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1《老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重点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粗俗但善良的保姆阿长,也有这篇文章中知恩图报的苦命人老王。本文围绕着老王和作者相处的几个片段展现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梳理主要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底层劳动者,揭示生命的伟大在于坚韧,人性的光辉在于互助的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3、运用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来探究愧怍的原因,理解生命的真谛。
4、体会“我”和 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5、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会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愧怍”的原因,关注时代巨轮下底层小人物的苦难命运,学会尊重并平等对待生命,领悟生命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课堂检测导入
七年级下册我们学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今天我们再读《老王》,追寻苦难年代里人性不灭的光辉。(展示课题)
1、课前热身,知识储备(分组竞赛,奖励获胜者)
2、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挖掘生命的真谛。生命是多样性的,可能如一粒微尘般渺小而平凡,也可能如夏花般绚烂。文章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平凡的生命,还有幸运的生命,更高贵的生命。
展示:平凡的生命、幸运的生命、高贵的生命
二、走进不幸的生命——活命
师:这篇文章以”我”与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的人的愧怍。”(展示课件)
师:文中不幸的人是谁?生:老王 。
师:我们具体来看下老王如何不幸运。一起看下面这句话
展示课件:他靠着活命的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师:哪一个词最能体现老王的生存状态?
生:活命。
师:什么是活命?维持生命。我们是活命吗
生:不是,我们是过日子,是生活。
师:“三轮车”可以看出老王的职业是个拉黄包车的,社会地位低下而仅靠这俩三轮车活命还能看出什么?(谋生艰辛)
师:还能从哪里看出老王的不幸?
小组讨论填写老王基本信息表,梳理他的平凡。
指导朗读:有个哥哥(上扬)死了(低沉),两个侄儿(上扬)“没出息”(低落、苦痛),便就没了。(作动作出现括号的词)
注意前后感情的变化,声音低沉,苦痛,读出老王的孤苦伶仃。
你再来读。
师:这句话是不是要像坐过山车一样读,感情上上下下,起起落落,这就叫“活命”啊!没有家庭,没有亲人,来!一起读。
小结:老王,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命,普通的职业,孤苦无依的家庭情况,再加上一眼为瞎的身体状况,让本就惨淡的生活雪上加霜。
小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不是像海燕那样处于飞翔的状态,而是杨绛笔下的老王这种“活命”的状态。文章看似平淡,无阴无晴,实则苦心经营,呈现出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总结写法】展示:沉淀简洁
师:读她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词语,你才能够感受到平淡文字背后的东西。
三、理解幸运的生命——愧怍
师:不幸的老王却三生有幸遇到了杨绛先生,老王去世几十年后,80多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下了此文。文题就是《老王》,一个“老”字,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
预设:作者和他关系密切,像一家人一样。
师:对于这样不幸的老王杨绛先生是包容,是关心,是同情,是帮衬,可文章最后她却说: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思考:你是如何理解幸运的?谁的命运是幸运的?
展示:
论身份地位——知识分子,受人尊重
论收入——有稳定且较高的收入
论家庭——幸福美好,丈夫、女儿在身边
2. 她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链接作者背景)点名读
杨绛,生于1911年,她出生名门望族,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
她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
他们夫妇
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
可悲的是
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人们不工作了,整人,抄家,是个混乱的年代。
在那些动乱的漫漫长夜里
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
师:不管是幸运还是不幸,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杨绛先生一家和老王相互帮助,彼此尊重。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你认为作者对老王该不该愧怍?
3、剖析“愧怍”的真正原因。
小组讨论,课堂争鸣......
生:应该愧怍,老王临死前作者没有给老王什么,反倒老王来送鸡蛋和香油。
展示【助读材料】
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食品、衣服、日用品需要按照政府发放的各种票证限量供应。买布要凭布票,买粮食要凭粮票和粮本,香油和鸡蛋更是市场的短缺食品,凭“副食本”限量购买。
可那时的老王都快死,我们一起找到对老王的描写。
文中第8段【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来,你来朗读。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我想,作者真正愧怍的原因就是
投影展示:对自己不曾真正了解老王的心意而愧怍。
小结:老王一个平凡的生命,他无法给杨绛一家一大笔钱,也无法帮助杨绛一家摆脱当时的困境,他能做的是在杨绛一家肉体被摧残,尊严被践踏,精神遭受极大折磨,众人与他们划清界限的情况下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这是不避风险,无偿的帮助!
3、【投影展示】过了几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没有再多问。
思考:“我”为什么没再多问?(没有兴趣问?没忍心多问?没敢问?没心情问?没勇气问?)学生畅所欲言
师:我们看当时的背景,当时杨绛是个什么状态?
展示课件:杨绛文革时代
师:现在回过头再看,杨绛先生当时没有问有很多原因,最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也在“活命”。
四、探寻高贵的生命——互助
1、文中的高贵生命
师:单纯的苦难只能获得一部分人的同情,而苦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能赢得大家的尊重。
展示:
老王 境况艰难灵魂高贵 善良,感恩
杨绛 心怀愧怍情怀不灭 善良,平等
2、身边的高贵生命
胡旭东,李智华,海伦凯勒,华为爱国,捐款的平凡人,善良的路人。
五、拓展延伸
作者多年后追忆往事,想到自己未曾真正认识到平等的生命,若有机会能给在天堂的老王写一封信,他可能会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