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结合抗日战争发展的背景、条件等主客观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进行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必要性,学生知道全民族团结抗战是大势所趋,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也是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今天团结力量维护和平才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结合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相关史实,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离不开国共双方的相互配合,尤其是中共在促进团结中中流砥柱的地位。抗日战争中许多抗日英雄为保家卫国英勇牺牲,抗战的最终胜利来之不易,通过相关抗战史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知识梳理】
全面抗战——抗日战争的全面性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
(1)概况: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将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
(2)结果
①11月中旬,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②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知识拓展:淞沪会战的意义和战败原因
1.意义
(1)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日士气。
(2)为上海和华东沿海地区工业的内迁,物资、设备和企业机构的转移,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单位和人员向后方撒退赢得了时间,对全国持久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3)有力地推动了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2.战败原因
(1)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指挥决策战略战术上的失误,部暑不当,消极防御。
(2)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不能独立自主地思考中国的战略问题,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列强的干预调停上,企图借助别人的力量“以战求和”,应该说在立足点上是根本错误的。
(3)日本蓄谋已人,准备充分,装备精良。
2.太原会战
(1)概况:1937年9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军参加忻口会战,取得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2)结果:1937年11月初,太原失守。
3.徐州会战
(1)背景: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2)概况:1938年1至5月,国民政府调集60万大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
(3)结果: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知识拓展: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
(1)理论指导: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2)过程:1938年6月中旬,武汉会战开始。1938年10月下旬,武汉会战结束。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共毙伤日军近四万人。与此同时,南部重镇广州也被日军占领。
(3)结果: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知识拓展:史料阅读(教材第140页)坚持持久作战的依据
(1)敌强我弱,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是实现了工业化的现代化国家。
(2)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少,资源匮乏。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缺乏国际支援;中国是反侵略的正义之战,可以获得广泛的国际支援。
5.第三次长沙会战
(1)概况: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
(2)结果:中国最终取得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6.抗战大迁徙
(1)原因: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
(2)概况: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3)影响: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敌后战场的开辟
(1)背景: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战法:根据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法。
(3)意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敌后战场的抗战
(1)在沦陷区,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2)发动百团大战
①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②特点: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③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105个团,约20余万人,投入战斗,取得重大胜利。
④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抑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逆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的抗战地位和作用,此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了解: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切断各个根据地地之间的联系。
3.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反共倾向,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①政治上:实行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②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③军事上: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二、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双重性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1)背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2)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2.中国的贡献和影响
(1)贡献: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2)影响:与英美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
知识拓展:为什么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的主要兵力,对侵略者的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战场。
第二阶段,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日本投降,中国战场始终牵制着日军主力,有力地支持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
(3)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沉重打击了侵缅日军,有力支援了盟军对日作战和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
(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战后秩序的设计与战后国际组织的创建。
三、抗战胜利——抗日战争的复兴性
1、原因
(1)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了团结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2)全民族的英勇奋战,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3)国际社会的正义支持,中国抗战得到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4)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必然取得最终的胜利。
2、过程
(1)中共七大
背景 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
目的 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召开 1945年4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
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内容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 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日本投降
背景 ①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②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③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
过程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②2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 ③1945年9月9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降将、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呈递降书。 ④1945年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台湾光复。
(3)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②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表现
1、是最早抗战,成为全民抗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参与者。
2、是组织抗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面抗战的杰出的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核心。
3、是领导抗战,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持久战的总方针、一整套的战略战术,成为正确抗战的指导者、引领者。
4、是艰苦抗战,以实际行动,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使人民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成为抗战有生力量,最后成为中坚力量。
习题巩固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并策应占领香港、南洋等地的作战,集结重兵约12万人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进行防御作战。该战役( )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C.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有利于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
2.1942年,国民党当局在国统区采取了定价征购粮食的办法。粮食的价款分三种办法支付,一是搭发粮食库券,二是搭配法币储蓄券,三是搭付关金储蓄券。这表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 )
A.依靠农村根据地坚持抗战 B.牺牲农民利益来应对困局
C.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D.以白银国有应对民族危机
3.1939-1942年,伴随着西南乐西公路的修建,新的国家和地方各级政权在西昌逐渐建立,与此同时教育体系、医疗卫生、工商业企业、电影等文化软实力以及报纸等大众传媒亦逐步在西昌建立。由此可知,乐西公路工程( )
A.解决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 B.有助于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为现代民族地区建设提供了经验 D.扩大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1940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颁布《二十年内典当地收回法令》规定:“典当地出典后未出二十年者,典物均得回赎,如典权人强将典物取得者,出典人均得以原典价回赎;如出典人缺乏现金无力回赎者,应将典物从典权人手中收回,照原典价与典权人订立借贷典约,按年利率一分行息。”这一规定意在( )
A.健全根据地财政体系 B.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C.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D.推动政治民主化建设
5.在陕西宝鸡申新纱厂内迁老员工的回忆文章中,有关于1938年8月16日的描写:“当第21批货物运至河南信阳时,遭到日军袭击,不得已退回武汉。还有一批设备在短途转运中,在汉江上遭遇大风,200多箱纱机和一台发电机沉入江底。”这说明( )
A.抗战后方工业发展停滞 B.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民族工业内迁困难重重 D.长沙会战如火如荼
6.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陆军51个师团中有35个陷在中国战场上。日本只能动用11个师团到太平洋配合海军作战。抗日战争结束时,日军在中国境内仍达199万人,占海外日军总数的近二分之一。这表明( )
A.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B.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遭遇重大挫折
C.国共双方积极斡旋一致对外 D.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7.1944年,世界著名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到陕甘宁边区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战地采访,随后出版了《北行漫记》,该书中处处传递着“人民群众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的信念,处处体现着军民鱼水情。这反映出抗日根据地( )
A.践行了工农联盟理念 B.充满乐观的革命精神
C.贯彻了民主建政原则 D.落实了群众路线方针
8.1938年2月,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撰文称“八路军、农民游击队以及工农学各界站立的地方,就是前线,也是后方。因为在这个伟大的战场上,八路军动员、组织、训练和武装了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直到日军在每一个山坡上、每一个山谷里都发现了对手”。该报道展现了( )
A.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C.中国军民高涨的抗战热情 D.国民政府的战争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