化。
C.此诗的重心在后四句,理趣十足,且后四句的感受具体地表现在前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D.苏轼认为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21.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0.C
2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的坎坷经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一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0.C.有误。实际上,苏轼这首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非后四句,后四句只是顺着前四句的理趣做进一步的具体申说,使全诗更显得空灵蕴藉,富有理趣。诗人把人生比作鸿雁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概括了人生旅途的奔波和坎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故答案为:C。
21.首先,这两句诗是苏轼对过去与弟弟苏辙共同经历的一种深情回忆。其中,“往日崎岖”指的是他们曾经共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不仅包括他们曾经一起赶考时的艰辛旅程,也暗含了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路长人困蹇驴嘶”则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在旅途中的困苦状态。长途跋涉使他们疲惫不堪,甚至连跛脚的驴子都在嘶叫,这进一步加深了旅途的艰辛和困苦感。这种描述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也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艰难岁月的深深怀念。
然而,苏轼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慨上。他通过回忆过去,实际上是在向弟弟传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虽然曾经经历过崎岖艰难,但他们也走过来了,战胜了困难。这种经历使他们更加坚韧和成熟,也使他们更加明白人生的真谛。因此,诗的最后两句也寄寓了苏轼对未来的期望和鼓励。他希望自己和弟弟能够记住过去的经历,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无论未来的人生道路如何崎岖,他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和豁达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并战胜困难。
总的来说,最后两句诗既表达了苏轼对过去共同经历的深深怀念,也展示了他对未来人生的乐观和豁达态度。这种情感和人生态度的表达,使诗歌在情感深度和哲理内涵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故答案为: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的坎坷经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一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
22.(2024·江西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行路难》中,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艰难,寓含无限悲慨的诗句是:   ,   。
(2)《岳阳楼记》中,使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3)《游山西村》中,描绘乡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场面,表达了对古老文化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   ,   。
【答案】(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塞;跃;璧;鼓;箫
故答案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四、名著阅读
根据《骆驼祥子》一书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23.有同学用起伏的曲线展现祥子进城后的经历,请你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情节。
24.同学们针对《骆驼祥子》中“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这句话展开了讨论。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学甲:祥子最后的惨状,确实不是他的过错,都是社会将他驱逐到走兽中的。
乙同学:祥子是自己把自己变成走兽的。
【答案】23.努力拉车攒钱买车
24.造成祥子悲剧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因素。祥子生活的北平,是动荡且混乱的。祥子是北平城里最底层的人,被人任意盘剥。欺侮祥子的大兵,敲诈的孙侦探,小福子被逼为娼,都一次一次把祥子推到绝境。而祥子自己,虽然质朴要强,但出生农村的他眼界狭隘,愚昧古板。会因为“大个子”的赞美忽视风险,会在虎妞难产时请来神婆。祥子最后沦为“走兽”,是个人和社会共同导致的悲剧。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骆驼祥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主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章,找到题干中句子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旨。
23.依据曲线图理解,这是用曲线表示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其中①处应该是表示祥子第二次“起”。祥子经历了一起一落,如同经历了一次死亡,他没有灰心丧气,决定买第二辆车,他把自己30块大洋存在刘四爷那里,开始继续拉车做生意,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平时连一包小茶叶都舍不得买,就是为了早点攒够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当钱攒够的时候,他的钱却被孙侦探给诈骗走了。
示例: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故答案为:努力拉车攒钱买车
24.需要理解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首先,小说从多方面提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在农村,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使祥子一家倾家荡产。被迫来到城里后,仍逃脱不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命运。这一切现象的产生决非偶然,它们都是黑暗的旧社会制度的产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尚未觉悟的个体劳动者——祥子,只能“痛苦的活着,委屈的死去。”任凭他如何拼命挣扎,都摆脱不了苦难命运。旧制度、旧社会吞噬了像祥子这样的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和奋发向上的意志。
其次,个人奋斗的道路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内在思想根源,祥子的悲剧正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作为一个尚未觉醒个体劳动者,祥子有着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但他却没有看清当时的社会本质,更不懂得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获得翻身解放。他认为“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只要自己省吃俭用……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这种思想认识在当时的个体劳动者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里,个人奋斗却根本不是劳动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所以,祥子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尖锐矛盾。从作品的具体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祥子的拼命奋斗中,他所抵御的决不是孤立的某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故答案为:造成祥子悲剧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因素。祥子生活的北平,是动荡且混乱的。祥子是北平城里最底层的人,被人任意盘剥。欺侮祥子的大兵,敲诈的孙侦探,小福子被逼为娼,都一次一次把祥子推到绝境。而祥子自己,虽然质朴要强,但出生农村的他眼界狭隘,愚昧古板。会因为“大个子”的赞美忽视风险,会在虎妞难产时请来神婆。祥子最后沦为“走兽”,是个人和社会共同导致的悲剧。
五、写作题
25.(2024七下·德阳期中)小作文:
故乡,一个永恒的话题,引得无数文人竞相传唱。请你以“故乡”为主题,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表达你对故乡的某种感情,150 字左右。
【答案】哦,故乡,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是《封神榜》里传说周王制黑龙的处所。这里有我呱呱落地时的第一声哭泣,有我懵懵懂懂的初恋,有我披上红盖头时的欢快。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年我如同一棵花树,就那么活生生地被移植到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处所。那种痛并快活着的抵触心境至今仍然让我不忍回想。曾经有若干次我在梦里梦外呼唤着您的闺名‘灵台’,我挚爱的故乡!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写此小作文时,抓住“故乡”这一主题,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留恋等感情即可。
故答案为:哦,故乡,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是《封神榜》里传说周王制黑龙的处所。这里有我呱呱落地时的第一声哭泣,有我懵懵懂懂的初恋,有我披上红盖头时的欢快。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年我如同一棵花树,就那么活生生地被移植到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处所。那种痛并快活着的抵触心境至今仍然让我不忍回想。曾经有若干次我在梦里梦外呼唤着您的闺名‘灵台’,我挚爱的故乡!
【点评】本题考查小作文的写作能力。小作文或片段式作文,要求比较明确,在写作之前一定审准题意,看准要求,看要求要写哪方面的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去写,直接进入主题,不需要像写整篇文章那样,不需要有开头和结尾,直接根据要求去写就行。
26.(2024七下·衡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温暖的旅程 走进我的房间,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书架上摆放整齐、装帧精美的书。随意翻开一本,一股淡淡的、幽幽的书香便弥漫了整个屋子。是的,就是这些书,它们陪伴我走过了成长的几千个日日夜夜。它们或厚或薄,或深奥或浅显,但都承载了许许多多的思量,让我倍感温暖与快乐。
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看一些注着拼音的图画书了。看着那些幼稚、漂亮的图画,小小的我总能感到莫大的满足。我读的第一个故事是《小红帽》,读完之后,便感到了些许的惶恐,于是,我好长一段时间都乖乖的,温温顺顺的,害怕撒谎之后会被大灰狼跑来抓走当了晚餐。
随着时光流逝,我长大了。小学一年级,我迷上了杨红樱的童话和校园小说。我开始看《淘气包马小跳》并沉醉其中,跟着马小跳和他的三个好兄弟一起哈哈大笑,感受成长带来的辛酸和快乐。文中的秦老师总是偏心于学习好的路曼曼、丁文涛,总是把淘气包们叫来训斥,但淘气包们从未因此感到愤慨。我为四个男孩子乐观而宽容的心深深感动,开始思考什么是宽广的胸怀,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时光飞逝,眨眼间,我已经成了一个懂事、成熟的女孩,我的阅读已不再局限于那些好玩好笑的小说与童话。我捧起了世界名著,读起了经典散文,聆听起大师的教诲,与名家促膝谈心。读《简·爱》,我懂得了一个人不管怎样的卑微,怎样的贫穷,怎样的丑陋,都有权利去追求成功,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读《童年》,我看到了阿廖沙所处的年代,人们钩心斗角,到处充斥着丑恶、辱骂,令我感慨万千。从这些书籍中,我得到了许多许多新的体验。它们交汇在一起,凝成一股色彩,填补我心灵的空白,使我的成长更加多姿多彩,更加有滋有味。
望着这一本本书,我淡淡地笑了。书,在我的生命中,在我成长的旅程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道路。我想,多年以后,我仍会记得它们,是它们,将我成长的道路,点缀得芳香弥漫。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关于“温暖的旅程”的命题作文。
【题干分析】
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这里的“旅程”其字面意思为“旅途,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路程”。但结合提示语中的“成长是一次旅行”,我们可知,题目要求写的“旅程”应该是“自己的成长过程”,即它的引申义。在前面的提示性语段里有写作思路的指导,我们可以写成长的旅程、爸爸妈妈陪伴的旅程、在大自然里的旅程,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方向。可以写自己的一段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一段经历,也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写一个植物或者动物的一段经历,第三种思路更容易出新,获得看卷老师的青睐,容易获得高分。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夹叙夹议也可。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温暖旅程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也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围绕温暖的旅程空发议论,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诗歌和议论文。
【立意提取】
温暖的旅程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四川省2024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语言知识运用
1.(2024·岳池模拟)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诓骗(kuāng) 澄澈(chéng) 自吹自擂(lěi)
B.愕然(è) 渲染(xuàn) 嗥鸣(gáo) 咄咄逼人(duō)
C.勾当(gòu) 拙劣(zhuō) 径自(jìng) 恍然大悟(huǎng)
D.龟裂(jūn) 掺杂(cān) 亘古(gèn) 歇斯底里(sī)
2.(2018七下·东区期中)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署名 深宵 屏嶂 至死不懈
B.踱步 怪诞 默契 一泻万丈
C.碾压 污秽 震竦 情有可原
D.憋住 塌败 惧惮 历尽心血
3.(2022·鞍山)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奋斗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青春的旅途也不会______。
②大数据背景下,帮助学生______人格,树立正确三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③所谓正直,从来______称量别人的天平,______丈量自己的标尺。
A.一帆风顺 建立 不是 而是
B.一路平安 健全 既是 也是
C.一帆风顺 健全 不是 而是
D.一路平安 建立 既是 也是
4.(2022九上·无锡月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一块民国三十六年募捐重修东林书院的纪事碑,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捐款者的名字和钱款数,_______是不是与面前的这座书院有着某种割舍不开的渊源呢?
①实业家们经历坎坷,发奋图强,为国为民,孜孜以求。
②与东林党人忧时救世、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③募捐者中以杨氏、荣氏、薛氏三姓居多,数额也最大。
④他们有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轨迹:读书入仕,成为儒商,弃绝官场,兴办实业。
⑤这三个家族不仅是无锡巨富,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也是很值得一提的。
⑥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巨子为什么出现在无锡?
A.①②⑥③⑤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⑤④①②⑥
5.(2024七下·武冈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2024年3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6.(2024九下·江门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诚聚力量信赢发展——共建网络诚信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于7月15日至16日在长沙举行,八方来宾齐聚,共话诚信,共盛举。为期两天的大会,9场活动硕果满满,500余位行业嘉宾共谋新时代网络诚信之道,助推网络诚信建设破浪前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这场网络诚信建设的年度盛会落下帷幕,湖南进一步校准网络诚信“风向标”,汇聚网络诚信“正能量”,织密网络诚信“防护网”,画好网络诚信“同心圆”,共建共享网络诚信新空间。
(1)上述材料是一则新闻,请简要概述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小语想借用诚信的故事组成一副对联来宣传诚信的价值,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上联:商鞅立木,信义著天下;
下联:   。
二、现代文阅读
(2024·武汉模拟)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锤炼语言
铁 凝
①作家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怎么锤炼呢 方法之一就是不停地阅读。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说我们正在生活的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话,那么,阅读可以视为愿意从事写作的人的第二种生活。阅读对我们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绝对有极大的好处。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生活经历多么丰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经历,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从哪儿来呢 还是从书本上来。而且,书本还可以帮助你消化你所拥有的生活。
②最初读书的时候,还是应该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读。你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可以把他的作品全部找来,这样你就可以系统地了解这个作家,就可以得到他的气质、他整个的风格,甚至一开始有点模仿也不要害怕。有了基础之后,读书便越杂越好。比如写小说不要只读小说。作家贾大山说,因为你没有吃过烙饼,没吃过米饭,你也说不出馒头是怎么个好吃。只有当你吃过了烙饼、米饭等等,有了比较,你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馒头。知识领域的开阔,知识结构的更新,都可以增强我们语言的表现力。
③看书的时候,我就琢磨,别人写的内容,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 比如契诃夫写的这句:“他的下巴颏就像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本来是一个很可爱的形象,可要是长在这么一个官僚的脸上,多么令人恶心!短短一句,这个力度就有了。这种大家的表现力是了不起的。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学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像一般读者那样只是将读故事当一种消遣,你一定要带上研究的眼光,一遍一遍地看下去。用心琢磨他们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无形中你就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去表现生活的。
④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依靠语言。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就是说,你想让你笔下这座山画得特别高,可是,你再画也画不出真山那么高的山,再高也是有限的。那么,如果你不让这个山整个的出来,可以有云层,有雾来遮挡这座山,这时,你笔下山的高度就无穷尽了,比你直接从头到脚画一座大山这种手法要高明得多。语言的锤炼,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
⑤有些作家常跟我说,怎么说一件事越说越没意思呢 具体的描写是有意思的,但是小说里有些事要交代清楚。交代的过程最不好写,所以叙述语言的锤炼很重要。语言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语言更应是作品的一部分。我们都会说话,关键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说法。只有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说法,语言才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只用来平实呈现对象,而不能生动表现形象。经过锤炼的语言,成为文学形象的一部分,就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
7.作家为什么要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阅读是作家锤炼语言的路径之一。
B.阅读可以帮助作家获取间接经验。
C.阅读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
D.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生活经历。
8.作家应该怎样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阅读的起点可以是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
B.阅读的范围和内容可以逐渐扩大、变杂。
C.阅读时要研究语言简短且有表现力的作品。
D.阅读时应从写作角度研读作品的表现方式。
9.关于“锤炼语言”的价值,作者表达了哪两点看法?
(2024·昭平模拟)现代文阅读Ⅰ
央视发布的2024龙年春晚主标识和吉祥物在第一时间登上了微博热搜,也引起了小语的关注,为此他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古代先人把龙当作图腾来敬畏和崇拜,以求云雨,润泽万物。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更迭,龙开始兼具强烈的政治意义。而后,龙马精神、笔走龙蛇等衍生词的出现,又赋予了龙文化独特的审美旨趣。传统的中国龙,凝结古人智慧,承载民族信仰,精神底蕴丰厚。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材料二】
十二生肖中,唯有龙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形象。它在国人眼中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是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瑞符。古语有云:“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它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鹿角象征长寿、牛耳象征名列魁首、前额高耸象征聪明智慧、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
【材料三】
【材料四】
甲辰龙年是不是可以再次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理念,来呈现春晚的主标识?
顾永江及团队开始寻找适合承载龙年气象的字,“有没有两条龙”三条龙这样的字?一经搜索居然真有,当时就特别地兴奋。它(“龘”字)的读音也很好,念dá;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顾永江接着说道:“龘'字由三条龍'组成,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可以理解为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的创作灵感落地后,顾永江又设计了几个版本,最终导演组选定了以“九叠篆”作为美学符号的设计方向。所谓"”就是笔画在结构上的装饰性转折、均分,印文刻制可分为五叠、六叠、七叠......“儿是数之终”统称九叠篆。龙年主标识设计最终呈现足有十八叠之多。
顾永江把金字拓宽,压缩留白,红底填充进去,张力瞬间拉满,就好像是民族的血脉。“我甚至感觉到有血液奔涌,流淌过百转千回,融进了这个'龘'字。有那么一刹那,我想到了我们的民族,也曾饱受屈辱,但始终百折不挠。”顾永江又发现,这个图形经过线条粗细的处理以后,很像一个“芯片”,就再度强化了这一意象,让其呈现出金属光泽度。“从九叠篆到中国芯,用传统与科技镌刻出龙的民族崛起的密码,是古老华夏的九曲龙吟,是欣欣家国的时代烙印。”
(节选自《央视文艺》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五】
①那么,“龙辰辰”的设计灵感又来自哪里?这也要从“头”到“尾”说起。
②“龙辰辰”的鼻子参考了绿松石龙形器鼻子的外形特征。绿松石龙形器巨头蜷尾,鼻头突出,身躯起伏有致,仿佛正在蓄力向天腾跃,形象鲜活生动,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代表性实物。
③“龙辰辰”眉、肩的灵感来源云纹铜禁。云纹铜禁出土于河南浙川下寺春秋楚墓,它的主人是“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之子,器物本身处处彰显着“大国制造”的实力。粗细不一的铜梗如编织中国结一般筑成铜禁禁体的朵朵“云彩”,展现了中国传统纹样艺术的魅力。铜禁禁体四周的l2条龙形兽,昂首吐舌,挺胸凹腰,器物造型奇特,工艺复杂精湛,被专家认为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失蜡法大型铸件。
④“龙辰辰”取何尊上云雷纹浮雕作为“龙辰辰”腹部标志性纹饰,将青铜礼器何尊上的扉棱解构为龙脊结构,以符号化表意“中国龙”的厚重历史。何尊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镇。是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尊体上篆刻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这里的“中国”意思是“国家的中心”。
⑤“龙辰辰”鳍的灵感来源鎏金走龙。鎏金走龙背脊呈锯齿状,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画鱼鳞纹,是一条器宇轩昂的“小细龙”,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气息。以鎏金走龙的脊背和尾脊作为“龙辰辰”鳍的灵感来源,结合龙鳞延至龙尾,展现出神性与飘逸之感。
⑥“龙辰辰”爪的灵感则来源九龙壁。九龙壁属于古建筑照壁的一种,古时也称“隐壁”,用来界定空间范围,防止院内景象被一览无余。我国现存著名的九龙壁有三座,分别在北京故宫、北海公园和山西大同。其中,北京故宫九龙壁级别最高,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是唯一一处双面九龙壁。北京故宫和北海公园两座九龙壁上的龙均为五爪,“龙辰辰”的五爪也源自于此。
⑦此外,“龙辰辰”的配色进取大然、炽、颜霞、玉瓶、春辰等中国传统色。“赖霞拂朝,苍烟懵夕”霞色代表了红色的云霞,代表旭日初升时霞光万丈的青春色彩。春辰是冰雪初融,草木萌动的颜色,它所属的青绿色系正是东方青龙的代表色。青龙是中国古代天文四象之一,代表着春天、希望和生长,也赋予了“龙辰辰”冬去春来、辞旧迎新的蓬勃生机。
⑧集众多国宝于一身的“龙辰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灵动之美和雅正之气。
(节选自《央视新闻》公众号,有删改)
10.小语将以上材料进行整理,准备向爷爷奶奶解说主标识。以下解说与材料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主标识的图案是一个“凝”字,由三条“龍”组成。“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因为寓意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所以被定为春晚主标识的主视觉符号。
B.主标识的图案设计为“九叠篆”,“龍”就是笔画在结构上的装饰性转折、均分,因“九是数之终”,所以将每个“龍”字折叠九处,“龍”字最终足有十八叠之多。
C.设计者进行了金字拓宽、压缩留白处理,用红底填充之后,再对线条粗细处理,这样主标识的图案看起来就很像一个“芯片”,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D.主标识的红底象征民族的血脉,奔腾汹涌,流淌过百转千回,融进了这个“龍”字,寓意我们的民族,虽然曾饱受屈辱,但是始终百折不挠。
11.小文看了小语收集的材料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其中分析最正确的是(  )
A.传统的中国龙凝结古人智慧,承载民族信仰。龙由图腾崇拜到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意义和独特的审美旨趣,一直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B.龙不是真实存在的,是智慧的先民选取不同动物的各个部分,分别赋予其特定的寓意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吉祥形象,是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瑞符。
C.顾永江设计的龙年春晚主标识在寓意上更侧重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精神的赞美和祖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实力不断强大的自豪之感。
D.“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西周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上,尊体上刻铭文“宅兹中国”中,这意味着“中国龙”有着厚重的历史。
12.学习了以上材料后,小语对标识和吉祥物的设计颇有心得。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帮他归纳总结设计标识或吉祥物的三点要诀。
(2024九下·常德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古代中国人的身高是多少
张嵚
①中国古代野史演义里一个常见的豪横桥段,就是“炫身高”。
②比如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但凡牛人出场,都要报身高。白脸曹操身高七尺爱哭的刘备身高七尺五寸,猛张飞身高八尺,红脸汉子关羽身高九尺。出场没多久就领盒饭的华雄,同样有九尺高。按照现代标准,哪怕最矮的曹操,身高也达到2.3米,放篮球队里可以做中锋。“身长九尺”的关羽,身高更是近3米,“温酒斩华雄”那一仗,等于是两个“三米大汉”在血拼……而放在正史记载里,许多古代人物的身高,也是让人一换算就吓一跳:比如《史记》里的西汉开国功臣那食其,出场时就是“年六十余,长八尺”。这何止是个“高阳酒徒”?简直是个巨型大汉。周游列国的孔夫子,也是个“九尺有六寸”的大汉。也就是说,如果把古代名人组个团,那就是个能碾压篮球明星的“巨人团队”。这震撼一幕,也让很多“历史票友”发出“古人个子真高”的感叹。有些好事者还开启“沉痛反思”模式,追问“为什么中国人变揍了”。相关的奇谈怪论,多年来衍生不断。
③不过,古代的度量衡换算,其实和现代出入颇多。比如秦汉至三国时期的“一尺”,并非我们今天熟悉的0.33米,相反只有0.23米左右。这么一换算,许多古代名人们看上去无比豪横的身高,也就大大缩水;曹操1.6米,刘备1.73米,张飞1.8米。倒是关羽、华雄、孔子等人,拥有着2.07米以上的身高,即使放在今天,也算是巨人。而比起正史、野史里记载的数据,真实的古代中国人身高又是什么样的?首先比较准确的,就是考古数据。以北京西屯基地的考古数据为例,当地共发掘出从汉代至明清年间的400多座墓葬。以墓葬里的人骨标本推算:此地汉代男性的身高在1.44米到1.54米之间,即使是相对较高的清代男性人骨标本,其身高也只在1.59米到1.6米之间。即便是《三国演义》里“比较矮”的曹操,放这里都称得上高。
④在历朝历代的古代军队里,身高常常是硬性条件。比如战国时代的战车兵和骑兵,对于身高都有严格要求。《六韬》里记载说,当时的战车兵必须“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也就是身高“七尺五寸”且40岁以下的士兵。骑兵则要“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可见除了要强壮能跑,“七尺五寸”同样也是硬标准。那“七尺五寸“又是多高呢?按照泰汉时代的废量衡,换算过未约为1.73米。
⑤发展到“国家养兵”的两宋年间,那些享受着优厚待遇的“大宋禁军”,入选时的硬性条件同样是身高。宋朝禁军的身高,从“五尺五寸”到“五尺八寸”分为5个等级,以宋代度量衡换算,也就是在1.71米到1.8米之间。之后的元明清三朝的军队,也基本沿用了这个选兵标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俏坑里,兵马俑的平均身高,也在1.77米左右。也就是说,倘若穿越到中国古代,身高达到1.7米,那就是标准的“大个子”。
(选自《读者》2022年第2期,有删改)
13.选文标题“古代中国人的身高是多少”有何妙处?
14.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5.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比如葵汉至三国时期的“一尺”,并非我们今天熟悉的0.33米,相反只有0.23米左右。
②也就是说,倘若穿越到中国古代,身高达到1.7米,那就是标准的“大个子”。
三、古诗文阅读
(2024·涪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江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仇。少间,一狼来,逡巡唤之,江不动。无何,摇尾扫其额,又渐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少间,又一狼来,如前状,又毙之。以至中夜杳无至者。忽小睡,梦父曰:“杀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杀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坚卧以伺之。既明,无所复得。欲曳狼归,恐惊母,遂投诸智井而归。至夜复往,亦无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来,啮其足,曳之以行。行数步,棘刺肉,石伤肤。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意将龄腹。江骤起锤之,仆,又连锤之。细视之,真白鼻也。大喜,负之以归,始告母。母泣从去,探智井,得二狼焉。
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6.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夜俟母寝 俟:等待
B.冀报父仇 冀:希望
C.既明 既:已经
D.意将龄腹 意:神情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B.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C.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D.江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1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于江的乡民,为报父仇,与狼搏斗并杀狼的故事。
B.于江本想把那两只死狼拖回家,因为害怕吓着母亲,就把狼扔到了枯井里。
C.于江共杀死了二只狼,但只有那只鼻子是白色的狼才是领头杀他父亲的狼。
D.作者称赞于江为杰出的人物,认为他不是有勇气,只是有与众不同的智谋。
19.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间,一狼来,逡巡嗅之,江不动。
②母泣从去,探眢井,得二狼焉。
(2024·湘潭模拟)古诗词阅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③驴嘶。
【注】①苏辙先写了《怀渑(miǎn) 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顺便抱怨了一下近来的生活之苦,而苏轼为了安慰弟弟,便写下了这首诗回赠弟弟。渑池,今河南渑池县。②老僧:即指奉闲老僧。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③蹇(jiǎn); 跛脚。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将人生比作鸿雁,即使落在雪地上留下痕迹,可是还得继续飞行,至于哪里,鸿雁似乎考虑的不多。所以后来也就有了“雪泥鸿爪”这个成语,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B.颈联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人事无常,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雪泥”“指爪”的具体化。
C.此诗的重心在后四句,理趣十足,且后四句的感受具体地表现在前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D.苏轼认为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21.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2024·江西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行路难》中,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艰难,寓含无限悲慨的诗句是:   ,   。
(2)《岳阳楼记》中,使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3)《游山西村》中,描绘乡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场面,表达了对古老文化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   ,   。
四、名著阅读
根据《骆驼祥子》一书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23.有同学用起伏的曲线展现祥子进城后的经历,请你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情节。
24.同学们针对《骆驼祥子》中“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这句话展开了讨论。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学甲:祥子最后的惨状,确实不是他的过错,都是社会将他驱逐到走兽中的。
乙同学:祥子是自己把自己变成走兽的。
五、写作题
25.(2024七下·德阳期中)小作文:
故乡,一个永恒的话题,引得无数文人竞相传唱。请你以“故乡”为主题,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表达你对故乡的某种感情,150 字左右。
26.(2024七下·衡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汉字读音辨析的题目,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我们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项:酝酿(niàng)正确,诓骗(kuāng)正确,澄澈(chéng)正确,但自吹自擂的“擂”应读为“léi”,而非“lěi”。因此,A项错误。
B项:愕然(è)正确,渲染(xuàn)正确,咄咄逼人(duō)正确,但嗥鸣(gáo)的“嗥”应读为“ háo ”,因此,B项错误。
C项:勾当(gòu)正确,拙劣(zhuō)正确,径自(jìng)正确,恍然大悟的“恍”读为“huǎng”,也正确。因此,C项没有错误。
D项:龟裂(jūn)正确,但掺杂(cān)应为“chān”,亘古(gèn)正确,歇斯底里(sī)正确,但此处“掺杂”的读音错误,所以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这道题目考查了学生对汉字读音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考察范畴。题目难度适中,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汉字读音基础,并能准确区分易混淆的读音。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注意对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进行仔细辨析,确保读音的正确性。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屏嶂——屏障。
B项正确。
C:震竦——震悚。
D:历尽心血——沥尽心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字词的音、形、义综合判断,根据意义辨析字形,障:阻隔、悚:害怕、沥:滴。
3.【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① “一帆风顺’意思是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一路平安”意思是指旅途中没出任何事故,多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本句表达旅途顺利无阻,故用“一帆风顺”恰当。 ②“建立”意思是开始成立;“健全”是使完善的意思。本句是表达使人格不断完善,故用“健全”恰当。而且从词语搭配习惯来看,一般说“健全”人格,不说“建立”人格。③从本句意思来看,前后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故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不能用递进关联词“既是……也是”。据此,依次填入的词语为“一帆风顺”“健全”“不是……而是”。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4.【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D阅读语句可知,句③紧承前文的“捐款者的名字和钱款数”,写出了三个代表家族;然后句⑤和句④对这三个家族作了简单介绍;句①和句②将他们与“东林党人”的人生追求联系起来;句⑥既总结前文,又与后文相衔接。所以排序为:③⑤④①②⑥。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5.【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 A .“看到”与“乡音”搭配不当,可在“久违的乡音”前加“听到了”;
B .“超过”和“左右”表意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
C .要注意时间信息是否准确以及内容是否符合事实;
D .“研究和了解”语序不当,应改为“了解和研究”。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6.【答案】(1)2023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于长沙举行
(2)曾子杀猪(烹彘) 美名传八方
【知识点】新闻概括;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读懂新闻内容,再抓住关键语句“‘以诚聚力量信赢发展-共建网络诚信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于7月15日至16日在长沙举行,八方来宾齐聚,共话诚信,共襄盛举”。
(2)本题考查对联的填写。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商鞅立木”为典故,为动宾短语;“信义著天下”符合“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
故答案为:(1)2023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于长沙举行。
(2)曾子杀猪(烹彘) 美名传八方。
【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答案】7.C
8.C
9.让语意更丰富,将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解答本题,可从文章中找出与各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比对分析,判断表述是否一致。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解答本题,可从文章中找出与各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比对分析,判断表述是否一致。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段落,提取其中的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7.C.“阅读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结合第①段“阅读对我们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绝对有极大的好处。 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生活经历多么丰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经历,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从哪儿来呢?还是从书本上来”可知,阅读让人开拓思路、开阔视野,并非说“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
故答案为:C。
8.C.“阅读时要研究语言简短且有表现力的作品”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结合第③段“看书的时候,我就琢磨,别人写的内容,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学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像一般读者那样只是将读故事当一种消遣,你一定要带上研究的眼光,一遍一遍地看下去。用心琢磨他们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无形中你就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去表现生活的”可知,阅读时要琢磨别人的内容怎么写,用心琢磨别人是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研究别人是怎么表现生活的。
故答案为:C。
9.结合第④段“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依靠语言。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语言的锤炼,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可知,“锤炼语言”的价值体现在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
结合第⑤段“经过锤炼的语言,成为文学形象的一部分,就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可知,“锤炼语言”的价值体现在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
故答案为: 让语意更丰富,将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
【答案】10.B
11.B
12.①设计的整体形象要切合主题。比如龙年春晚就以“龘”为标识或以“龙”为吉祥物。②赋予设计细节以美好而丰富的寓意,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今天春晚标识用三条“龍”组成,寓意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③设计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跟上当今时代潮流。比如主标识使用九叠篆和金色“芯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材料主体特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0.ACD.正确。
B.有误,根据材料四第二段“龙年主标识设计最终呈现足有十八叠之多”可知,“糯”字最终足有十八叠之多”错误。
故答案为:B
11.A.有误,根据材料一“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可知一直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说法错误。
B.正确。
C.有误,根据材料四第三段“从九叠篆到中国芯,用传统与科技镌刻出龙的民族崛起的密码,是古老华夏的九曲龙吟,是欣欣家国的时代烙印”可知,“祖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实力不断强大的自豪之感”不恰当。
D.有误,根据J材料五第④段“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尊体上篆刻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可知,“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西周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上,尊体上篆刻铭文‘宅兹中国’中”说法错误。
故选:B
12.根据材料四第二段“(‘ 龘 ’字)的读音也很好,念da;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可知标识和吉祥物整体形象要切合主题,比如龙年春晚就以“赢”为标识或以“龙”为吉祥物。根据材料四第二段:顾永江接着说道:“龘”字由三条“龍”组成,‘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可以理解为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可知要在设计细节时赋予你的设计美好而丰富的寓意,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今天春晚标识用三条”龍“组成,寓意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根据材料四第三段“这个图形经过线条粗细的处理以后,很像一个‘芯片’,就再度强化了这一意象,让其呈现出金属光泽度。“从九叠篆到中国芯,用传统与科技镌刻出龙的民族崛起的密码,是古老华夏的九曲龙吟,是欣欣家国的时代烙印”,可知设计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跟上当今时代潮流。比如主标识使用九叠篆和金色“芯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故答案为:①设计的整体形象要切合主题。比如龙年春晚就以“龘”为标识或以“龙”为吉祥物。②赋予设计细节以美好而丰富的寓意,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今天春晚标识用三条“龍”组成,寓意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③设计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跟上当今时代潮流。比如主标识使用九叠篆和金色“芯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答案】13.点明说明对象一古代中国人的身高;运用问句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
14.引资料、列数字;引用《六韬》中的句子,说明古人当兵时,身高是硬性条件,增强了说明的权威性。运用真实、具体、准确的数字,科学地说明了古代当兵应具备的身高尺寸,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信服。
15.①“左右”表估计、推测。用在此处表明“0.23米”是大概数据,不是准确、一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②“大个子”表示身高、体壮。用在此处说明身高1.7米在古代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说明文语言分析;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2)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古代中国人的身高是多少”以疑问的语气,在表达效果上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内容上,交代了说明对象——古代中国人的身高。
故答案为: 点明说明对象一古代中国人的身高;运用问句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从“《六韬》里记载说”,可以看出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从“当时的战车兵必须“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也就是身高‘七尺五寸'且40岁以下的士兵”中的“七尺五寸"“40”,可以看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六韬》里记载说”’当时的战车兵必须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可以看出引用《六韬》中的句子,说明古人当兵时,身高是硬性条件,增强了说明的权威性。结合”当时的战车兵必须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也就是身高”七尺五寸且40岁以下的士兵”,可知运用真实、具体、准确的数字,科学地说明了古代当兵应具备的身高尺寸,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信服。
故答案为: 引资料、列数字;引用《六韬》中的句子,说明古人当兵时,身高是硬性条件,增强了说明的权威性。运用真实、具体、准确的数字,科学地说明了古代当兵应具备的身高尺寸,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信服。
15.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1)要先解词,“左右”表估计、推测。然后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根据“相反只有0.23米左右”,可知这里指“0.23米”是大概数据,不是准确、一定的,最后要回答,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2)要先解词,“大个子”表示身高、体壮。然后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根据“倘若穿越到中国古代,身高达到1.7米,那就是标准的“大个子””,可知这里“大个子”说明身高1.7米在古代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最后要回答,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故答案为:①“左右”表估计、推测。用在此处表明“0.23米”是大概数据,不是准确、一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②“大个子”表示身高、体壮。用在此处说明身高1.7米在古代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答案】16.D
17.B
18.D
19.①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狼,在于江周围徘徊嗅闻,于江一动不动。
②母亲哭着跟随他去,探看那口枯井,在那里得到两只狼。
【附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叫于江的人,他父亲晚上住在田间,被狼吃了。于江当时十六岁,拾到他父亲遗留的鞋,悲恨得要死。夜里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悄悄地拿着铁锤出去,睡在父亲睡觉的地方,希望能为父亲报仇。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狼,在于江周围徘徊嗅闻,于江一动不动。不久,狼摇着尾巴扫他的额头,又渐渐俯下身子舔他的大腿,于江仍然一动不动。接着狼欢快地跳着直扑上前,要咬于江的脖子。于江马上用铁锤砸狼的头,狼立刻毙命。于江起身把狼放在草中。不一会儿,又来了一只狼,和前一只狼一样,又被于江打死了。于江一直到半夜再也没有狼来。于江忽然小睡一会儿,梦见父亲说:“你杀了这两只狼,足以泄我的恨,但首先咬死我的狼,它鼻子上有白毛,这都不是。”于江醒了,继续抱着铁锤等候。天亮了,再没有什么动静。于江想把狼拖回家,又恐怕惊醒母亲,就把狼投到一口枯井里回家去了。到了夜里于江又去了,还是没有狼来。这样过了三四夜。忽然来了一只狼,咬住他的脚,用力拉他,使他一起走。于江走了几步,荆棘刺破了他的肉,石头伤了他的皮肤。于江像死了一样,狼就把他放在地上,意思是要咬他的肚子。于江突然跃起用铁锤砸它,狼仆倒在地;于江又连砸几下。他细看这只狼,果然是只白鼻子的狼。于江非常高兴,就背着狼回家,这才告诉母亲。母亲哭着跟他去,探看那口枯井,得到两只狼。
异史氏说:“农民之流,竟有这样的英豪人物吗?义烈发于血诚,不只是勇敢,智谋也超乎寻常啊。”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叫于江的人,他父亲晚上住在田间,被狼吃了。于江当时十六岁,拾到他父亲遗留的鞋,悲恨得要死。夜里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悄悄地拿着铁锤出去,睡在父亲睡觉的地方,希望能为父亲报仇。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狼,在于江周围徘徊嗅闻,于江一动不动。不久,狼摇着尾巴扫他的额头,又渐渐俯下身子舔他的大腿,于江仍然一动不动。接着狼欢快地跳着直扑上前,要咬于江的脖子。于江马上用铁锤砸狼的头,狼立刻毙命。于江起身把狼放在草中。不一会儿,又来了一只狼,和前一只狼一样,又被于江打死了。于江一直到半夜再也没有狼来。于江忽然小睡一会儿,梦见父亲说:“你杀了这两只狼,足以泄我的恨,但首先咬死我的狼,它鼻子上有白毛,这都不是。”于江醒了,继续抱着铁锤等候。天亮了,再没有什么动静。于江想把狼拖回家,又恐怕惊醒母亲,就把狼投到一口枯井里回家去了。到了夜里于江又去了,还是没有狼来。这样过了三四夜。忽然来了一只狼,咬住他的脚,用力拉他,使他一起走。于江走了几步,荆棘刺破了他的肉,石头伤了他的皮肤。于江像死了一样,狼就把他放在地上,意思是要咬他的肚子。于江突然跃起用铁锤砸它,狼仆倒在地;于江又连砸几下。他细看这只狼,果然是只白鼻子的狼。于江非常高兴,就背着狼回家,这才告诉母亲。母亲哭着跟他去,探看那口枯井,得到两只狼。
异史氏说:“农民之流,竟有这样的英豪人物吗?义烈发于血诚,不只是勇敢,智谋也超乎寻常啊。”
16.ABC.正确。
D.有误。句意:它意图要咬于江的肚子。“意将啮腹”的“意”是指“意图”或“打算”,而不是指“神情”。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于江仍然一动不动。接着狼欢快地跳着直扑上前,要咬于江的脖子。于江马上用铁锤砸狼的头,狼立刻毙命。于江起身把狼放在草中。
故答案为:B
18.ABC.正确。
D.有误。根据“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 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可知,作者称赞于江是英豪人物,他的义烈发于血诚,不仅勇敢,而且智谋也超乎寻常。因此,“不是有勇气,只是有与众不同的智谋”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① 重点词有: 少间:过了一会儿。之 :代词,指骨头。止: 动词,停止。重点词有:泣 :哭泣。从 :跟随。得 :找到,发现。
故答案为: ①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狼,在于江周围徘徊嗅闻,于江一动不动。②母亲哭着跟随他去,探看那口枯井,在那里得到两只狼。
【答案】20.C
2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的坎坷经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一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0.C.有误。实际上,苏轼这首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非后四句,后四句只是顺着前四句的理趣做进一步的具体申说,使全诗更显得空灵蕴藉,富有理趣。诗人把人生比作鸿雁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概括了人生旅途的奔波和坎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故答案为:C。
21.首先,这两句诗是苏轼对过去与弟弟苏辙共同经历的一种深情回忆。其中,“往日崎岖”指的是他们曾经共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不仅包括他们曾经一起赶考时的艰辛旅程,也暗含了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路长人困蹇驴嘶”则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在旅途中的困苦状态。长途跋涉使他们疲惫不堪,甚至连跛脚的驴子都在嘶叫,这进一步加深了旅途的艰辛和困苦感。这种描述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也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艰难岁月的深深怀念。
然而,苏轼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慨上。他通过回忆过去,实际上是在向弟弟传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虽然曾经经历过崎岖艰难,但他们也走过来了,战胜了困难。这种经历使他们更加坚韧和成熟,也使他们更加明白人生的真谛。因此,诗的最后两句也寄寓了苏轼对未来的期望和鼓励。他希望自己和弟弟能够记住过去的经历,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无论未来的人生道路如何崎岖,他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和豁达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并战胜困难。
总的来说,最后两句诗既表达了苏轼对过去共同经历的深深怀念,也展示了他对未来人生的乐观和豁达态度。这种情感和人生态度的表达,使诗歌在情感深度和哲理内涵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故答案为: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的坎坷经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一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
22.【答案】(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塞;跃;璧;鼓;箫
故答案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23.努力拉车攒钱买车
24.造成祥子悲剧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因素。祥子生活的北平,是动荡且混乱的。祥子是北平城里最底层的人,被人任意盘剥。欺侮祥子的大兵,敲诈的孙侦探,小福子被逼为娼,都一次一次把祥子推到绝境。而祥子自己,虽然质朴要强,但出生农村的他眼界狭隘,愚昧古板。会因为“大个子”的赞美忽视风险,会在虎妞难产时请来神婆。祥子最后沦为“走兽”,是个人和社会共同导致的悲剧。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骆驼祥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主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章,找到题干中句子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旨。
23.依据曲线图理解,这是用曲线表示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其中①处应该是表示祥子第二次“起”。祥子经历了一起一落,如同经历了一次死亡,他没有灰心丧气,决定买第二辆车,他把自己30块大洋存在刘四爷那里,开始继续拉车做生意,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平时连一包小茶叶都舍不得买,就是为了早点攒够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当钱攒够的时候,他的钱却被孙侦探给诈骗走了。
示例: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故答案为:努力拉车攒钱买车
24.需要理解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首先,小说从多方面提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在农村,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使祥子一家倾家荡产。被迫来到城里后,仍逃脱不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命运。这一切现象的产生决非偶然,它们都是黑暗的旧社会制度的产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尚未觉悟的个体劳动者——祥子,只能“痛苦的活着,委屈的死去。”任凭他如何拼命挣扎,都摆脱不了苦难命运。旧制度、旧社会吞噬了像祥子这样的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和奋发向上的意志。
其次,个人奋斗的道路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内在思想根源,祥子的悲剧正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作为一个尚未觉醒个体劳动者,祥子有着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但他却没有看清当时的社会本质,更不懂得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获得翻身解放。他认为“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只要自己省吃俭用……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这种思想认识在当时的个体劳动者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里,个人奋斗却根本不是劳动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所以,祥子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尖锐矛盾。从作品的具体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祥子的拼命奋斗中,他所抵御的决不是孤立的某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故答案为:造成祥子悲剧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因素。祥子生活的北平,是动荡且混乱的。祥子是北平城里最底层的人,被人任意盘剥。欺侮祥子的大兵,敲诈的孙侦探,小福子被逼为娼,都一次一次把祥子推到绝境。而祥子自己,虽然质朴要强,但出生农村的他眼界狭隘,愚昧古板。会因为“大个子”的赞美忽视风险,会在虎妞难产时请来神婆。祥子最后沦为“走兽”,是个人和社会共同导致的悲剧。
25.【答案】哦,故乡,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是《封神榜》里传说周王制黑龙的处所。这里有我呱呱落地时的第一声哭泣,有我懵懵懂懂的初恋,有我披上红盖头时的欢快。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年我如同一棵花树,就那么活生生地被移植到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处所。那种痛并快活着的抵触心境至今仍然让我不忍回想。曾经有若干次我在梦里梦外呼唤着您的闺名‘灵台’,我挚爱的故乡!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写此小作文时,抓住“故乡”这一主题,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留恋等感情即可。
故答案为:哦,故乡,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是《封神榜》里传说周王制黑龙的处所。这里有我呱呱落地时的第一声哭泣,有我懵懵懂懂的初恋,有我披上红盖头时的欢快。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年我如同一棵花树,就那么活生生地被移植到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处所。那种痛并快活着的抵触心境至今仍然让我不忍回想。曾经有若干次我在梦里梦外呼唤着您的闺名‘灵台’,我挚爱的故乡!
【点评】本题考查小作文的写作能力。小作文或片段式作文,要求比较明确,在写作之前一定审准题意,看准要求,看要求要写哪方面的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去写,直接进入主题,不需要像写整篇文章那样,不需要有开头和结尾,直接根据要求去写就行。
26.【答案】温暖的旅程 走进我的房间,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书架上摆放整齐、装帧精美的书。随意翻开一本,一股淡淡的、幽幽的书香便弥漫了整个屋子。是的,就是这些书,它们陪伴我走过了成长的几千个日日夜夜。它们或厚或薄,或深奥或浅显,但都承载了许许多多的思量,让我倍感温暖与快乐。
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看一些注着拼音的图画书了。看着那些幼稚、漂亮的图画,小小的我总能感到莫大的满足。我读的第一个故事是《小红帽》,读完之后,便感到了些许的惶恐,于是,我好长一段时间都乖乖的,温温顺顺的,害怕撒谎之后会被大灰狼跑来抓走当了晚餐。
随着时光流逝,我长大了。小学一年级,我迷上了杨红樱的童话和校园小说。我开始看《淘气包马小跳》并沉醉其中,跟着马小跳和他的三个好兄弟一起哈哈大笑,感受成长带来的辛酸和快乐。文中的秦老师总是偏心于学习好的路曼曼、丁文涛,总是把淘气包们叫来训斥,但淘气包们从未因此感到愤慨。我为四个男孩子乐观而宽容的心深深感动,开始思考什么是宽广的胸怀,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时光飞逝,眨眼间,我已经成了一个懂事、成熟的女孩,我的阅读已不再局限于那些好玩好笑的小说与童话。我捧起了世界名著,读起了经典散文,聆听起大师的教诲,与名家促膝谈心。读《简·爱》,我懂得了一个人不管怎样的卑微,怎样的贫穷,怎样的丑陋,都有权利去追求成功,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读《童年》,我看到了阿廖沙所处的年代,人们钩心斗角,到处充斥着丑恶、辱骂,令我感慨万千。从这些书籍中,我得到了许多许多新的体验。它们交汇在一起,凝成一股色彩,填补我心灵的空白,使我的成长更加多姿多彩,更加有滋有味。
望着这一本本书,我淡淡地笑了。书,在我的生命中,在我成长的旅程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道路。我想,多年以后,我仍会记得它们,是它们,将我成长的道路,点缀得芳香弥漫。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关于“温暖的旅程”的命题作文。
【题干分析】
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这里的“旅程”其字面意思为“旅途,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路程”。但结合提示语中的“成长是一次旅行”,我们可知,题目要求写的“旅程”应该是“自己的成长过程”,即它的引申义。在前面的提示性语段里有写作思路的指导,我们可以写成长的旅程、爸爸妈妈陪伴的旅程、在大自然里的旅程,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方向。可以写自己的一段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一段经历,也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写一个植物或者动物的一段经历,第三种思路更容易出新,获得看卷老师的青睐,容易获得高分。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夹叙夹议也可。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温暖旅程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也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围绕温暖的旅程空发议论,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诗歌和议论文。
【立意提取】
温暖的旅程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