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时空观念
二、阶段特征
1.上古时期
(1)伴随农业、畜牧业的产生,阶级、国家和文字等出现标志着人类迈入文明时代。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古代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发展的特征。
(2)农耕文明的扩展促使大帝国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
(3)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倾向决定了古代文明基本独立发展,但不同地区的文明通过战争、商贸、人口迁移等方式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
2.中古时期(5—15世纪)
(1)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各地区文明继续独立发展,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形成相对平衡的多元发展格局,但发展进程存在差异。
(2)各大洲文明之间交流、借鉴,但仍是区域性交流,交流有限,世界尚未形成一个整体。
三、【知识梳理】
1 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
(1)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就:西亚地区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洲的玉米和南瓜等。在这些地区,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2)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①社会分工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②贸易发展: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③艺术和科学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早期城市形成: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城市是国家出现、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
2.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
(1)阶级和奴隶制的出现
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②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形成。 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
(2)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3)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3、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自然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苏美尔时代: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城市国家之间混战不止
苏美尔人成为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3)古巴比伦王国时期
①统一: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②政治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③《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4)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可以说是古代世界几大文明中最早产生的;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重难探析】
一、世界文明古国多元发展的特点
1.古代西亚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经历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的兴衰更替,演绎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这种更替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与发展,促使了两河流域从分散走向统一。古代两河流域创造了以楔形文字、神话史诗和《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文明成果。
2.古代埃及文明
古埃及法老作为神权的象征,王权神圣,权威至上。宗教是古埃及文明的核心,古埃及人执着于来世信仰,对死后生活关心,每一个埃及人都设法在生前并尽早开始建造装饰坟墓,期待来世美好生活。古代埃及创造了以象形文字和太阳历为代表的文明成果。
3.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印度是宗教国家,从印度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宗教对他们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的产生与传播成为古代印度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明成果。
4.古代希腊文明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理性主义盛行,商业经济发达。古代希腊文明被称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其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精神财富。
二、(核心素养)世界文明古国发展的多元化特点
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
(1)古西亚:两河流域土地肥沃,三面均无险可守,周围众多的游牧民族经常入侵,逐鹿于这块肥沃的土地,频繁的民族迁徙与冲突,使得两河流域体现为民族更替与王朝更迭,同时,这些民族迁徙和入侵也带来了新的活力。两河文明就是在这些民族相互影响、互相继承、共同创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古埃及:尼罗河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埃及文明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尼罗河定期泛滥但很准时,泛滥而不成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促使埃及较早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集权国家。
(3)古印度:印度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生存发展。雄伟的山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茂密的森林等无不展现出自然的强大力量。因此,生活在古代独特地理环境之下的印度先民,对于自然怀有普遍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催生了宗教的产生,使其形成了独具面貌和个性的文明单元。
(4)古代希腊:巴尔干半岛多山少平原的环境与铁器时代生产力相结合,造成了古代希腊独特的城邦制度。城邦以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为特征,雅典民主政治成为城邦民主的典范。
总之,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古代文明发展的多元格局
(1)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古代东方地域特征为大河文明,经济上体现为农耕经济发达,政治上多实行中央集权;古代希腊罗马的地域特征为海洋文明,经济上体现为海外贸易发达,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律制度化。
(2)古代世界基本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的区域文明阶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发展多样性,古代世界各区域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重点探究:
1.雅典民主政治演变的特点
(1)经历了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从原始社会部落民主制继承发展而来的。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制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经历了民主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由血缘世袭到以财产、地域为主,由财产等级限制到逐步取消,由贵族共和到公民广泛参与、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民主制度的形式不断创新:抽签选举、差额选举制,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的尝试。
(4)少数人的民主:以城邦制为基础,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只属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则不享有民主权利。
2.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的特征与政治的制度保障
(1)特征
①主权在民: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全体公民皆可参与的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
②法律至上:雅典严格实行法治,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公民意识: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人人皆可为政,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
④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
⑤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
⑥权力制约:体现在公民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如陶片放逐法、官吏任期制、陪审法庭等;雅典公民广泛参与陪审法庭,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等。
(2)制度保障
①从机制上看: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等机构有力地保障了民主的实施。
②从公民权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③从方式上看:制定了一整套辩论的章法来保证辩论的实施;创立了“陶片放逐法”。
④从物质上看:通过发放公职津贴等方法鼓励公民参政。
1.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再到人自身。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5)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强调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
2.古代希腊先哲思想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1)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他对知识和自由的探索的理性精神的崇尚与追求,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斯多亚学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
1.罗马法的特征
(1)地位: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2)形式:罗马法体现出不断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而演变的特点。
(3)内容:罗马法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了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领域。
(4)作用:罗马法是维系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对后世影响深远。
(5)局限性:维护少数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2.罗马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罗马法时代,是奴隶制社会,不存在人人平等。但是对于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地位,主张平等原则。该原则发展成后来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法人制度:罗马法没有法人名词,但是设立了法人制度,把法人分为社团和财团,并对法人的权利义务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定。
(3)一夫一妻制度:虽然与现代一父一妻制的内涵不同,但是至少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名词,成为后人战斗的武器。
(4)物权法定制度:罗马法强调物权的范围和种类都由法律规定。所有权为自然权,为核心权利。后来该原则发展成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继承制度:实行遗嘱至上原则;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3.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1)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海洋法系和大陆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亦称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2)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欧洲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就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
(3)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以及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
(4)罗马法的立法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它所确定的概念、术语,措辞确切,结构严谨,立论清晰,言简意赅,学理精深。
时空观念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至明清时期,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渊源,其思想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唯物史观 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集权政治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古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使西方产生了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 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中国古代社会环境决定了传统思想是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占统治地位;西方开放民主自由的政治及海外贸易的发达,铸就了古代西方的人文精神
家国情怀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代罗马将欧洲古代文明推向高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与东方的中华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认识东西方不同文明发展的影响
4.中国古代法律与罗马法制观念的差异
1. 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观念影响,民刑不分、以刑为主,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完全以官方为主导;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中华法系。
2.罗马法律: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私法发达、公法相较不发达,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1.农耕文明的扩展
(1)条件:农耕文明区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农耕世界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力、制度与文化
(2)概况
①埃及文明的扩展: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阻隔,所以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
②西亚文明的扩展: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
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2.海洋文明的扩展(希腊文明)
(1)条件: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2)方式:移民。
公元前八到前六世纪,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大规模的殖民运动,传统上称这一时期为“殖民时代”
(3)范围: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
(4)影响: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3、古代世界的帝国
波斯帝国
(1)崛起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征服扩张:兴起于伊朗高原,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3)帝国统治: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古巴比伦王国的君权神授,波斯人担任要职。
(4)走向衰亡: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灭亡。
亚历山大帝国
(1)崛起时间:公元前4世纪晚期。
(2)帝国建立: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成功灭亡了波斯帝国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3)政治统治: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继续实施君权神授,君主专制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罗马帝国
(1)起源: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
(2)征服扩张:首先征服意大利,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3)政治统治:奴隶制迅速发展。
(4)确立国教: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5)帝国灭亡: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
【重难探析】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农耕文明对古代文明扩展的作用:人类最初的文明大多范围有限,主要局限于大河流域,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古代文明基本各自独立自主发展的特征。但农耕世界相对较高的生产力、制度与文化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由此决定了农耕文明在古代不断扩大的基本趋势。
2.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文明的交流主要是和平方式,但是扩张和战争引起的大范围的交流此时期更加引人注目。
3.古代文明扩展的影响: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二、 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1.古代帝国的主要代表
(1)古埃及: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3)亚述帝国:公元前900年前后,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4)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5)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占领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灭亡了波斯帝国,并进一步向东扩张,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6)孔雀帝国:公元前3世纪,孔雀帝国初步把整个南亚统一起来,影响到东南亚和中国。
(7)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2.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奴隶制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展,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进一步扩张了农耕文明区。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基础知识】
一、西欧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是西欧的等级制度
(1)形成: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涵: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3)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4)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2.庄园与农奴制度
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1)庄园
①历史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②土地类型:由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和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份地和自由农份地)两部分组成。
(2)农奴制度
①农奴和自由农民: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二者均为领主的佃农,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自耕自收,是独立的小生产者,土地权利受法庭保护。
②领主: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集中
(1)过程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名义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②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出现等级君主制国家。等级君主制国家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国王)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自治
(1)背景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
②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③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2)方式: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斗争形式多种多样 市民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反对封建特权而进行的斗争是13世纪城市自治运动的主要内容
(3)意义: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教会专权
(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教皇基本实现了对教会的集权统治
(3)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1)由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2)强盛: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3)查士丁尼统治
①对外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一度强大,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②法律编纂: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4)衰落
①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②表现: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5)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
(1)基辅罗斯:9世纪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2)莫斯科公国
①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②强盛: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③结果: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重点探究】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1)形成: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改革土地分配制度,由无条件赏赐变为有条件分封,统治阶级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形成保护和被保护的具有契约关系的封君封臣制度。
(2)特点: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西周的天子是大宗,是分封制下各级小宗的共同大宗,而在西欧,封臣的封臣就不是他的封臣了。土地是封君和封臣关系形成的纽带,西周分封关系的维系纽带是血缘。
2.欧洲中世纪庄园与古代中国田庄的区别
(1)从存在的时间上看,中世纪欧洲庄园的起源要晚于中国,持续时间较中国短。
(2)从大地产形成的途径上看,欧洲庄园土地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农民的土地;而中国古代的田庄土地则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的。
(3)从庄园私有权程度上看,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而中国古代的田庄主对其地产相对而言则具有完全的私有权。
(4)从地租形态上看,虽然都存在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及货币地租三种形态,但西欧庄园对于劳动者的剥削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中国则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
(5)从庄园内的政治权力上看,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而中国古代田庄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
(6)从对国家整体的影响上来看,西欧庄园经济使得西欧摆脱了强大帝国组织的渗透,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多样性;而中国古代的田庄则没能摆脱帝国的渗透,具有保守、消极的特点。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基础知识】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逐步扩大。到其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阿拉伯雏形国家诞生
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1)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鼎盛 ①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事务。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穆罕默德的继任者
②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各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③文化灿烂: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数字
3.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地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1)征服小亚细亚: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原为西突厥的一支
(2)向欧洲进军: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强盛的奥斯曼帝国
(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
(2)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①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经济: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
(1)笈多帝国 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东亚
(1)日本
①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开始瓦解,出现庄园
②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2)朝鲜
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
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④抗击侵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赴朝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先后牺牲。
【重点探究】
一、日本大化改新
1.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文化影响下的大化改新
(1)政治制度: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模仿唐朝建立天皇制政体,制定国名和纪年。
(2)经济制度:建立起以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
(3)军事制度:建立起以唐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
(4)法律制度:建立起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
(5)生活习俗:广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项以至影响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除此之外,诸如围棋、相扑、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期全盘唐化的倾向。
2.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幕府统治的形成
(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大化改新后的土地国有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独立生产成为可能,743年政府颁布的“垦田永世私财法”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庄园制的形成:随着土地私有制在全国发展起来,贵族、豪门、寺院等势力大量购买、兼并土地,8世纪末建立庄园,庄园制发展起来。
(3)武士集团形成:随着大庄园制的发展,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5课 古代的非洲和美洲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基础知识】
一、古代非洲文明
1.古代非洲班图人
(1)贡献: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2)活动区域:班图人原是西非居民,后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推动了非洲文明的进步
2.古代非洲文明区域
(1)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
①出现: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
②发展: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东非
①代表: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有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②原因: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
③兴盛: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3)西非
①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②桑海:攻灭马里,确立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因遭遇外来入侵而逐渐衰落。
(4)南非
①建立: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②鼎盛:14—15世纪,进入鼎盛,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其统治之下。
二、古代美洲文明
1.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 其他大陆没有
2.古代美洲文明的代表
(1)玛雅文明 15世纪中期衰落
①政治统治: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
②农业和手工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精美陶器。
玛雅人培育的农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③建筑及艺术:城市建筑精美,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④自然科学: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比欧洲早800余年
(2)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5世纪时,通过武力征服周边其他的印第安人部落,建立“阿兹特克帝国”,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①政治统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②经济基础: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③城市建设:特诺奇蒂特兰作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和运输。
(3)印加文明
①兴起: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印第安人国家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地方分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长官。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迁移被征服地区的居民。
【重点探究】
一、神秘的美洲玛雅文明
1.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玛雅文明的成就
玛雅文明是世界重要的古文明之一。玛雅人拥有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准、独特的表意文字,在数学和天文学等方面有极高成就。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玛雅文明中落的原因
玛雅文明为何突然衰落,至今还没有确实的定论。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对玛雅文明湮灭之谜,提出了许多假设,诸如外族入侵、人口爆炸、感染疾病、气候变化、农民起义等。
3.从“家国情怀”角度体会玛雅文明对人类的贡献
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番茄、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