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群的数量特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必修2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1.1种群的数量特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必修2生物与环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16 19:1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种群的数量特征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白尾鹿多栖息于森林中,善游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鹿之一。下列关于白尾鹿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某森林中白尾鹿的种群密度时采用标记重捕法
B.白尾鹿的性别比例影响其出生率,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
C.根据年龄结构可将种群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D.当白尾鹿的数量达到K值时,该种群的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2.去除取样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中,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每次捕获的数量逐次减少。以捕获累积量为横坐标,单位捕获量为纵坐标,其关系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可作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B.对于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可采用该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C.对于跳蝻、蚜虫等活动能力差的种群,可采用此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D.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因此常用去除取样法等估算的方法
3.科研人员发现4-乙烯基苯甲醚(4VA)对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的蝗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不受自然环境中蝗虫密度的影响。科研人员还在蝗虫触角上找到4VA的特异性嗅觉受体OR35。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据4VA的结构设计多种类似物,阻止蝗虫的聚集
B.利用4VA诱杀蝗虫,不会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
C.建立OR35基因缺失的种群,放归环境影响基因频率
D.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人工增加环境中蝗虫的天敌数量
4.濒危物种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农田青蛙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最合适
B.草地中跳蝻的密度一般不宜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变形虫等这些单细胞动物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
D.采用样方法时应将样方内的个体标记后才计数
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B.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D.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麻雀的种群密度
6.科研人员采用去除取样法对封闭状态下的某哺乳动物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所对应的数据为实际调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内容表示描述一个系统的图像形式,该模型称为物理模型
B.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115只
C.部分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D.为了调查结果接近真实值,调查不需要求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机率相同
7.为了加强对国宝大熊猫野生种群的监测管理,卧龙片区率先采用了环境DNA测序技术。他们通过从环境中提取少量DNA,并通过DNA分析,统计出了区内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经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普查的104只增加至149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方法在动物个体不易捕获,捕获时易受伤害的情况下较为适用
B.环境DNA测序技术还能调查大熊猫年龄结构
C.DNA样本可通过采集动物粪便获得
D.DNA具有个体特异性是该调查统计依据的原理之一
8.为调查保护区内白头叶猴的数量,科学家采集保护区内白头叶猴的粪便共500份,分析粪便中残存细胞的微卫星DNA,鉴定出这些粪便来自200个个体。一定时间后再次以相同的方法采集白头叶猴的粪便共470份,经检测这些粪便来自190个个体,其中38个个体是第一次采集中出现过的。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估算保护区内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为1000个
B.该方法在动物个体不易捕获,捕获易受伤害的情况下较为适用
C.若调查期间有同种白头叶猴迁入,则调查结果比实际结果偏大
D.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两次采样的地点应保持一致
9.某科技小组随机选定一片区域调查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约为165只,需要积极防治
B.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草场发生大火,统计结果会不准确
C.标记物不能脱落,否则会造成估算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
D.标记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
10.200年前,研究人员收集到一个偏远的孤岛上的某鸟类种群(种群A)的喙长数据,结果如图1所示。现今,研究人员再次测量该岛上鸟类种群(种群B)的喙长,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无法判断再过200年鸟类种群的喙长差异
B.种群A的喙长平均值为30mm
C.若喙长20mm的鸟无法与喙长40mm的鸟类交配,则两者为不同物种
D.造成两个种群喙长分布差异的原因是喙长30mm的鸟类灭绝
11.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业害虫的监测和预报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调查时,捕获一部分个体做标记,放回原来的环境后马上进行第二次捕捞
B.对于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
C.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和跳蝻的密度
D.对于个体数量较少的濒危动物,适用逐个计数法
12.科研人员采用去除取样法对封闭状态下的某哺乳动物种群进行数量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所对应的数据为实际调查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部分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B.调查要求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概率相同
C.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 115 只
D.图中内容表示描述一个系统的数学形式,称为数学模型
13.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一般为1:1,但环境因子可能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下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城(S1、S2样地的营养优越,S3、S4营养不良)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存活率可能更强
B.S3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
C.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
D.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参考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14.小黄花茶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茶花皇后”。通过测量树木高度来划分年龄是确定林木龄级的方法之一。科研人员将样地中的小黄花茶存活个体以0.5cm高度间隔人为划定Ⅰ~XV龄级,各龄级所占比例如图1(其中Ⅰ级为幼体,Ⅱ~Ⅴ级为成体,其余为老年个体)。不同播种环境以及在湿润沙土中的贮藏时间(休眠时间)对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的影响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小黄花茶种群密度时应在密集处选取样方
B.据图1推测,该小黄花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分析图2,原生地土壤中含水量较高,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较低
D.播种前对林地和苗圃清除凋落物并翻土处理,小黄花茶的出苗率较高
15.白天鹅作为一种候鸟,每年 3 月开始从越冬地迁徙回繁殖地进行繁殖。研究人员在夏季对某白天鹅繁殖地(2 hm2)的白天鹅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 18 只白天鹅,第二次捕获了 25 只,其中有标记白天鹅 9 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繁殖地内的全部幼年和成年白天鹅个体组成一个种群
B.调查期内,该繁殖地内白天鹅的种群密度约为 50 只·hm-2
C.调查期内,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值大于实际值
D.繁殖地白天鹅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
16.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大熊猫种群密度时,可采用分析粪便的方法。在野外,先确定哪些粪便来自大熊猫,再通过分析其中的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指均匀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由2~6个核苷酸的串联重复片段构成,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呈高度特异性)从而确定来自哪只大熊猫个体。通过该方法现已查明,在2003~2004年间,某一区域的大熊猫为66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不良影响小的优势
B.微卫星DNA分子标记不属于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
C.扩大选取粪便的面积,能准确确定该地区大熊猫的种群数量
D.对粪便中的DNA进行测序分析,有利于解析大熊猫的食性特征
二、多选题
17.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下图显示一个爬行动物种群(图1)被设计中的高速公路和铁路隔离成相互孤立的a、b、c、d4个小种群(图2)的变化情况,道路不改变原生境和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生境破碎是该物种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
B.隔离可导致每个小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道路设计应考虑为野生动物预留迁移的通道
D.与原种群相比,每个孤立小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变
18.某同学用黑光灯诱捕法对农田中某昆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在该区域均匀放置适宜数量的黑光灯,每日统计捕获到的该昆虫的数量,记为y,该种群的个体数随着捕获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导致每日捕获数依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在逐次增加,记为 x,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调查期间应该没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
B.M点对应的数值可代表农田中该昆虫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C.此方法还可以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D.黑光灯诱捕法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属于机械防治
19.光肩星天牛是一种林木蛀干害虫,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成虫羽化在树干留下的小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某研究机构借助标记-释放-回捕法,将引诱剂与诱捕器组合对某旱柳林内光肩星天牛的成虫数量进行估算,其结果如下表:
统计项目 标记释放总数/头 诱捕总数/头 回捕标记数/头
雄性 574 65 27
雌性 574 62 32
总数 1148 127 59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准确数量为2471 头
B.经估算,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
C.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光肩星天牛可严重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D.调查该区域内旱柳株数和每株新羽化孔数也可估算光肩星天牛羽化成虫数量
20.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其中“+”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不是每个种群都具有如图的所有种群数量特征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一定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
三、非选择题
2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图甲表示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图乙是其中一个因素的三种不同类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地候鸟的种群密度主要由①和③影响,则①和③分别是 ;图乙属于图甲中 (填序号)的三种不同类型。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能达到害虫防治目的的原因是 。
(2)图乙中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的是 (填字母),从图乙的角度分析,我国开放三孩政策的原因是 。
(3)若某学习小组想要调查某块草地上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在取样时应做到 ,在进行计数时,对于压样方边线线的个体应统计 。
22.对下列生物学实验进行结果预测或分析讨论。
(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该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1。
表1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热(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请回答下列问题:研究该种群密度一般采用 法,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则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 。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呈 型。
(2)现有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简单有效地测定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结果如表2,请依据资料回答:
表2
实验步骤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①加蔗糖溶液 0.0125M 0.025M 0.05M 0.1M 0.2M
a1 b1 a2 b2 a3 b3 a4 b4 a5 b5
②加等量叶圆片 + - + - + - + - + -
③放置15分钟
④加一粒亚甲基蓝结晶 + - + - + - + - + -
⑤取a管中一滴蓝色溶液置于b管中部
实验结果:蓝色液滴 下沉 不动 微上浮 上浮 明显上浮
说明:1."+”表示加,“一”表示不添加。2.加入的亚甲基蓝结晶小,溶解后使溶液呈蓝色,对溶液浓度影响忽略不计。
①实验原理:当植物细胞或组织放在外界溶液中时,若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则细胞失水而使外界溶液 。若植物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而使外界溶液 。而这一生理过程可通过亚甲基蓝蓝色小液滴(在对应的无色外界溶液中)的浮沉来判断。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观察指标是 ,实验结论是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约相当于 的蔗糖溶液。
③用某组溶液操作到第④步时,通过显微观察该组叶片细胞发现有质壁分离现象,即可预测b中的蓝色小液滴会 。若发现这5组的实验结果是蓝色小液滴均上浮,实验应如何改进? 。
23.某科研机构对宁夏贺兰山区某区域内的岩羊群体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共监测到岩羊162只,其中幼体51只,雌、雄成体分别是62只、49只。科研人员在最后一年观测到至少有6只岩羊是外来加入这个群体的。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 ;B. ;C. ;D. ;E. ;F. 。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
(3)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 ?
24. 回答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问题。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 某同学在对 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得到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在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个。
(2)下图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图中的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 。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性别比例的目的是 。
25.下表是某兴趣小组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的结果,下图表示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据此回答:
样方 N1 N2 N3 N4 N5
种群密度/(株·m-2) 8 7 18 x 9
(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人为选择密度较大或较小的地点取样,会给调查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 ?
(2)如何计数第四个样方的植株数量 ?
(3)该植物种群密度是多少 ?N3的数据明显高于其他样方,应如何处理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详解】A、白尾鹿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某森林中白尾鹿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
B、性别比例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B正确;
C、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根据年龄结构可将种群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C正确;
D、当白尾鹿的数量达到K值时,该种群的数量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
2.C
【分析】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当单位时间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详解】A、根据去除取样法的原理,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把曲线延长,与横轴的交点,理论上就是该种群的种群数量,A正确;
B、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无法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可采用该方法捕获累积量调查种群数量,B正确;
C、跳蝻、蚜虫等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适宜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C错误;
D、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用去除取样法可以逐次减少捕获数量,最终统计捕获累计数即可估算,D正确。
故选C。
3.A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A、分析题意,应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减少4VA与嗅觉受体结合,阻止飞蝗的聚集,A错误;
B、4VA对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的蝗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故利用4VA诱杀蝗虫,不会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B正确;
C、OR35基因会使无法合成嗅觉受体OR35,所以无法对4VA反应,不能聚集,建立OR35基因缺失的种群,放归环境影响基因频率,C正确;
D、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人工增加环境中蝗虫的天敌数量可以减少蝗虫数量,且不污染环境,D正确。
故选A。
4.C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详解】A、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A错误;
B、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C、变形虫、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都可以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抽样检测其数量,C正确;
D、样方法不需要标记个体,标记重捕法才需要标记,D错误。
故选C。
5.B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的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根据题中数据可以计算,鼠的总数为:100×280÷2=14000(只),由于面积是140hm2,故种群密度约为14000÷140=100(只/hm2),A正确;
B、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不一定导致生物种类下降,即丰富度不一定下降,群落的丰富度只与该群落物种数目成正相关,与种群的数量大小无关,B错误;
C、由于鼠和鹰之间的关系是捕食,故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C正确;
D、麻雀、黑线姬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麻雀、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B。
6.B
【分析】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详解】A、图示以坐标曲线的形式表示种群数量,这是数学模型,A错误;
B、根据公式Y=21.39-0.186x,当Y=0时求X的值为115,所以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 115 只,B正确;
C、去除取样需要在一个封闭的种群中进行,迁入和迁出会影响种群中个体被捕获的概率,从而影响调查结果,C错误;
D、为使调查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去除取样法调查时需要在调查期间,①无出生和死亡个体;②无个体迁入和迁出;③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概率一样,D错误。
故选B。
7.B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A、不易捕获,或者是捕获时容易受伤,就会影响二捕,故传统的标记重捕法不适用,该方法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A正确;
B、一个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的DNA是相似的,亲缘关系很近,环境DNA测序技术不能调查大熊猫年龄结构,B错误;
C、粪便较易收集,DNA样本可通过采集动物粪便获得,C正确;
D、不同的生物遗传物质不同,DNA具有个体特异性是该调查方法依据的原理之一,D正确。
故选B。
8.D
【分析】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详解】A、题意分析可知,第一次收集到的动物粪便个体数是200只,第二次收集到的动物粪便总个体数为190个,其中38只个体与第一次收集的相同,因此可利用公式估算保护区内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为200×190÷38=1000只,A正确;
B、不易捕获,或者是捕获时容易受伤,就会影响二捕,故传统的标记重捕法不适用,该方法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B正确;
C、若调查期间有同种白头叶猴迁入,会导致检测出的个体数偏多,即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
D、每次捕获都要随机取样,取样点没有限制,不用相同,D错误。
故选D。
9.B
【分析】标记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详解】A、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175(只),需要积极防治,A错误;
B、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草场发生大火,会导致统计结果会不准确,B正确;
C、标记物不能脱落,否则会造成估算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C错误;
D、标记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能力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D错误。
故选B。
10.D
【分析】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初始种群规模和环境阻力的大小,因变量为灭绝概率,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大,种群灭绝概率越来越小。
【详解】A、由于无法预测未来200年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无法判断再过200年该孤岛上鸟类种群的喙长变化趋势,A正确;
B、由题图可知,种群A的喙长分布呈正态分布,该种群的喙长平均值为30mm,B正确;
C、若喙长20mm的鸟和喙长40mm的鸟不能正常交配,则两者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可判定为两个不同的物种,C正确;
D、种群B中喙长为30mm的鸟数量大大减少,可能是由于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但并没有使其完全灭绝,D错误。
故选D。
11.A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详解】A、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调查时,捕获一部分个体做标记,放回原来的环境后,要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第二次捕捞,A错误;
B、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利用昆虫的这一特点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B正确;
C、农田中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都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C正确;
D、在调查中种群密度时应尽量准确,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某些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D正确。
故选A。
12.A
【分析】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详解】A、去除取样需要在一个封闭的种群中进行,迁入和迁出会影响种群中个体被捕获的概率,从而影响调查结果,A错误;
B、为使调查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去除取样法调查时需要在调查期间,①无出生和死亡个体;②无个体迁入和迁出;③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概率一样,B正确;
C、根据公式Y=21.39-0.186x,当Y=0时求X的值为115,所以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 115 只,C正确;
D、图示以曲线的形式表示种群数量,这是数学模型,D正确。
故选A。
13.C
【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A、由题干信息知,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S3、S4,与S1、S2样地中的种群相比,S3、S4样地中个体较高,同时据柱形图可知,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命力更强,即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存活率可能更强,A正确;
B、S3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故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较为优越,但在S1样地,幼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偏离并不严重,因此无法得出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C错误;
D、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即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参考该种群的年龄结构,D正确。
故选C。
14.D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包括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其中样方法是估算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的动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用年龄金字塔表示。通常把种群分成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三个年龄组。年龄金字塔一般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
【详解】A、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错误;
B、由图1可知,Ⅰ级为幼体,Ⅱ~Ⅴ级为成体,其余为老年个体,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远少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故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
C、分析图2可知,小黄花茶种子在湿润沙土中的贮藏时间越长,出苗率越高,推测原生地中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原生地土壤含水量较少、透气性低等,C错误;
D、结合图2可知,播种前对林地和苗圃清除凋落物并翻地处理,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较高,D正确。
故选D。
15.C
【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
【详解】A、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该繁殖地内全部的白天鹅中没有包含老年白天鹅,因此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该繁殖地内白天鹅的种群密度约为 18× 25 ÷2÷2=25只·hm-2,B错误;
C、调查期内,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偏小,从而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值大于实际值,C正确;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繁殖地白天鹅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D错误。
故选C。
16.C
【分析】标记重捕法,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密度。
【详解】A、因分析粪便的方法不涉及捕捉个体,只是观察并分析粪便,所以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对大熊猫不良影响小的优势,A正确;
B、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由2~6个核苷酸的串联重复片段构成,很短,不能编码蛋白质,不属于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B正确;
C、通过扩大选取粪便的面积,可使调查的数据更接近真实值,但该方法仍属于估算法,不能准确确定该地区大熊猫的种群数量,C错误;
D、因为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在个体间呈高度特异性,所以对粪便中的DNA进行测序分析,有利于解析大熊猫的食性特征,D正确。
故选C。
17.AB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详解】A、生境破坏破碎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一个生物的栖息地被分割成多个小块,使得生物种群被隔离,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是该物种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A正确;
B、隔离会导致每个小种群内个体的不同基因型的比例出现差异,进而引起每个小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
C、道路设计应考虑为野生动物预留迁移的通道,以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C正确;
D、与原种群相比,每个孤立小种群的数量特征会发生改变,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列,隔离导致小种群之间不能进行自由交配,可能会影响出生率和迁入率,从而改变种群的数量,D错误。
故选ABC。
18.ABC
【分析】去除取样法是调查活动能力较强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也逐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逐渐增加。
【详解】A、调查种群密度过程中,要保证调查期间应该没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这样调查结果才会准确,A正确;
B、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即该曲线与横轴的交点M可作为该昆虫数量的估算值,B正确;
C、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还可以用于调查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C正确;
D、采用黑光灯诱捕法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ABC。
19.BD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
【详解】A、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解得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估算数量为(574+574)×(65+62)÷(27+32)=2471头,A错误;
B、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为574×(65÷27)≈1382,成虫雌性数量为574×(62÷32)≈1112,因此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B正确;
C、引诱剂可以是性引诱剂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的引诱,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诱捕的雄性和雌性数量基本一致,故该引诱方式不会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C错误;
D、据题中信息,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故调查该区域内旱柳株数和每株新羽化孔数也可估算光肩星天牛成虫数量,D正确。
故选BD。
20.CD
【分析】1、种群的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
2、分析题图:乙已使种群密度降低,乙己是死亡率和迁出率;甲戊使种群密度上升,甲戊是出生率和迁入率;丙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增多,则丙是性别比例,甲为出生率,戊为迁入率;丁通过影响甲乙使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则丁是年龄结构,乙是死亡率,己迁出率。
【详解】A、不是所有种群都有性别比例,有些种群没有性别之分,A正确;
B、丙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增多,则丙是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丁通过影响甲乙使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则丁是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少,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多,但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不一定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C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CD。
21.(1) 迁入率、迁出率 ⑤ 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
(2) A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于幼年人口数量,开放三孩政策后促进幼年人口数量的增长,维持人口数量的相对平衡
(3) 随机取样 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分析】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详解】(1)据图可知,①可以使种群密度增加,③使种群密度减少,且对于候鸟而言迁入和迁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故若某地候鸟的种群密度主要由①和③影响,则①和③分别是迁入率、迁出率;图乙是不同的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故图乙属于图甲中⑤;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
(2)图乙中的ABC表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故呈增长趋势的是A;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于幼年人口数量,开放三孩政策后促进幼年人口数量的增长,以维持人口数量的相对平衡,故我国开放三孩政策。
(3)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在进行计数时,应统计每个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数,故在进行计数时,对于压样方边线线的个体应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22.(1) 标志(标记)重捕法 偏大 稳定型
(2) 浓度变小、比重变小 浓度变大、比重变大 a管中蔗糖溶液的浓度 蓝色小液滴的移动方向 0.025M 上浮 增加多组蔗糖溶液浓度更低的组别
【分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三种类型。
2、分析题(2)表格,当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时,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而这一生理过程可通过亚甲基蓝蓝色小液滴的浮沉来判断;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如果a管溶液浓度上升,蓝色小滴在b管的无色溶液中将下沉;如果a管溶液浓度下降,b中蓝色小滴将上浮;据表格可说明第二组中0.025M 中蓝色液滴不动,说明属于等浓度的溶液。
【详解】(1)由于鱼类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研究鱼类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标记)重捕法,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说明重捕个体中被标识的个体数偏小,根据计算公式可知,会导致调查的估算值偏大;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400:420:400≈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稳定型。
(2)①实验原理:当植物细胞或组织放在外界溶液中时,若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则细胞失水而使外界溶液浓度变小、比重变小。若植物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而使外界溶液浓度变大、比重变大。而这一生理过程可通过亚甲基蓝蓝色小液滴(在对应的无色外界溶液中)的浮沉来判断。
②分析表格,当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时,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而这一生理过程可通过亚甲基蓝蓝色小液滴的浮沉来判断;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如果a管溶液浓度上升,蓝色小滴在b管的无色溶液中将下沉;如果a管溶液浓度下降,b中蓝色小滴将上浮;据表格可说明第二组中0.025M 中蓝色液滴不动,说明属于等浓度的溶液
③用某组溶液操作到第④步时,通过显微观察该组叶片细胞发现有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细胞失水,根据(1)中原理,即可预测b中的蓝色小滴会上浮;若发现这5组的实验结果是蓝色小滴均上浮,则增加蔗糖溶液浓度更低的组别。
23.(1) 迁入率 出生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迁出率 死亡率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不一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1)分析题图,C通过影响B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通过影响B和F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故C是性别比例、D是年龄结构,B是出生率,A是迁入率,F是死亡率,E是迁出率。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数量特征一般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故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不一定能保持稳定,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也不一定能保持稳定。
24.(1) 样方法 8
(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3)降低出生率,减小害虫的种群密度
【分析】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图中A为增长型,B为稳定型,C为衰退型。
【详解】(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样方法。在计数时,应对样方内的个体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进行计数,所以记录图中的数据为8个。
(2)由题图可知,图A类型生殖后期个体较少,生殖前期个体较多,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图中的A相似是增长型,增长型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3)农业生产中,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干扰害虫交尾,降低出生率,减小害虫的种群密度。
25.(1) 随机取样 人为选择种群密度较大的地点取样会使调查结果偏大,在密度较小的地点取样会使调查结果偏小
(2)需要计数样方以内的个体数量,以及任意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数量
(3) 该植物种群密度为8株·m-2 N3的数据应舍弃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随机取样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为选择种群密度较大的地点取样会使调查结果偏大,在密度较小的地点取样会使调查结果偏小。
(2)需要计数样方以内的个体数量,以及任意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数量。故第四个样方的植株数量=5+2+1=8,种群密度为8株·m-2。
(3)对极个别非常悬殊的样方数据应舍弃后再求平均值,故N3的数据应舍弃,则该植物种群密度=(8+7+8+9)÷4=8株·m-2。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