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创新题题
(原卷版)
主干知识回顾:
、整体把握:掌握要点,初步感知
特点(形散而神聚)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分类 1.记叙性散文(写人、记事);2.抒情性散文(写景、状物);3.议论性散文(文化、哲思)
散文写作表达技巧“四角度 1.修辞手法;2.表现手法;3.表达方式;4.行文思路、结构,布局谋篇
散文表现手法 1.象征、衬托、对比、抑扬;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3.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
二、准确识别:把握题型,理清思路
【总原则】
建议先快速浏览题目(利用选择题了解文章大概),再有针对性地细读正文。在阅读正文时,把重点句、难点句,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起过渡作用的词句,段落中心句,段首、段尾句做适当标注,以便快速查找。
(一)散文的线索、思路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见闻线索、时空线索等。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2、“四看”找线索:看标题;看时空词语;看物、看议论抒情句3、线索的作用: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紧凑;使行文富有变化。内容方面:不断深化突出情感、主旨。物象:呼应、象征4、剖析思路类题解题方法:①紧紧抓住文本标题和文中标志性语句;②分析情感脉络;③把握语段衔接特点:总分、并列(对比)和层进。④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④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⑤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艺术构思。
(二)散文语段作用1.开头段的作用。(参看小说部分)2.中间段的作用。(1)比较短的段落,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具体化)前后呼应;照应开头;呼应结尾;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引领、引起下文的作用。(物—人,景—情,事—理,叙—议、正—反等)(2)比较长的段落,描写的往往是主要物象,作用:拓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3.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4.结尾段的作用。(见小说部分)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和深层含意之分。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意义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1.注意确认句子的基本意义。2.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探明句子的特定意义。3.注意审美鉴赏,体会句子的表达作用。4.注意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的表达效果。5.注意着眼整体,联系主旨领悟句子的含意。6、关键词语突破法;7、句子位置突破法。答题模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层含意),突出了……(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②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词语;③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④有特殊含义的动态性词语。理解词语含义“5法”:联系上下文句;借助固有含义;紧扣关键词句;分析修辞特点;明确指代内容。
(五)物象解读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4、精准概括物象的多重意蕴: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要结合散文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5、精准分析物象的作用: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内容主旨方面:充实内容、深化升华主旨、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衬托暗示环境。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布局谋篇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内容,作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联系、想象,快捷把握作者情感。
掌握基础:手法梳理,提升认知
散文表现手法总结: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渲染:对环境或次要形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下文主要形象出场制造“烘云托月”的效果。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之情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无主次之分)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小事件来表现社会整体或社会现象,起到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虚实结合:既描写眼前之景(实)又引发相关联想(历史典故、相关事例、自身回忆)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内涵,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集中揭示文章主旨。点面结合: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放与特写的结合,更好地表现主题。
真题演练:
(2022·新高考2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 “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 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 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 “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 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 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专项训练:
一、(2024·江苏·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岭看山
王鼎钧
书上说,渭河以南的山,凡是大山,都叫秦岭,所以秦岭不是一座山,是一大片山地。这片山地有多大?它的北面是渭河,南面是汉水,渭河在陕西境内造成一片沃野,古称八百里秦川,秦岭山地从东到西,大约就是这么宽。南北纵贯秦岭的道路叫子午线,书上说,这条路有六百六十华里,秦岭山地从南到北,大约就是这么长。
穿过秦岭山地,除了栈道以外,有三条山路可走,我们走的这一条是:安康、镇安、柞水、西安。
从安康旧城出北门,渡汉水,向漫天嵯岈的秦岭山地进发,蓦然忆起“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高高低低的山,一层一层的山。行人沿着斜斜的石径往上爬,转一个弯又一个弯,路似羊肠,人好像一直往山里钻,又怎么也钻不出它的包围。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在镇安住宿的那一夜,中秋刚刚过去,月亮反而更团圆皎洁。坐在山村的小院里,暮色中四围皆黑,我们先看见光,后看见山,最后看见月,想起《创世记》,先有光,后有日月。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同废墟,人和月的关系反而亲切,忘了月球也是废墟。同行的人说这天气是饮酒的天气,我陪他们喝了几杯,恍惚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文明毁灭,唯我幸存。又以为自己是李太白,笑傲江湖,五岳看山不辞远。
过镇安县城,入山渐深。秋山云气疏薄,山景明净,山不知名,各有面目神态:有的如老伴互相搀扶,有的如守门犬作势拒人,有的如谗臣暗暗窥伺古今,找机会中伤无辜。山溪湍急,过了一条又一条,好像大自然在慌张逃走,而文明在后面紧紧追赶。记得经过柞水,山势更高,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从,好像一个大领袖统率许多小领袖,好像许多小天才追随一位大天才。一座山走到尽头,就像一个艺术流派已经确立,下一座山再给你新的惊奇。
我起初对山很厌烦,后来生了欢喜心,自然风景是没有成规也没有成见的,看得多了,喜欢那千般颜色,万种姿态。“山形步步移”,走短短一段路,大片山景全新全换。山有生命,山是活的灵,拔地而起。“泉使山静”没看到,“石使山雄,云使山活,树使山葱”看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华山如立”,泰山嵩山没到过,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岭过眼。
雨后乍晴,云特别漂亮,“云拥山动”,“青山断处借云连”,都看到了。登上高处,太阳显现,走到低处,太阳隐没,山色日色变幻不定,日光常挤进两峰之间的空隙处,胳臂伸得很长很长,指指点点,无非“石破苍藤绾,崖倾老树撑”。夕阳西下时,山路昏黑,峰顶金光辉煌,令人想低头膜拜。这般感受,也不知前代诗人可曾有过。
山峰罗列,看山如看画,一条又一条皴纹清清楚楚,加上阳光扫描,细小处又有许多勾勒烘托,种种线条可爱到极点。山不过是一些美好的皱折,这是国画老师刘孟卿教给我的观念,他是山东莱阳人,穿长衫,留长须。我未能学会描画任何东西,但是得到一双看山的眼睛。他无条件肯定每个学生作画的能力,他说没有不会画“画儿”的人,伏羲氏一画开天也是“画儿”。
秦岭绵延几百里,没留空白。那些形容不尽的面目,天造地设,极尽变化。所谓美,大概是需要载体的罢,所以开天辟地,留下山川,预设了多少承托,层层叠叠,半藏半露,留下美以待画家诗人。
我开始明白,画家为什么画一个人,一动不动地坐在船上,看那一动不动的山,不改变也不分离。读旧诗沾惹上身的士子习气弥漫开来,假如可能,我幻想把祖国的名山像摆在画廊里那样一一观看,我愿意化身千千百百,一动不动留在山前。
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我们这批左奔右突的初生之犊,在两者之间经过,若有山神来问今生愿意住在哪座山里,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登上峰顶,有一片平地,没长树也没长草,居然有座庙。高山比较接近太阳,反而比平地冷,高寒最处,四顾无路,不知道自己怎么能来到这里。天空大了几圈,下望群山罗列在云中,一望无尽,云无尽山也无尽,看山尖把云海戳破,冒出头来,想象海上仙山。我并不指望遇见神仙,只盼出来个和尚,可是没有。
下了这座山,地势平坦多了。有一段路简直是深谷,抬头不见天日,脚下铺满一代一代枯叶,艰难如在沙漠上行走。从一个很大的岩石拱门下穿过,相信是谷口。出谷后路渐平坦,渐渐看见古道瘦马,心中一喜。看见瓦房黄犬,看见举世闻名的窑洞,没多远,就是西安城南的王曲了。
我常常为秦岭抱不平。徐霞客华山归来,下汉口,秦岭擦身而过,他没正眼瞧一下,傲慢势利。韩文公看秦岭,居然说脖子看酸了,什么话。寒山越秦岭,走襄阳,秦岭不提一字,糊涂。
(选自《白纸的传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先后提到两个古称,用“八百里秦川”交待了秦岭的东西宽度,用“子午线”说明了秦岭的南北跨度之大。
B.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所以一走进漫天嵯峨的秦岭山地,当年的经验便复活了,作者蓦然忆起了这首诗。
C.作者登秦岭的时候,自然地联想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然而泰山嵩山他还没到过,这是让他至今抱憾的事。
D.秦岭道中多是高山深谷,人烟稀少,出谷后作者看到瘦马、黄犬、窑洞,才感受到人生活的气息,内心之苦得以抚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行踪为顺序,有机穿插了秦岭的人文历史和途中的体验感受,行文灵活自如。
B.第五段运用了“守门犬”“谗臣”等一组比喻,描写出山势险恶,正如当时的世情险恶。
C.峰顶的描写,简淡平实,略带几分童趣,流露出作者登上峰顶后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D.结尾看似批评徐霞客等人,实则用调侃的口吻充分肯定秦岭的价值,难掩喜爱之情。
3.文中的秦岭具有哪几重特征?请简要概括。
这篇散文弥漫着作者的“士子习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2024届黑龙江名校联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牌儿
肖复兴
进天鹅岛农场不远,路边立着一块水曲柳的木牌儿。常年风雨的剥噬,牌牌上面的油漆早已斑驳脱落,木质纹也磨平、发白,失去了光泽。上面刻有几行字,要仔细辨认,才可以依稀看清:“天鹅岛上的第一个小公民梁月鹅生于此地。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
章理,站在木牌牌前,眯缝起眼睛仔细地望着它。纵横的鱼尾纹,象木牌牌的木纹,紧紧包围着他的眼角。啊!木牌牌还在!还在!二十多年了,它还立在天鹅岛的路口,象个路标,指着进岛的方向。章理的心中注入一股激动的心绪。
二十多年前,这块木牌牌,是章理亲手把它立在这里的!那时候,十万转业官兵由王震将军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北大荒。那时这个岛的四周被几条河环环围住,仿佛象岛,其实,不过是一片荒草甸子,哪里有个名字 队伍刚进岛时,唿啦啦,从草甸子里飞出一群天鹅,拍着洁白的翅膀,遮住了半边蓝天。那景象,煞是壮观!再看草甸子里,一个个晶亮晶亮的天鹅蛋,象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镶嵌在湛绿湛绿的乌拉草、七节草和芦苇之中。“场长!我给咱们这个岛起个名字咋样 ”开着一百马力拖拉机的梁立山脱下军装,包起一大包天鹅蛋,笑呵呵地跑到章理跟前说。
“好呀!”“就叫天鹅岛怎么样 ”天鹅岛,就是这么叫起来的。就在这一年春天,梁立山开荒探路时,连人带拖拉机一起掉进草甸子中的“大酱缸”里,常年积聚在一起的淤泥和烂草毫不留情地吞没了他。他的身后是两排履带刻下的凹凸不平的辙印。这就是通往天鹅岛深处的第一条路。也是这时候,梁立山的妻子拖着怀孕的身子,从家乡湖南来了。住在岛外面的家属接待站里。没人敢把这消息告诉给她,只是劝她暂时先不要进岛。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一辆拖拉机拉着一爬犁面粉和青菜进岛时,她悄悄地爬上爬犁。
北大荒的春天好漂亮哟!草在迎风摇曳,一层层绿色的波浪,一直滚向遥远的地平线,草尖上升起淡淡的水雾,朦朦胧胧,影影绰绰,象披上一面透明的轻纱。一轮桔黄色的月亮,象一盏辉煌的大灯笼,永远在爬犁前面晃动着,洒下柔媚的清辉,轻轻地抚摸着她和腹中一个劲踢蹬的小家伙。也许是环境太美了吧 也许是她太激动了吧 怀中的孩子急不可耐了。拖拉机刚刚驶进天鹅岛不远,小家伙就在“路”上呱呱坠地了。一听到消息,章理提前散了党委扩大会,带上卫生员,抱着被子、毯子,急忙赶来了。
孩子、大人双双平安。是个小女孩,大大的眼睛,还长着一对小酒窝哩。蛮漂亮!这时,天已经亮了,玫瑰色的晨曦飘散在天边。从晨曦中飞来一群洁白的天鹅,绕着拖拉机顶翩翩飞舞着,飞去了。仿佛也在庆贺天鹅岛的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这真是一个吉祥的征兆。大月亮地生下来的,这是天鹅岛几千名转业官兵中第一个出生在岛上的后代呀!就叫小月鹅吧!章理给起的名字。梁立山的爱人知道了丈夫牺牲的消息后,要求带着小月鹅留在天鹅岛。章理的眼睛里蓄满泪水,点了点头,他说不出一句话。就在小月鹅出生的地方,章理亲手树起了这块木牌牌。
“让天鹅岛的后来人看看,这是我们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我们要作为永远的纪念!等小月鹅长大后,我们一定让她生活得更幸福!”
吉普车开到场部。恢复了副局长工作的章理,第一件事就回老家天鹅岛看看。当章理问起梁月鹅时,新场长竟然不知道她是谁。章理心里不是滋味,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那块木牌牌,全是小月鹅。二十多年前,她父亲是个英雄,她是天鹅岛上的一颗明星。眼下呢,人们竟忘却了她。
场长很快查到梁月鹅在六队开拖拉机,是个拖拉机手,同她父亲一样。
梁月鹅和章理一起来到垦区总局,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先被安排到妇联工作。歇了两天,梁月鹅走马上任了。她坐在桌前的一把椅子上,一切,都挺舒适,唯独这椅子不大舒服。木头的,硬硬的,远不如拖拉机驾驶室里的皮座椅软乎。倚着靠背,踩着离合器,扶着操纵杆,望着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那滋味儿……
梁月鹅坐在椅子上,真不舒服。她想让章叔叔给自己换换工作。可是,又觉得说不出口,人家章叔叔也是好心。好不容易才把自己调到局里来。天鹅岛上多少小姐妹吐着舌头,咋着牙花子,羡慕不够呢!
局里要召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章理让小月鹅上台发言,讲讲她父亲的牺牲,讲讲她这个天鹅岛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以激励青年们。梁月鹅犯难了。她在台底下还说不出几句囫囵话呢!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妇联主任足足帮她熬了一个通宵,发言稿终于准备出来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足有五大页纸。梁月鹅捧着它们,象捧着沉甸甸的石头。二十多年了,她第一次尝到了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的滋味。现在,她才觉出了路口那块木牌牌的意义。虽然,木牌牌被风雨冲刷破旧了。但是,一旦人们重新认识了它的价值,它便又重新焕发出光彩。她马上意识到,这份光彩不属于她,仅仅属于父亲,属于天鹅岛,属于北大荒。
这一宿,梁月鹅翻来覆去,久久没有睡着,她觉得对不起章叔叔。更觉得这份工作对她太不合适了。第一个小公民,可以是一种荣誉,一种骄傲,却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坐大机关,上台演讲呀!她更愿意开着拖拉机在甩手无边的原野上尽情地奔驰,泥浪在身后翻滚,豆香在身边飘溢。二十来年,她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过来的。一到收获时节,她都会有一种溢满全身的愉快。一想起天鹅岛,她感到充实。她感到激动。她感到有了底气和信心。
第二天一清早,刚刚上班,她扣响了章理办公室的房门。
“章叔叔,我想回去了。”
“回去?回哪儿?”章理有些莫名其妙。
“回天鹅岛。”
“为什么?”章理惊异了。
为什么?她一时说不清。她只知道木牌儿是可以树起来的,人却不可以。至少她不行。她还是愿意回到那块坚实的土地上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中木牌儿的油漆脱落、失去光彩、字迹辨认不清,与后文人们遗忘了当年的拓荒英雄的遗孤相照应。
B.即使陈旧,木牌牌依然挺立,象个路标在道口,暗示了虽时过境迁,但拓荒英雄们的精神力量依然还在指引人们的主题。
C.来到局机关的梁月鹅并不满意章理给她安排的工作,她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发挥她的才能,她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
D.章理让梁月鹅在全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上发言,目的是想用梁立山的事迹激励一下当时的青年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通过对木牌牌的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发生的时间。标题“木牌儿”是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B.文中将天鹅蛋比喻作了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象征着天鹅的纯洁美好,也象征着北大荒精神的纯洁。
C.梁月鹅回忆驾驶拖拉机时,连用了“倚”“踩”“扶”“望”几个动词,写出了其驾驶拖拉机的熟练。
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细腻生动。语言既富有生活气息,地域特点,亲切自然,又运用散文化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景色的优美。
8.试分析本文描写的北大荒春天的夜景,与《荷塘月色》里的景色描写有何异同。(4分)
9、你是否支持梁月鹅放弃局机关的舒适的工作,回到北大荒继续开拓种地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创新题题
(解析版)
主干知识回顾:
、整体把握:掌握要点,初步感知
特点(形散而神聚)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分类 1.记叙性散文(写人、记事);2.抒情性散文(写景、状物);3.议论性散文(文化、哲思)
散文写作表达技巧“四角度 1.修辞手法;2.表现手法;3.表达方式;4.行文思路、结构,布局谋篇
散文表现手法 1.象征、衬托、对比、抑扬;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3.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
二、准确识别:把握题型,理清思路
【总原则】
建议先快速浏览题目(利用选择题了解文章大概),再有针对性地细读正文。在阅读正文时,把重点句、难点句,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起过渡作用的词句,段落中心句,段首、段尾句做适当标注,以便快速查找。
(一)散文的线索、思路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见闻线索、时空线索等。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2、“四看”找线索:看标题;看时空词语;看物、看议论抒情句3、线索的作用: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紧凑;使行文富有变化。内容方面:不断深化突出情感、主旨。物象:呼应、象征4、剖析思路类题解题方法:①紧紧抓住文本标题和文中标志性语句;②分析情感脉络;③把握语段衔接特点:总分、并列(对比)和层进。④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④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⑤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艺术构思。
(二)散文语段作用1.开头段的作用。(参看小说部分)2.中间段的作用。(1)比较短的段落,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具体化)前后呼应;照应开头;呼应结尾;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引领、引起下文的作用。(物—人,景—情,事—理,叙—议、正—反等)(2)比较长的段落,描写的往往是主要物象,作用:拓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3.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4.结尾段的作用。(见小说部分)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和深层含意之分。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意义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1.注意确认句子的基本意义。2.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探明句子的特定意义。3.注意审美鉴赏,体会句子的表达作用。4.注意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的表达效果。5.注意着眼整体,联系主旨领悟句子的含意。6、关键词语突破法;7、句子位置突破法。答题模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层含意),突出了……(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②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词语;③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④有特殊含义的动态性词语。理解词语含义“5法”:联系上下文句;借助固有含义;紧扣关键词句;分析修辞特点;明确指代内容。
(五)物象解读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4、精准概括物象的多重意蕴: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要结合散文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5、精准分析物象的作用: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内容主旨方面:充实内容、深化升华主旨、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衬托暗示环境。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布局谋篇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内容,作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联系、想象,快捷把握作者情感。
掌握基础:手法梳理,提升认知
散文表现手法总结: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渲染:对环境或次要形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下文主要形象出场制造“烘云托月”的效果。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之情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无主次之分)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小事件来表现社会整体或社会现象,起到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虚实结合:既描写眼前之景(实)又引发相关联想(历史典故、相关事例、自身回忆)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内涵,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集中揭示文章主旨。点面结合: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放与特写的结合,更好地表现主题。
真题演练:
(2022·新高考2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 “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 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 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A.“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错,结合“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分析,选项表述绝对,还因为“好兴致”。
B.“出游兴致变高了”错,“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可见并非出游兴致变高了,而是出游路上的遇见引发我感触良多。
D.“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错,没有失落,结合“‘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分析,并非失落,而是小孩子的注意力转变,心思不在橘子林了。结合“我心里笑了”分析“我”不仅不失落,反而倍感欣慰,为孩子的成长——“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
故选C。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 “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 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 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
B.“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错,无论“一定”还是“大概”“也许”都是“我”作为父亲对孩子心思的猜测而已,并非难以琢磨,从中反而可见“我”是能“读”懂小孩子心理的。
C.“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错,本文以“我”(第一人称)为写作的视角,本文的节奏是由“我”来掌控,写“我”眼见耳听心感。
D.“借助小孩子的视角”错误,全文从“我”的角度叙述、描写,应是“我”的视角。
故选A。
“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结构上:“到橘子林去”是全文的线索,小岫要去橘子林引出父女二人在路上的所见所感。②感情上:“到橘子林去”的路上,“我”和小岫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最终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意蕴和结构思路的能力。
结合“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分析,结构上:“到橘子林去”是全文的线索,小岫要去橘子林引出父女二人在路上的所见所感,先是交待孩子要去橘子林,然后写一路所见的街道上的人,以及自然美景,后来重点写两人看赶车人钉马蹄的事情。
由“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可知,感情上:“到橘子林去”的路上,“我”和小岫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最终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答案】 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艺术特色并筛选提取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第6段“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
②第10段“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
③第10段,“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专项训练:
一、(2024·江苏·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岭看山
王鼎钧
书上说,渭河以南的山,凡是大山,都叫秦岭,所以秦岭不是一座山,是一大片山地。这片山地有多大?它的北面是渭河,南面是汉水,渭河在陕西境内造成一片沃野,古称八百里秦川,秦岭山地从东到西,大约就是这么宽。南北纵贯秦岭的道路叫子午线,书上说,这条路有六百六十华里,秦岭山地从南到北,大约就是这么长。
穿过秦岭山地,除了栈道以外,有三条山路可走,我们走的这一条是:安康、镇安、柞水、西安。
从安康旧城出北门,渡汉水,向漫天嵯岈的秦岭山地进发,蓦然忆起“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高高低低的山,一层一层的山。行人沿着斜斜的石径往上爬,转一个弯又一个弯,路似羊肠,人好像一直往山里钻,又怎么也钻不出它的包围。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在镇安住宿的那一夜,中秋刚刚过去,月亮反而更团圆皎洁。坐在山村的小院里,暮色中四围皆黑,我们先看见光,后看见山,最后看见月,想起《创世记》,先有光,后有日月。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同废墟,人和月的关系反而亲切,忘了月球也是废墟。同行的人说这天气是饮酒的天气,我陪他们喝了几杯,恍惚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文明毁灭,唯我幸存。又以为自己是李太白,笑傲江湖,五岳看山不辞远。
过镇安县城,入山渐深。秋山云气疏薄,山景明净,山不知名,各有面目神态:有的如老伴互相搀扶,有的如守门犬作势拒人,有的如谗臣暗暗窥伺古今,找机会中伤无辜。山溪湍急,过了一条又一条,好像大自然在慌张逃走,而文明在后面紧紧追赶。记得经过柞水,山势更高,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从,好像一个大领袖统率许多小领袖,好像许多小天才追随一位大天才。一座山走到尽头,就像一个艺术流派已经确立,下一座山再给你新的惊奇。
我起初对山很厌烦,后来生了欢喜心,自然风景是没有成规也没有成见的,看得多了,喜欢那千般颜色,万种姿态。“山形步步移”,走短短一段路,大片山景全新全换。山有生命,山是活的灵,拔地而起。“泉使山静”没看到,“石使山雄,云使山活,树使山葱”看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华山如立”,泰山嵩山没到过,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岭过眼。
雨后乍晴,云特别漂亮,“云拥山动”,“青山断处借云连”,都看到了。登上高处,太阳显现,走到低处,太阳隐没,山色日色变幻不定,日光常挤进两峰之间的空隙处,胳臂伸得很长很长,指指点点,无非“石破苍藤绾,崖倾老树撑”。夕阳西下时,山路昏黑,峰顶金光辉煌,令人想低头膜拜。这般感受,也不知前代诗人可曾有过。
山峰罗列,看山如看画,一条又一条皴纹清清楚楚,加上阳光扫描,细小处又有许多勾勒烘托,种种线条可爱到极点。山不过是一些美好的皱折,这是国画老师刘孟卿教给我的观念,他是山东莱阳人,穿长衫,留长须。我未能学会描画任何东西,但是得到一双看山的眼睛。他无条件肯定每个学生作画的能力,他说没有不会画“画儿”的人,伏羲氏一画开天也是“画儿”。
秦岭绵延几百里,没留空白。那些形容不尽的面目,天造地设,极尽变化。所谓美,大概是需要载体的罢,所以开天辟地,留下山川,预设了多少承托,层层叠叠,半藏半露,留下美以待画家诗人。
我开始明白,画家为什么画一个人,一动不动地坐在船上,看那一动不动的山,不改变也不分离。读旧诗沾惹上身的士子习气弥漫开来,假如可能,我幻想把祖国的名山像摆在画廊里那样一一观看,我愿意化身千千百百,一动不动留在山前。
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我们这批左奔右突的初生之犊,在两者之间经过,若有山神来问今生愿意住在哪座山里,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登上峰顶,有一片平地,没长树也没长草,居然有座庙。高山比较接近太阳,反而比平地冷,高寒最处,四顾无路,不知道自己怎么能来到这里。天空大了几圈,下望群山罗列在云中,一望无尽,云无尽山也无尽,看山尖把云海戳破,冒出头来,想象海上仙山。我并不指望遇见神仙,只盼出来个和尚,可是没有。
下了这座山,地势平坦多了。有一段路简直是深谷,抬头不见天日,脚下铺满一代一代枯叶,艰难如在沙漠上行走。从一个很大的岩石拱门下穿过,相信是谷口。出谷后路渐平坦,渐渐看见古道瘦马,心中一喜。看见瓦房黄犬,看见举世闻名的窑洞,没多远,就是西安城南的王曲了。
我常常为秦岭抱不平。徐霞客华山归来,下汉口,秦岭擦身而过,他没正眼瞧一下,傲慢势利。韩文公看秦岭,居然说脖子看酸了,什么话。寒山越秦岭,走襄阳,秦岭不提一字,糊涂。
(选自《白纸的传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先后提到两个古称,用“八百里秦川”交待了秦岭的东西宽度,用“子午线”说明了秦岭的南北跨度之大。
B.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所以一走进漫天嵯峨的秦岭山地,当年的经验便复活了,作者蓦然忆起了这首诗。
C.作者登秦岭的时候,自然地联想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然而泰山嵩山他还没到过,这是让他至今抱憾的事。
D.秦岭道中多是高山深谷,人烟稀少,出谷后作者看到瘦马、黄犬、窑洞,才感受到人生活的气息,内心之苦得以抚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B.“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所以一走进漫天嵯峨的秦岭山地……作者蓦然忆起了这首诗”错,原文是说“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作者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是因为有了过秦岭山地的经验,而不是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经过秦岭山地时才想起这首诗。
C.“这是让他至今抱憾的事”错,根据原文说的“泰山嵩山没到过,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岭过眼”分析,即使作者没到过泰山嵩山,作者也没有遗憾之情。因为作者经过秦岭山地,如坐如立的山全过眼了。
D.“内心之苦得以抚慰”错,从作者对山“生了欢喜心……喜欢那千般颜色,万种姿态”以及作者对秦岭姿态各异的山的描写中,看不到作者内心有“苦”,看到的是作者对秦岭群山的欣赏和赞美。以及看见古道瘦马、瓦房黄犬的喜悦。
故选A。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行踪为顺序,有机穿插了秦岭的人文历史和途中的体验感受,行文灵活自如。
B.第五段运用了“守门犬”“谗臣”等一组比喻,描写出山势险恶,正如当时的世情险恶。
C.峰顶的描写,简淡平实,略带几分童趣,流露出作者登上峰顶后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D.结尾看似批评徐霞客等人,实则用调侃的口吻充分肯定秦岭的价值,难掩喜爱之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正如当时的世情险恶”错,第五段运用了“老伴”“守门犬”“谗臣”等一组比喻,描写秦岭群山姿态各异,赞美大自然的神奇杰作。
故选B
3.文中的秦岭具有哪几重特征?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雄伟阔大;
②姿态万千;
③文化底蕴深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五段用了“老伴”“守门犬”“谗臣”“领袖”“天才”等一组比喻,描写“山不知名,各有面目神态”,“山势更高,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从,好像一个大领袖统率许多小领袖,好像许多小天才追随一位大天才。一座山走到尽头,就像一个艺术流派已经确立,下一座山再给你新的惊奇”,以及后面说“秦岭绵延几百里,没留空白”,这都写出了秦岭具有姿态万千的特点;
第一段说“渭河以南的山,凡是大山,都叫秦岭,所以秦岭不是一座山,是一大片山地。这片山地有多大?它的北面是渭河,南面是汉水,渭河在陕西境内造成一片沃野,古称八百里秦川,秦岭山地从东到西,大约就是这么宽。南北纵贯秦岭的道路叫子午线,书上说,这条路有六百六十华里,秦岭山地从南到北,大约就是这么长”,通过“八百里秦川”写秦岭的宽,通过子午线“六百六十华里”写秦岭的长,这么大的面积都叫秦岭,可见秦岭面积阔大。第三段写秦岭“高高低低的山,一层一层的山。行人沿着斜斜的石径往上爬,转一个弯又一个弯,路似羊肠,人好像一直往山里钻,又怎么也钻不出它的包围”,第四段写“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同废墟”,这两段通过人的感觉写出了秦岭占地面积辽阔,而且还具有雄伟的特点。
文中说“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可见,秦岭具有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
这篇散文弥漫着作者的“士子习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谙熟诗书,旁征博引,如引用杨万里的诗,引用《创世纪》;
②沉醉自然,耽于幻想,如想象海上仙山,山神问话;
③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如对徐霞客等人的评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第三段说“渡汉水,向漫天嵯岈的秦岭山地进发,蓦然忆起‘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第四段说“坐在山村的小院里,暮色中四围皆黑,我们先看见光,后看见山,最后看见月,想起《创世记》,先有光,后有日月。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同废墟,人和月的关系反而亲切,忘了月球也是废墟”,作者向秦岭山地进发时,引用辛弃疾的诗句;作者登山时,引用杨万里的诗;作者暮色中看见光后见山、月时,引用《创世纪》,可见作者具有谙熟诗书,旁征博引的“士子习气”;
“天空大了几圈,下望群山罗列在云中,一望无尽,云无尽山也无尽,看山尖把云海戳破,冒出头来,想象海上仙山”“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我们这批左奔右突的初生之犊,在两者之间经过,若有山神来问今生愿意住在哪座山里,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作者看到云海飘浮在山腰,大山之露出山尖,就想象到海上仙山;作者提及秦岭的太白山、首阳山、终南山,就想到山神的问话。作者沉醉自然雄奇之景,沉溺于幻想之中,提及文化名人,表明他具有“士子习气”;
文章做后一段说“我常常为秦岭抱不平。徐霞客华山归来,下汉口,秦岭擦身而过,他没正眼瞧一下,傲慢势利。韩文公看秦岭,居然说脖子看酸了,什么话。寒山越秦岭,走襄阳,秦岭不提一字,糊涂”,作者对徐霞客、韩文公、寒山等人的评论,臧否人物,指点江山,为秦岭抱不平,表明他具有“士子习气”。
二、(2024届黑龙江名校联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牌儿
肖复兴
进天鹅岛农场不远,路边立着一块水曲柳的木牌儿。常年风雨的剥噬,牌牌上面的油漆早已斑驳脱落,木质纹也磨平、发白,失去了光泽。上面刻有几行字,要仔细辨认,才可以依稀看清:“天鹅岛上的第一个小公民梁月鹅生于此地。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
章理,站在木牌牌前,眯缝起眼睛仔细地望着它。纵横的鱼尾纹,象木牌牌的木纹,紧紧包围着他的眼角。啊!木牌牌还在!还在!二十多年了,它还立在天鹅岛的路口,象个路标,指着进岛的方向。章理的心中注入一股激动的心绪。
二十多年前,这块木牌牌,是章理亲手把它立在这里的!那时候,十万转业官兵由王震将军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北大荒。那时这个岛的四周被几条河环环围住,仿佛象岛,其实,不过是一片荒草甸子,哪里有个名字 队伍刚进岛时,唿啦啦,从草甸子里飞出一群天鹅,拍着洁白的翅膀,遮住了半边蓝天。那景象,煞是壮观!再看草甸子里,一个个晶亮晶亮的天鹅蛋,象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镶嵌在湛绿湛绿的乌拉草、七节草和芦苇之中。“场长!我给咱们这个岛起个名字咋样 ”开着一百马力拖拉机的梁立山脱下军装,包起一大包天鹅蛋,笑呵呵地跑到章理跟前说。
“好呀!”“就叫天鹅岛怎么样 ”天鹅岛,就是这么叫起来的。就在这一年春天,梁立山开荒探路时,连人带拖拉机一起掉进草甸子中的“大酱缸”里,常年积聚在一起的淤泥和烂草毫不留情地吞没了他。他的身后是两排履带刻下的凹凸不平的辙印。这就是通往天鹅岛深处的第一条路。也是这时候,梁立山的妻子拖着怀孕的身子,从家乡湖南来了。住在岛外面的家属接待站里。没人敢把这消息告诉给她,只是劝她暂时先不要进岛。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一辆拖拉机拉着一爬犁面粉和青菜进岛时,她悄悄地爬上爬犁。
北大荒的春天好漂亮哟!草在迎风摇曳,一层层绿色的波浪,一直滚向遥远的地平线,草尖上升起淡淡的水雾,朦朦胧胧,影影绰绰,象披上一面透明的轻纱。一轮桔黄色的月亮,象一盏辉煌的大灯笼,永远在爬犁前面晃动着,洒下柔媚的清辉,轻轻地抚摸着她和腹中一个劲踢蹬的小家伙。也许是环境太美了吧 也许是她太激动了吧 怀中的孩子急不可耐了。拖拉机刚刚驶进天鹅岛不远,小家伙就在“路”上呱呱坠地了。一听到消息,章理提前散了党委扩大会,带上卫生员,抱着被子、毯子,急忙赶来了。
孩子、大人双双平安。是个小女孩,大大的眼睛,还长着一对小酒窝哩。蛮漂亮!这时,天已经亮了,玫瑰色的晨曦飘散在天边。从晨曦中飞来一群洁白的天鹅,绕着拖拉机顶翩翩飞舞着,飞去了。仿佛也在庆贺天鹅岛的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这真是一个吉祥的征兆。大月亮地生下来的,这是天鹅岛几千名转业官兵中第一个出生在岛上的后代呀!就叫小月鹅吧!章理给起的名字。梁立山的爱人知道了丈夫牺牲的消息后,要求带着小月鹅留在天鹅岛。章理的眼睛里蓄满泪水,点了点头,他说不出一句话。就在小月鹅出生的地方,章理亲手树起了这块木牌牌。
“让天鹅岛的后来人看看,这是我们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我们要作为永远的纪念!等小月鹅长大后,我们一定让她生活得更幸福!”
吉普车开到场部。恢复了副局长工作的章理,第一件事就回老家天鹅岛看看。当章理问起梁月鹅时,新场长竟然不知道她是谁。章理心里不是滋味,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那块木牌牌,全是小月鹅。二十多年前,她父亲是个英雄,她是天鹅岛上的一颗明星。眼下呢,人们竟忘却了她。
场长很快查到梁月鹅在六队开拖拉机,是个拖拉机手,同她父亲一样。
梁月鹅和章理一起来到垦区总局,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先被安排到妇联工作。歇了两天,梁月鹅走马上任了。她坐在桌前的一把椅子上,一切,都挺舒适,唯独这椅子不大舒服。木头的,硬硬的,远不如拖拉机驾驶室里的皮座椅软乎。倚着靠背,踩着离合器,扶着操纵杆,望着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那滋味儿……
梁月鹅坐在椅子上,真不舒服。她想让章叔叔给自己换换工作。可是,又觉得说不出口,人家章叔叔也是好心。好不容易才把自己调到局里来。天鹅岛上多少小姐妹吐着舌头,咋着牙花子,羡慕不够呢!
局里要召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章理让小月鹅上台发言,讲讲她父亲的牺牲,讲讲她这个天鹅岛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以激励青年们。梁月鹅犯难了。她在台底下还说不出几句囫囵话呢!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妇联主任足足帮她熬了一个通宵,发言稿终于准备出来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足有五大页纸。梁月鹅捧着它们,象捧着沉甸甸的石头。二十多年了,她第一次尝到了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的滋味。现在,她才觉出了路口那块木牌牌的意义。虽然,木牌牌被风雨冲刷破旧了。但是,一旦人们重新认识了它的价值,它便又重新焕发出光彩。她马上意识到,这份光彩不属于她,仅仅属于父亲,属于天鹅岛,属于北大荒。
这一宿,梁月鹅翻来覆去,久久没有睡着,她觉得对不起章叔叔。更觉得这份工作对她太不合适了。第一个小公民,可以是一种荣誉,一种骄傲,却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坐大机关,上台演讲呀!她更愿意开着拖拉机在甩手无边的原野上尽情地奔驰,泥浪在身后翻滚,豆香在身边飘溢。二十来年,她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过来的。一到收获时节,她都会有一种溢满全身的愉快。一想起天鹅岛,她感到充实。她感到激动。她感到有了底气和信心。
第二天一清早,刚刚上班,她扣响了章理办公室的房门。
“章叔叔,我想回去了。”
“回去?回哪儿?”章理有些莫名其妙。
“回天鹅岛。”
“为什么?”章理惊异了。
为什么?她一时说不清。她只知道木牌儿是可以树起来的,人却不可以。至少她不行。她还是愿意回到那块坚实的土地上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中木牌儿的油漆脱落、失去光彩、字迹辨认不清,与后文人们遗忘了当年的拓荒英雄的遗孤相照应。
B.即使陈旧,木牌牌依然挺立,象个路标在道口,暗示了虽时过境迁,但拓荒英雄们的精神力量依然还在指引人们的主题。
C.来到局机关的梁月鹅并不满意章理给她安排的工作,她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发挥她的才能,她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
D.章理让梁月鹅在全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上发言,目的是想用梁立山的事迹激励一下当时的青年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通过对木牌牌的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发生的时间。标题“木牌儿”是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B.文中将天鹅蛋比喻作了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象征着天鹅的纯洁美好,也象征着北大荒精神的纯洁。
C.梁月鹅回忆驾驶拖拉机时,连用了“倚”“踩”“扶”“望”几个动词,写出了其驾驶拖拉机的熟练。
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细腻生动。语言既富有生活气息,地域特点,亲切自然,又运用散文化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景色的优美。
8.试分析本文描写的北大荒春天的夜景,与《荷塘月色》里的景色描写有何异同。(4分)
你是否支持梁月鹅放弃局机关的舒适的工作,回到北大荒继续开拓种地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6.C 7.C
8.(1)相同点:A两则语段在描写夜景时,运用了一系列的叠词写出了景色的恬静、朦胧;B均运用了比喻手法,使景色生动形象。(2)不同点:A本文选取的是草甸里的草和月亮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荷塘月色》中选取的是院中的荷塘和月色。B本文中的月亮是明亮的,月光如清辉,象征着未来北大荒生活的美好;《荷塘月色》中的月色是朦胧的,象征着作者当时迷茫的心境。(每点1分) 9.(1)支持。(2)从人物上看,梁月鹅是个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人,即便章理把月鹅调到了局机关,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给予她机会,培养她,但这不是梁月鹅所追求的。(3)从情节上看,局机关的工作不适合梁月鹅。梁月鹅生长在北大荒,她太熟悉北大荒的生活,她是要传承北大荒的精神,踏踏实实地种地,认认真真地生产,丰丰盈盈地收获。(4)从主题上看,本文诠释的是继续发扬父辈们开荒拓土的北大荒精神,让父辈们的精神得以传承,让北大荒更加富饶。只有回到北大荒,才能做到。(理由每点2分,答出3点可得满分)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她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发挥她的才能,她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错误。梁月鹅不是不满意现在的工作,而是她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她,她更适合在北大荒那片土地上开荒种田。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写出了其驾驶拖拉机的熟练”分析不全面。几个动词的使用,不仅勾勒出梁月鹅驾驶拖拉机的熟练,更是与坐办公室的情况相对比,表现梁月鹅在北大荒工作的踏实。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
本文的景物描写主要在第三段“队伍刚进岛时,唿啦啦,从草甸子里飞出一群天鹅,拍着洁白的翅膀,遮住了半边蓝天。那景象,煞是壮观!再看草甸子里,一个个晶亮晶亮的天鹅蛋,象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镶嵌在湛绿湛绿的乌拉草、七节草和芦苇之中”,以及第五段“北大荒的春天好漂亮哟!草在迎风摇曳,一层层绿色的波浪,一直滚向遥远的地平线,草尖上升起淡淡的水雾,朦朦胧胧,影影绰绰,象披上一面透明的轻纱。一轮桔黄色的月亮,象一盏辉煌的大灯笼,永远在爬犁前面晃动着,洒下柔媚的清辉”。
两篇文章都用了叠音词,如“晶亮晶亮”“朦朦胧胧,影影绰绰”“淡淡”“亭亭”“田田”等,写出了夜色的朦胧,月下景物的美。
两篇文章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象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洁白、美丽。
不同的是,两篇文章借不同的景物表达不同的情感。本文写了草甸里的草、天鹅、天鹅蛋和月亮柔媚的清辉,小说中的人物是去开垦北大荒的,他们有着壮志豪情,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即使是荒草甸子,也显得格外美丽,这草甸月色也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荷塘月色》表现的是作者在困境中欲解脱而不能,所以笔下的荷塘曲曲折折,月色是淡淡的,不能朗照,都象征了他迷茫的心境。
9.本题考查学生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支持。
阐述自己观点时,结合小说的三要素去分析。
首先是主题,小说的背景是开垦北大荒,歌颂的是北大荒精神,“放弃局机关的舒适的工作,回到北大荒继续开拓种地”能使这种精神得到传承,更利于表现主题。
其次是人物,原文“一切,都挺舒适,唯独这椅子不大舒服。木头的,硬硬的,远不如拖拉机驾驶室里的皮座椅软乎。倚着靠背,踩着离合器,扶着操纵杆,望着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那滋味儿……”“一想起天鹅岛,她感到充实。她感到激动。她感到有了底气和信心”等多处心理描写形成对比,可知梁月鹅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不追求清闲享受,也不会在父辈的荣耀躺平,她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彩”。“放弃局机关的舒适的工作,回到北大荒继续开拓种地”也符合人物形象设定。
最后从情节上看,不适应妇联工作、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上发言让她犯难等情节铺垫下,“放弃局机关的舒适的工作,回到北大荒继续开拓种地”也就顺理成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