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核心考点 地图图片 核心专题 答题指导)-2024年中考历史临考冲刺高分锦囊课件(8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核心考点 地图图片 核心专题 答题指导)-2024年中考历史临考冲刺高分锦囊课件(8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7 08:5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2024
中考分册复习核心知识一遍过
专题05
九年级下册核心知识一遍过
使用说明:本课件含四部核心考点、核心图片、核心专题、核心方法,方便晨读晚诵和课堂串讲使用。
一个课件在手、中考无忧!
核心考点一遍过
(可用于课堂串讲和晨读晚诵)
地图图片一遍过
核心专题一遍过
答题指导一遍过
目录
CONTENTS




(课堂串讲使用,突出核心素养)
(综合讲解,迅速提高综合能力)
八大类选择题+材料题+观点论述题+历史小论文解题指导)

核心考点1-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印度民族大起义
时间
斗争对象
领导者
结果
性质
意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9世纪中期(1857-1859)
玻利瓦尔、圣马丁(南美的“解放者”)
章西女王(封建王公)
胜利
失败
加速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崩溃;奠定今天拉丁美洲政治布局;鼓舞了世界其他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西班牙、葡萄牙
英国

核心考点2-俄国的改革
原因 根本
导火线
目的
时间 开始
内容 政治
经济
性质
影响 积极
消极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避免革命,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和资金。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统治,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但在客观上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区分: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俄国近代化历程

核心考点3-美国内战
根本原因
矛盾焦点 导火线
时间 领导人物
扭转局势 颁布 作用
性质
影响
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参战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区分
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民族独立
美国内战统-林肯-国家统一
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1861~1865年
林肯
《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局限:废除的是叛乱各州的奴隶制,未参加叛乱的蓄奴州的奴隶没有得到解放;黑人虽然获得解放,但没有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权利,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美国内战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

核心考点4-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内忧
外患
目的
时间 人物
内容 政治 军事
经济
社会生活
性质
影响 积极
消极
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1868年
明治天皇
废藩置县,实行中央集权
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对内: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对外: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教师指导
幕府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西方列强入侵(美国黑船事件)
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还政天皇,改年号为“明治”
最能体现改革性质
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核心考点05-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领先国家
主要标志 理论基础
突出成就 电力广泛应用 发明家
影响
内燃机
交通
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德国
电力的广泛应用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奥托煤气内燃机、戴姆勒-汽油内燃机、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1)19世纪80年代-德国-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2)1913年-美国-福特-流水线生产汽车。
(3)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4)中国-冯如-飞机,被誉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1)19世纪60~80年代-碱、硫酸、人造染料
(2)1867年-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3)1869年-美国-海厄特-赛璐璐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4)1884年-法国-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
大大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爱迪生

核心考点05-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点
影响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影响 对世界 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实力增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列强重新分配世界的矛盾激化
对中国 政治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再一次得到发展,实业救国的口号开始出现,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社会生活上 西方发明的火车、汽车、电灯、电报等传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侵华方式的转变
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核心考点06-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社会进步 原因
表现
作用
社会问题
人口增长
1、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2、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
3、政局稳定。
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农业人口减少,工业劳动力人数增加
大众教育
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提高
城市化进程加快
环境污染严重
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如何应对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②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③注意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核心考点07-近代科学文化
领域 代表人物 国籍 主要成就 评价
科学家
文学 巨匠
音乐美术大师
牛顿
英国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达尔文
英国
《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近代生物学的奠基者
巴尔扎克
法国
小说集“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19 世纪法国著名作家
托尔斯泰
俄国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贝多芬
德国
《英雄交响曲》完成于 1804 年
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
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梵高
荷兰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核心考点08-第一次世界大战
比较归纳
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
导火线 时间
交战双方 开始标志
转折点
局势变化
结果
性质
影响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萨拉热窝事件
同盟国与协约国
1914.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1918年11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美国参加协议国作战;俄国退出一战;中国宣布加入协约国。
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扩军备战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矛盾主要体现在德国和英国。
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转投协约国一方作战
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核心考点09-《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时间
与会国
目的
条约
与中国 关联
影响
战后秩序 评价
启示
1919
英、法、美等
《凡尔赛条约》
美、英、日等
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遏制日本扩张,调整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矛盾。
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移交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
《九国公约》
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政策,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1921
形成华盛顿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弱国无外交,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参与国际政治的首要条件。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核心考点10-列宁与十月革命
比较归纳
  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时间 领导人
政党 起义总部
结果
特点
历史意义
1917年11月6日
列宁
斯莫尔尼宫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区分
①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布尔什维克党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马克思主义传播第一人:李大钊
区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核心考点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苏联模式
时间
内容
特点
影响 评价
启示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允许自由贸易
1921年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制定方针政策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借助市场经济手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26年开始,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形成
跻身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俄国历史变迁
①1917前-沙俄
②1917-1922-苏维埃俄国
③1922-1991-苏联
④1991后-俄罗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核心考点1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亚洲:印度 非洲:埃及 拉丁美洲:墨西哥
名称
时间
领导人
方式
影响
特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华夫脱运动
卡德纳斯改革
1922-1930年
1918-1922年
1934年
甘地
扎格鲁尔
卡德纳斯
和平与武装斗争
相结合的方式
非暴力
改革
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领导力量:大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运动道路:民族解放道路呈现多种类型和多种途径。
运动成果:都动摇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核心考点13-罗斯福新政
背景 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
时间 开始事件
特点
时间 特点
措施
影响
局限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1929-1933年
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大
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
1933年起
国家干预经济
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核心措施);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其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经济危机知识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没有波及苏联(计划经济体制)
黑色星期四

核心考点14-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意大利(最早) 德国 日本
背景
时间
标志
侵略 暴行
影响
相同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不满
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
1922年
1933年
1936年
墨索里尼率领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吞并埃塞俄比亚
制造“国会纵火案”,屠杀犹太人,吞并奥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
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满洲国”、七七事变
和德国一起走向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建立都和1929年经济危机有关。②意大利和德国都通过政党来夺取政权。③都对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核心考点14-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 根本 时间
直接
进程 序幕 全面爆发
粉碎神话 最大规模
走向联合
转折 加强联合
结束
性质 中国贡献
胜利原因
影响
1939~1945年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政权上台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4年诺曼底登陆
1945.5.8德国投降;1945.9.2日本签署投降书
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援.

核心考点14-第二次世界大战
会议名称 开罗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时间
与会国
主要内容
与中国 关联
作用
1943.11
中、美、英
商讨对日作战问题
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台湾等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1945.2
美、英、苏
战后对德政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欧战结束后对日作战。
苏联承诺有条件地参加对日作战,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
1945.7
美、英、苏
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公告重申《开罗宣言》条件必须实施。
对加速德日法西斯的灭亡起了重要作用。
协调盟军行动,加速战争胜利。
加速日本法西斯灭亡

核心考点15-冷战
时间
实质
表现 政治
经济
军事
结束
影响
认识
1947-1991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建立
①美苏两强相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
②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反对世界霸权和强权政治,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标志着美苏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历史上的对峙军事集团
一战前—三国同盟vs三国协约
二战时—轴心国集团vs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二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vs华沙条约组织
美苏冷战的产物: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冷战基本形成)

核心考点16-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西欧 美国 日本
主要原因
表现
共同点
影响
启示
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走向联合。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等。
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
美国的扶持;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引进先进技术。
都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西欧和日本都得到美国的扶持;都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改革开放;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国际合作等。
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1967年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洲联盟(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后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核心考点16-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
梳理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建立
扩大
发展
作用
局限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特点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缓和了阶级矛盾,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环境。
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加强。
福利国家出现,普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出现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促进经济发展。

核心考点17-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东欧 “经互会”的成立 时间
评价
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1949年
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它将各成员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1949年,中苏建交,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核心考点17-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的发展 赫鲁晓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时间
主要 措施
结果
问题
1953年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一定程度冲击苏联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
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1964年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1985年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等。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核心考点17-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时间
原因
影响
实质
启示
20世纪80年代末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源);②改革失败;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1991年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两极格局瓦解,美苏冷战结束。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
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区分
冷战:1947-1991
两极格局:1955-1991

核心考点18-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比较归纳
亚洲 万隆会议 时间 地点
特点
成果
影响
中国贡献
非洲 非洲年 非洲独立标志
拉丁美洲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形成“万隆精神”: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 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1960年
1959年古巴独立
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历史上反殖民运动
18世纪—美国独立
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印度民族大起义
20世纪—“非洲年”、古巴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核心考点19-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联合国 成立时间 主要机构
五大常任理事国
主要宗旨
中国恢复合法席位
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 背景 时间
宗旨
作用
中国加入
1945
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一票否决权)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经济全球化加强,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年
以非歧视、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各成员之间的关税水平大幅下降,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核心考点20-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当今世界局势 主题 威胁世界 安全的因素
美国霸权 主义的表现
世界多极化趋势 时间
基本情况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冷战期间 目的 时间
影响
冷战后中国的努力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恐怖主义等。
1999年,科索沃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1991年苏联解体后
“一超多强”局面初步形成(“一超”指 美国,“多强”指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主张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
1961年
标志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舞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核心考点21-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计算机网络 兴起
普及
意义
妇女地位提高表现
人类面临的问题 生态问题
人口问题
应对措施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随之建立。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普及及广泛使用,标志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选举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平等权等,1979年,联合地国大会通过《消除对妇女一切形成歧视公约》。
全球气候变暖、化学污染、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等。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和社会问题,粮食问题日益尖锐。
各国应加强合作,交流互鉴,共同应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养老问题。

地图图片一遍过
玻利瓦尔出生在委内瑞拉,他曾向祖国起誓“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①玻利瓦尔
②拉美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
③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④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玻利维亚
精神品质
反抗侵略,热爱祖国,英勇奋战,为人类进步事业而不屈奋斗的精神
①章西女王
②印度民族大起义领导人

地图图片一遍过
1861-1900年,俄国的工业产值增长了6倍,铁路长度从1861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万公里.
①1861年
②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③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④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出钱赎买一份土地
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自由劳动力
⑦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⑧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改革规定: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改革实质是沙皇政府与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一次掠夺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①人物:林肯
②功绩:领导美国内战,维护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根本目的:维护国家统一
④面临问题:奴隶制的存废
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如果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战争”:美国内战
②时间:1861年
③影响: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地图图片一遍过
150多年前,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日本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日本启蒙学者福泽谕吉当时出版了一些介绍西洋文明的书籍...日本另一学者井上馨提出要“化我国为欧洲帝国,化我人为欧洲国民。”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以武力推翻了幕府统治。不久,天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使日本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史料实证
①明治维新
②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教育,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批人才,为日本近代化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①改革: 明治维新。
②原因:面临民族危机(美国入侵)
③条件: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④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
⑤人物:明治天皇
⑥前提:倒幕运动
⑦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实现现代化
⑧启示: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善于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经济。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爱迪生-电灯
诺贝尔 -发明现代炸药-应用于军事和工程方面。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卡尔·本茨-内燃机
莱特兄弟-飞机
19世纪后期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机器时代的享受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牛顿
达尔文
巴尔扎克
列夫·托尔斯泰
贝多芬
梵高

地图图片一遍过
一战中法国飞机
一战中英国飞艇
一战中德国坦克
日德兰海战
科技 战争
新式武器的使用加剧了战争的灾难。
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
(德国斗争矛头-英国)
①1914年
②萨拉热窝事件
③一战导火索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①德国野心: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殖民地
②原因: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
③矛头:英国
①1916年
②凡尔登战役
③“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整个树林被削平得象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是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
巴尔干半岛
①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②具体表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③影响: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④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图图片一遍过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①1917年11月7日
②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③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起义取得胜利
(它)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
①它:十月革命
②开创新纪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③影响中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④马克思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攻占冬宫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①1921-华盛顿会议
②《九国公约》
③形成华盛顿体系
④最大的受益国:美国
⑤受到严格限制的是:日本
⑥最大的受害国:中国
战争结束后,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华盛顿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是“东亚及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中国问题。……与会国签订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公约,这个公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休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
①“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和约:《凡尔赛条约》
③公约:《九国公约》。
④得意原因: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有利于对中国的掠夺。
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⑥两次会议共同之处:充满大国色彩,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①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政治形势:社会矛盾加剧
退到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
③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④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成就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①苏联变为工业强国的原因: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②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④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弊端-这种排斥市场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⑤启示:政策调整要适应本国国情;遵循客观规律;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并不断调整。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通过国家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最终形成典型的苏联模式。
现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发达,农业、轻工业相对落后
原因:苏联模式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罗斯福新政
①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
②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等
①美国经济变化趋势:上升--下降--上升
②原因: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战争财;
下降-受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上升-罗斯福新政

地图图片一遍过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调整了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整作用”。与此同时,日、德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人类社会面临战争成胁。
史料实证
①日本法西斯;制造“九一八”事变、731细菌部队、“三光”政策。②德国法西斯;国会纵火案、德国纳粹党疯狂迫害并屠杀犹太人
③影响: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威胁世界和平
④法西斯势力是残酷的,灭绝人性的,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①美国
措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
影响:罗斯福新政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范例,
②德国和日本
措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影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绞死希特勒”
雅尔塔会议
①时间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
②人物: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从左至右)
③目的:协调盟军行动,为取得战争最后胜利
④内容:决定问去占领德国,战后成立联合国
⑤消极:为美苏划分世界提供依据;带有大国主义强权色彩,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②形成标志:1942-《联合国家宣言》

地图图片一遍过
冷战表现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年)
经济
军事
政治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
①关系变化:由战时同盟关系到战后美苏冷战。
②变化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相悖
③史实
联盟-二战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召开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
冷战-杜鲁门主义出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①马歇尔计划
②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发展,从而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①1993-欧盟成立
②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③有利于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①经济发展特点:增长速度较快
②原因: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通过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重视发展科技、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等。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周恩来总理
①1956-万隆会议
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③第一次由亚非国家举行的国际会议
④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团结了亚非国家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乔的笑》
联合国
①1945-雅尔塔会议-战后成立联合国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
③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图一为联合国的标志,中间是从北极上方看到的地球,外围是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图案。图二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该标志由6道向上弯曲的弧线构成,意味着世贸组织在持久和有序地扩大世界贸易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6道弧线组成地球的形状,表示世贸组织是由不同成员国构成的国际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
①背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作用:解决贸易争端,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
以前:蒋介石集团占据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之后: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地图图片一遍过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
①问题:环境污染;核威胁;人口过快增长;温室效应。
②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快工业转型,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等。
泰晤士河上机器时代的享受
一家八口的生活窘况
加速融化的南极冰山

地图图片一遍过

核心专题
1、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爆发标志
时间
作战双方
主战役
新式武器
战争性质
战争结束
战后国际组织
战后世界格局
启示
萨拉热窝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危机刺激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914-1918
1939-1945
同盟国-协约国
轴心国-反法西斯联盟
凡尔登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
坦克、潜艇、飞机、毒气弹
原子弹
帝国主义间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918年11月 德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国际联盟
联合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加强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核心专题
2、中苏革命道路比较
项目 苏俄革命道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不 同 点 国情
道路
相同点
启示
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敌人在农村统治力量薄弱。
资本主义较为发达,城市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走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都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
革命道路的选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实践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胜利。

核心专题
3、美国总统比较
人物 当时解决的 主要问题 重大事件 主要影响
华盛顿
林肯
罗斯福
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独立战争
取得民族独立,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
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南北战争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摆脱经济危机
战胜法西斯
罗斯福新政
组织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
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摆脱了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核心专题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
一国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多国实践: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巴黎公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巨大
实践
尝试
发展
挫折
理论

核心专题
5、中苏改革比较
项目 中国改革开放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内容
结果
结果不同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苏联模式的进一步僵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改革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1)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核心专题
6、世界格局的演变
14世纪-一战
1922-1941
1955-1991
20世纪90年代至今
以欧洲为中心
(英国主导)
殖民扩张
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
日不落帝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北约华约成立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
一超-美国
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
两极格局
格局
事件
经济实力是影响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核心专题
7、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
新航路开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殖民掠夺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产、资本、贸易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核心专题
8、三次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领先国家
主要标志
理论基础
动力机械
主要发明
时代特征
能源
影响
启示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英国
美国、德国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珍妮机、蒸汽机、蒸汽船、蒸汽机车
电灯、内燃机、汽车、飞机等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人造地球卫星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煤炭
石油、电力
原子能
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出现垄断组织
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科技水平

选择题解题技巧
情境选择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它通过史料、故事、图片等构筑起具体生动的特定历史情境,将历史知识融入其中,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进入出题人设置营造的历史情境,从中提炼出历史的有效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并把这些信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理解。然后以题目设问为线索,形成自己的主观认知,再参照备选项进行辨析,剔除违背历史事实或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探寻到能合理解释历史情境的正确选项。

选择题解题技巧
做错选择题的“五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的时间(时期)或者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匆忙答题。
2.概念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比如:不能准确区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因)和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不能区分现象与本质;不能区分整体与部分等。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缺乏时空观念,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4.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混淆。
5.盲目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材,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题解题技巧
第 63 页
如何进入设定的情境找到正确答案?
第一步
定时期
第二步
定内容
第三步
定答案
1.抓时间或时期,定位考核知识点。
2.如果没有给明确时间信息,可通过提到的人物、事件等找到背后隐藏的
时间。
3.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便于更准备地
进行判断。
1.精读题干,找到关键字词或句子进行标注,从
材料出发,不受限所学。
2.仔细研读题目设问,确定答题内容和方向。
3.如是图片题,要先看文字信息,再解读图片内
容;表格题大多找各材
料的共性或不同之处。
1.看清题目的判断词,是选择正确还是错误选项。
2.确定设问的主语,被选项主语与其是否一致。
3.能覆盖题干所有信息的答案是最佳选项。
4.选择有困难时,可用排除法、逻辑倒推等帮助
选择。不轻易改答案。

选择题解题技巧
题型一:文字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新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以“能力立意”“素养立意”为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1.读: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3.联: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4.析: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
【解题技法】
注意:浓缩材料找大意,强调题干与选项的完全对应

选择题解题技巧
第 65 页
题型二:图表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考查某一历史阶段(时期)的相同历史现象或者不同历史现象变化的表现、原因、特征及趋势。一般是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考查历史事件发生原因、逻辑推理获得历史结论和分析概括历史事物的特征,既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又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其求答限制词主要有“反映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结论是”“解读正确的是”等。
1.“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具体操作: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
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解题技巧】

选择题解题技巧
第 66 页
题型三:地图、图片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地图、历史照片、图片或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解题技巧】
1.“四审”:
①审时间和空间
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
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
2.对被选项要“三判”:
①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
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③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
①是要以图补文;
②是要以文补图;
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

选择题解题技巧
第 67 页
题型四:程度型、限定词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其特点是: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主要影响”、“本质”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解题技法】
1.排除法:排除错误的、不够严密的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2.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范围过大”“ 过于间接”等。

选择题解题技巧
第 68 页
题型五: 比较型选择题
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共同点,可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不同点,可称为“识异型”。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解题技巧】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应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求同”还是“识异”。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
(2)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
(4)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

选择题解题技巧
第 69 页
题型六: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解题技巧】
注意:
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
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此类试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选择题解题技巧
第 70 页
题型七: 历史概念型选择题
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这类试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解题技巧:(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选择题解题技巧
第 71 页
题型八:评价型选择题
特点:
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以及历史结论等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命题形式:
一是主体+评价类,即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选项提供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评价。经常呈现的形式是“关于某某(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评价(或者说法、解释、表述、分析)正确的是……”。
二是评价+主体类,即题干给出对某事物的评价,选项提供与评价相关的主体,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主体。

文字材料题答题技巧
第 72 页
目前,我们的历史材料题主要为:文字类(文言文类、外国翻译文字类难度较大)和图片、图表类(总体难度偏大)两种。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②读懂、读透材料。简单说,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文字材料题答题技巧
第 73 页
目前材料题答案类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材料内有一点,着重还是考察识记、理解能力)
2、从材料中得出(重点考查分析、理解等能力)
3、从所学知识中得出(重点考查识记、理解等能力)
找——是解答的关键

文字材料题答题技巧
第 74 页
公式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
公式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文字材料题答题技巧
第 75 页
答题规范
(答案序号化、内容条理化、书写规范化)
分点列条作答(严禁“段落式”答题);注意简洁,条理清楚,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
题中有“分别”的要求,必须标示清楚所答的是哪个内容;问什么答什么,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
严禁在答案中出现“ ”等“图示”性质的写法,必须用文字表示;

文字材料题答题技巧
第 76 页
4、专有名词必须特别注意书写规范,严禁简写(如“半殖半封”);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语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5、注意全面。答案要求完整和层次分明.
6、注意书写。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在指定区域作答大题号小序号应保持一致,不得变更题号和小序号。
答题规范

文字材料题答题技巧
第 77 页
7、注意分值。组织答案
8、注意审题。问什么答什么。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
9、注意用语。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语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答题规范

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
题型分析
历史短文类型题目,考查学生准确辨析史料的价值,从图画中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时代环境等所学知识,组织语言系统表述能力。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辨析和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提出新的解释。

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
第 79 页
题型特点
1.形式多样(形式开放):命题形式和材料呈现形式多变,如地图、图片、目录、公式、表格等等,始终处于探索与创新之中。2.重大主题(内容开放):命题内容往往涉及历史的核心素养和重大学科理论问题,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抗日战争相关学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3.立意高远(立意开放):史学立意和社会立意、价值立意相结合,立意开放而高远,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学科功能。

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
第 80 页
规范答题
历史短文试题应注意:1.注意看是否是自命题目。历史短文的写作应该和作文一样,不管是不是自命题目,在写作中一定要把题目写上,如果材料设问没有给出题目,要总体把握,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自己确定题目。提炼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没有题目,就没有主题,就不是完整的作文结构。2.细读材料,明确短文主题。明确主题内涵,从整体上审题看设问及要求。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时间范围。3.思考如何写作。从哪些角度进行组织,举哪些例子等,注重逻辑(侧重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因题而定宗旨的组合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样。4.总结升华(必不可少)。结合短文主题立意和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对文章进行升华。可以用1-2句话进行表述。(比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等)5.组织答案、表述成文。一般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这里要注意利用历史事件的背景或时间、人物或是影响等来连接历史事件,史论结合,完整表述。(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能序号化)

观点论述题答题技巧
第 81 页
观点论述题是一种考查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题型,要求考生掌握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形成观点并进行完整论述的能力。通常表述为“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根据材料论述历史观点
题型分析

观点论述题答题技巧
第 82 页
解题指导
观点提炼步骤:
1、阅读材料,列出涉及的历史事件(列事件)
2、找出材料关键句、关键词,概况材料大意
①、对材料的分析,要注意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个历史要素。
②、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③、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
④、注意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可在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第一步:观点: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要求: 15个字内 围绕材料
指向简洁 不带符号

观点论述题答题技巧
第 83 页
解题指导
第二步:论证:选择史实,论证观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要记住,孤证不立,需围绕观点,遴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论证。所遴选的史实,其中一个可以来源于材料,另一个来源于所学知识。不论是观点提炼还是论据选取,都应与“材料主题"有关,切忌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课本知识乱发挥。
要求: 多个史实 依靠材料
围绕观点 论述全面

观点论述题答题技巧
第 84 页
解题指导
第三步:结论:总结升华,再显观点。
最后,要对全文进行总结,结论需要进一步进行升华,总结归纳。注意不是重抄一遍,重抄不得分。
温馨提示:
一定要紧扣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求:结语以综上所述,说明+重申观点 ,所以要怎么做(认识/启示类语句,体现出家国情怀)
THANK YOU
感谢您的耐心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