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7 17:0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鱼我所欲也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部编版)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类似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来看看孟子会如何选择。
新课导入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初期 、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请同学们按暂停键,借助课下注释完成填空。
作者简介

子舆
思想家
教育家

亚圣
仁政
性善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尤长于譬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同学们按暂停键,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关注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注释
读准字音和节奏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读准字音和节奏
请同学们按暂停键,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关注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注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喜爱

表判断
同时得到
生命
道义
舍弃
请同学们按暂停键,订正自己的答案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把生命比作鱼、把大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形象地区别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类比论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举例浅近,说理深刻,化抽象为形象,引人深思。
请同学们按暂停键,结合刚刚翻译过的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鱼 熊掌
生 义
舍 取
舍 取
舍生取义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是怎样逐层论述的?(注意指出论证角度和论证方法)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幸福,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违法犯罪等。
正面论证,义重于生时,就有了不苟活,不避死的抉择
“患”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超过、胜过

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厌恶
祸患
通“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种手段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
“如使”是假设推理“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所带来的后果。
假设推理,反面论证观点“义重于生”。
假如、假使
那么
采用
做、干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这是由于,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在一些人心目中,他们有比生存更可贵的追求,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即“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
由:根据、凭借
是:指示代词,某种手段
表转折
这是由于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不仅仅有贤人有这种心( 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不丧失它罢了。
“独”意思是仅,“皆”意思是都。点明人人都有向善之心,都有舍生取义的本性,只是贤者更能坚持罢了。体现孟子的“性善论”。
不只,不仅仅
这种心
不丧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肯接受。
行道之人和乞人宁死不食嗟来之食。他们没有丧失本心,宁死也不失义,把义看得比命更重要,这是对舍生取义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举例论证,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没有礼貌地吆喝
表修饰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孟子对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人的心理做了集中推测,认为这样的人可能经受不住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的物质诱惑,也可能是想得到贫困亲戚朋友的赞许而见利忘义。
举例论证,反面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优厚的俸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侍奉
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作者用了三组排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丧失本心。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应该停止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必须有羞恶之心。
同“向”先前、从前
这种做法
停止
叫做
本性,人固有羞恶之心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不仁”对立起来。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儒家政治理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子。
时代背景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对比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人,突出主题。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两段文字结尾都以归纳总结的方式说到“本心”,第一段是“是心”,第二段是“本心”。本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本文侧重的是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他认为人类良知是一种本能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保有本心。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恶莫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思维拓展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课堂小结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