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 辩论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 辩论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7 17:12: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4张PPT)
《口语交际:辩论》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语: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因为有些年轻人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且因为各种原因缺少陪伴时间,微信晒爱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形式。
小高:这是年轻人作秀,是表演。且不说母亲们能否看到微信,即使能看到,这种通过网络表达的情感也比较虚幻,不如实实在在多陪伴。
整理分析学过的两篇议论文(立论文),完成下表
整理内容,提炼要素
篇目 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敬业与乐业(九上)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孔子、百丈禅师、佝偻老人承蜩、 举例、对比、道理、比喻论证
怀疑与学问(九上)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戴震、笛卡尔 举例、对比、道理论证
整理分析学过的两篇议论文(驳论文),完成下表
整理内容,提炼要素
篇目 反驳的观点 主张的观点 论据 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中国人并未完全失掉自信力。 中国的脊梁 直接反驳、反证法、归谬法(驳论点、驳论证过程)思维导图
不求甚解(九下)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普列汉诺夫、诸葛亮、陆象山 直接反驳、对比、举例论证(思维导图)
议论文要求
观点要明确;
要言之有据(论据要准确,与材料一致,要丰富全面);
论证要合理(逻辑准确,论证方法合理,论证结构可采用分论点的形式,也可采用“提问——分析——解决”逐层深入的模式。)
整理内容,提炼要素
常用的驳论方法
1.直接反驳:即是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证明敌论点是错误的方法。
2.反证法: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反证法。例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就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然后运用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驳倒了反面论点。
3.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
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
反驳: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分析材料,辨别方法
(反驳论据——鲁迅先生抓住了对方论据中的不合理成分,“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证明了对方论据的虚假,从而驳倒了对方的论点。)
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针对对方“友邦人士,惊诧莫名”的观点,这样批驳道: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直接反驳观点:文中列举了一系列事实,揭露了所谓的“友邦人士”的丑恶嘴脸 )
分析材料,辨别方法
网络使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辩论赛材料
  一、双方陈述理由
  陈述理由
  (正方一辩)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它使我们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频繁联系,这种高效率的联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质量。今天,我们主要论证两个观点:第一,网络的出现使人们便于沟通和交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远方的亲戚和朋友交流,让家人朋友免去思念的折磨,拉近感情,增加友谊,反方怎么能说网络使人更加疏远呢 现在如果你走失了一个亲人或朋友,我们可以通过网上人肉搜索,发帖寻找,找回那份感情,这不正是让人与人之间更亲近的而表现吗 第二,网络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我们通过网络可以与陌生人交流更多的信息,我们可以分享国外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同兴趣的人相互交流,这又怎么可能说是更加疏远呢 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可能不会那么快知道印尼海啸,日本地震,全球人类都通过网络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互表关怀,让他们感到人性的温暖,这难道不是更加亲近吗 我们通过网络的力量呼吁群众拯救病危的人们,这不正是拉近了人与人的感情吗 我们回首过去,看到的就是网络使人更加亲近。
陈述理由
(反方一辩)首先我方肯定网络给人们带来更加便利的信息资源,正方辩友向我们陈述的,无非是展示了网络在信息方面交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是人际关系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交流主要有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两大类。而目前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是信息交流,可是我们都知道,所谓亲近与疏远的问题,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与思想感情的亲疏问题,而我们面对网络面对计算机又怎么产生感情呢 网络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它确实为人类的远距离沟通提供了方便。但是,距离的拉近并不代表内心感情的拉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导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相信我们大家都有听说,网友相见时发生的一系列惨案,这种缺乏理智的相见又怎么能胜于现实生活种结交的朋友 而且从网络存在的问题来看,当今网络至今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很多人带着假面具上网,而你面对的信息和资料可能就是虚假的,现在更多的人沉迷于网络,人机交流,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网络的虚拟性和虚假性又怎么让我们感到亲近呢
  
  二、攻辩环节:
  反方一二三辩向正方一二三提问题:
  反方:请问正方,以虚拟空间交往为特征的而络沟通、这与水中月镜中花到底有何区别
  正方:我方观点网络使人更亲近,网络的虚拟性让我们少去了很多顾忌和麻烦,网络的虚拟只是一个平台,虚拟的名称不代表内心真实的情感,网络的虚拟性让我们少去了很多顾忌和麻烦,因而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才会更加亲近。
  反方:请问正方,人与人交往靠的是真诚和信任,在可以随意虚假网络里去哪寻找
  正方:对方辩友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那就是不看全面,只看片面。我看看到网上有许多人在交流学习生活心得,让本来不相识的人们可以在网上交流。请问这种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的表现呢,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反方:请问正方,人与人在网上的交往比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更亲近吗
  正方:我们通过网络与朋友交往,而在对话的过程中是以将心比心的交流方式,这样的交流难道不是更亲近,那么怎样的交流才能算是更亲近呢 而且对于内敛的人来说,当面表达感情可能有些不好意思,那么网络不正给我们提供了而一个好的机会吗 对方难道说至于面对面交流,就没有虚假的成分存在吗 难道对方要认为通过网络这样的交流才会有虚假的成分存在吗
正方一二三向反方一二三提问题:
  正方:要在交流上更先进,一定是要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做到的吗
  反方:当然了,要使人们更亲近,当然要通过以诚实和信任为基础的面对面的交流啊,如果没有了诚实和信任,何来这个交流的基础呢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注重一个“信”字。而如何建立这个信任呢,这就是要通过时间和各种的身体语言来建立“信”字。
  正方:请问,通过网络人们大众帮助了病危的人支持了希望工程,这样的扶持是如何疏远的呢
  反方:我们并没有说这样的扶持是使人疏远的,但是我们要看看其他更多的情况。我们知道上网聊天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中国夫妻的离婚率越来越高,注重网络的亲近就必然会使人离现实越来越远。据调查,青少年沉溺网络在现实生活种却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由此看来网络使人更疏远。
  正方:请问,人们通过网络谴责美国强势政策,支援受灾难民,这样的跨国界关怀的表现,是不是更亲近呢
  这种跨国界的关怀行动,当然使人们更加亲近。但是对方辩友说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据调查,在美国有3/4的人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对方辩友,连自己的邻居都不认识,你还要到虚拟空间去寻找所谓的网络朋友吗
  三、盘问阶段(自由辩论)
  省略
四、正反方总结:
  正方观点:
  下面我将从三个论点论证我方立场,第一,网际网络的出现,使人们打破国界隔阂,打破文化的这种樊篱,我们知道网络的遍布是纵横四海,不管你是在亚洲欧洲,你可以通过亚洲人环节,你可以通过欧洲联盟与举人交往,这种打破国界的隔阂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呢 第二,网络成功地唤起了人们相互援助、相互关心的心灵,印尼华侨惨遭屠宰事件,南斯拉夫科索沃惨遭轰炸事件,在网络上得到众人支持,就是一个铁证。第三,网络成功地打破了时间隔阂,今天不管你是身在远方,还是在地球的另一端,我可以通过网络和你瞬间交流。从以前疏于沟通到今大通过网络能够频频交往,这种关系如果不叫更亲近,是不是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叫做更疏远呢 谢谢!
 
 反方观点:
  我方认为网络使人们更加疏远,理由有三。第一,技术手段的进步,并不必然导致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因其民意,求其有分。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时代才能熔铸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当互联网络和高楼大厦把人们的距离拉得更近的时候,为什么我们更能偌感孤独的困惑呢 第二,依赖网络交流,忽视人际交流。企图以人机交流取代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使人们更加疏远。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又不沉溺于工具,在于人能够制定和遵守社会契约,惩恶扬善。当人们在孤立的电子城堡里,通过键盘向甚至咫尺之遥的亲朋好友发出一串串毫无热量与生命的电子化信息时,试问,人类失去的难道仅仅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现实交往本性吗 第三,人类自己的问题只能靠人自己去解决,人和人关系的亲近改善最终来源现实生活中人和人现实交流关系的改善,即使我们不能选择我们所生存的时代,但是我们可以恣意一个时代,改变一个时代,最终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
环节 主要任务 如何陈述\反驳
立论(一辩) 正面论述己方观点
攻辩一(二辩) 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
攻辩二(三辩) 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
自由辩论 轮流发言,强化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
总结陈词(四辩) 对辩论进行总结(先反驳对方观点,然后全面总结己方观点)
分析经典,了解辩论赛模式
小试牛刀
一辩论小组同学就“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进行激烈的论争,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的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进行得体而有力的回击呢?
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直接反驳)
唐僧也没念几次啊,后来孙悟空自己也挺听话的。
实战演练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8人,分成正反两方,双方对手各4名——一辩、二辩、三辩和四辩,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辩论实战练习。
辩题:
正方:逆境有利于成长 
反方:逆境不利于成长
己方
从哪些方面论述
用哪些材料支持
分析明确己方观点
用哪些材料支持
可能出现的漏洞
构想己方批驳的思路
辩论提纲
对方
首先,我来阐明三个概念。逆境、才和成才。逆境,不顺利的境遇。也就是说,人总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逆境。逆境有利于成才。它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人们可在逆境中积累大量经验。当人身处逆境时要比在顺境中操劳得多。逆境促使人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寻求摆脱逆境走上成才的路径。于是逆境之中的思考与总结、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就是人们增长才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第二,人的一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困难。身处逆境可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第三,身处逆境还能磨砺人的意志。逆境能造就人才,它使懦弱变为勇敢,使摇摆变为坚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逆境有利于成长
逆境不利于人成长。第一:战争之后人们会留下后遗症(ASD),人的心理会造成扭曲。第二:逆境使人在成长过程中失去勇气,失去斗志,迷失自己的方向。有部分人受不了激烈的竞争,反而会自甘堕落。第三:不利于身心健康,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何茁壮成长。
逆境不利于成长
(1)表达清晰,声情并茂。辩论应该用普通话进行,发言过程中口齿清晰,语速正常。辩论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要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调整语速、语气、语调,使自己的表达更有说明力和感染力。
(2)观点鲜明,协同作战。立论时,一定要鲜明地表达己方的观点,切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辩论需要团队协作,在辩论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内部观点的一致性,不要出现同意对方观点、失去己方立场的情况。
辩论的原则和技巧
(3)善于聆听,快速反应。善听是善辩的前提。辩论赛中,自由辩论阶段是最紧张也是最精彩的环节,由于有时间限制,而又没有底稿,需要辩手自由发挥,这时最容易忙中出错,所以辩手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听清、听准、听懂对方的发言,快速思考,及时发现对方观点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或者抓住对方论据的疏漏,或者指出对方论证方法的错误,给对方以有力的批驳。
(4)语言严谨准确,简洁有力。辩论赛针锋相对的特点,决定了辩手在陈述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时,要特别注意逻辑严密,表达准确,避免词不达意或自相矛盾,让对方抓住漏洞和把柄。同时,语言要简洁干净,避免拉杂、冗长,做到既能清晰表意,也能有力反击。
(5)要有风度,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辩论既是“智商”的交锋,也是“情商”的检验。辩论时,既要耳聪目明、能言善辩,也要保持良好的仪态风度;局势顺利时,不得意忘形、趾高气扬;暂居弱势时,也不要沉不住气,自乱阵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